两种杨树防护林减少土壤蒸发作用的对比研究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67d308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f.png)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杨树是一种对干旱条件相对较为耐受的树种,因此在干旱地区进行杨树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而如何更好地利用杨树抗旱的特性进行造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杨树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探讨,旨在提出更科学、有效的杨树抗旱造林方法,以促进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木材资源开发利用。
一、杨树的抗旱特点杨树是一种对水分条件要求较低的树种,拥有一定的抗旱能力。
其抗旱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根系结构:杨树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深层寻找水分,并且根系分布广泛,使其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土壤水分资源。
2. 蒸腾作用调节:杨树的叶片表面积大,通过蒸腾作用能够调节植株水分平衡,使其在干旱条件下也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分含量。
3. 茎、叶防护机制:杨树的茎、叶具有一定的抗旱性,能够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水分的流失速度。
由于上述抗旱特点,杨树在干旱地区具有一定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抗旱特性进行造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1. 种源选育:选择对干旱条件较为适应的优良杨树种源是杨树抗旱造林的第一步。
通过对不同杨树种源的抗旱性状进行评价,选育出抗旱性较好的种源,为后续的造林工作提供保障。
2. 地块选择:在干旱地区进行杨树抗旱造林时,选择合适的土壤和地形条件非常重要。
首先要选择土壤肥沃、透水性好的地块,保证土壤含水量和养分供应;其次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性好的地形,防止因地势过低导致水分积蓄,影响杨树的正常生长。
3. 种植密度控制:杨树抗旱造林中,种植密度的控制对于保证每棵杨树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种植树木之间的竞争,提高每棵树木的养分和水分获取率。
4. 生长调控:在杨树的初期生长阶段,通过适当的修剪和管理措施,可以促进其根系的发达和生长势的提升。
在植株的管理中,合理施肥和浇水是保证杨树正常生长的重要保障。
5. 害虫防治:在干旱地区进行杨树抗旱造林时,容易受到干旱区特有的害虫影响,因此要加强害虫防治工作,避免害虫对杨树造林的破坏。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d537d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b.png)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杨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树种,其在木材、纸浆、生物质能源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夏季普遍存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为了提高杨树的生长适应性和成活率,开展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农林业科技的发展为杨树抗旱造林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通过选育抗旱性强、生长迅速的改良品种,研究杨树抗旱的生理生态机制,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杨树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能力,推动杨树抗旱造林项目的成功实施。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加剧,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的情况也愈加严峻,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将对缓解干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林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干旱地区的杨树生产提供科学的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杨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种之一,其在抗旱性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杨树抗旱能力面临着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杨树抗旱造林技术,探索提高杨树抗旱能力的有效措施,为我国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杨树抗旱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总结出提高杨树抗旱能力的关键技术,借鉴和推广成功的抗旱造林案例,为未来发展提出可行建议。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我国林业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挑战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杨树抗旱特点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防护林树种之一,具有很好的抗旱性能。
其抗旱特点主要表现在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能迅速吸收地下水源,从而保持树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杨树的叶片较小,表皮防护层较厚,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减轻水分流失的速度,提高了抗旱适应能力。
杨树的生长速度快,循环短,耐旱性强,具有较好的抗旱抗寒能力,适应性广。
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中,杨树依旧能够继续生长,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这些抗旱特点使得杨树在我国干旱缺水的地区广泛种植,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杨树无性系的研究显示在土壤干旱的...
![杨树无性系的研究显示在土壤干旱的...](https://img.taocdn.com/s3/m/15e0197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3.png)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树无性系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抗旱性的研究姓名:狄晓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自然地理学指导教师:王孟本20040601塑塑歪丝墨垄垒笪里:蔓壁生旦塑垫里丝塑堡塞一.??摘要本研究以中德新培育的个杨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
采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它们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问浓度进行了测定,并同步测定了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和气温等’环境因子。
以每日的时平均值为基础,绘制了和的日进程曲线:根据和的日平均值对各个无性系进行了排序:对个无性系的和值进行了方差分析、多重比较。
并对、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最佳模型拟合:对、与其它生理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
同时采用技术对个杨树无性系的水分参数质壁分离点的渗透势。
、质壁分离点的相对永含量邮、质壁分离点的相对渗透水含量Ⅱ等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抗旱性指数对各个无性系的抗旱性做了评价。
结果表明:不同杨树无性系的、的日进程一般为单峰型;月份目平均值....’“排序为:无性系..,月份排序为:无性系......:月份日均值...。
排序为:无性系,..,月份排序为:无性系..舛.....。
个无性系之间差异显著;在月份无显著差异,在月份差异极显著。
一般而言,与的相关性显著,可用具有的优化模型来模拟。
与的关系密切.与的关系次之.一般可用含有的模型来模拟。
月份的、与其它生理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月份的及一般与密切相关。
月份个无性系的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为无性系,月份排序为:无性系。
研究同时表明:无性系、的日。
最低,分别为.、一.,说明其在干旱状态下保持正常膨压的能力最强;它们的。
与印的差值拍广衄最大,表明其渗透调节能力摄强。
无性系、的最高,鞠们最小,表明其维持膨压的能力最弱、渗透调节能力最小。
无性系的‘和。
在个无性系中最低,分别为.,.,表明忍耐水分胁迫的能力擐高。
个无性系的值排序为:无性系。
所有无性系可以分为个类群:第一类群为无性系、、、、,抗旱性最强;第二类群为无性系、,抗旱性居中:第三类群为无性系,抗旱性最弱。
黄淮海平原两种不同林龄杨树防护林对麦田土壤水分及蒸散的影响
![黄淮海平原两种不同林龄杨树防护林对麦田土壤水分及蒸散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e0401f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f.png)
黄淮海平原两种不同林龄杨树防护林对麦田土壤水分及蒸散的影响尹昌君;李春友;张劲松;孟平;黄辉;任庆福;高峻【摘要】In this stu~dy, the evapotranspiration and soil water were observed in the wheat field protected by poplar shelterbelt which was 500 m long and 250 m wide and in the open ( CK) during wheat jointing-early ripeness period in Heilonggang basin of Huang-Huai-Hai Plain when the trees were 12-year and 24-year old respectively, and historical variations of water effects of the shelterbelt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12-year and 24-year aged shelterbelt increased soil water storage in 0 ~200 cm layer by 7.8% , 1.9% respectively, and reduced evapotranspiration by 19. 1% , 25. 0% respectively; In the field protected by 12-year aged shelterbelt, soil water decreased in soil 0 ~ 10.0 m from the shelterbelt, which was called negative water effects zone ( NWEZ) comparing with CK, and raised in the other zone called positive water effects zone (PWEZ). And by 24-year aged shelterbelt, PWEZ happened in soil 0 ~ 15.0 m from the shelterbelt; Evapotranspiration variation with the distancefrom the shelterbelt demonstrated parabolic curve trend at the above tree aged stage,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0 ~ 2. OH compared with CK ( H: the tree height) , that helped ease soil water stress posed by tree root's uptaking water nearby shelterbelt.%通过观测黄淮海平原黑龙港流域12 a和24 a林龄、长500 m、宽250 m的杨树防护林网内农田及旷野(CK)农田土壤水分和蒸散量,分析了防护林水分效应的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小麦拔节-乳熟期间,对比CK,12 a和24 a林龄防护林可使0~ 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7.8%,1.9%,可使小麦蒸散量分别降低19.1%,25.0%.12a林龄时,在距离林带0~10m范围内的土壤贮水量低于CK(简称负效应区),该范围外的土壤贮水量则高于CK(简称正效应区),24a林龄时在距离林带0~15 m范围内为负效应区、此范围外为正效应区.在上述2种林龄期,防护农田内小麦蒸散量随距林带距离的变化均呈抛物线状分布趋势.在0 ~2H(H为树高)范围内,防护林对小麦蒸散的降低作用尤为显著,故对因树木根系吸水所导致的林带附近农田土壤水分下降的状况具有重要的缓解作用.【期刊名称】《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45)005【总页数】6页(P542-547)【关键词】不同林龄;杨树防护林;冬小麦;土壤水分;蒸散【作者】尹昌君;李春友;张劲松;孟平;黄辉;任庆福;高峻【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4农田防护林是一种为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而建立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黄淮海平原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产区,但由于大多数地区地处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长期以来,大风及季节性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农田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为此,该地区早在20世纪50~70年代就开始营造以防风固沙、保障农业生产为根本目的的农田防护林.20世纪80年代以后,将农田防护林纳入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高产稳产、提高经济收入为目的,以农田林带(网)为主体、辅以各类林(果)农间作等模式的农林复合系统.并有众多试验研究证实:该地区林龄10 a左右的农田防护林已具有显著的生态及经济效益[1~8].但该地区由于气候背景复杂、人口密度大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水资源日益紧缺,已成为制约当地农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瓶颈.随着林龄的增长以及林带根系、叶面积增大,林木与作物之间的水分竞争程度会增加,防护林的水分效应会下降.而且,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区域水文效应的角度考虑,在天然降水偏少、季节降水分布不均、地下水位锐减的黄淮海平原农区,将大量根深叶茂的乔木引入长期以来保持单一作物栽培的地段/地块,或发展大面积、连网成片的防护林,会不会导致土壤水分更加干旱,以致恶化生态系统水分生态环境?由此涉及的平原农区防护林发展内容、规模、结构配置以及调控管理措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土壤水分是林带与作物水分竞争的直接对象,蒸散是生态系统耗水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农田土壤水分的平衡过程.因此,极有必要了解同一地段、相同结构防护林对农田蒸散及土壤水分影响效应的年代变化情况,但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而已有相关研究均局限于某一林龄时期[1,3,4,9~12].杨树是该区防护林的主栽树种.本研究将比较分析12 a生与24 a生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防护林对农田土壤水分及蒸散的影响效应,以期为解释上述焦点问题以及进一步为杨树防护林系统的结构配置、模式优化及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1 试验区概况及研究方法试验区地处黑龙港流域的河北省饶阳县官厅乡(东经115°40',北纬40°38'),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2℃,年均日照时数2 764.0 h,年均降水量549.8 mm,且75% ~80%的降水量集中于6~8月份,地下水位8~10 m(1990—1992年),35 m(2007年).饶阳县地处冀中平原,总面积573 km2,耕地39 000 hm2,有效灌溉面积25 000 hm2,滹沱河自西向东从中部穿过,土地平坦;地貌类型为滹沱河决口淤积平原,土壤类型为砂壤质潮土;种植制度一年两熟.试验区面积849 hm2,于1983年始建,目前已形成农田林网为主体,辅以各类林(果)农间作、单一片林等多种形式结构组成的农林复合系统试验示范区.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材料在试验区中部选择一林带及网格内作物代表性较好的林网,网格面积为500m×250 m,主防护林为东-西走向,林带树种为毛白杨,一路两行(4 m×8 m).毛白杨栽植时间为1983年春季.1995年,平均树高12.0 m,平均胸径21.4cm;2007年,平均树高20 m,平均胸径45 cm.林网内作物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1995年和2007年时,冬小麦品种分别为“农大97”、“良星99”;对照点(CK)选择在防护林体系外500 m处单作冬小麦的一片开阔地上,周围没有林木和高大建筑物的遮掩,土壤性状与防护林系统内基本相同.2.2 测定布置、观测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以主林带防护下的农田为观测对象,测定当年的林带树高为H,在分别距南(S)、北(N)两侧林带方向0.1H(N0.1H,S0.1H),0.25H(N0.25H,S0.25H),0.5H(N0.5H,S0.5H),1H(N1H,S1H),2H(N2H,S2H),3H(N3H,S3H),4H(N4H,S4H),5H(N5H,S5H)处及中心点(CEN)处测定土壤水分、叶面积、产量观测,N0.5H 及 S0.5H,N1H 及 S1H,N2H及S2H,N4H及S4H,CEN处观测微气象参数.对照点同步观测上述内容.2.2.1 土壤水分观测于1995年和2007年,在冬小麦拔节-乳熟期(约04-05—06-10),每10 d测定1次土壤水分含水量,雨后加测.测定层次为0~10,10 ~20,20 ~40,40 ~60,60 ~80,80 ~100,100 ~120,120 ~160,160 ~200 cm.1995 年采用土钻烘干称重法,2007年采用TDR技术.2.2.2 微气象观测 1995-04-01—06-10,于各测点活动面上0.5,1.5 m处用通风干湿表与三杯风速表进行温、湿、风梯度观测;于活动面上1 m处用CN-11辐射表(EKO公司,日本)观测净辐射;于各测点地表下2 cm处采用CN-11热通量板测定土壤热通量;每旬选择2~3 d多云-晴天日,共10个观测日,分别是1995年的04-17,04-18,04-23,04 -28,05 -06,05 -11,05 -17,05 -18,05 -19和05-25;于各观测日06:30—19:30,每小时观测1次,夜间蒸散忽略不计.2007-04-10—06-15,于各测点作物冠层活动面上1.0 m处,自动(气象站)测定空气温度(Ta)、湿度(RH)、净辐射(Rn)、风速(V);另外,中心点、对照地还自动(气象站)测定太阳总辐射(Q)和降雨量(P);Ta和 RH,Rn,V,P,Q 观测所采用的传感器(探头)分别为 HMP45C,Q7,05103,土壤热通量,LI200X,TE525M;数据采集器每2 s采集1次数据,计算和保存30 min内的平均值.2.2.3 小麦叶面积测定在不同物候期,采用Li-2000植被冠层分析仪(LI-COR,Inc.,Lincon,USA)测定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2.4 小麦蒸散量计算根据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冠层蒸腾量(TR)[9,13],再利用 LAI 和消光系数,推算蒸散量(ET),主要计算公式如下:式中:TR为作物蒸腾量(mm·s-1);ET为农田蒸散量(mm·s-1);L为水的汽化潜热(取2.45×106 J·kg-1);Δ为饱和水汽压与温度曲线的斜率(kPa·℃-1);Rn为作物冠层净辐射(W·m-2);G为土壤热通量(W·m-2);ρa为为空气密度(kg·m-3)取1.293;Cp为空气定压比热(J·kg-1·℃ -1),取1 009.26;ea为饱和水汽压(kPa);ed为实际水汽压(kPa);γ为干湿表常数(kPa·℃-1),取0.066;ra为空气动力学阻抗(s·m-1),其测算公式见相关文献[13];k为小麦消光系数,本研究取0.46(适用于小麦拔节期至乳熟期)[5].rst为作物冠层总气孔阻抗(s·m-1),计算公式[14]如下:式中:rs·max为暗情况下最大气孔阻抗,rs·min为强辐射条件下最小气孔阻抗,本研究取rs·max=4.5 s·cm-1,rs·min=1.79 s·cm-1;β 为阻抗对光的依赖参数,取186.3 cm2·s·J-1;Q 为太阳总辐射(J·cm-2·s-1);f(D)为空气饱和差D(mb)对rst的影响.3 结果与分析3.1 防护林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林网内农田土壤水分这种水平分布趋势主要与林带根系吸水水平分布不一致有关,即越接近林带,根系越密及吸水量越大、土壤水分含量越低(图1).以各测定日的各观测点的土壤贮水量(SWC)平均值为计算指标,与CK相比,12 a和24 a林网可使土壤水分分别提高7.8%和1.9%,说明2种林龄杨树林网均具有提高农田土壤水分的作用,但随着林龄的增长,这种提高效应值会降低.由图2可知,12年生杨树林网内在距离林带0~10 m范围内的土壤水分低于CK(简称负效应区)、该范围外的土壤水分则高于CK(简称正效应区),24年生在距离林带0~15 m范围内的土壤水分低于CK(简称负效应区)、此范围外的土壤水分则高于CK(简称正效应区),说明当随着林龄的增长,这种负效应区将扩大、正效应区相应缩小.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一定时期内,林带叶面积、树高和胸径、根系分布范围等生物量指标均会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大,使得林带蒸腾耗水、根系吸水能力和范围会有所提高和扩大,即林带的水分胁迫强度和范围(简称“林带对水分的负效应强度”)会增强,故相对降低了总体提高效应.也说明了虽然因林带小气候效应,特别是在林带附近的遮荫作用,会减少作物蒸散量,故可增加土壤水分,但随林龄的增长,这种增加效应要小于林带吸水对土壤水分的负效应.X轴表示距离南侧林带的距离(如:170 m处表示距离南侧林带170 m,即距离北侧林带80 m,为2007年的S4H);Y轴表示林网内农田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SWin)与对照的(SWCK)相对差异率(RDD),计算公式:RDD=(SWin-SWCK)/SWCK×100%图1 防护林内麦田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水平分布特征Fig.1 Variation of soil water storage in 0 ~200 cm layer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shelterbelt in protected field图2 防护林内麦田不同林带距离处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与对照的相对差异率的水分分布趋势Fig.2 Variation trend of relative difference degree of soil water between in protected field and at the reference(CK)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shelterbelt3.2 防护林对冬小麦蒸散量的影响从图3可知,树龄为 12 a(1995年),24 a(2007年)时,防护农田内各测点冬小麦蒸散量(ET)的日际变化趋势与对照点(CK)的均基本一致.说明防护林在其不同树龄时期不会影响小麦蒸散的时间变化特征,这是由于蒸散作为植物生理生态过程,其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主要由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只不过受到防护林小气候及林带根系吸水的影响,使得ET在防护农田内外及防护农田内距防护林带不同距离(简称“带距”)处的具体数值有所差异.其中,防护农田内ET随距林带距离的变化呈抛物线状分布趋势(图4),且这种变化趋势在上述2种林龄期亦基本一致. 图3 防护林内小麦蒸散日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对照的比较Fig.3 Daily variation of wheat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protected field and its comparision with that at CK由表1可知,冬小麦拔节-乳熟期(04-10—06-10),防护林内冬小麦蒸散总量在2007年(24 a树龄期)为 171.21 mm,日均值为2.85 mm·d-1,比 CK 的3.81 mm·d -1低25.0%,其中,在拔节期-孕穗期、孕穗期-扬花期、扬花期-灌浆期、灌浆期-乳熟期分别为 2.43,3.59,3.24 和2.44 mm·d-1,比 CK 低22.0% ~27.4%.在 1995 年(12 a树龄期)的10个观测日的平均值为2.93 mm·d-1,比 CK 的3.61 mm·d-1低19.1%(图4 -a).可见,防护林具有降低农田蒸散的作用,且随着树龄的增长,这种降低效应并未下降,这对缓解因树木根系吸水所导致的林带附近农田土壤水分下降的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表1 24年树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内不同生育期小麦日均蒸散量与CK的比较(2007年)Table 1 Comparision of the mean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 for wheat between in the field protected by 24-year aged shelterbelt and at CK during different wheat growth stage(2007年)拔节期-孕穗期Jointing stage-Ear pregnant stage扬花期-灌浆期Flowering stage-Milk-filling stage 灌浆期-乳熟期Milk-filling stage-孕穗期-扬花期Ear pregnant stage-Flowering stage Milk-maturity stage防护麦田/(mm·d-1)Sheltered wheat field 2.43 3.59 3.24 2.44 CK/(mm·d-1)Controled wheat field 3.32 4.95 4.27 3.13相对差异率/%Relative difference degree 26.8 27.4 24.0 22.0图4 防护林内小麦日均蒸散量水平分布趋势Fig.4 Variation trend of the mean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shelterbelt in the protected field不过,从图4可知,在0~2H范围内,由于林带的小气候效应(特别是林带的遮光及防风作用)及树木根系吸水所导致的土壤水分的下降,故该范围内ET与CK的差异尤为显著.如在2007年冬小麦拔节-乳熟时期,S0.5H,S1H,N0.5H,N1H 的ET 平均值为2.49 mm·d-1,比 CK 的3.85 mm·d-1(图 4 -b)低 35.4%.而4H-Center内,由于林带的小气候效应逐渐减弱以及树木根系已延伸不到4H附近处,该范围内ET值则接近于CK的ET值,在2007年二者仅相差6.7%.4 结论在黄淮海平原黑龙港流域小麦拔节-乳熟期间,试验观测12 a和24 a林龄、长500 m、宽250 m杨树防护林内农田及旷野(CK)农田土壤水分和蒸散量,对比CK,分析防护林水分效应的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越接近林带,因根系越密及吸水量越大,故土壤水分含量越低;12 a林龄时,在距离林带10 m范围内的土壤水分低于CK(简称负效应区),该范围外的土壤水分则高于CK(简称正效应区);24 a林龄时在距离林带15m以内为负效应区,此范围外为正效应区.总体而言,杨树防护林具有提高土壤贮水量的作用,但这种提高效应会随着树龄的增长而有所降低. 上述2种林龄期防护林均具有显著降低农田蒸散的作用,并随距林带距离的变化均呈抛物线状分布趋势.在0~2H范围内,由于林带的小气候效应(特别是林带的遮光及防风作用)及树木根系吸水所导致的土壤水分的下降,这种降低作用尤为显著.随着树龄的增长,防护林对农田蒸散的降低效应并未下降,故对因树木根系吸水所导致的林带附近农田土壤水分下降的状况,具有重要的缓解作用.参考文献:[1]王广钦,樊巍.农田林网内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8,22(3):285-293.[2]宋兆民.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3]陆光明,马秀玲,周厚德,等.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蒸散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18(4):409-415.[4]孟平,张劲松,宋兆民,等.农林复合模式蒸散耗水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6,9(3):221-226.[5]张劲松,孟平,宋兆民,等.农林复合模式耗水特征的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与检验[J].林业科学研究,1996,9(4):331-337.[6]李留振,徐涛,宋单峰,等.豫东黄河故道防护林现状及生态效益[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316-318.[7]蒋恒昌.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08(4):236-237.[8]吴刚,冯宗炜.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农林业系统的能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4,5(4):355-359.[9]马秀玲,陆光明,徐祝龄.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可能蒸散及实际蒸散的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19(4):409-415.[10]张祥明,闫晓明,孙义祥,等.农田防护林体系对蒙城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0,19(3):192.[11]张劲松,孟平,宋兆民,等.“京九”铁路大兴段绿化模式动力效应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15(3):317-322.[12]CAMPI P,PALUMBO A D,MASTRORILLI M.Effects of tree windbreak on microclimate and wheat productivity in a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9,30(3):220-227. [13]卢振民,张翼,牛文元.田间作物蒸腾量测算方法研究[J].生态学报,1988,8(1):35-43.[14]卫林,江爱良,蒋世逵.农田叶面温度计算方法的研究[J].农业气象,1981(4):37-42.。
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及恢复技术研究
![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及恢复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c788cf240c844769eaeeba.png)
植物在进行景观建设的过程 中,本土植物往往成活率更 标 角度入 手 。
高 ,成 长 程 度 更好 ,结余 了养 护成 本 的 同 时 ,也 能够 更
好 地发 挥 。
弄清不同林龄林地的养分特征 。弄清不同林龄林地
居世界第 1 位 。东北 中西部半干旱地区大面积营造的杨 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弄清不 同林龄 树人工林 由于森林结构单一,不可避免地带来森林生态 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弄清林地土壤水肥变化 功能和林地生产力低下等问题 ,且 5 0 %左右在进入中龄 规律与杨树生长的相关性。 林阶段便 由于地力衰退而形成 “ 小老树”,仅吉林省西 部地区就超过 l 5万 h r n , 主要表现为生长速度慢 ,病 虫危害严重,成材率低 ,轮伐期长 ,林地利用率下降 , 1 . 2 筛选有效的低质杨树人工林地力- 恢复技术 根据杨树生 长发育的需 肥动态和林地土壤 理化性 质的变化动态,建立林地养分效应配方施肥模型 。弄清
※林业科学
农 业 与 技 术
2 o 1 6 , V o 1 . 3 6 , N o . 2 3 9 9
杨 树 人 工林 地 力衰 退 机 理 及 恢 复技 术 研 究
张 明 孙 大伟 邹振 峰 米 实 孙 海亮 董晓明
( 1 . 四平 市林 业科 学研 究院 ,吉林 四平 1 3 6 0 0 0 ;2 . 四平 市林 业 局 ,吉林 四平 1 3 6 0 0 0 ;3 . 四平市 实验林 场 ,吉林 四平 1 3 6 0 0 1 ) 摘 要 :我 国杨树主 要 表现 为生 长速度 慢 ,病 虫危 害严 重 ,成材 率低 ,轮 伐期 长 ,林 地利 用率 下 降 ,形成 “ 小老树 ”。
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应研究
![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5f9d9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b.png)
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应研究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雨水、河流等自然因素侵蚀的过程,是一种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林木在减缓土壤侵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应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具体机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林木的根系可以有效地固定土壤,减少土壤受到雨水冲刷的可能性。
树木的根系可以渗透土壤深层,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颗粒的流失。
树木的根系还能够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减少了地表径流,减缓了土壤侵蚀的速度。
其次,林木的冠层可以减轻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
树木的冠层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力量,减缓土壤侵蚀的速度。
此外,树木的叶子可以拦截雨滴,减少雨滴对土壤的打击力,降低土壤受到的侵蚀程度。
另外,林木的枯枝落叶可以形成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树木的落叶、落枝可以逐渐堆积在土壤表层,形成有机质层,增加土壤的肥力和蓄水能力,减少了土壤对水分的敏感性,降低了土壤的侵蚀速度。
最后,林木还可以改善土壤的微生物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物质循环和生物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林木的树根可以释放出有益微生物的物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土壤的抗风化和抗侵蚀能力。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根系固定土壤、冠层减轻冲刷、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等。
在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应该充分发挥林木的作用,加强林木的保护和植栽,促进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应,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3794e56f12d2af90242e6e5.png)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作者:武剑秋祝旭加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林龄的人工杨树林土壤养分进行定点监测,选取1年、2年、5年、15年,25年的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数据,进行了人工杨树林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工杨树林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性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到十五年后,开始降低。
土壤pH值没有显著变化。
土壤有效性磷含量的变化,随林龄的增长而降低。
而土壤速效性钾则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长。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pH值;有机质;氮;磷;钾中图分类号:Q938.1+3 文献标识码:A1 研究概况试验区设置在海林林业局三部落林场,该区属半湿润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温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60%的降雨集中在夏季,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实验区海拔352米,一月均温为-24℃,七月均温为27.6℃,全年均温4.7℃,≥10℃积温2408.4℃,全年降水量为488.8mm,无霜期128天。
2 材料与方法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本研究通过人工杨树林进行长期的土壤肥力定点观测,选择造林后1年,2年,5年,15年,25年的土壤养分试验数据。
土壤样品的采集采用随机多点混合的原则,用土壤钻在林地中取0-20cm范围内的土壤样品5份,混合后,作为1份待测样品。
并重复3次。
2.2 试验方法此次试验对不同林龄的杨树人工林的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性磷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进行测定。
其中;土壤PH值的测定选用电位法;有机质的测定选择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土壤全氮的测定选择半微量开氏法;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选择碱解-扩散法;全磷的测定选择HClO4-H2SO4法;有效性磷的测定选择采用0.5mol/L 碳酸氢钠浸提法;速效钾的测定选择火焰光度法。
3 研究结果3.1 土壤pH值的变化土壤溶液的pH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也是影响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_氮和微生物活性
![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_氮和微生物活性](https://img.taocdn.com/s3/m/c66539e881c758f5f61f67b7.png)
土壤有机碳采用油浴加热 2K2 C r2 O7 容量法 [ 7 ] ; 土壤全氮采用浓 H2 SO4 消煮 、流动注射分析仪 (Au2 toAnalyzer III, B ran + Luebbe GmbH , Germany) 测 定.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Cmic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 法 [ 8 ] ,微生物生物量氮 (Nm ic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茚 三酮比色法 [ 9 ]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 的比值即微生物熵 (Cm ic ∶Corg ).
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 ,大面
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2006BAD03A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30800887)资助. 3 3 通讯作者. E2mail: xiayuliao8201@126. com 2009203225收稿 , 2009207210接受.
杨树是我国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中最主要 的树种. 本研究选择不同林龄的杨树农田防护林为 对象 ,以农田作为对照 ,开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 性的研究 ,揭示农田营造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 量和活性的影响 ,旨在为正确评价大面积营造农田 防护林的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太平庄乡 ( 40°17′—
Key words: metabolic quotient; farm land afforestation; land cover;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m i2 crobial quotient.
黄淮海平原两种不同林龄杨树防护林对麦田土壤水分及蒸散的影响
![黄淮海平原两种不同林龄杨树防护林对麦田土壤水分及蒸散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2dcd7e40975f46527d3e157.png)
第4 5卷 第 5期
2 1矩 01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n n Ag i u t r lUn v ri o r a fHe a rc lu a ie st y
Vo . NO 5 1 45 .
1 0月
Oc. t
2 l 01
文 章 编 号 :0 0—24 (0 1 0 0 4 0 10 3 0 2 1 )5— 5 2— 6
Y N C a gjn ,L h nyu , H N i. n E G Pn HU N u , E i. A u I h n . IC u .o Z A G J s g ,M N ig , A G H i R N Q nf ,G O Jn u n o u ( . eerhIs tt o oet , A ,K yL brtr o T e re iga dC hv t n Sa o s 1 R sac ntue f rsy C F e a oa y f reBedn n u i i , tt F r t i F r o ao e er y
摘 要 : 过 观 测 黄 淮 海 平 原 黑 龙 港 流 域 l 通 2 a和 2 4 a林 龄 、 5 0 m、 2 0 m 的 杨 树 防 护 林 网 内农 田 及 旷 野 长 0 宽 5
( K) 田 土 壤 水 分 和 蒸 散 量 , C 农 分析 了防 护 林 水 分 效 应 的 年 代 变化 特 征 , 果表 明 : 小 麦拔 节 一乳 熟 期 间 , 比 结 在 对 C 1 K,2a和 2 4a林 龄 防护 林 可使 0~ 0 m 土 层 土壤 贮 水 量 分 别 提 高 7 8 ,. % , 使 小 麦 蒸 散 量 分 别 降 低 2 0c . % 19 可 1. 9 1% ,50% .2a 龄 时 , 距 离林 带 0~ 0m 范 围 内的 土 壤 贮 水 量 低 于 C 简 称 负效 应 区 ) 该 范 围 外 的 2. 1 林 在 l K( , 土壤贮水量则 高于 C ( K 简称 正 效 应 区 )2 龄 时在 距 离林 带 0~1 范 围 内 为 负效 应 区 、 范 围外 为 正 效 应 ,4a林 5m 此
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土壤水肥状况的影响
![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土壤水肥状况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955d96c31b765ce0508145c.png)
2015年9月防 护 林 科 技S e p.,2015第9期(总144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9(S u m N o .144)文章编号:1005-5215(2015)09-0005-03收稿日期:2015-06-17作者简介:梁潇洒(1993-),男,本科在读,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土壤水肥状况的影响梁潇洒,王雪,娄义宝(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摘 要 通过测定不同树种林分下土壤的肥力及物理性状,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 H P )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各土壤入渗及持水特征对土壤水平进行对比㊂结果表明:在中坡,山楂林分土壤肥力综合水平㊁蓄持水能力都高于杨树林分,但其稳定入渗速率低于杨树林分;坡顶处,核桃林土壤肥力及入渗能力均高于荒草地,但其容重较大;板栗林土壤入渗及持水状况好于荒草地,但土壤肥力水平低于后者㊂关键词 层次分析;土壤肥力;入渗;持水;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S 71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5.09.002E f f e c t s o fD i f f e r e n t T r e e S pe c i e sf o r S o i l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n S o i lM o i s t u r eC o n t e n t a n dF e r t i l i t y o nS l o pe L i a n g X i a o s a ,W a n g Xu e ,L o uY i b a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L i a o n i n g T e c h n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F u x i n123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y m e a s u r i n g t h e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s o i l u n d e r s t o r y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s l o p e p o s i t i o n s ,s o i l f e r t i l i t y w a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e v a l u a t e db y a d o p t i n g i m p r o v e d a n a l y t i c h i e r a r c h y p r o c e s s (A H P ).S o i l l e v e l w a s c o m p a r e db y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a n d w a t e rr e t e n t i o nc a p a c i t y .R e s u l t s h o w st h a ta t t h e m i d d l eo f t h es l o p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e v e l s o f s o i l f e r t i l i t y a n dw a t e r h o l d i n g o f C r a t a e g u s p i n n a t i f i d a a r e a l l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P o p u l u s s i m o n i i ,b u t i t s s t e a d y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r a t e i s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P o p u l u s s i m o n i i ;a t t h e t o p ,t h e s o i l f e r t i l i t y a n dw a t e r i n f i l t r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 o f J u g l a n s r e g i a a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w i l d g r a s s g r o u n d ,b u t i t h a v e g r e a t e r b u l k g r a v i t y ;t h e s o i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a n dw a t e r r e t e n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o f C a s t a n e am o l l i s s i m a a r e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nw i l d g r a s s g r o u n d ,b u t i t s f e r t i l i t yl e v e l i sb e l o w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l a t t e r .K e y wo r d s a n a l y t i ch i e r a r c h yp r o c e s s ;s o i l f e r t i l i t y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w a t e r h o l d i n g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水土保持林能够改善土壤内在的理化性状㊁提高土壤抗蚀性,是保持水土㊁防止土壤侵蚀的特有林种㊂不同树种的水土保持林对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1,2]㊂通过了解不同树种对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状况,能够帮助我们选择㊁培育树种,从而发挥更好的水土保持作用㊂层次分析法(简称A H P 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对各种类型问题的决策分析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性㊂目前,A H P 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㊁土壤肥力等评价中㊂但在运用A H P法进行评价过程中,专家的判断差异可能会对权重的判定产生一定的影响,继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㊂为避免上述缺陷,可采用样本各指标实测数据标准差S i 来反映各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大小程度,并用S i 构建判断矩阵,可对A H P 法进行改进[2]㊂本文采用改进的A H P 法通过对指标设置不同权重,对杨树㊁核桃㊁板栗㊁山楂林下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部分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水㊁肥条件进行对比,探讨不同坡位不同树种对土壤性状产生的影响㊂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坐落于柳江盆地㊂介于119ʎ30ᶄ 119ʎ40ᶄE ,40ʎ02ᶄ 40ʎ14ᶄN 之间㊂盆地南北长约20k m ,东西宽约12k m ,北㊁东㊁西三面为山,仅南面向渤海开口,地貌形态为南北向延伸㊁中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区㊂本区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㊂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㊂年降水量为400~1000mm ,年平均降雨量695.5mm ,多集中于7 8月,可达年降水量的70%㊂1.2 研究方法选取杨树㊁山楂㊁板栗㊁核桃林下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对象设置5个取样点,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取各指标的平均值用于综合评价分析㊂指标为土壤容重㊁土壤含水率㊁土壤入渗状况(环刀法)㊁土壤有机质含量(油浴法)㊁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扩散吸收法)㊁全氮量(半微量开式法)㊁有效磷含量(N a H C O 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㊁全磷量(H C l O 4H 2S O 4消煮,钼锑抗比色法)㊁速效钾含量(火焰光度计法)㊁全钾量(火焰光度计法)[5-6]㊂实验数据采用E x c e l 及M a t l a b 7.0进行处理㊂表1 试验地基本概况样地林分平均高/m 林分平均胸径/c m坡位主要植物小叶杨纯林12.010.9中坡小叶杨(P o p u l u s s i m o n i i )㊁牛筋草(E l e u s i n e i n -d i c a )㊁酢浆草(O x a l i s c o r n i c u l a t a )等山楂纯林 4.911.1中坡山楂(C r a t a e g u s p i n n a t i f i d a )㊁早熟禾(P o aa n -n u a )㊁茵陈蒿(A r t e m i s i a c a pi l l a r i s )等板栗纯林4.222.4坡顶板栗(C a s t a n e am o l l i s s i m a )㊁早熟禾(P o aa n -n u a )㊁菥蓂(T h l a s pi a r v e n s e )等核桃纯林8.912.2坡顶核桃(J u g l a n s r e g i a )㊁酢浆草(O x a l i s c o r n i c u l a -t a )㊁唐松草(T h a l i c t r u m a q u i l e g i fo l i u m v a r .s i b i r i c u m )等荒草地--坡顶中华隐子草(C l e i s t o ge n e s c h i n e n s i s )㊁兴安胡枝子(L e s pe d e z a d a u r i c a )1.3 改进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1.3.1 土壤肥力隶属度函数的构建 当上述所选定的各项指标的数值超过或者低于某一数值时,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较低,且各指标量纲的不同使得各指标数值之间有很大的差异㊂使用各因素对土壤肥力的隶属度作为评价指标,可以减小上述差异㊂根据所选指标对植物影响特征,选用S 型隶属度函数,建立函数如下:f (x )=1.0,x ⩾x 20.9(x -x 1)/(x 2-x 1)+0.1,x 1£x <x 20.1,x <x ìîíïïïï1式中x 1和x 2分别是评价指标的下限和上限值㊂经过上述公式的处理,可以得到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值,并可建立土壤肥力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Z m ˑn={z i j },i =1~m ,j =1~n ;i 为指标个数,j 为样本数㊂1.3.2 判断矩阵的建立 从综合评价的角度看,评价指标内部变化的程度越大,则其为综合评价传递的信息越多,因此反映样本内数据变化程度的标准差S i 可用来反映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并用于构建判断矩阵A n ˑn [6]㊂矩阵A n ˑn 内部值a i j 用下式计算[7]:a i j =S i -S j S m a x -S m i n(a m -1)+1,S i ⩾S j1/S i -S jS m a x -S m i n(a m -1)éëêêùûúú+1,S i <S ìîíïïïïj 式中,S m a x 和S m i n 分别为{S (i )i =1~n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对重要性程度参数值b m =mi n {9,i n t [S m a x /S m i n +0.5]},m i n 和i n t 分别为取最小和取整函数㊂矩阵A n ˑn 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权重㊂1.3.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为了使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应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㊂当一致性指标C R <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㊂矩阵一致性的检验公式为:C R =C IR I,其中,C I =λm a x -n n -1,(n 为判断矩阵阶数,λm a 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R I 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与矩阵阶数有关,通过表2可查得: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 I阶数678910R I 1.261.361.411.461.41.3.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由评价各指标的隶属度值结合其权重可以建立土壤综合评价的模型:A n ˑn =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1.0003.5103.2832.9040.1492.8560.2230.3171.0001.1320.8020.1130.7720.1510.3050.8831.0000.7250.1110.7010.1480.3441.2471.3791.0000.1160.9540.1576.7178.8689.0008.6211.0008.5733.2350.3501.2951.4271.0480.1171.0000.1584.4826.6336.7656.3870.3096.3381.éëêêêê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úúúú0006防 护 林 科 技 2015年F I=ðn i=1(z k i w i),k=1,2 m.式中:F I为第k个采样点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值, z k i为第k个采样点的第i个指标的隶属度值;w 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㊂1.3.5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结果根据上述改进的A H P法并对评价指标选择合适上下限值,构建判断矩阵A nˑn及隶属度矩阵Z mˑn如下:A nˑn=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1.0003.5103.2832.9040.1492.8560.223 0.3171.0001.1320.8020.1130.7720.151 0.3050.8831.0000.7250.1110.7010.148 0.3441.2471.3791.0000.1160.9540.157 6.7178.8689.0008.6211.0008.5733.235 0.3501.2951.4271.0480.1171.0000.158éëêêêê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úúúú4.4826.6336.7656.3870.3096.3381.000Z mˑn=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荒草地1.0000.3110.2260.3060.5860.2350.150杨树0.8581.0000.9150.7950.7280.4600.850山楂1.0000.7470.7580.7171.0001.0001.000板栗0.4550.8200.2660.4350.2080.9960.100核桃éë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0.7320.2360.2490.9220.3660.3580.750利用M a t l a b7.0求得矩阵A nˑn的最大特征值λm a x=7.2193,利用方根法求得特征向量为(0.1023,0.0391,0.0363,0.0451,0.4654,0.0464,0.2654)T;将λm a x代入一致性检验公式得C R=0.0269<0.1,满足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即所得到的特征向量可作为对应评价指标的权重值㊂表3不同林下土壤肥力评价指标权重值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权重0.10230.03910.03630.04510.46540.04640.2654结合权重得到四种林下土壤综合评指数F I大小排序,中坡:山楂林0.969>杨树林0.782;坡顶:核桃林0.484>荒草地0.460>板栗林0.277㊂2结果分析2.1土壤肥力分析从已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来看,中坡位置山楂林下土壤肥力指数高于杨树;坡顶位置土壤肥力指数核桃>荒草地>板栗林㊂各评价指标中,坡顶的荒草地有机质含量过高,可能是由于荒草地常年枯死的草本植物不断在土壤中积累造成的;核桃林下土壤肥力略好于荒草地,说明种植核桃可对土壤肥力起到改良作用,而板栗林低于荒草地水平,则可能是板栗对土壤肥力的消耗比较大㊂中坡的山楂林下土壤各肥力指标水平都较高,说明其林下土壤生产能力㊁生产潜力都较大㊂表4不同林下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g k g-1全氮/g k g-1全磷/g k g-1全钾/g k g-1水解性氮/m g k g-1有效磷/m g k g-1速效钾/m g k g-1荒草地59.2883.64 2.6313.431544.6565杨树26.8488.90 6.07621.58169.757.40135山楂33.9327.03 5.29220.29259.0014.60150板栗17.8987.60 2.82815.59112.0013.9560核桃16.0343.06 2.74423.70129.506.15125标准差7.192.18 1.480 2.9756.793.7834.37 2.2土壤入渗及持水特征分析土壤入渗及持水能力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抗蚀性及水土保持作用㊂入渗能力强的土壤,能够将降水及时入渗,延缓径流的形成;另外,入渗到土壤中的水分除少量在深层渗漏以外,其绝大部分都直接转化为土壤水储存在 土壤水库 中[9],这就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水分㊂土壤容重㊁孔隙度影响土壤的持水能力㊂土壤容重较小时,土粒间距较大,土体疏松,孔隙度大,土壤具有较强的水分蓄持能力;土壤容重大时,土壤结构较致密,孔隙度小,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差[10]㊂土壤含水量则对土壤入渗及持水都有影响,同一土壤结构状态下,土壤入渗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由于土壤含水量大,其所能继续蓄持的水量减少㊂从测定的结果来看,在中坡,山楂林下土壤容重㊁含水量均小于杨树,其所能蓄持的水量要大于杨树㊂所以,在发生较大降水时,山楂林下土壤产流量小于杨树㊂但杨树林下土壤稳定入渗率要高于山楂,即在降水强度较大时,杨树林下(下转第25页)7第9期梁潇洒等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土壤水肥状况的影响注:O B1:国森林木有机无机复混肥;O B2:;O B3:挪威牌复合肥;O B4:;O B5:女娲牌5%有机肥;O B6:对照C K图4施用不同肥料石笔木生长的聚类分析3结语从调查结果来看,各施肥类型下的石笔木生长差异并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施肥时间太短,肥效作用不是很明显;但通过综合评价,还是可以看出,施用国森林木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女娲牌15%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石笔木与其他肥料相比,各项早期生长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生长状况较好㊂本研究只是针对现有肥料进行的一次施肥试验,为更好地筛选适于石笔木生长的养分配比,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㊂参考文献:[1]王华南,黄敏怡,张苏峻,等.林分改造与森林环境优化[J].广东林业科技,2007(6):82-87[2]蔡锡安,彭少麟,赵平,等.三种乡土树种在二种林分改造模式下的生理生态比较[J].生态学杂志,2005(3):243-250 [3]陈红跃.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树种选择的技术路线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08(1):83-87[4]陈香,田雪琴,王志云,等.6个南方乡土绿化树种大容器苗栽培基质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5):41-46 [5]圣倩倩,文冰,祝遵凌.北美红栎容器苗育苗基质的综合评价及筛选[J].北方园艺,2014(7):65-69[6]曹加光,罗建中,卢万鸿.6年生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性状聚类分析[J].桉树科技,2012(1):37-40[7]周旭昌.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种子园母树生长性状聚类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31-534[8]陈启椿.改造强度对更新树种树高㊁地径生长的影响研究[J].海峡科学,2008(8):36-37[9]王璞,马履一,段劼,等.基于F V S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高生长量模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187-190 [10]周志翔,徐永荣,王鹏程,等.不同密度湿地松纸浆原料试验林早期冠幅生长模型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8(3):89 -93(上接第7页)土壤产流的速度要慢于山楂㊂坡顶位置,板栗林土壤容重及稳定入渗率都高于荒草地,且其含水量小于荒草地㊂说明与荒草地相比,栽植板栗后,土壤的持水及入渗能力均有所提高,土壤的水土保持效果得到提高;核桃林土壤的稳定入渗率㊁含水量高于荒草地,但其容重较之荒草地有所增长,即核桃林土壤另外可蓄持水量小于荒草地,但前者在降雨强度较大时,前期降水能及时入渗,推迟地表径流的产生㊂从另一方面来说,荒草地在降雨强度较大时,易形成地表径流,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㊂表5各林下部分土壤物理指标杨树山楂板栗核桃荒草地含水率/%容重/g c m-316.701.3213.731.1613.001.3414.371.4413.501.42土壤孔隙度/%50.2056.2049.5945.5246.42稳定入渗率/mm m i n-18.55.06.56.02.0 3总结3.1山楂林下土壤肥力及入渗㊁持水状况都较好,是良好的坡面水土保持树种㊂3.2荒草地土壤入渗能力差,要进行水土保持治理,以防止坡面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㊂3.3板栗林对土壤入渗及持水能力有改善作用,但对土壤肥力有较大消耗,需要通过管护培肥,以保证其正常生长㊂3.4核桃林下土壤孔隙度较小,可通过翻耕等降低其土壤容重,从而更有利于植物生长㊂参考文献:[1]沈慧,姜凤岐,杜晓军,等.水土保持林土壤抗蚀性能评价研究[J].应用生态学,2000,11(3):345-348[2]孙波,张桃林,赵其国.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土壤学报,1995,32(4):362-368[3]吴殿廷,李东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2):264-268 [4]章海波,骆永明,赵其国,等.香港土壤研究Ⅵ: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J].土壤学报,2006,43(4): 577-583[5]蒙宽宏.土壤水分入渗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11-12[6]胡慧蓉,田昆.土壤学实验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2012:44-85[7]翟立林,张庆洪.应用决策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4[8]汪应洛.系统工程[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9]吕刚,吴祥云.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7):494-499[10]李卓,吴普特,冯浩,等.容重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J].土壤学报,2010,47(7):611-62052第9期薛克娜等不同肥料对石笔木早期生长影响的研究。
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果研究
![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c05d8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a.png)
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果研究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果研究摘要:土壤侵蚀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林木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减缓土壤侵蚀的潜力。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和研究,分析了林木在减缓土壤侵蚀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实施管理措施,并对未来的研究和管理方向提出了建议。
1. 引言土壤侵蚀是一种自然过程,也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一种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植被的丧失以及水源的污染,对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等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减缓土壤侵蚀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2. 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机制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减缓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林木的根系结构能够增加土壤的抗冲蚀性能。
林木的根系能够牢固固定土壤,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流失。
(2) 林木的冠层能够减少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缓解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
(3) 林木的枯落物可以覆盖土壤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土壤的侵蚀。
枯落物的分解释放出的有机物也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4) 林木的根系和树干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减少径流量和侵蚀力。
(5) 林木的存在能够减少风力对土壤的冲蚀,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3. 林木对土壤侵蚀的实施管理措施为了实现林木对土壤侵蚀的最大减缓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1) 合理选择树种和密度。
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根系结构和抗冲蚀性能,合理选择树种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抗冲蚀性能。
同时,适当调整林木的密度也能够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2) 加强土壤保持措施。
包括修建护坡、植物法防护带和植被混合等,以增加土壤的抗蚀性能。
(3) 培育和保护林下植被。
林下植被具有保护土壤的功能,其覆盖率和物种丰富度对土壤侵蚀的减缓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4) 加强林木抚育和管理。
采取合理的修剪、疏伐和更新等管理措施,确保林木的健康和生长状况,提高其减缓土壤侵蚀的效果。
小美旱杨防护林对林带下土壤盐分均衡的影响
![小美旱杨防护林对林带下土壤盐分均衡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3a4592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f.png)
小美旱杨防护林对林带下土壤盐分均衡的影响刘静;贾忠权;董凤香【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24)002【摘要】通过测定小美旱杨Populus simonii ×(Populus pyramidalis+Salix matsudana) 'Poparis'标准木耗水量、树体不同部位储盐质量浓度和标准木生物量,推算12年生小美旱杨全生长期耗水量中总盐分质量浓度以及小美旱杨采伐时可带离的盐分,分析小美旱杨水分代谢过程对林下土壤-潜水系统盐分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美旱杨耗水中所含盐分离子的92%左右进入林下土壤-潜水系统中,其余随采伐被带离,但小美旱杨农田防护林带蒸腾造成的林下积盐在灌区积盐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小美旱杨对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对有害离子的拒吸作用,对林下土壤的可溶盐离子组分比例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是使进入土壤-潜水系统的Ca2+组分比例减小.表9参15【总页数】6页(P186-191)【作者】刘静;贾忠权;董凤香【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林工站,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林业局,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相关文献】1.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小美旱杨萌芽更新技术初步研究 [J], 鲍生荣;郑平;张贵明;黄丽娟2.小美旱杨防护林减少防护区土壤蒸发的研究 [J], 布和;刘静;王建;王海军;贾忠权3.河套灌区两种造林方式小美旱杨防护林树干生物量研究 [J], 孙旭;刘静4.小美旱杨防护林采伐对灌区减盐作用的研究 [J], 张芳;闫琳;刘静;冯长青5.小美旱杨不同部位可溶盐离子含量的季节动态及影响因素 [J], 刘静;张芳;崔悦慧;王林和;王建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6b81d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e.png)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塔里木沙漠公路在沙漠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遭受着强烈的太阳辐射、风蚀侵蚀和沙袭击的影响,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极度匮乏。
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防护林已成为塔里木沙漠公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建设防护林,可以减轻风砂侵蚀、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有利于沿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缺乏水资源、土壤水分严重不足等问题,防护林的建设并不容易,也面临着许多难题。
因此,有必要对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进行研究,探索防护林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的研究,探究防护林建设对水分蒸发的影响,解决防护林建设中土壤水分不足的问题,为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调研,了解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通过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比较不同建设方式对土壤水分的贡献和变化趋势。
3.针对防护林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水、土壤质量差等,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养分的补给。
4.对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设与管理建议,为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1.掌握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了解防护林建设对水分蒸发的影响。
2.提出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的解决方法和建设与管理建议,为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3.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相关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
五、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调研: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报告,了解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的方法:选取不同建设方式的样点,测量样点土壤水分含量和蒸发量,研究防护林土壤水分蒸发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黑土区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养分变化
![黑土区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养分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eda141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3.png)
黑土区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养分变化孙家兴;赵雨森;辛颖【摘要】为探究不同林龄农田防护林土壤水分养分状况的变化,评价农田防护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不同林龄LA(26 a)、MA(31 a)、HA(36 a)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KY)为对照,分析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杨树防护林带的建设增加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加大了土壤密度,提高了土壤pH;各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高于对照;随着防护林林龄的增加土壤质量越好.%We studied the soil nutrient and water changes of different stage of poplar farmland shelter belts, and evaluated the poplar farmland shelter belts in influencing soil quality.We studied the soil physic-chemical properties changes in different ages(LA(26 a),MA(31 a),and HA(36 a))of poplar farmland shelter belts in black soil region in Baiquan County of Qiqihar City.The poplar farmland shelter belts increased soil nutrient contents, soil bulk density, soil pH, and de-creased soil and water content.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or-est age,the soil quality of poplar farmland shelter belts turns higher.【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6)003【总页数】5页(P59-62,90)【关键词】土壤养分;黑土区;农田防护林;碳氮磷;土壤质量【作者】孙家兴;赵雨森;辛颖【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3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丰富,适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土分布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论杨树在水保防护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概要
![论杨树在水保防护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c3c9c01383c4bb4cf7ecd182.png)
论杨树在水保防护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关键词杨树;水保;问题;对策论文摘要总结了不同种类杨树在浮山县水保防护林中的具体应用,针对杨树在水保防护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
杨树品种繁多,适应性广,在水保防护林中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与农作物争光争水争养分的矛盾,一定条件下会对长久性的拦挡工程造成潜在威胁。
浮山县在用杨树作为水保防护林的过程中,采取“避、错、混、断、续、补”等措施,利用其优势,克服其缺点,有效地起到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1不同种类的杨树在水保防护林中的具体应用(1)小叶杨的特点是根系发达,用它来保持土壤,减少土壤流失效果好,在荒山水保造林中被广泛应用。
(2)青杨的特点是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用它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水源涵养林中被广泛应用。
(3)箭杆杨的特点是生长迅速,郁闭度高,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可起防风屏障作用,常用作农田防护林树种。
(4)群众杨是耐干旱、耐瘠薄,常作为护坡林树种。
(5)青杨、大叶杨的特点是耐湿、抗冲掏,常作为沟底防护林和护岸林树种,效果很好。
(6)箭杆杨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风倒风折力强,且冠形端正,寿命较长,而修剪,抗灰尘,常作为护路林树种。
2存在的问题2.1与农作物争光、抢夺水分杨树高大的树冠能够截留10%~30%的降雨量,在偏干旱的地区直接影响农作物的雨量接受,也很大程度上遮挡了阳光的照射,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以致影响农作物产量。
杨树庞大的根系也大肆争夺农作物的水分和养分,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最终产量。
杨树庞大的根系上下左右穿梭于田间,水平分布超过树冠的1.5~3.0倍,深度可达树高的1/4~1/2,而大量须根又集中分布在离地面20~80cm的范围,这些根系大肆争夺农作物的水分和养分,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2腐朽根系形成大小孔隙,对坝埂造成威胁任何生物都有它的寿命,杨树也不例外,天然林一般60年后,人工林在30年后便进入衰老期,当其衰老死亡后,其庞大的根系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逐渐腐烂,形成管状孔道和大小不同的孔隙,这些孔道和孔隙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改良土壤,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相互贯穿发展,使田埂、坝埂形成漏洞,造成水源的流失,甚至进一步造成坝埂松软以致垮塌。
不同覆盖物下的农田地温和蒸发量对比
![不同覆盖物下的农田地温和蒸发量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2c0d9a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d.png)
不同覆盖物下的农田地温和蒸发量对比丁秀玲;许强【摘要】为了进一步搞清不同覆盖物的保温效果以及农田水分利用率,特别以裸地为时照,对"砂石+地膜"、砂石、"裸地+地膜"3种覆盖方式进行了时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种覆盖方式中"砂石+地膜"覆盖的保温效果最好,且水分利用率最高;其次是砂田,"裸地+地膜".因此,建议在有充足的砂石来源基础上的干旱地区或有限灌溉地区,甚至是在低温年份应推广应用"砂石+地膜"覆盖,对保证作物出苗以及作物的正常生长都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0(000)020【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不同覆盖物;地温;蒸发量;对比【作者】丁秀玲;许强【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农学院,银川,750021;宁夏大学农学院,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较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河川地表径流量较世界平均少得多[1]。
且这些水资源分布得极不均匀,加以年内降水的时间分布又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又大,从而加重了干旱的发生,致使其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而控制水分从土壤表面蒸发,减少非生产性水分消耗,是缓解水资源矛盾的突破口[2]。
通过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可以减少非生产性水分消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而减少土壤蒸发的速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土壤表面蒸发的大气条件,从而降低土表的潜在蒸发速度;二是改变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自身的持水能力[2]。
土壤蒸发是土壤水的无效消耗,因此降低土壤蒸发,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对于干旱地区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改变土壤表面的蒸发条件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覆盖[2]。
目前,覆盖的方式有砂田覆盖法,有机物覆盖法、地膜覆盖法3大类。
许多研究表明,砂田能减少土表水分蒸发和径流,提高水分的入渗和土壤温度[3~6]。
贾登云等[7]研究砂田覆膜栽培籽用西瓜发现,砂田覆膜能更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西瓜的早出苗,缩短西瓜的生育期,避免西瓜受晚霜的为害。
三北防护林地区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三北防护林地区土壤水分动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a8749f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61.png)
三北防护林地区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陈喜全;关继义;张伟;崔晓阳
【期刊名称】《植物研究》
【年(卷),期】1994(14)2
【摘要】东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是水分。
水分在这一地区变化规律是5~6月春旱阶段,7.8、9三个月是土壤水分丰盛期,各层次水分相差不大,10月至来年2月是土壤储水期。
农田防护林的建立减少了蒸发,提高了土壤水分。
但距林带不同距离调节水分幅度不同,明显出现水分最佳区和水分低谷区。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壤水分,为推广节水型农业提供了途径。
防护林带的种类、树高、树种及林带间的距离对林网内水分的分配都有较大影响,这一结论为防护林体系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页数】5页(P186-190)
【关键词】防护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作者】陈喜全;关继义;张伟;崔晓阳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16
【相关文献】
1.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随降雨的动态变化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J], 颜蒙蒙;周洲;王济;谷晓平;肖建勇
2.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不同小生境土壤水分的动态研究 [J], 李安定;卢永飞;韦小丽;喻理飞
3.大武地区黑土滩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J], 王彦龙;盛丽
4.宁夏海原地区苜蓿产量与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J], 谢静;关文彬;王美;王棒
5.黔中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J], 范新瑞;苏维词;鄢贵权;曹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森林对于固持土壤和改良土壤以及改善小气候及对大气候的影响
![浅析森林对于固持土壤和改良土壤以及改善小气候及对大气候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26d61a9915f804d2a16c135.png)
浅析森林对于固持土壤和改良土壤以及改善小气候及对大气候的影响作者:王建辉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36期依靠以一定组成和结构的森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并相应的生产定的林副产品,是我国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目的而营造的森林称为水土保持林。
森林固持土壤和改良土壤是水土保持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认为森林的有利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吸收地表径流和涵养水源作用,固持土壤和改良土壤作用,以及改善小气候和对大气候的影响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后两者进行分析研究。
1、森林对于固持土壤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森林不仅仅依靠它的根系固持土壤,而且对于来自上方的固体径流也有着良好的过滤淤泥作用。
研究这种作用,对于配置在其他生产用地(特别是农业与牧业等处)之下的水土保持具有很大的實际意义。
在群众中间经常在开垦陡坡的时候,留有一定的自然林带(或者草带),也就是所谓的“玉田带”,用来达到缓冲和固持土壤的目的。
根据前苏联专家哈里托诺夫的报道,对于配置在其他生产在群众中间常在开垦陡坡时,留有分水线到谷沿同长有森林的坡赞地和没有森林设分层厚度相比较,土层厚度A层、前者为52cm,后者为45cm。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坡耕地的地上水土流失程度不同所致。
假设水线附近A层的厚度为100%,则在下方长有森林的固持土坡耕地A层厚度为98%,而没有森林的坡耕地为80%,明显地表明森林通过减少径流而显示的固持土壤的作用。
草类的固土作用,在遇有强大暴雨时仍可产生土壤侵蚀作用。
在我国为了发挥水土其地上部分和保护林最大的固土作用,应特别注意灌木树种的选择。
因为密集的灌木以于的水力粗糙度,同时也有利于迅速形成枯枝落叶层,从而可以迅速起地下部分可造成很大的到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
借助于森林本身的固土作用和间接对于附近无林地段控制水土免遭流失的影响,不论是在林地范围内或其邻近的土壤均将得到不断重新和肥力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森林对于土物的改良作用,主要是通过森林改善土壤形成的条件(如水热条件等)和通过森林植物本身的生理活动对于土壤物质的某些更新和增加的过程来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卷 第4 7 期 20 0 6年 l 2月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0 . 7 No 4 12 .
De . 0 6 c2o
J unl f n e Mo gla Agiutr Unv ri o ra o I n r n oi rc l a ul iest y
e a oainrd cn u cin o id f h l ret W tde . e ut h w dta ef n t n o etret o o uu i v p rt e u igfn t ft kn so et b l a su id l ers l s o e h th ci fs l b l f p lss- o o wo s e s s s t u o h e s P
两种 杨 树 防护 林 减 少土 壤 蒸 发 作 用 的对 比研 究 ’
刘 静 崔学明 , 郭永 贞 , 金 , 娟 王林和 董凤香 , ,
( . 内蒙古农 业大学 。 1 呼和浩特 00 1 2 巴彦淖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 1 9;. 0 巴彦淖尔市 050 ;. 巴彦淖尔市林业局 。 淖尔市 050 ) 1003 巴彦 1oo
摘要 : 本文采用热平衡法对河套灌 区林龄相 同、 带布设 方式相 同的两种 杨树 防护林林 网内外的土壤 日蒸发量进 林 行平行观 测。 探讨两种 防护林减少土壤蒸 发的差 异性。结论 为: 小美旱杨 防护林 在减少 林 网内空气 温度、 增大 空气 湿度、 减小近地表风速等方面均优于同龄 的新疆杨防护林, 使小美旱杨防护林减少土壤蒸发作用优于新疆杨防护
e a o ai n v p rt . o
L a. ya d l nrd cn ol .vt P rmiai i e u igsi s
K ywod : S e ebl P p l io i×( ouu prm dl + a/ asd n )v P pa s Pp l l L 口 P rmd e rs hl re ; ou s m ni Pp ls ya iai S / t t us s xm t a e . ol i; ouu aM u a r s ya i-
a/; si e a mt n / ol v p i s e o
现有研究 大多使用小 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条件, 土壤水 仍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 是农作物赖 以生存 的重要水分来源。干旱 、 半干旱 型蒸发皿测量水面蒸发 , 用相对蒸发量说 明农 田防 2 J 地 区蒸发强烈 , 蒸发作用造成土壤含水量减少 , 影响 护林对蒸发的影响l 。对于不 同树种 的防护林减少 鲜见报道。针对 旱作农 农作物正常生长 ; 强烈 的土壤蒸 发也导致地下水 通 土壤实际蒸发 的对 比研 究 , 过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损耗 , 将所 携带 的可溶性盐类 田和荒地等封闭系统 , 进行土壤蒸发量 的研究往往 物质积累于土体中, 特别是积累在土壤表层 , 造成土 通过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推求土壤蒸发量。然而 , 灌 壤次生盐渍化¨ 。因此 , J 在干旱、 半干旱地 区, 营造 区的农 田是开放系统 , 在灌溉 、 排水和地下径流等因 农 田防护林 的重要 目的之一 , 减少林 网内土壤蒸 素的影响下 , 是 系统内外的水量频频交换 , 参与交换的
ls ya d l u rmiai p s+S l t d n 1 v P pal u e o t a fh h l ret f o uu ai mas a a . o lrsi s p r r Ot t tes et b l o P p ls x u c s i h o e s
Ab ta t T esi e a oain wt id fp pa h l ret a tde ytema q ibim to sr c : h ol v p rt i t kn so o lr et b l w ssu id b r l e ul ru meh d,a dtedf rn  ̄o o h wo s e s h i n ie c f h e
林。
关键 词 : 农 田防护林 ; 小美早杨; 新疆杨 ; 土壤 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围分 类号: ¥2 .0 772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 5 5 2o )4— 0 2— 6 10 37 (o 6 o 0 6 0
THE CONTRAS TUDY ON REDUCI TS NG SOI L E AP R V O ATI I H T O NDS O F P P AR SHEL ON W T W KI O L TERBEL TS
m n ×( ouu ya iai"Sl a ua a C . ol li spr rO ht f o u s l .a. m md si rd c ga m- o i P pls rm dl 4 ai m t d n )V Ppa s s ue o a o p l b L vt尸 i p s- x s r i t t P u a a /d/ n e ui it n re p r ue ic ai ih m d yadrdcn idseda tesn g.S ,h nt no et bl f ouu moi×( o u ea r 。nr s gar u ii n uigwn e th l ae o te u c o s l re s p ls i ni P p - t e n t e p ae f i fh e toP s
L U Jn C IX e—mig , GUO Yo g—z e JN J a WANG L n—h DONG e g—xa g I ig , U u n n h n , I u n , i e, Fn in
( . Inr noi A rutrl n e i , uht 00 1 C i 1 ne g l gi l a U i r t H ho Mo a c u v sy 109,hn a 2 B y n ae o s yB r u Ln e 10 0 C i ) . aa n or r t ue ,ih 0 50 , n F er a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