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城镇体系与中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克氏中心理论的要点:(掌握) (1)任何城市都具有向其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
服务的职能,而该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 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因此这些城镇都可看作 是规模不等、级别不同的中心地。 (2)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 同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 市场区,市场区是六边形的。
主要分担母城的科技文化功能
对母城的依赖性 纯从属型卫星城市 生产和生活服务上几乎完全依赖母城
半独立型卫星城市 具有部分生产和生活的服务功能
独立型卫星城市 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相对独立
3、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居环境理论 (一般了解)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人居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城市建设和人类住区可持续发
1、经济区的基本结构(自学) (1)强大的经济中心 (2)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3)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4)畅达的流通渠道和便捷的交往条件
2、经济区的运行机制(自学) (1)横向联合,经济开放 (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 (3)区域协调,优势互补
三、我国经济区的组织与布局 1、划分经济区的原则(略讲)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生态独立原则 (3)依托中心原则 (4)突出特色原则 (5)经济协调原则 2、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掌握)
• 卫星城市的类型划分及主要特征(掌握)
分类依据
类型
主要特征
距母城的距离 里圈卫星城市
距母城1小时以内路程
外圈卫星城市
距母城1小时以上路程
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发卫星城市
由村落或集镇发展而成
规划卫星城市
按规划新建或扩建而成
功能
居住卫星城市
主要分担母城的居住功能
工业卫星城市
主要分担母城的工业功能
科技卫星城市
(3)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一级套一 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4)各级中心地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 三个原则,即: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 行政原则。
• 市场原则表明: 一个较高中心地的市场区正好是下一
级市场区面积的3倍,因此又称作K=3 原则。
• 交通原则表明: 在交通线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形成的中心地体
展战略要点
4、城镇体系的特征(自学) (1)整体性 (2)层次性 (3)重叠性 (4)开放性 (5)动态性
5、城镇体系的类型(掌握) (1)金字塔型 (2)多核型 (3)网络型 (4)带状型
• 城镇体系结构示意图
金字塔型
多核型
网络型
带状型
第三节 中心城市(自学)
研究城镇体系必然涉及中心城市,若不对中心 城市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在规划和推进城镇 体系时,就会失去中心,事倍功半。
经济区
精、尖、新的加工业
4 南方沿海经 粤、桂、闽、 外向型经济的出口基地 广州
济区
琼
5 黄河中游经 晋、陕、豫、 中国最大的能源、化工 西安
济区
内蒙中西部 综合基地
名称
成员
发展方向
中心城市
6 黄河上游经 甘、宁、青 以水电为龙头的能源和 兰州
济区
原材料生产基地
7 长江中游经 鄂、湘、赣、 大运量、高耗水的工业 武汉
2、比较优势论
• 又称“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大为.李嘉 图指出,在资本、劳动不能在国际间自 由流动的前提下,各国或地区应专门生 产它们在生产成本上优势最大或劣势最 小的商品,这样通过贸易进行交换,都 能节省劳动,得到好处。
毛呢
酒
葡萄牙
90
80
英国
100
120
生产成本表
(单位:工时)
•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经说过: “经济学中最优美的理论是比较优势原理”。
• 有一个牧牛人和一个种土豆的农民,他们每人 都既喜欢牛肉又喜欢吃土豆。如果他们既生产 牛肉又能生产土豆,情况会怎样?如果牧牛人 生产牛肉的能力高于农民,而农民生产土豆的 能力高于牧牛人,则双方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 领域,贸易的好处是容易理解的。如果牧牛人 在生产牛肉和生产土豆的能力都比农民要强, 而其生产牛肉的能力最强,牧牛人要专门从事 牧牛而农民专门从事种植土豆吗?
• 我们之所以要对外开放,之所以要历尽千辛万 苦加入WTO,这都是比较优势原理的生动体现。 正是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才使贸易的发生成为 可能。
•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不同国 家或地区都可以从分工与贸易中获得好处。即 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各方面的生产效率都 高于另一个国家(即绝对优势),两个国家或 地区进行分工与贸易都可以增加各自的利益。
• 所谓“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的 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 系密切的城镇群体组织,它是经济区的 基本“骨骼系统”。
1、城市体系的形成 -克氏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 在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结合 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从而以抽象演绎的方法创立了主要根据城市向 它周围的腹地所提供的服务来解释城镇体系空 间结构的理论。被称为“中心地理论” (Central Place Theory)
第四章 经济区、城镇体系与 中心城市
第一节 区域发展与经济区
一、经济区形成的理论依据 • 所谓经济区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
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产 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联 系,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 另一定义:
所谓经济区,通常是指以大中城市为 核心,以交通运输为纽带,以地区专门 化部门为特征的经济地域。一般来说, 构成现代经济区域的要素包括经济中心 (指各级城市),经济网络(指交通网, 流通网和通讯网等)和经济腹地(指中 心和网络的吸引范围)。
表4-1 ,20世纪90年代我国10大经济区 的组成与分布
• 表4-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十大经
济区的组成与分布
名称
成员
发展方向
中心城市
1 东北经济区 黑、吉、辽 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沈阳
内蒙东部
和农、林、牧业基地
2 华北环渤海 京、津、冀、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经济区
鲁
北京、天津
3 长江三角洲 沪、苏、浙 高技术产业群和具有高、上海
济区
皖
和农业基地
8 长江上游经 川、黔、滇 高耗能、重化工为主的 成都、重庆
济区
工业
9 新疆经济开 新 发区
能源、原材料、农牧业 乌鲁木齐 基地
10 西藏特殊经 藏 济区
有特色的地方工业和农 拉萨 牧业
• 中国内地生产力布局及经济发展热点地区转移 年代 生产力布局及经济发展热点地区转移
1860~1952 个别临海城市:上(海)青(岛)天 (津)
系,会导致较低级的中线地在两个较高级中心 地之间的中点发展起来,导致较高级中心地的 市场区面积是下一级市场区的4倍,因此又称 作K=4原则
• 行政原则表明: 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的分布首先受制于行政管
理和政治控制的需要,低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 必须完全被包含在高一级中心地的控制范围之 内,以消除行政管理上模棱两可的任何可能。 这样,市场区和行政区趋于一致。一个较高级 中心地供应和管理周围6个低一级中心地,包 括自身的一共7个,因此又称作K=7原则。
一、中心城市的地位与类别 1、中心城市的地位 2、中心城市的类别(要求会举例) (1)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城市 (2)具有跨省影响力的地区性城市 (3)省级中心城市 (4)省内中心城市 二、中心城市的功能与作用
专题讨论 -沈阳经济区
1、沈阳经济区简介 2、请你谈谈对沈阳经济区今后发展的设
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你认为在沈阳经济区建设可能面临哪
• 以上三个原则常会交叉,又有所侧重: (1)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 (2)自己自足和偏僻地区 (3)新开发地区 总结:城镇体系的形成源于三股力量: (1)经济力量 (2)自然力量 (3)社会力量
2、卫星城市理论
• Satellite city • 1898 人霍华德(E.Howard) • 美国规划师泰勒(G.R Taylor) • 二战以后的发展
• 千人千面,人各有别;力求完美,上善若水。 我们每个人都是卓越的自我,都是这世界的冠 军。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
(1)认为产生比较优势 的原因是各国生产要素 的禀赋不同
(2)认为对比较优势的 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多方面的
(3)导致国际贸易的根 本因素在于各国生产要 素的供求关系
要素的供求关系 要素价格差异 生产成本差异 商品价格差异 国际贸易
4、新要素贸易学说
(1)强调人力资本要素 对贸易的影响 (2)强调研究与开发要 素对贸易的影响 (3)强调规模经济要素 对贸易的影响 (4)强调管理要素对贸 易的影响
二、经济区的基本结构与 运行机制
• 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区别:
行政区是某一层级的地方政府执行任务的 地区,具有明确的管辖范围与地理界限,平级 的两个行政区不能相互重叠;而经济区则往往 打破了行政的藩篱,依靠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 自发结成的彼此依存关系,从而组合为比较紧 密的利益共同体,一般没有明晰的界限,一个 地区可能成为几个经济区的组成单位。
有关理论
1、地域分工论 • 又称绝对成本论,绝对优势论,由英国古典经
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他认 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按照其在气候、土质、 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民族素质等方面的优 越条件,各自选择生产在生产成本上占绝对优 势的产品,并相互交换。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 对一切参与国有利。
第二节 城镇体系
一、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了解) 1、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对流 (2)传导 (3)辐射 2、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1)互补性 (2)中介性 (3)通达性
3、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度量 (P89) (1)城市个体之间的经济引力 (2)城市群体之间的经济作用
二、城镇体系的形成与类型
些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
1953~1963 内地(东北重工业基地,武汉、太原、 包头等工业城市)
1964~1980 大三线(长城以南、韶关以北、京广线 以西、乌鞘岭以东)
1981~1999 东部沿海地带(珠三角、长三角、闽东、 环渤海)
2000~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 部崛起
实例:“两江一海”经济区
1、长江三角洲地区 2、珠江三角洲地区 3、环渤海地区
2006年 (1)推进西部大开发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5)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3、我国经济区的组织分类 (1)省际经济区 (2)跨省经济区 (3)省内经济区 (4)沿交通干线组成的经济协作区 (5)围绕共同资源开发目标的经济协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