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3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人们的痛苦控制程度逐渐加深,无痛分娩是指在镇痛药物控制下,缓解产妇在分娩时所需要承受的痛苦,由于孕妇身体情况相对特殊,在选择麻醉药物和麻醉手段的时候除了要保障能有效镇痛,也要避免对其运动功能造成阻滞影响[1],整个分娩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

本院近年对孕妇在镇痛分娩自控硬膜外手段过程中用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取得令人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为2017年在本院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群体,从中随机抽取200例。

均符合单胎、足月、头位条件,来自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本院进行无痛分娩群体。

产妇年龄22~31岁,平均(26.4±2.1)岁;平均体重56~74kg,平均(60.2±15.4)kg;孕周38~43周,平均(40.3±2.2)周。

所有产妇选择阴道分娩方式,无本研究所使用麻醉药物、数字编序后用硬币法将其各组100例分为连续组与间歇组,各组有100例,组间相关资料如年龄、孕周无显著差异(P >0.05),可做对比数据来源。

1.2 镇痛方法
所有产妇进入产房后密切监测心电指标,尽快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并保持左侧卧姿势,选L 3-4为硬膜外穿刺位置,头端置管后与脉冲泵相连接。

本文所用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药物均为甲磺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

连续组具体用法:首次硬膜外0.1%甲磺酸罗哌联合浓度为0.5ug/mL 的瑞芬太尼10mL,背景输注速率参数设置为6mL/h,PCA 剂量为5mL/次,锁定时间30min。

间歇组具体用法:首次硬膜外0.1%甲磺酸罗哌联合浓度为0.5ug/mL 的瑞芬太尼10mL,60min 后10mL,脉冲频率每小时进行1次,PCA 剂量为5mL/次,锁定时间30min。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种无痛分娩方式的镇痛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

镇痛效果:对孕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
估,分数在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以V A S 得分为准进行分级:1~2分评定为0级;3~5分评定为1级;6~8分评定为2级;9~10分评定为3级[2]。

记录两种无痛分娩方式下产妇活跃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所需时间。

记录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涉及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
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检验,P <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间歇组孕妇麻醉效果显著优于连续组(P <0.05),详情请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镇痛总有效率对比
组别0级1级2级3级连续组(n=100)52121620间歇组(n=100)
58
18
16
8
2.2 产程时间对比
间歇组孕妇的产妇活跃期与第一产程显著短于连续组(P <0.05),详情请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总产程时间对比(x -±s,min)
组别活跃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
连续组(n=100)218.6±59.5719.4±239.6107.7±61.319.8±9.7间歇组(n=100)136.5±65.4512.3±220.2103.7±58.218.6±8.6
2.3 妊娠结局对比
组间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情况对比无意义(P >0.05),详情请见表3。

探讨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
分娩镇痛的效果
赵志强
(山东省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目的:了解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用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手段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对象为2017年在本院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群体,从中随机抽取200例,数字编序后用硬币法将其各组100例分为连续组与间歇组,对应自控硬膜外镇痛方式为连续硬膜外输注、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

比较两种分娩镇痛方式下母婴妊娠结局。

结果:间歇组孕妇麻醉效果显著优于连续组(P <0.05);间歇组孕妇的产妇活跃期与第一产程显著短于连续组(P <0.05);组间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情况对比无意义(P >0.05)。

结论:对接受分娩镇痛的孕妇选择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方式能够保证对疼痛的阻滞效果,缩短产妇产程,保障母婴的良好妊娠结局,可在产科分娩群体中积极推广。

【关键词】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10-0213-02
214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5月 第2卷第10期
表3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与新生儿窒息情况对比(x-±s)组别产后出血量(mL)新生儿窒息(%)连续组(n=100)199.5±97.24(4.0)
间歇组(n=100)195.6±99.32(2.0)
3 讨论
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是指通过已经设置完成的程序,在定点的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对产妇用间断推注用药,当前镇痛泵的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能够同时整合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自控硬膜外镇痛两种模式,从本文数据可知相对于持续输注方式,间断输注在各方面的优越性都非常明显。

相对于持续输注模式,间断输注能够保持更快的给药速度,产妇应用后硬膜外间隙药液有范围更广的弥散面积,同时也保障了感觉阻滞的完善程度,减缓了感觉阻滞消退时间,除此之外,该输注模式下患者自控用药无论需求或者次数都会有所减少,也直接使得硬膜外用药总量减少,保障了产妇麻醉药物使用的安全性[3]。

综上所述,对接受分娩镇痛的孕妇选择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方式能够保证对疼痛的阻滞效果,缩短产妇产程,保障母婴的良好妊娠结局,可在产科分娩群体中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勇.无痛分娩用于临床初产妇的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微创医学,2016,11(3):421-422.
[2]韩战记.初产孕妇无痛分娩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30(7):74-75.
[3]付利英,靳伟红,张梅花,等.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无痛分娩对产妇泌乳及新生儿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0(25):94-95.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中是一种呼吸道疾病,而且非常常见,在前期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话,对其日常生活、呼吸情况会产生严重影响。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多是由于细菌、病毒感染等引发,进而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本文选取我院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临床老年病科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遵守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分别49例。

对照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55~84岁,平均(70.1±8.1岁)。

观察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56~85岁,平均(71.2±7.9)岁。

所择取患者经过各项检查符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标准,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对患者实施连续性的低流量吸氧治疗,如果患者病情严重,需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以及抗生素、抗感染、祛痰、平喘、止咳、改善心肺功能类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加低分子肝素行注射治疗,方式为:行皮下注射,注射计量为6000U。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7d。

1.3 评判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水平情况、临床治疗效果。

血气情况采用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动脉血
氧分压(PaO
2
)进行观察。

临床治疗效果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评判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有效: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部分情况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部分情况未得到改善,病情甚至呈现出更加严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表示,并应用t、χ2进行检验,
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阻肺合并肺心病
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
彭蕾蕾
(山东省高青县人民医院 山东 高青 256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在临床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临床老年病科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遵守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分别4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加低分子肝素行注射治疗,均持续治疗7d。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水平情况、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气指标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气指标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在临床中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血气水平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借鉴使用意义。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10-021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