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衡试桩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 地质条件 (2)
2.1地层分布情况表 (2)
3 试桩概况 (2)
4 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4)
4.1试验方法 (4)
4.2试验仪器及设备 (4)
5 试验情况及结果分析 (5)
5.1 试验情况 (5)
5.2 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确定 (5)
5.3 主要土层极限摩阻力确定 (6)
6 结论 (7)
附图集一 (8)
附图集二 (155)
1工程概况
表1-1 工程概况表
2 地质条件
2.1地层分布情况如下:
试桩地层分布情况表
试桩地层分布情况表
3 试桩概况
试桩施工过程中一切正常。

有关试桩参数详见表3-1,荷载箱位置以及试验元件布置详见图3-1。

表1.1 试桩参数一览表
图3-1 试桩30#-1、38#-1试桩荷载箱及试验元件布置图
4 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4.1试验方法
自平衡法是基桩静载试验的一种新方法。

该法是把一种特制的加载装置-荷载箱,和钢筋笼焊接在一起埋入桩内,将荷载箱的高压油管引到地面,然后浇注成桩。

由高压油泵在地面向荷载箱充油加载,荷载箱将力传递到桩身,其上部桩身的摩擦力与下部桩的摩擦力及端阻力相平衡-自平衡来维持加载。

根据向上向下Q-s 曲线、s -lg T 曲线、s-lg Q 曲线以及等效转换曲线确定基桩承载力,见示意图4.1-1。

图4.1-1 自平衡测试示意图
4.2试验仪器及设备
表4.2-1 试验仪器及设备表
数据采集
5 试验情况及结果分析
5.1 试验情况
5.1.1 加卸载分级
试验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附录B“试桩试验办法”进行,每级加载值为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5。

按15级14次加载,第一次按两倍荷载分级加载。

卸载分3级,每级卸载量为5倍荷载分级,见表5.1-1。

表5.1.1-1 30-1# (K578+292)和38#-4 (K578+052)试桩加卸载分级表
5.1.2 测试情况
1)30#-1 (K578+292)试桩于2008年04月16日开始测试,17日加载至第15级时上下位移较小故又加了一级(对应加载值为2×10667kN ,达到设计要求2×[P])时即卸载。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绘制的Q -s 曲线、s -lg T 曲线和s -lg Q 曲线(详见附图集1),取u Q 上=10667kN ,u Q 下=10667kN 。

2)38#-4 (K578+052)试桩于2008年04月18日开始测试,19日当加载至第15级时上下位移较小故又加了一级(对应加载值为2×10667kN ,达到设计要求2×[P])时即卸载。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绘制的Q -s 曲线、s -lg T 曲线和s -lg Q 曲线(详见附图集1),取u Q 上=10667kN ,u Q 下=10667kN 。

5.2 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确定
5.2.1 根据规程确定
由《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32/T291-1999)公式(1):
Q u =
u Q W
γ
-上+Q 下u (5.2.1-1)
Q u :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Q u 上:荷载箱上部桩的极限加载值,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附录B“试桩试验办法”确定;
Q u 下:荷载箱下部桩的极限加载值,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附录B“试桩试验办法”确定;
W : 荷载箱上部桩有效自重;
γ: 荷载箱上部桩侧阻力修正系数, 对于粘性土、粉土γ=0.8,对于砂土γ=0.7, 对于岩石γ=1.0。

根据地质资料,土层主要以岩石为主,取γ=1,计算结果见表5-2。

表5.2.1-1 规程公式(1)计算结果
5.3 主要土层极限摩阻力确定
5.3.1 轴力计算
应变量可由桩身预埋的应变计读数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s K B εε=读+ (5.3.1-1) 式中: s ε——应变计在某级荷载作用下的应变量;
读ε——应变计在某级荷载作用下读数; K ——应变计系数; B ——应变计计算修正值;
在同级荷载作用下,试桩内混凝土所产生的应变量等于钢筋所产生的应变
量,相应桩截面微单元内的应变量即为钢筋的应变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c S εε= (5.3.1-2)
c C C E σε= (5.3.1-3) S S S E σε= (5.3.1-4)
Z S S C C P A A σνσ+= (5.3.1-5) 式 中:c ε——某级荷载作用下桩身截面混凝土产生的应变量;
c σ——某级荷载作用下桩身截面混凝土产生的应力值(kN/m 2);
S σ——某级荷载作用下钢筋产生的应力值(kN/m 2);
ν——混凝土的塑性系数;
c E ——桩身混凝土弹性模量(kN/m 2); S E ——钢筋弹性模量(kN/m 2);
C A ——桩身截面混凝土的净面积(m 2); S A ——桩身截面纵向钢筋总面积(m 2);
z P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身某截面的轴向力(kN )。

在建立试桩标定截面处的P Z ~P si 相关方程后,各量测截面的桩身轴向力P Z 值便可由相应的相关方程求得。

(计算结果详见附图集2)
5.3.2 侧摩阻力计算
各土层桩侧摩阻力q s 可根据下式求得:
F P
q z s ∆∆= (5.3.2-1) 式中:q s ——桩侧各土层的摩阻力(kN/m 2);
ΔP Z ——桩身量测截面之间的轴向力P Z 之差值(kN );
ΔF ——桩身量测截面之间桩段的侧表面积(m 2)。

(计算结果详见附图集2)
6 结论
本次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30-1#(K578+292)试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大于20274kN ; 38#4(K578+052)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大于20339kN ;
附图集一自平衡法实测曲线
附图集二
自平衡法计算图表汇总
表1 38#-4(YK578+052)桩身加载轴力图 (单位:kN)
图1 38#-4( YK578+052)桩身加载轴力曲线
表2 38#-4( YK578+052)桩侧摩阻力深度分布(单位kPa)
图238#-4( YK578+052)桩侧摩阻力深度分布曲线
表3 38#-4( YK578+052)桩侧摩阻力—位移表单位:位移(mm)摩
图338#-4( YK578+052)桩侧摩阻力—位移曲线
表4 38#-4( YK578+052)桩等效转换表
表538#-4( YK578+052)桩端阻力-位移表
图 4 38#-4( YK578+052)桩顶等效转换
曲线
图5 38#-4( YK578+052)桩端阻力-位移曲线
表6 30#-1(YK578+292)桩身加载轴力图 (单位:kN)
图630#-1(YK578+292)2桩身加载轴力曲线
表7 30#-1(YK578+292)桩侧摩阻力深度分布(单位kPa)
图730#-1(YK578+292)桩侧摩阻力深度分布曲线
图8 30#-1(YK578+292)2桩侧摩阻力—位移曲线
表9 30#-1(YK578+292)2桩等效转换表
图9 30#-1(YK578+292)桩顶等效转换曲线
表1030#-1(YK578+292)桩端阻力-位移表
图10 30#-1(YK578+292)2桩端阻力-位移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