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董黯观后感作文1000以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董黯观后感作文1000以内
导语:《寻找董黯》为了产生更好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影片还将以影院上映、校园展映、电视播出等形式进展推广,并配合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观后感作文大赛、慈孝主题演讲赛等活动,以此进一步深化慈孝内涵,凸显慈溪作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独特韵味。

此外,还将与大型视频网站合作向全国进展推广,提高慈溪慈孝文化的知名度。

寻找董黯讲述了陈述小朋友在经历神奇的穿越之旅后来到董黯身边,感知亲情、懂得孝道,并从内心深处真正“找到”董黯的故事。

最近,我观看了《寻找董黯》,脑海中印象深刻,这些故事也让我对“孝”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还使我想起了古代的两个至孝的人。

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

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九岁时的小黄香。

夏天的时候,她帮父亲把床席扇凉,并赶走蚊子;冬季,她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床席,让父亲安心入睡。

无独有偶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有一母一婴。

母亲已年过九十,婴儿也刚出生不。

家贫如洗的他担忧抚养孩子会影响赡养母亲,所以就和妻子商议:“孩子死了还可以再生一次,母亲死了却不可以再复活。

”一天半夜与妻子将孩子抱到山中,埋葬起来。

但是现在,我们不需像小黄香如此孝敬长辈,也无需像郭巨那样为自己的母亲埋葬亲生儿子。

我们只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听父母的话,让他们少操心;不让父母在工作之余还要担忧我们的作业有没有做完;在空余的时间里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家务,给予父母多一些休息
的时间;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帮他们沏杯热茶,捶捶背,让他们休息休息;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家人,不乐于帮助他人,长大以后就谈不上热爱故土、热爱祖国了。

孝就是做人的根本
啊!“孝”在中华大地上传扬了五千年,“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就像长江、黄河经久不衰地滋养着我们一样,难道我们不应该将其发扬和传承下去吗?难道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中吗?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时刻谨记:“百善孝为先”,做人要先做到孝。

让慈孝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并发扬光大!
我相信每一个热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沉着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但是真正有孝心的人却将它铭记在心。

不管是用铁车将父母推到上海的黄凤,还是照顾患有尿毒症母亲的赵文龙;不管是与弟弟相依为命的吴桂香,还是照顾身患白血病母亲的徐沁烨……在他们身上都谱写着孝的乐章。

看着大屏幕上闪耀着他们的身影,我的同学们及我的眼中都闪耀着泪花,我不知道我是否被他们感动了。

但是,我只知道,我,不及他们,特别是在“孝”这方面。

我和他们简直是天壤之别。

不仅是他们没有做到,我没做到,就连他们做到的,我也没有做到,说起来还真是惭愧呢!
回首以前,爸爸叫我干什么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拖拖拉拉的,并且为了这种小事还挨了不少的骂;妈妈叫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总是很生气的说不去,特别烦妈妈,当然也曾为了这事挨骂,甚至是挨打……但,怎么说呢……我呢,现在还是“死不悔改”。

不过,现在与他们相比,我幸福的很多。

至少,我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至少,我的父母都在我的身边;至少,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健在;至少,我不用每天仅仅睡几个小时;至少,我真的比他们幸福的多。

这么多的至少加起来,事实证明,我并不比他们差。

但是……我却让他们伤透了心。

所以呢,我决定,我要改。

我不会说我要怎么怎么怎么样,但我会说,我要先把这些小毛病改正来,再步入另一个地方。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将永远无法链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奉上一份真诚的爱心,无论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献上就好。

因为,在孝的天平上,他们是等值的。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

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那么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

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

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

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

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
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

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

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

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似没有穿衣一样。

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

是太骄养了,成心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

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

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

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

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

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

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懊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珍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

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

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
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素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文化的精华,闪烁了人性的光芒。

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爱老、养老视为传统美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无与伦比。

自古以来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视为做人的道德根底,提出“百善孝为先”,“孝德之始也”。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

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乌鸦尚知反哺”,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的千叮万嘱。

孝德教育让我真正懂得了如何尽“孝”?而不能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

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时行“孝”。

“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俗话说:“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才能领悟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爱的真谛,才有可能在“老吾老”的根底上将爱与善扩展到“人之老”,才有可能升华出大爱大善的崇高品格,一个社会,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扬,关爱得以传递,温暖随处可见,才能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与和谐。

可见孝是世间一切美好品质的源头,是“百善之先”。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说,“日三省其身”,我们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勉励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陋室铭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房子简陋,但是因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简陋。

个人品德是一个人的内在的修养,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

它不会因为人的贵贱,漂亮和丑陋而划分,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出它耀眼的光芒。

通过学习,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过失及时的得以纠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的提高,我一定会以此为契机,把爱与善的种子撒遍人间。

让我们大家一起重塑道德灵魂,使人性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
“百善孝为先”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认知,不孝道作为道德的根本。

当今社会文化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从,被人所继承。

读了《论语》中的《为孝》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孝道的真谛。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那么以喜,一那么以惧。

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
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

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

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一点:“事父母,能竭其力。

”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

心为先,行为次。

当往往我们把这竭尽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对于父母,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孝,乃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

婴孩呱呱落地,从此即与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亲者,无过于父母双亲。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此种慈祥之情,婴儿即能感知。

待其稍长,略具智识,即开始教以孝道,即教诲孩子体认父母之辛劳,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父母。

这样教,这样说,这样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之内。

孩子虽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样的疼我爱我,我学父母的样,也应该如此这般去疼父母爱父母,从而使孩子从小即体悟到爱父母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这种情感体验,就是在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从小即知爱父母,少成假设天性,习惯成自然,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

可见,教
孝,就是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最终使孩子养成一颗对人类全体大公无私的爱心。

而这一切,都是打小从教孩子孝道开始。

孝,既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又是一切教育的归宿。

所以说:“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如果说父母疼爱子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本于天性,那么教孩子孝道那么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后天教化的结果。

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劳,要尽我所能来回报双亲,但这种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时施以正确的教诲方法,使之生根、发芽、成长、稳固,那么此种感恩的心情很快会泯灭掉。

不知不觉中,认为父母疼我爱我乃天经地义之事,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至于我也要疼父母爱父母,因无人教无人提醒,没有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乃渐渐遗忘于脑后,最后那么渺然无知矣。

幼童时期就没有引导孩子形成孝道的观念,没有使孝顺父母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长大后却埋怨孩子不懂孝道,岂非是缘木而求鱼!打小就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从娃娃抓起,这是最关键的,也最容易见成效。

所以孔子说:“少成假设天性,习惯成自然”。

的老话:“爱子,教之以义方”,而孝道,就是义方之最大者。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那么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

倘假设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世间最可报答的人是谁?依我看就是父母亲。

自己本事再大,官职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过河拆桥。

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
乳恩。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

”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爱别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