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对秦国进行细致观察后,荀子赞扬秦国国民的淳朴畏法,百吏的恭俭忠信,士大夫的明通而公,朝廷的行政效率,他将秦治视为古代理想政治一般的典范。

同时他也发现了秦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无儒”。

由此可知,荀子
A.维护了儒学的尊严B.注意吸收法家思想精华
C.推崇礼法结合治国D.认识到秦朝存在的危机
2.“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

西汉时,三老可直接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促百姓缴纳赋税等,进行基层的统治。

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三老吸收消化后,劝导百姓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带领百姓学习并服从国家的各种政策。

由此可见汉代
A.三老地位明显高于基层官吏B.皇帝通过尊崇三老以稳固统治
C.统治者重视发挥三老的作用D.三老的设立利于消除地方割据
3.宋朝“凡国有大庆皆大宴”,皇帝会在节日赐宴于官员。

宴会时,皇帝先举酒,次宰相、次百官举酒,按照礼仪规定饮酒、行礼。

皇帝“中饮更衣,赐花有差”,官员簪花,舞蹈拜谢而退,宴会结束。

这一活动
A.体现出君主专制下的等级秩序B.体现了儒家君民同乐的理想
C.反映出两宋时期国库异常充盈D.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4.明朝曾严禁金银在市场流通,不过民间私下使用金银的情况始终未断绝。

后来市场上逐渐有充足的白银来充当流通货币,1581年,“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新货币体系,“大明宝钞”退出实际流通。

明朝后期货币制度的调整A.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B.增强了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
C.符合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利于营造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
5.洋务民办企业筹资活动表
由表中信息可知,上述做法
A.改变了洋务企业资金短缺的局面B.迫使投资者调整投资观念
C.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动方向D.使企业商办色彩大大减弱
6.1911年11月,日本驻朝鲜总督寺内正毅指出:“清国共和论对我国人心影响甚大,实为可惧。

试观今日我新闻界青年之辈种种议论,即可得知。

”日本军国主义理论家德富苏峰认为:“鼠疫乃有形之病,共和制乃无形之病。

”由此可知
A.日本不适合实行民主共和制B.中国没有实行民主共和的基础
C.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D.日本力主对辛亥革命进行干涉7.1933年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大力倡办合作社,年底各种合作社发展到二千四百多个。

同年,人民委员会提出扫除文盲的口号,并决定制订国民教育计划,陆续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等二十多种高中级学校。

上述措施的推行
A.旨在推动城市的武装斗争B.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C.遏制了“左”倾思想的蔓延D.改变了根据地的社会结构
8.如图是1953年蔡振华创作的《把更多的钢铁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线》。

该图片反映

A.工人阶级由此成为国家主人B.工业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
C.工业发展主要服务国防事业D.工人阶级具有主人翁精神
9.梭伦将以往单纯按照农业收入划分等级的办法扩大为公民的一切收入均可折算成农
业收入以评定公民等级。

克里斯提尼将原来被选者大多为氏族贵族首领的公民直接选举,改为根据人口数量按比例先行用抽签方式选出一定的候选人,而后再从中选出9名执政官。

上述措施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利于更多公民参与管理城邦政治
C.确保了公民大会的公正决策D.旨在防止守旧贵族破坏民主政治10.为解决航海经度的难题,1714年英国国会通过《经度法案》,规定凡是有办法在地赤道上将经度确定到半度范围的人,奖励2万英锈。

经过长期努力,1759年木匠哈里
森发明了航海天文钟H4(如图为H4及纪念邮票)。

该材料主要说明当时英国
A.民众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B.政府很重视完善科技立法
C.用科技手段维护殖民霸权D.社会需求推动着技术发明
11.巴黎公社的报纸几乎每天都要刊登人民群众关于各种问题的来信,有些报纸还开辟了读者专栏。

公社委员也经常到工人俱乐部等群众团体中去汇报工作,解释公社的各项政策。

这表明,巴黎公社
A.旨在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政府
C.意在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D.对有关民生问题格外关注
12.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变化表
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数量变化表
据表中信息可推知,两大组织
A.增强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
B.均影响了美苏两大阵营力量对比
C.粉碎了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
D.致力于缓和地区性政治经济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将振兴农务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

1905年学部在《奏定章程·学务纲要》中要求各省速设农业学堂,无论城乡市镇皆要酌量筹设,到1912年,全国农业学堂总数已达263所,在堂学生15379人。

1906年又在农工商部下设农
务司,1907年又令各省在劝业道设农务科掌管农务。

1907年10月,农工商部又拟定《农会简明章程》23条,奏请朝廷谕允颁行,到1911年初,全国成立农务总会19处,农
务分会276处。

1909年清政府颁布《推广农林简明章程》第22条,强调“如有公正殷实绅商招集股款,收买民荒,由地方官提案给印照,准令开办”。

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时期有农业公司171家,资本额6351672元。

——摘编自苑朋欣《晚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及现实启示》等材料二:面对滚滚而来的黑色尘暴及其引发的土地资源危机,美国一些学者呼吁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整体性、多样性出发,去尊重和保护自然。

1933年,罗斯
福政府成立了临时性专门机构——土壤侵蚀局。

1933年国会颁布的《农业调整法》规
定农场主将耕作总平均亩产量的15%退出生产。

1934年《琼斯——康纳斯法》将减产范围扩大到裸麦、高梁等。

1936年国会通过相关决议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生产控制,1936
年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将农作物分为消耗地力和增强地力两大类。

1938年国会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

该法对耕作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地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

“新政”的农业专家们还引导农场主改进耕作方法,学会科学种田,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

——摘编自王向红《罗斯福“新政”的土地资源保护政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和清政府农业措施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有关农业措施的背景和积
极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上述改革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14.材料 1920—1924年,苏俄(联)军队员额裁减了90%,由550万人减少到56.2万人。

1924年,苏联党中央决定实施军事改革。

主要措施有:取消了武装力量总司令职务及其所属机关,建立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工农红军总部和工农红军监察委员会三个机构,把一大批年富力强、经过战争考验的指挥员提拔到各级关键领导岗位。

实行统一的新编制,消除组织中的不一致现象,规定了步兵和骑兵部队和兵团的固定员额。

同时,还颁布条令,规范军人的行为,加强在接近实战条件下的军事训练。

将对军官的短期培训班改成学制为3—4年的军事学校,开办了6所军事学院,实施高等军事教育
和专业教育。

在军事改革过程中,陆军装备了重机枪火炮等,工程兵和技术兵部队也装备了新的技术兵器
——摘编自《苏联1924—1925年军事改革的历史经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4年苏联实施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军事改革的意义。

15.材料 1941年6月15日,丘吉尔电告岁斯福总统:“根据我能从各方面获得的消息,其中并有最可靠的消息,德国看来即将大举进攻俄国.如果这场新战争爆发,我们当然要遵循希特勒乃是我们必须击败的敌人这项原则,给予俄国人以最大的鼓励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任何援助。

”罗斯福通过美国大使怀南特口头答复说,如果德国进攻俄国,他会立即公开支持。

在苏德战争爆发的次日,罗斯福举行记者招待会,指出“欧战停止之日,即希特勒进犯美洲之时”,并宣布“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尽办给予俄国一切援助”。

美国在战争期间向苏联提供了价值近6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和军火弹药,共计1.5万架飞机、7000辆坦克、52000辆军用吉普车和300000辆卡车。

此外美国还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通讯器材,其中包括420000部军用电话和足够绕地球50多圈的电话线。

为了让苏军度过寒冬,美国向苏军提供了1500万双军用皮靴和6300万码的毛织衣料。

斯大林曾说:“美国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作为租借援助向苏联提供了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大大促进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的战争顺利结束。


——摘编自郝健《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和对苏租借援助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援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美国对苏联的援助。

16.材料郑和(1371—1434年),云南昆阳(今晋宁)人。

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时近三十年。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与太监王景弘开始奉命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

他率领一支有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

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立碑文。

服者,赐给金帛,不服者,则以武力慑服之。

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贡献的珍奇异宝返航,于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上旬回到南京。

自宣德九年(1434年)归来后,明朝虽然也间或有船队出洋,但影响远不及郑和,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

前来朝贡的海外使者、通商客旅,比起永乐年间,就十分稀落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文化体系的内部,须有若干基本观念的价值存在,也须有一群知识分子担任承前启后的工作。

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自有其盛衰,于是也就影响了该文化的活力及生机。

文化体系发展到极盛时,体系之内必有最得势的知识分子及最发达的观念;在别无对手挑战时,盛极势必走向僵化,僵化导致衰败,这是一系列辩证式的发展模式。

此时,外力的干预,即可诱发文化体系的崩解。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有关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赞扬秦国国民的淳朴畏法”“发现了秦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无儒”等可知,有子在赞扬秦国用法家思想治国效果的同时,也指出秦国治国中存在的不足——“无儒”,故可知,荷子推崇礼法结合治国,C项说法符合题意;苟子只是提出秦国治国中存在“无儒”的不足,与“维护儒学尊严”无关,A项错误;B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明显不符,排除;题干时间是“秦国”,不是秦朝,D项错误。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老可直接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促百姓缴纳赋税等”“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三老……带领百姓学习并服从国家的各种政策”可知,汉代统治者重视发挥三老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C项说法符合题意;据材料无法得出三老地位高于基层官吏,A项错误;据材料无法看出“皇帝尊崇三老”,B项错误;据材料无法看出汉代存在“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皇帝会在节日赐宴于官员”“按照礼仪规定饮酒”“员籍花,舞蹈拜谢而退,宴会结束”等可知,宋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等级秩序较为严格,A项说法正确;B 项错在“君民同乐”,排除;不能据皇帝的赐宴活动得出宋代国库异常充盈,且宋代财政时常处于“积贫”状态,C项错误;赐宴活动不一定属于传统节日,故D项错误。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有充足的白银来充当流通货币,1581年,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新货币体系”可知,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且白银成为新赋役制度的主币,这有利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说法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百姓的赋役负担加重,A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得出民众手中的货币数量增加或货币升值的信息,因此也无法得出“民众消费能力增强”,B项错误;该时期货币制度的调整和宽松的商业环境无关,排除D项。

5.C
【详解】
材料中“唐廷枢等向所办企业投人巨资,同时动员家族成员大量购股”等现象有利于消除观望者的猜忌和疑虑;而“普遍实行‘官利’制度”“许多企业规定股银可以分期交付”的做法利于减少投资者的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投资者,故表格中的做法有利于社会资金向近代企业流动,C项说法正确;A项“改变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表格中的做法有利于吸引其他投资者投资,而不是“迫使”,B项错误;表格中的做法应是增强了企业的商办色彩,D项错误
6.C
【详解】
材料表明辛亥革命的影响已波及日本,部分日本人对共和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C项说法正确;材料未提及日本是否适合实行共和制,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国实行共和的基础,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日本准备干涉中国革命,D项错误。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大力倡办合作社”“扫除文盲”“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等二十多种高中级学校”等信息可知,苏维埃政权的上述措施有利于根据地经济发展和根据地军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苏维埃政权的措施可能有利于城市的斗争,但这不是上述措施的目的,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左”倾思想无关,排除C项;苏维埃政权创办的合作社会改变根据地的经济结构,而不是社会结构,教育措施更没有这种作用,D项错误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1953年”把更多的钢铁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线”等可知,1953年我国“一五”计划开始,工人阶级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发扬了主人翁精神,故D项说法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就成为国家的主人,A项错误;B项说法属于“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工业发展主要为国防事业服务,C项错误。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扩大为公民的一切收入均可折算成农业收入以评定公民等级”
改为根据人口数量按比例先行用抽签方式选出一定的候选人”可知,梭伦和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都利于更多的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的管理,B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法只符合梭伦改革;材料中梭伦和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和“确保公民大会决策公正”无关,C项错误;D
项说法只符合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陶片放逐法”,排除。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为解决航海经度的难题……1759年木匠哈里森发明了航海天文
钟H4”可知,这体现出社会需求推动着技术发明,故D项说法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民
众都具有较高科学素养,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重现完善科技立法”,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航海天文钟的发明是为解决航海经度问题,不能说是为维护殖民霸权”,C项错误。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刊登人民群众关于各种问题的来信”“经常到工人俱乐部等群
众团体中去汇报工作”等可知,巴黎公社注意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C项说法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到农民阶级,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巴黎公社举措的效果,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各种问题”可知,D项“民生问题”的说法比较片面,排除。

1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成员国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且这两个组织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它们的壮大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A项说法符合题意;两大组织与美苏两大阵营力量对比无关,故B项说法错误;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美国称霸世界计划被粉碎,C项错误;据表格信息无法看出两大组织是否致力于缓和地区性政治经济矛盾,D项错误。

13.(1)同:成立相关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注意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异:罗斯福:把减耕减产(控制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相结合。

清政府:以复兴发展农业为主要目标。

(2)背景:美国存在严重的土地资源危机;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部分有识之士的呼吁;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积极作用:提升了公民的责任担当意识,利于其他领域新政措施的推行;恢复了地力,保护
了土壤,利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利于缓解美国经济危机和促进本国经济的繁荣;开创了发展经济的新模式。

(3)启示: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适时改进农业发展模式等
【详解】
(1)相同点:据材料“1906年又在农工商部下设农务司,1907年又令各省在劝业道设农务科掌管农务。

”、“罗斯福政府成立了临时性专门机构——土壤侵蚀局。

”可以得出均设置专门的部门和机构;由所颁布的一系列章程和法律可以得出:二者均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晚清注重农业教育和技术的推广,与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农业专家们还引导农场主改进耕作方法,学会科学种田,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

”的做法相似,均体现了注重先进技术。

不同点:据材料“1938年国会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

该法对
耕作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地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

”可以得出美国侧重减产和保护土壤。

据材料“清政府将振兴农务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

”可以得出,清政府以复兴发展农业为目标。

(2)第一小问,据材料“面对滚滚而来的黑色尘暴及其引发的土地资源危机,美国一些学者呼吁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整体性、多样性出发,去尊重和保护自然。

”并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加以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缓解经济危机,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以回答。

(3)由材料和上述回答可以得出,二者均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二者均比较注重农业科技和教育,由此可以得出:继续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政策的调整是为适应时代形势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要适时改进农业发展模式。

14.(1)背景: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精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的工农业得到很大发展;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苏联军事领域存在诸多问题。

(2)意义: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推动了军事现代化
【详解】
(1)根据材料“1920—1924年,苏俄(联)军队员额裁减了90%,由550万人减少到56.2万人。

”得出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根据材料“实行统一的新编制,消除组织中的不一致现象,规定了步兵和骑兵部队和兵团的固定员额。

同时,还颁布条令,规范军人的行为,
加强在接近实战条件下的军事训练。

”可知在改革前军队中存在很多问题;同时联系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1924年初列宁病逝,斯大林上台等背景总结出答案。

(2)根据材料“1920—1924年,苏俄(联)军队员额裁减了90%”可知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同时解放出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根据材料“加强在接近实战条件下的军事训练。

将对军官的短期培训班改成学制为3—4年的军事学校……工程兵和技术兵部队也装备了新的技术兵器”可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推动了军事现代化。

15.(1)背景:二战的全面爆发;英国对苏联态度的转变;美国利益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危害,逐渐修改中立法案;苏德战争的爆发。

(2)评述:援助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奠定了基础;暂时掩盖了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

【详解】
(1)根据材料丘吉尔提出“给予俄国人以最大的鼓励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任何援助。

”、“罗斯福通过美国大使怀南特口头答复说,如果德国进攻俄国,他会立即公开支持。

”并根据所学内容可以概括出背景为二战的全面爆发;英国对苏联态度的转变;美国利益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危害,逐渐修改中立法案;苏德战争的爆发。

(2)根据材料“美国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作为租借援助向苏联提供了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大大促进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的战争顺利结束。

”结合所学从有利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方面来回答。

可总结出美国援助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同时也暂时掩盖了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

16.(1)特点:统治者的支持;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政治目的突出;和平方式为主。

(2)原因:统治政策的变化;财政负担的加重;自然经济的影响;远航方式的局限。

【详解】
(1)根据材料“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于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上旬回到南京”,可知特点为统治者的支持;次数多,航程远;“他率领一支有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

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立碑文。

服者,赐给金帛,不服者,则以武力慑服之”,可知规模大;“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立碑文”等内容可知,出使政治目的突出;和平方式为主。

(2)联系所学从郑和远航是不计利润的贡赐贸易,所以导致财政负担的加重;自然经济的影响;以及统治者政策的改变和远航方式的局限等分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