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临床治疗和急救措施。

方法:本文总结了2001年至今20例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救治经验和护理体会。

结果:20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结论:只要救治措施和治疗方法得当,对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患儿的救治,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护理体会
小儿消化性溃疡常见的合并症是出血,一般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

近几年来,70例消化性溃疡患儿经胃镜确诊,合并出血20例,对患儿实施了有计划的整体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1岁~12岁,均为胃镜确诊,其中,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溃疡6例,复合性溃疡2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反复上腹痛或脐周痛13例,黑便9例,暗红色血便1例,呕咖啡色物3例,其他症状有乏力、纳差、嗳气、头晕、面色苍白等。

治疗与转归采用补液、止血、防治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HP阳性者口服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1周。

有活动性出血者于胃镜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20例均于48 h~72 h内出血停止,1周内临床治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病情观察定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记录24 h出入量,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及睑结膜色泽,严密观察大便及呕吐物颜色和量。

如发现脉搏增快、呼吸急促或尿量少、面色及口唇苍白加重等,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留置胃管 20例患儿均留置胃管。

留置胃管的目的有,观察出血情况:如引流液由暗红色或咖啡色转为清亮,提示出血停止;清除胃内积血:如出血量大,易积聚于胃内,不但影响溃疡的愈合,同时可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腹痛,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故应定时清除,在抽取积液时应缓慢,不顺利时可轻轻转动胃管,切忌用力抽吸,以免损伤黏膜或加重出血;胃内注药:活动性出血时通过胃管注入一些药物,常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我们常选用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止血药:如云南白药或去甲肾上腺素等。

药物注入后应保留1 s~2 s,留置胃管时应注意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型号,太小易致胃管堵塞,太大可造成操作困难及增加患儿的不适感,一旦胃液转为清
亮,胃液潜血试验阴性24 h以上即可拔除胃管[2]。

指导饮食出血期间,应严格禁食,禁食可使胃肠道得到充分的休息,利于黏膜的修复,出血停止24 h~48 h以上可试进食,进食过早易致再出血。

由流质、半流质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大约需要1周时间,开始进食时量宜小,否则可因胃负荷过大,导致腹痛、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同时,进食次数不宜过多,因进餐频繁可致胃酸分泌增多,不利于溃疡的修复[1]。

心理干预年长患儿常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对留置胃管等治疗措施难以配合,因此,需要给予心理安慰,耐心向其解释病情,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此外,家长的情绪对患儿的病情恢复十分重要,应尽可能消除其焦虑心理,取得合作,尤其应使家长对一些特殊治疗,如禁食有正确的认识,本组3例患儿因过早饮食导致再出血,其原因即与家长的认识不够有关。

健康指导消化性溃疡为一心因性疾病,不良饮食习惯,长期精神压抑或精神紧张均可导致胃肠黏膜防御功能降低而发生溃疡[3],此外,一些药物可诱发溃疡,如发病前曾用APC、安乃近、地塞米松等药物[4]。

大量研究发现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儿童易感,如上述因素不解除,消化性溃疡极易复发,因此,出院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是必要的。

主要内容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生冷食物及辛辣食物。

少吃零食以减轻
胃肠负担;保持稳定的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强调老师及家长的作用;慎用APC、安乃近等退烧药,慎用激素;HP感染主要通过粪便—口或口—口传播,有明显的家庭群集性,因此,应强调饮食卫生,在家庭内实行分餐制等。

以减少感染机会,已感染HP者应遵医嘱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刘丽燕.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9,11(7):4041
[2]沈亚新.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116例护理体会[J].护理学杂志,2000,10(12):8889
[3]丁慧.上消化道出血诱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2,12(3):181182
[4]方新林.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消化道大出血1例的抢救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1(3):56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