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微介入·融合——徐州泉山森林公园游客中心及阳光广场建筑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所微介入融合——徐州泉山森林公园游客中心及阳光广场
建筑创作
祁斌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6页(P62-67)
【作者】祁斌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徒步行走在这样一个纯粹自然的环境中,身心完全放松。

满眼的绿色,充耳的鸟鸣,深呼吸一口带着泥土和树木混合味道的空气,顿感身心被放空般轻盈。

创作的思考籍此回归原点,抛开一切模式化的思维,静静思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建筑对于环境的态度。

我们赖以生息的环境处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共生循环之中,人类的建造活动或大或小、或深或浅地改变着环境,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尊重自然的前提在于深刻解读自然的生息循环法则,克制无度的欲望,让人的活动适度地存在于环境的可容性范畴之内。

“微介入”自然环境,减少建设性干预自然,是对环境的尊重,更是对森林公园主题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思考,整个设计过程在不断梳理人在公园中的行为状态中展开,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同时以最小的建造、最低限度的干预介入环境。

泉山森林公园处在群山绵延环抱中的一片平缓山谷地带,北侧紧邻徐州城市边缘。

这里居于闹市一隅,依山踞谷、绿树参天,颇有闹中取静、市井中得野趣的意境,是市民踏青访绿,在喧嚣的城市里寻找自然的“市内桃源”。

建筑设计从选址、策划开始。

临近城市道路的北门入口,是游人进入公园的主要入口,前面规划有大片停车场。

在这里策划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是接待游客的便利之所,也是公园面向城市的第一印象。

从北入口到南侧山林,森林公园呈现出从城市到山野、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这样的场所特征是形成建筑立意的出发点。

建筑适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空间需求,成为自然与人工之间的过渡,让人的行为恰当地融入自然之中,成为环境友好、彼此融合的载体。

在森林公园中部有一片开阔、自然的场地,是观赏周围群山绿景的绝佳开阔地带,也是游客经过人工痕迹比较重的公园前区中的一处充满自然山野趣味、没有太多人工雕琢的极富森林公园特征的场所。

面对这块场地,策划建设一个以室外观景为主,提供游人多层次、多角度观赏自然景观的室外休息空间,让游客放慢脚步片刻停留,休息、观景,在面向自然的平台上坐下来,或喝口水,或读本书,抑或沉思冥想,让整日行色匆匆的都市行者有片刻将心灵放归自然的机会。

1 徐州泉山森林公园游客中心全景
2 阳光广场全景
3 方位图
业主:徐州市园林局
建设地点:徐州市泉山区泉山森林公园
建筑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祁斌
设计团队:戴南、郑旭航、王明帆
合作设计:徐州市华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总用地面积:45ha(景区整体用地)
总建筑面积:2 150m2(其中游客中心1 290m2,阳光广场860m2)
设计时间:2014
竣工时间:2014
在这样一个真山、真树、真自然的环境背景中,建筑的介入从设计开始就十分谨慎,对环境的“微介入”是贯穿整个设计的基本策略。

2.1 “微介入”的策略一——低限度地介入人的活动
顺着游人在公园里的游憩路线,将人的活动自然延展至环境,在自然环境中恰如其分地设置人的活动空间,在彼此互动、相互保持密切接触的同时,适度控制人的活动,尤其控制建筑物最小限度地扰动自然环境。

阳光广场建筑设计从“观景”角度切入,在建筑与自然之间引入人的活动要素,建筑、自然、人三者通过“看与被看”的互动联系,融合为彼此协调共生的整体。

整个建筑形态借鉴“莫比乌斯环”的空间逻辑,在一个开放连续的空间界面里,人的活动处于一个近似于终点连接起点、循环往复的流线体系中,游览之后又不知不觉地回到原先的游览线路,让人在无意中完成了一次在自然空间中的游走穿行。

设计着力弱化建筑的存在感,结合场地环境,通过平台、坡道、台阶、绿地等多层次的开放空间,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自然、顺畅、完全融入景观的行走路线,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场地里原有的大树在设计中作为重要的构图和对景要素,似是偶然,实为用心保留下来,并组织进景观体系之中。

2.2 “微介入”的策略二——尽量减少建筑体量
游客接待中心结合公园入口,是公园面向城市的视觉引导。

建筑体量是设计中首先控制的要素,不希望建筑过大的体量成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屏障。

建筑为单层,屋顶形态折叠蜿蜒,层层退进,避免过大、过整的体量存在感。

通过层层折叠推展的
折线屋面,抽象勾勒出山体的意境,与远处群山取得意向上的呼应。

折线的屋面与下部的墙面浑然一体,折线的交错处自然形成天窗、侧窗,恰当地适应建筑的使用功能,以最小的建筑体量满足游客接待、咨询、导游、简餐等基本功能。

阳光广场以一组公共观景、休息平台等开放的外部空间为主,主体融入了自然的观景、休憩、阅读、公共表演等功能空间。

建筑体量“消隐”到最低限度,在游客游览行走的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建筑的存在,室内仅仅保留公共卫生间等最低限量的基本服务设施。

在建筑形体之间,通过保留的树木、新植的竹子、灌木、草坪等景观做法,从视觉上弱化建筑体量,让建筑隐入环境。

4 阳光广场总平面图
5 阳光广场首层平面图
6 阳光广场游人坡道与观景桥
7 阳光广场鸟瞰图
8 阳光广场剖面图
9 阳光广场游人坡道
10 游客中心局部
11 游客中心总平面图
12 游客中心首层平面图
13 游客中心北立面图
14 游客中心剖面图
15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2.3 “微介入”的策略三——地域化建筑策略
建筑采用当地特有的自然材料,以地域化的特征传达出质朴、得体的姿态,在建筑气质上延续场所固有的环境内涵。

表皮就地取材,借鉴当地特产青石自然垒砌的做法而成。

这种做法在当地民间常用于砌筑低矮的院墙、墙基等,在此运用在建筑表
皮上,引入了一些新的构造措施,采用石材内部局部开孔、钢筋串拉等技术手段,将这种地方性的传统工艺引入建造体系,使建筑具有了地域化的气质。

建筑屋面采用青石片瓦,材质同样取自当地的山石。

远眺建筑整体,自然片石的质感、光泽与远处的群山相映相融,彼此呼应。

地域化的建筑特色使建筑具有了与环境对话交流的语言,更在气质上与环境相协调。

建筑创作从环境特征出发,将环境置于建筑设计的先决要素,将人的活动融入环境之中。

建筑定位于适度得体的特征,在空间形态、游客感受、建筑气质、材料质感等方面传达出环境友好、低调内敛的姿态。

通过绿地、坡道、休息平台等开放空间,形成一系列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让游人的活动自然地融入环境,并通过建筑引导人的活动,弱化建筑本身的存在感。

建筑设计从环境特征中展开,重在突出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北门游客中心以连续层叠的屋面体现森林公园的主题特色,阳光广场更是让建筑形态消失在环境之中,使人的活动回归自然。

建筑地域化的姿态体现环境的人文内涵和气质。

在公园的主要建筑视点,设计进行了深入的视线分析,让建筑体量、高度、形态恰当地融入环境,彼此呼应。

保护现场的每一棵树木,通过建筑形体的退让、穿插,巧妙地让建筑生长在树木的缝隙里,建筑与植物相互映衬,彼此相融。

自然的山、自然的树、自然的环境,建筑试图在自然与人的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人走入自然,却不轻易改变、扰动自然,试图寻找一种人与自然的诗意共存,小心地保存这块场地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