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1)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寻觅老广州的传统美食,怀旧粤菜千金难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
但是,我们的舌头不会忘掉这些味道,这是一种记忆的味蕾,会驱使我们去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
(一)论技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说到怀旧粤案,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特点,这也是粤菜叫人称颂的技法之一。
但正因为在烹调上的精细,使得手艺的传承大有难度,尤其如今百物腾贵,极花人工的菜式,多数餐厅都忽难从命。
但是广州酒家,就仍在坚守这一粤菜精髓,80年来都是招牌菜的“广州文昌鸡”就是一个例子。
……
讲完鸡再说鸭。
南粤宫的一道“荔茸香酥鸭”,最能展现粤菜的繁琐技法。
它选用广西荔浦或广东韶关乐昌芋头,做成的芋泥又绵又粉,再加入味料便成为“荔茸”;鸭肉要以隔水蒸法至绵软;关键在于鸭肉酿入荔茸后的油炸,这个过程需要师傅十分有耐心,紧盯着油温与时间,更不能随便翻动,以肉眼可见表层变成金黄色,就可取出沥油切件。
如此,需耗费三至四个小时。
试问,有多少餐馆愿意为一道菜耗费这一担心机?
广东人烹鸡烹鸭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番禺石基人所创的八宝霸王鸭就是番禺名菜之一。
它是在霸王鸭的基础上改进的。
为了保持鸭的完整,石基人将鸭完整拆骨不开肚,做工更加耗时费力。
一方渔家的八宝鸭就参照这种做法,先将鸭洗净后用特制的配料把鸭腌上一天,将咸蛋黄、绿豆、冬菇、莲子、糯米等馅料酿进鸭中,至饱满后用棉线缝合,轻炸八宝鸭成金黄色,再用葱、姜、香料熬制的高汤扣上两个小时,鸭形丰腴饱满,鸭肉酥烂,腴香浓溢。
(二)谈镬气:粗料精制简中带繁
镬气小炒,大概是最贴近民生的粤菜。
吃宵夜大排档,会点上一道又一道小炒,味道好与否,就看是否“够镬气”;寻常百姓家,就会以小炒作为家常便饭的必备菜式,当然自家难以猛火大油做到“够镬气”,但小炒在粤菜中,就是从平民之味出发,演变出的讲究之道,尤以水乡一带,如顺德、番禺等地的小炒为代表,做得更是精益求精。
“炒牛奶”就是一道既有顺德特色,又表现了“粗料精制”的经典粤菜。
以浓稠著称的顺德水牛奶为原料,讲究调和牛奶、鹰粟粉和蛋清的比例,还有炒制时的火候与手势;只见师傅将油镬烧到底部通红,倒入花生油搪镬,稍微将镬离火使油温下降后,便倒入牛奶,以温和的力度炒制,师傅将此称之为“软炒”,这不仅能令炒牛奶在起镬后洁白如初,还能保持嫩滑口感。
还有以大火将生米煮成熟饭的“生炒糯米饭”,也是将糯米饭上升到一个层次。
生炒更加突显米粒的弹牙口感以及饭香,炒莱加炒饭,主食加主菜相辅相成。
这些随着年月买少见少的精工粤菜,除了考验厨师的出众技艺,也看重对时机的把握调控,一席佳肴,上菜的顺序、上菜的数量、上菜的时间,尤其是镬气小炒,更讲究即上桌
即吃,以达到在最佳的尝味期得到最佳味道的口感,所“趁热、起筷”,是对菜式的尊重,也是不辜负大厨的用心。
(三)道摆盘:精雕细琢方显刀工
精致的粤菜大部分都极讲究刀工,而这刀工,除了对食材的处理上,很多时候还用于雕花摆盘上,这才是粤菜至为辉煌的。
器皿之上,除了精工粤菜,还有精细的雕龙雕凤,那是跃然于碟上的“艺术品”,与菜式配搭相得益彰,也展现了一席宴席的排场。
对于当年的大户人家来说,粤菜不仅要做得精,更要做得有架势,而这些雕花,就是排场的展现。
尤记得曾在番禺宾馆,在一位餐饮界老前辈的安排下,吃了一顿非常隆重的“红云宴”,前前后后12道菜,无一不是用大碟上台,因为那置于碟上的雕花、雕雀、雕龙、雕凤,绝不欺场,每个都细致得栩栩如生,本应是菜肴的衬托,却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些纯摆设、不能吃的雕花已显得不切实际,加之也增加了一道菜的制作时长,但这种形式感,是粤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选自《美食导报》,有删改)(1)关于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
B. 由于手艺的传承大有难度,尤其如今百物腾贵,多数餐馆都很难烹调精细的、极花人工的菜式。
C. “趁热、起筷”,讲究的就是上桌即吃,以达到在最佳的尝味期得到最佳味道的口感。
D. 这些纯摆设、精致的、不能吃的雕花只体现粤菜讲究刀工,已不切实际,反而增加了一道菜的制作时长,所以不是粤菜的精华,可以忽略。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将广州酒家、南粤宫、番禺石基八宝霸王鸭与普通饭店的菜式烹饪技巧作比较,是为了体现粤菜精益求精。
B. 文章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向读者说明粤菜镬气足,用料精。
C. 文章以番禺宾馆“红云宴”碟上的雕花摆盘为例,说明了粤菜雕工之精,搭配之巧。
D. 文章主要向读者诠释了怀旧粤菜传承难的原因。
(3)你认为经典粤菜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D
(2)D
(3)【示例1】不会。
因为“我们的舌头不会忘掉这些味道,这是一种记忆的味蕾,会驱使我们去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
现在还有不少有心人去追寻这种味道,还有不少人对粤菜烹饪有浓厚的兴趣。
【示例2】会。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
经典粤菜工序复杂,传承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现在社会节奏较快,慢工细火的粤菜烹饪明显已经跟不上社会节奏。
【解析】【分析】(1)D.说法与原文不符。
原文第三部分第一句说“精致的粤菜大部分都极讲究刀工,而这刀工,除了对食材的处理上,很多时候还用于雕花摆盘上,这才是粤菜至为辉煌的”。
可知雕花也是粤菜的精华,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选项分析有误。
(2)A.没有与普通饭店作比较;B.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D.原文要诠释的是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而非传承难的原因。
所以选C。
(3)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经典粤菜是否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发展谈依据。
如根据文本中对怀旧粤菜的说明可知,怀旧粤菜不仅色香味足,而且还体现了烹饪的精髓,所以不会消失。
再如根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一句分析,可看出粤菜烹饪明显已经跟不上社会节奏。
所以会消失。
故答案为:⑴ D;⑵ D;
⑶【示例1】不会。
因为“我们的舌头不会忘掉这些味道,这是一种记忆的味蕾,会驱使我们去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
现在还有不少有心人去追寻这种味道,还有不少人对粤菜烹饪有浓厚的兴趣。
【示例2】会。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
经典粤菜工序复杂,传承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现在社会节奏较快,慢工细火的粤菜烹饪明显已经跟不上社会节奏。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章说明方法的把握,注意结合选项揣摩涉及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揣摩选项正误。
⑶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注意明确观点,并言之成理。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狗·猫·鼠
舒婷
儿子放学路上,遇一长毛异种狗,挑逗不休,那狗烦了,朝我儿子的小腿噙了噙。
虽然只是一道浅浅的血痕,也只好连夜带他过海去防疫站注射疫苗。
行程真是漫长。
暑假带儿子出外旅行,一路用冰桶镇着那疫苗。
天气大热,逢雪糕冰棒就买,自然也有接济不上的时候。
疫苗是如期注射完毕,心里却担心其中是否有几针失,每每想及就恐惧不安。
养狗不得,退而求猫,公公婆婆断然反对。
我和儿子统一战线,只占少数票,因为丈夫生于斯长于斯,虽貌似中立实际已倒戈相向。
夜里失眠,听邻家荒园脚步杂沓,低吼连连长哭阵阵问杂几声凄啼几声尖叫,好像猫的家族在开什么作品讨论会。
翌晨我去买早点,见从邻墙缺口处瑟瑟缩缩爬出四只小猫,就像初冬那一抹稀薄的晨曦。
我返身上楼,唤醒酣睡的儿子。
找出一草篮,垫上软布,将小猫放进去。
告诫儿子,若其母来叼,儿子务必躲进家门,让它们合家团圆。
儿子只是可怜巴巴望着,拒不回答。
待我回来,是儿子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
说是小猫一直叫妈妈,儿子再三无奈,只好代他的新朋友找母亲。
或是猫娘知违反了计划生育,再无踪迹。
我们名正言顺收养了弃婴。
一只弱者,下午就死了。
一黑送我哥的小女孩,当天就被我嫂子扔进垃圾车。
一白送我妹妹的小儿子,下落
不明,问那男孩,说妈妈送人了。
儿子留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公猫。
原先儿子吃饭,极为艰难,家中诸人每天都有标新立异之法,简直可以申请哺儿专利。
现在儿子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
那猫也把嘴张得大大,我用牛奶喂它,小猫和儿子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第二天,小猫爬出草窝,来舔儿子粉嫩的脚指头。
儿子咯咯地笑着,和猫玩得不亦乐乎。
儿子上幼儿园,猫不甘寂寞,滚来滚去缠着每一个人的脚跟,悲剧因此发生。
不到一星期,小猫的腰椎被不慎踩伤,再不能动弹。
在儿子严厉的审判下,竞无人敢承认是凶犯。
他只好把猫抱回窝里,猫却再不喝牛奶,只叫着。
我蹲在猫窝前束手无策。
儿子上幼儿园前来道别,对猫信誓旦旦:“小咪,快好起来呀,我留巧克力给你。
”我却默祷:“猫啊,你若真这么疼痛,不如去了吧。
”猫那样看着我,嘤嘤诉说着什么,两只琥珀色的眼睛里,孤独、忧伤、对生存的渴望和恐惧一览无余,令我刻骨铭心。
一只不足月的小猫何以能如此体悟生命的全部含义呢?
次日清晨起来,连猫窝也不见。
丈夫说,猫死了。
许久,儿子不再吵着养猫。
养蜗牛,我二话没说把透明的糖果盒出让、,养蚕,是我夜间冒大雨执手电到园子里采桑叶。
现在家中养五头呆鱼,是那种普通金鱼,从不搔首弄姿,只在鱼缸里沉思默想,养了两年未见长大。
还养一只笨鸟。
原先还养过一只善鸣的黄鹂,引得许多人探头探脑,不久便被千方百计盗走。
现在这只鸟安全可靠也不扰人,儿子拉小提琴时,它偶尔啾啾出声以示高深。
最后一只是懒龟,养在洗濯池里,背上竞长青苔,可见入定之功力,不亚闹市高僧。
丈夫下班,说最新潮的儿童玩具是熊鼠。
形容熊鼠如何笨拙可爱,如何随遇而安,吃什么都是欢天喜地,且极便宜,每只二十元。
我和儿子每听一句都“哇”地长呼一声。
托了在厦门的好些朋友,久觅未得。
儿子没了耐心,仗其写字能力略有长进,在我床头贴一大字报抗议:熊鼠啊,你在哪里?
星期日,丈夫率我与儿子浩浩荡荡到厦门花鸟市场接驾。
一家家商店都答熊鼠已卖完,下一胎至少等三个月,只余一只只特别编制的铁丝笼空空如也。
但在一只窄小仅足容身的铁丝笼里,因了一只美丽的大松鼠,眼睛机智灵活,尾巴蓬松高贵。
儿子被勾了魂,我悄悄问价,答:八百元。
赶紧把打开的小钱包咔地合上,拉起儿子就走。
儿子左脚与右脚打绊,我也跟着频频回眸。
只见那松鼠在铁笼里无休无止地翻跟斗,大尾巴张开,那样轻捷那样不顾一切几近凄凉,仿佛一种竭尽全力的告别仪式。
从此对铁笼之物绝念。
丈夫属鼠,儿子属狗,十二生肖无猫。
我伴一大鼠一小狗过日子,勉强足矣。
(有删改)(1)儿子在养猫过程中,有哪些表现?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儿子左脚与右脚打绊,我也跟着频频回眸。
(3)儿子为什么要在“我”床头贴一张“熊鼠啊,你在哪里?”的大字报?
(4)选文题目“狗·猫·鼠”改为“养小动物”,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答案】(1)①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替小猫找妈妈;②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③被小猫舔脚指头,和猫玩得不亦乐乎;④审判谁踩伤了
猫的腰椎;⑤上幼儿园前和小猫道别,对猫信誓旦旦。
(2)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和“我”舍不得离开那只美丽的大松鼠时的情形,表现了我对松鼠的喜爱和未能买的遗憾心情。
(3)儿子很喜欢熊鼠,渴望得到一只;可是托了在厦门的好些朋友,久觅未得;儿子等不得了,就在“我”床头贴一张大字报,表现了他焦急和渴望的心情。
(4)不好。
选文主要写了作者一家与狗、猫、鼠的故事,以“狗·猫·鼠”为题,更能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一家对动物的感情;改为“养小动物”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且语气平淡,表达效果一般。
【解析】【分析】(1)细读文章可知,从“待我回来,是儿子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
说是小猫一直叫妈妈,儿子再三无奈,只好代他的新朋友找母亲。
”概括出: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替小猫找妈妈;
从“现在儿子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
那猫也把嘴张得大大,我用牛奶喂它,小猫和儿子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概括出: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从“小猫爬出草窝,来舔儿子粉嫩的脚指头。
儿子咯咯地笑着,和猫玩得不亦乐乎。
”概括出:被小猫舔脚指头,和猫玩得不亦乐乎;从“在儿子严厉的审判下,竞无人敢承认是凶犯。
”概括出:审判谁踩伤了猫的腰椎;从“儿子上幼儿园前来道别,对猫信誓旦旦”概括出:上幼儿园前和小猫道别,对猫信誓旦旦。
(2)“打绊”是对儿子的动作描写。
“频频回眸”是对我的的神态描写。
结合语境可知,表现了我对松鼠的喜爱和未能买的遗憾心情。
(3)从“形容熊鼠如何笨拙可爱,如何随遇而安,吃什么都是欢天喜地,且极便宜,每只二十元。
我和儿子每听一句都“哇”地长呼一声。
”从这里可以看出儿子很喜欢熊鼠,渴望得到一只,从“托了在厦门的好些朋友,久觅未得。
“可以看出熊鼠久觅未得。
看出才有了在“我”床头贴“熊鼠啊,你在哪里?”的举动。
(4)首先表明观点,不好。
细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一家与狗、猫、鼠之间发生的故事,以此为题目,能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能表达作者一家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如果改成“养小动物”虽然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不能突出文章的写作重点----狗、猫、鼠,从语气上显得过于平淡。
不能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⑴①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替小猫找妈妈;②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③被小猫舔脚指头,和猫玩得不亦乐乎;④审判谁踩伤了猫的腰椎;⑤上幼儿园前和小猫道别,对猫信誓旦旦。
⑵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和“我”舍不得离开那只美丽的大松鼠时的情形,表现了我对松鼠的喜爱和未能买的遗憾心情。
⑶儿子很喜欢熊鼠,渴望得到一只;可是托了在厦门的好些朋友,久觅未得;儿子等不得了,就在“我”床头贴一张大字报,表现了他焦急和渴望的心情。
⑷不好。
选文主要写了作者一家与狗、猫、鼠的故事,以“狗·猫·鼠”为题,更能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一家对动物的感情;改为“养小动物”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且语气平淡,表达效果一般。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根据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然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作答时,需先明确作者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⑶本题考察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把握。
找出关键语句结合题干要求即可作答;⑷本题考查对(4)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
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部读不完的书叫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
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
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
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
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
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
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
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
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
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
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
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
我不知怎么
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
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
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
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
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
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
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
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
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
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
”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
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
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
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
“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
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
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
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
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
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横线内填上恰当的
词语。
反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自然段写到“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
你是如何理解“我”
的这一举动的?请简要分析。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阅读第12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分析“我”和母亲流泪的不同原因。
(5)文章题目新颖别致,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
(2)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不能接受继母;一表达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有“我”
对生母的思念。
(3)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
(4)“我”流泪宜从三个方面回答: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
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②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
了自己而欣慰。
(5)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喻成一本书;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会一直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