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对文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术对文明的影响》
xx级新闻学xx帆
xx2114084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与它给世界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密不可分。
印刷术最早的雏形是我国早在先秦就出现的印章,章体较小,字数少,多为人名或者为官名,分为阴阳两种形式,印文均反刻在印章上,这种反刻的形式成为日后早期印刷术的特点之一。
拓片和印染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印刷术的产生,直到隋唐时期(7世纪左右),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正式开始了印刷术的历史。
宋代(11世纪左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术史上一次重大飞跃,它弥补了雕版印刷术费时费力,不易保存等缺点,极大的提高了印刷效率。
400多年后,德国商人约翰•古登堡在毕昇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法,同时还造出了印刷机,虽然它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但它已经具备了机器的某些特点,所以部分人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部分启迪是从印刷机上得到的。
古登堡将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合理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并采用机械方式印刷,这套印刷术采用的原理和技巧,部分仍沿用到了今天。
它的出现,开启了印刷技术的新时代,也成为现代印刷技术的起源。
印刷术作为一种媒介,极大的促进了文化成果的共享以及思想的传播,当然它的出现也是建立在造纸术的发明之上,印刷是乃是一种大规模的复制,它首先要求有足够的载体来承载它所复制的内容,所
以在提及印刷术的作用时,总要提及造纸术的发明。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后,唐朝的诗歌典籍,故事文献等有关文字的记录,都大量的保存了下来,超过了之前的历朝历代。
宋代出现的活字印刷术更是有力的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空前繁荣,宋朝所保留下来的文字记录也躲过唐朝,从唐诗宋词的数量上可以略窥一二,虽然不同朝代文献的数量和它们距离现在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关系,同时也受部分文物尚未出土、当时战乱的破坏、政策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但笔者认为,印刷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效率不断提高,复制品规模不断增大,使古代书籍存留几率升高,保留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和传统文化;印刷术繁荣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印刷术减少了手抄本的错误;印刷术对文字普及,交流知识、共享文化成果、传播文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45年,日本“大化改新”,向中国派遣大量的“遣唐使”,雕版印刷术随之传到日本。
到了宋朝,高丽国也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雕版印刷术,公元14世纪,朝鲜人从《梦溪笔谈》中,了解到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不久之后便掌握了此项技能。
此后,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均开始学习并使用中国的印刷术。
印刷术不仅对亚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变革以及社会转型时期。
11世纪左右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有力的推动了14世纪时期文艺复兴的发展。
活字印刷术在文艺复兴的前期,普及了文化知识,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教育水平,同时让当时的
代表人物的作品、观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发展减少阻碍。
1477年,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已经传遍欧洲,为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15世纪末期,文艺复兴逐步由意大利发展到欧洲各国,金属活字印刷术成为各国先驱思想交流的桥梁之一,它在欧洲各国的普及性以及便捷性,推动着文艺复兴走向鼎盛时期。
文艺复兴是欧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被认为是欧洲历史的序幕。
纵观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印刷术的不断完善,成为推动文艺复兴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
自此,中国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力由直接转为间接,最后逐渐消失,而德国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杠杆,影响力逐步扩大。
继文艺复兴之后,另一场轰轰烈烈且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开始在德国兴起。
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希望可以将《》发放给普通民众,让民众直接与对话,而不是通过第三人作为媒介来和沟通。
此时需要大量的《》,而印刷术在又经过一个世纪的完善后,勇敢的接下了这个重担,它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复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资产阶级的诉求,打破罗马教廷对广大人民精神的专横统治。
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①”。
在《》广为流传的同时,德语也在不断统一,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印刷术间接为德国的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的产生。
在宗教改革的同期,新闻事业也利用这种新型技术,在悄然间飞速猛进的成长。
17世纪初期,定期报刊的兴起,成为了近代新闻事业正式诞生的第一个标志。
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日后的文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7世纪后期,印刷术应用到了纸币之上,而印刷纸币的出现为日后资金流通,各国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
18世纪,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这次机遇下,印刷术又一次迎来了春天,在此次大革命中,印刷术从手工工具转变为机器,开启了印刷术机械化的时代。
机械化的印刷术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牟取的利益之高,使得它迅速随着工业革命在全世界普及开来,并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又回到了中国,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在西方国家扩展殖民地的过程中,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让落后地区逐步与世界文明接轨。
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被加进印刷术中,加快了印刷术现代化的发展。
电子媒介的出现,曾对印刷行业出现打击,广播和电视出现的时候,人们预测报刊将很快消失,可是现在报刊事业依旧红红火火。
网络媒体的迅速壮大,令这种预言再次出现,认为纸质书籍,报刊将会像泡沫一样消失,可时代发展至今日,书籍报刊依旧存在,而印刷术在不断完善中,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普及文化,传播知识,同时仍在不遗余力的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xx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指出。
“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土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
”所以说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离不开印刷术,而印刷术对文明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其积极影响体现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期待印刷术的下一次飞跃,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新的血液。
①吴伟:《文化西游印刷术》,华文出版社,xx
第二篇:造纸术印刷术影响简述造纸术与印刷术在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文学院对外汉语0811柯天怡(08302112)
摘要: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在中西交流中这些发明传人西方,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对西方现代文明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外传过程;对西方文明产生的作用两部分着手论述。
让读者重拾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关键词:中西交流;造纸术;印刷术;传播;作用
一、造纸术与印刷术在西方的传播
1、造纸术的传播
在纸尚未发明之前,古埃及人曾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则用中亚细亚人制作的
小山羊皮等当作记事材料。
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则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记事材料;此外,还曾将抽丝织绸和制取丝棉时残絮的薄片用于书写。
上述材料有的笨重,有的昂贵,有的来源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范晔,后汉书。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绳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公元1xx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挫、捣、抄、烘等工艺制成的纸,人称蔡侯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公元1xx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方法,向汉和帝献纸,真正实用意义上的纸张开始出现。
公元3世纪,造纸术已传至当时属于中国版图的交趾。
就国外的传播而言,公元5世纪以前造纸术传入朝鲜,日本人学会造纸,也是经由朝鲜传过去的。
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国家,它是中国的造纸工人亲自传授过去的。
公元1l世纪,东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造纸,不久,几乎所有的非洲国家都学会了中国的造纸术。
中国的造纸术经由阿拉伯一埃及一西班牙这条路径传到欧洲,欧洲大约从15世纪起普遍学会了造纸术。
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的经过。
东方文化与西亚,欧洲文化并不是同时发生。
因古代交通不便,就犹如在两个不同世界里。
那就是为什么纸在中国普遍应用已近一千年,直到公元8世纪撤马尔罕的阿拉伯人抓到中国造纸工人后才于751年建立了造纸厂。
7xx波斯报达也设
立的造纸厂,也是哈龙勒斯德介绍中国工人到那里建立的。
中国的造纸技术渐渐传遍整个欧亚大陆,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印刷术的传播
中国约在公元7世纪的初唐时期就已出现采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
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
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统一了中原地区,使辖区内社会基本稳定,经济由恢复步入发展,文化事业随之兴旺发达,这为科学技术的发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宋代雕版印刷的发展得益于唐、五代印刷事业的实践和成就。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把人们从既慢又累的手工抄书中解放出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中华民族发明了造纸法,创造了雕版印刷技术,进而在宋代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烧后制成字印。
将一颗颗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经烧烤、压平等工艺制成渔后,便可印刷。
渔上的字印可取下反复使用。
这种活字印刷方法已具备现代印刷的基本过程——铸字、排版、印刷,比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制造的活字印刷工艺要早400年。
继泥活字后,中国人又相继发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方法。
印刷术的发明和传布,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内地首创之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
向东首传高丽,之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等国。
13世纪至14世纪由西北陆上
丝绸之路西传至西夏、畏兀儿、中亚和欧洲等国。
13世纪末期,到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把中国用雕版印刷的纸币带至西方。
欧洲人看到后颇受启发,便想模仿雕版印刷。
与此同时,波斯(今伊朗)人用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印造纸币。
这种纸币是仿造中国元朝的“至元宝钞”印刷的,上面有汉文和阿拉伯文。
这表明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已传入波斯。
波斯的历史学家拉施德在13xx年完成的名著《世界史》中,还对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作了详细的记述。
13xx年出版的巴纳卡地的巨著《智者之园林》也对雕版印刷术作了记述。
他们的著作后来传到欧洲,使欧洲人开始认识中国的印刷术。
当时在波斯的欧洲各国商人很多,他们来中国也多取道波斯。
因此,波斯是印刷术西传路途七的另一个中转站。
1450年前后,德国人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创制了欧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比毕升晚了400年。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改变了原来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接受较高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
二、造纸术与印刷术在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1、造纸术在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作用(1)促进了造纸技术、设备的发展①打浆机17xx年荷兰人发明的打浆机,称荷兰式打浆机,它代替了手摇操作的打浆冲臼改为循环槽。
从此脱离了手工打浆,进入机械打浆,是造纸工艺打浆方面一个划时代的贡献。
②长网造纸机:17xx法国路易斯洛伯制成一台长网造纸机。
现今仍在伦敦南肯生顿科学美术馆陈列着。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长网造纸机。
③圆网造纸机:18xx
年英国人狄更生发明的。
④杨克式造纸机。
1879年英国伦敦安德逊公司,工程师杨克发明的称杨克式圆网造纸机。
中围在19xx年(宣统元年)由李鸿章从英国买了一台长网造纸机,在上海日晖桥设立鸿章造纸开始机器造纸厂。
该厂抗战时迁到重庆,更名为西南区601造纸厂。
(2)促进了造纸工艺技术的发展
到了十
八、十九世纪,造纸工业不但机器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而造纸工艺技术上如打浆、漂洗,上胶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①1774年瑞典人斯契尔发明氯气漂白。
1779年邓南特发明漂白粉,有了漂白剂的应用,提高了纸浆漂白的技术。
②18xx年德国人艾赖格发明一种桶中上胶方法,把纸浸在胶水中进行施胶。
十二世纪实行纸浆中施加松香胶称为一种机内上胶方法。
③1838年,柏特在科伦出版一书,叙述麦杆漂白的方法及破布和麦杆混合制浆,纸浆白度很好。
④1844年凯莱在德国得到代埃陶的帮助,发展了机械木浆制造方法。
⑤碱法蒸煮系蔡伦发明,于十三世纪传入欧洲后,发展为苏打法和硫化钠法制浆。
⑥1866年蒂尔曼在美国用哑硫酸发明的化学(酸法)木材制浆法,其方法为木材与二氧化硫溶液,或加入酸性亚硫酸钙或酸性亚硫酸镁共煮,以溶解木材中的非纤维素。
后经瑞典爱克曼和德国人米得舒屡加改进,才推广应用。
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中世纪的欧洲,据说抄一本《》要用300多张羊皮。
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其狭小,纸的发明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2、印刷术在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在印刷术出现以前,虽然已有民族文学,但印刷术对民族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根本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
1458年,德国人谷腾堡受我国印刷术的影响发明了铅活字,用来印刷书籍。
印刷术和纸的结合,促使书籍大量增加,改变了僧侣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书籍不再是一种装饰华丽的玩物和学者的秘藏,而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
于是欧洲的学术中心由修道院转到各地大学,欧洲的科技也从中世纪漫漫长夜中走出来,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
西欧各民族的口语在16世纪之前已发展为书写文字,问世纪逐渐演进成为现代形式,同时一些中世纪的书写文字已在这一过程中消
失,一度成为国际语言的拉丁文也日渐式微,终于成为死的语言。
新兴的民族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语文的统一。
与此同时,作者们在寻找最佳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出版商也鼓励他们用民族语言以扩大读者市场。
在以民族语言出版书籍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印刷术使各种语文出版物的词汇、语法、结构、拼法和标点日趋统一。
小说出版广泛流通以后,通俗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而这些通用语言又促进各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明确的民族意识的建立和民族主义的产生。
三、结语
中国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人类文明的,美国科普作家阿两莫夫高度评价中国印刷术的巨大科学价值:“印刷术虽然没有立即带来科学革命……但它必然导致这场革命。
反过来看,如果没有印刷术,这场科学革命也许是不可能的。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对欧洲各国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它直接促进了书籍的出版和文化的传播,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更为迅速。
综上可知,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影响是超越时间超越国界的,作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两大贡献,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革命性的。
参考文献
[1]郑敏.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关系[j].考试周刊,xx(22).[2]彭西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xx(3).[3]盛静.浅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
文艺复兴的影响教育与人才[j].教育在线,xx:
9.[4]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xx(5).
第三篇: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简述印刷术发明和应用对社会发展,科技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传播极广,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活字印刷的发明无疑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
毕升的伟大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提高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但是这一科技成果未被重视,毕升死后,也只在小范围内运用,又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未大力推广。
活字印刷在十四世纪走出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朝鲜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陈出新,将木活字改为铜活字,铸成了二三百万个铜活字,并在1436年铸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铅活字。
约十五世纪活字印刷传入欧洲国家。
1456年德国使用活字印成了欧洲第一部活字印本《四十二行本》,比毕升的发明晚四百多年。
活字印刷又从德国传遍欧洲,为欧洲的科学文明走出中世纪漫长的黑夜,以及社会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打下了基础。
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
由于印本的广泛传播及读者数量的增加,过去对学术的垄断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战。
宗教著作的优先地位也逐渐为人文主义学者的作品所取代产读者们对于历来存在的对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认识,因而削弱了对传统说法的信心,进而为新学问
的发展建立了基础。
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书籍普及会使人们的识字率提高,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要量。
此外,手工业者从早期印行的手册、广告中发觉印行这类印刷品可以名利双收。
这样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
例证说明,印刷术帮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们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xx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传播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也就随之产生。
原始社会中,人类尚不具备完善的语言能力,更没有文字帮助记载,传播属于最初萌芽阶段。
后来,随着人类语言器官的日趋完善,加之文字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被打破,曾经发生的事件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无论过去多少年,只要文字在,传播的过程就永远不会中断。
正是因此,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历史得以传承,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借助保存下来的史料,去了解发生在过去的事情。
文字产生后,人类传播有了一种崭新的方式,但文字的记录也自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最初人们将文字刻在兽甲和龟壳上,后来有发明了类如笺竹这样的物品记录文字,随后蔡伦发明造纸术,人类文字传播逐渐过渡到以纸为凭借的阶段。
纸张轻便,易于携带,而且造价比较低,这种方式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然而,手抄毕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而且由于手抄借助人力,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缺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先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印刷术的发明并且完善使得人类传播精确快捷,它的对外传播更使全世界受益匪浅。
一般来说,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但在此之前,印刷术早已产生了雏形。
从战国时代的铜印,到东晋葛洪发明的大木印,再到拓片的产生,人类一步步在接近印刷术的真正发明。
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写过这样的诗句: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1)。
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雕版印刷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术的初步形成,后来北宋的平民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由此基本上得以完善。
印刷术在中国产生之后,伴随着国对外交通的日益发达,逐渐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地方。
日本是在中国之后最早发展印刷技术的国家,公元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
朝鲜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的,高丽穆宗时(998~10xx年)就开始印制经书。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
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圣象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
我国的木活字技术大约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
朝鲜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创制了铜活字。
我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xx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
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