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顶山市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最近,一名杭州乞丐流浪者——“犀利哥”的照片风靡网络,“犀利哥”迅速走红,由于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实性。
B . 青春、时尚、流行,似乎成了某些选秀类节目的金科玉律,以致脱离了它的艺术为上、全民舞台的属性,渐渐滑落到时尚娱乐至上的地步。
C . 盘点一下娱乐圈女明星们的发家轨迹后人们会发现,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她们有的重包装,有的玩“自曝”,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D .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生前三令五申,青少年学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2.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
,。
,,。
①崇山峻岭的屏闭又使徽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②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
③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一一徽州文化
④“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
⑤在这里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以及汇聚于此的各地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⑥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
A . ⑤①③④⑥②
B . ②④⑥①⑤③
C . ②④③①⑤⑥
D . ⑤①⑥②④③
3. (2分) (2019高二上·温州期中) 下面诗中空缺处填一个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
又是一年寒岁至, 更深月落满河星
A . 白露
B . 立冬
C . 寒露
D . 霜降
4. (2分) (2018高一上·黑龙江月考) 阅读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 赞美了那些善于听从群众意见,勇于改错的人。
两面三刀、善于变化的人。
B . 赞美了那些心中警钟长鸣而耳边捷报频传的人。
C . 讽刺了那些只听喜讯不听警告的自欺欺人的人。
D . 讽刺了那些欺上瞒下、两面三刀、善于变化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5. (14分)(2017·永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
早有令名,年三十四,以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侪辈已翕然称之。
时丁大全方为台属,劾奏丞相董槐,将夺其位。
黻率同舍生伏阙上书,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
书上,忤执政,送南安军安置,归别其母解氏。
解氏曰:“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
速行!”黻至南安,尽取濂、洛诸子之书,摘其精切之语,辑成《濂洛论语》十卷。
及大全贬,黻还太学。
未几,侍御史陈垓诬劾程公许,右正言蔡荥诬劾黄之纯,二公罢出,黻又率诸生上书言:
比年朋邪记焰,缄默成风,奏事者不过袭陈言、应故事而已。
幸而之纯两疏,差强人意。
乃今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
一之纯去,若未害也,臣恐道路以目,欲言辄沮,而公论之脉自此绝矣。
又谏游幸疏曰:天下无道,人主以逸乐而忘忧勤。
陛下春秋尚少,作而不法,后嗣何观?大凡人主不能无过,脱有过言过行,宰执、侍从当言之,给舍、台谏当言之。
今陛下未为不知道,未为不受人言,宰执惧有所专而不敢奏,给舍、台谏惧有所忤而不敢言,更如此者数年,将何以为国?故政事由中书则治,不由中书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会丁父忧去位,服除,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知庆元府事。
建济民庄,以济士民之急,资贡士春官之费,备郡庠耆老缓急之需。
又请建慈湖书院。
八年,召还,拜刑部侍郎,升监察御史,累官至吏、工部尚书,兼修玉牒① ,兼侍读。
十年,丁母忧。
德佑元年,江上溃师。
丞相陈宜中起复黻为端明殿学士,不起。
及贾似道、韩震死,宜中谋拥二王②由温州入海,以兵逆黻共政,将逊相位。
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选自《宋史•刘黻传》有删节)
【注释】①玉牒:中国历代皇帝族谱称为玉牒。
②二王:指临安陷落时,陈宜中拥立益王赵瘴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禹为副元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B . 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C . 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D . 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B . 伏阙,即拜伏于宫阙下。
多指臣下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C . 春秋,指年龄,“春秋尚少”与“富于春秋”,都是指年纪尚少,年轻。
D . 服除,即脱去孝服。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一年,穿小功服的亲族服丧五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刘黻率领太学同舍上书抨击丁大全,得罪了执政者,被遣送南安军安置。
临走前,刘黻回家向母亲告别,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相反对他的忠勇行为大加勉励。
B . 刘黻在任内曾经修建济民庄,用来救济士民的急困,资助贡士的考试费用,以及预备郡学中那些老先生们的急需之用,并且请求修建慈湖书院。
C . 刘黻为人忠直敢言,他的那些忠鲠之言,不仅触犯了当时的权贵,而且得罪了皇上,因此每次上书都不被采纳,相反遭到了压抑和排挤,仕途一直不顺。
D . 刘黻生长在南宋末危难之秋,对国家、对君王一片赤诚,在国都陷落之时,毅然奔赴国难,最后病死在上任途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
速行!
②幸而之纯两疏,差强人意。
乃今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6. (10分) (2019高一下·工农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游终南龙池寺
孟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
得奇特、新鲜。
B . “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C . “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D . 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7. (8分)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五、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8. (12分) (2019高一上·六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
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
”靠窗的老太太说。
“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
老太大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
”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
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
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
”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
”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
”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
”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
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
”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
”我问。
“今年整七十。
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
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
我是一个人过的。
”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
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
”“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
”“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
”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
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
”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
”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
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
”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
”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
登……登山了。
”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
”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
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
”我问。
“他死了。
”老太大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
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
”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
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
“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
”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
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
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
”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
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
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穷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
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
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 . 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 . 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D .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的情感。
(2)文中老太太两次说到她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不同心理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3)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 (9分) (2020高二下·明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英雄
张海震
(一)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晶亮的眸子中全是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
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出去,挽教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显得那么亲切。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
”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二)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
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三)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
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微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四)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
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五)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
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
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教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
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泪眼坐在台下仰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 文章以“英雄”为题目,表明了写作对象,制造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B . 将女儿与十岁时的自己看到“那只残缺的手”的反应对比,意在映射、感喟“一代不如一代”。
C . “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细节描写刻画了英雄前来申请困难补助,受到礼遇而惶恐不安的形象。
D . 小说捕捉了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画面,合成了英雄的整个人生轨迹,以其日益黯淡的人生际遇反衬其高尚的品格情怀。
(2)小说通过“她”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哪些形象?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并分析。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部分的作用。
10. (9分) (2019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持人)我国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了,但贫富差距依然很大,那您认为收入分配格局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辜胜阻)我国经济总量(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我们人均GDP也从30年前的不到两千美金的水平,现在发展到人均GDP已经超过四千美金。
我们现在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政府财政收入也早就超过日本了,应该说“国富”做得好。
我们现在的财富分配格局是一个“金字塔”型的,富人很少,中间层(中等收入阶层)也很少,大量的是低收入阶层。
“十二五”期间怎么从“国富”走向国民共富,走向民富优先,在民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这是非常重要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
前不久有一个争论,说中国是世界贫富差别最大的国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世界贫富差别最大的应该是巴西。
巴西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一直停留在中等收入的水平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贫富差别太大。
它的行业贫富收入差别甚至达到28倍,我们现在的贫富差别是15倍。
所以怎么样解决这种贫富差距,实现国民共富,特别是让老百姓先富起来,这是关键。
(主持人)您认为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二五”最难的攻坚战,为什么是最难的呢?
(辜胜阻)因为你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间的比重,那么你就要降低政府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或者降低企业的比重。
现在我们有不同的企业,像国企的利润还不错,有接近两万亿的利润,你让它来提高它的劳动者收入相对来讲比较容易。
但是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它的利润很薄,做得好的利润率只有3%~5%,一般的只有1%~2%,大量的小企业还在亏损当中。
你让这些中小企业涨薪,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就非常艰难。
所以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量的民间资本虚拟化、热钱化,游离于实体经济,比如温州这些地方70%的企业转向房地产了,过去是靠做实体经济起家的,而且做得很好,比如打火机、鞋,但是现在都不做了,都逃离实体经济,出现了
民间资本热钱化和虚拟化,都去做投资,炒房、炒煤、炒股。
这样一来就必然造成我们产业的空心化,经济的泡沫化。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带头降低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在GDP中间的比重,和中小企业联手提高劳动报酬。
但是现在我们的政府有很多制度都是刚性的,它的负担也很大,你现在让它降低都很难。
所以有的财政专家说我们的税负水平不是低而是高,将来还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又很难降低它的比重,那“十二五”规划建议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将来就很有可能很难落实。
所以难就难在这里,三者利益关系的调整非常艰难。
(主持人)收入分配改革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如果要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
那这时候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就会遇到一些困难。
那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辜胜阻)企业在高成本的状况下,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放弃、不做了,它们就退出了。
还有一部分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在过去三四年靠廉价劳动力会获得很好的利润,大家就不会去创新,就不会去推进技术的进步。
所以有的老板讲,现在我五个人的事情请三个人干给四个人的工资,还有五个人的事情我请三个人干,再买一台机器,这就意味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有机变化,还有的说我要通过管理的创新降低企业的成本,来应对人力成本的上升。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企业一定要联手来做这件事情。
作为企业自身来讲,你要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作为政府来讲,你应该帮助企业减轻负担,让它们轻装上阵,让它们有一定的财力来解决收入分配制度中间存在的问题。
(节选自《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谈收入分配改革》)
(1)下列关于“我国收入分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家经济总量大,位居世界第二,但在收入的分成上,政府和国有企业所得多,普通百姓所得少。
B . 人均GDP已经超过四千美金,但富人很少,中等收入阶层也很少,大量的是低收入阶层。
C . 行业贫富差别达15倍,贫富差距虽然比较大,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还不是很艰难。
D . 提高劳动报酬,特别是提高那些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是“十二五”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的贫富差距虽然比较大,但还没有像巴西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B . 如何平衡政府、企业、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
C . 国企利润较好,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相对比较容易,而中小企业则比较困难。
D . 只要降低政府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能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3)综合全文,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与“企业的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2020·大庆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人们总结出了各种“效应”。
下面列举了几个“效应”:
戈培尔效应:来源于纳粹铁杆党徒戈培尔,他负责纳粹党的宣传工作,他说过“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
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权威暗示效应:一位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他打开瓶盖15秒后,前排学生即举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
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
美即好效应: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读了这几个“效应”,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围绕“对接触到的外界信息应持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