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2019版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菏泽市2019版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12分)
1.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本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
(2)“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如何理解“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3)在文中作者举了“烟”和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两个例子。
这两个例子要说明的各是什么?
(4)对这段文字分析和说明的重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①④③
2.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
”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
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
考古学证明,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国两汉,从唐开始,文献中开始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
两宋时,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呈现出惊人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
宋瓷主体可分为十大窑系,相关窑口有百个以上。
“窑口”是中国传统的瓷业命名方法,强调地域性和特色性的统一;“窑系”是考古类型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强调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的彼此关联性、互动性。
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是文化衰弱之表现。
故就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
同时,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
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厂,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铭刻及釉装饰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
宋代几乎各个窑系或窑口的工艺内容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美不胜收,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众各具风情和特色的文化创造力、审美力和表现力,是中华文明大格局内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与多样性文化能够彼此互动滋养但又坚守各自特色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宋瓷在功能造型上也已驾轻就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系列,如日用系、茶饮系、宗教系、观赏系等,每个功能系具体造型及其装饰图案和技法又是千姿百态,花样翻新,极具匠心。
正是在这种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的基础上,瓷器全面进入了人们的创作、生活、信仰、审美、典仪、交友、风俗、经济诸领域,成为中华文明在两宋时代进入高峰期的又一实证。
中国瓷器外销,至迟起于东晋南朝,在唐代,瓷器已成中国外销产品之大宗,但只有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此前的丝绸外销之地位,从而一举夺得中国外销产品之冠的地位。
东亚、中亚、北非及东非沿海国家等都有宋瓷之出土。
中国陶瓷技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瓷业生产。
如朝鲜、日本、埃及、伊朗等都受到中国陶瓷工艺影响。
这时,沿海地区都大面积兴起了外销瓷的生产,相关窑口、窑场难以计数,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
济大开发、海港城市及国际化城市兴起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瓷都”景德镇和“陶都”宜兴也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获得发展的机遇并奠立了坚实的根基。
(摘编自贺云翱《瓷器中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但“磁器”这一名称出现得较晚,现在发现的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是明人谢肇制的《五杂俎》。
B . 宋朝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出现惊人的进步,宋瓷发展也进入繁荣昌盛时期,呈现特质鲜明的文化特征。
C . 丰富多彩的宋瓷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同时这些处于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还有着关联与互动的关系。
D . 宋代陶瓷业中各个窑系甚至窑口、窑场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内容丰富多彩,各具风情,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宋代在陶瓷工艺的许多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力。
B . 和日用、茶饮、宗教、观赏等功能相对应,宋瓷出现了各种技法、具体造型及装饰图案,体现了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
C . 中国的瓷器,从东晋南朝到唐代都是中国外销大宗产品,直到宋代,瓷器才成为中国外销产品最多的商品。
D . 宋代,外销瓷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开发,也深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为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瓷器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甚至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文化现象。
B . 宋代瓷业窑口众多,名窑辈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各个窑系或窑口的工艺内容各具特色,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众的创造力。
C . 宋代,中国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瓷器全面进入社会各领域,和书法、绘画等一样,宋瓷使中华文明在两宋时期进入一个高峰期。
D . 宋时陶瓷技术的海外流播,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达到历史高峰的一个重要因素。
3. (3分)(2016·湛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庐山瀑布云
陈世旭
老廖一整夜都睁着眼睛坐在值班室的电话机旁。
昨天中午,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接站。
老廖一下懵了头。
疗养院的大客车和面包车不到傍晚回不来。
留在家里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局长坚持要去了。
老廖没有见过彭工,却对他很熟悉,有关他的报道,老廖读过很多:上世纪50年代从国外回来,在柴达木一待就是好几十年,50岁刚出头,发顶早谢,一次次拒绝中科院给他安排的疗养。
天下没有比高原更好的地方,他总是说。
老廖在今年的疗养员名单中见到了彭工,心里一样没抱什么指望,尽管对见到他几乎有一种渴望。
他却来了。
这一次,他不得不来。
半年前,体检发现他的心脏“传导阻滞,心跳过缓”。
他说,我立个字据吧,死了和组织没关系,又一次领着考察队去了西藏盐湖。
钻探芒硝矿层时卡了钻,只有扩孔,钻孔越来越大,钻塔开始倾斜,彭工脱了衣服跳进高原寒得彻骨的卤水。
卤水浮力大,人沉不下去,他急了,让坑边的人用脚把他踩进去。
他后来住了一个月医院。
出院后,被强行要求来庐山疗养院。
正值旅游旺季,整整一下午,老廖也没有借到车。
只有让韦局长坐的那辆小车去接彭工。
韦局长很不高兴,他把住车门,理论了好半天,等司机急急忙忙把小车开到火车站,最后一批旅客已经走出车站广场。
司机没有接到彭工,只好一路缓缓留意着,把车开回来。
老廖一整夜等的,就是彭工的电话。
窗外,黑了好像有100年。
老廖就坐在这100年的黑暗中静听着山风在树林中穿过,虫子在草丛中鸣唱。
科学曾经使多少人付出了最可珍贵的青春和生命。
老廖不懂科学,但是他对科学和科学家有一种天生的崇敬。
天渐渐亮了,阳光穿过稠密的树林倾泻下来,响起了越来越嘈杂的声音:鸟叫,保健操的音乐,开早饭的电铃……一切都像往常一样:清新、明亮、温馨、欢快。
下面有人喊他,他猛地站起,推开窗户:
“什么事?”
“餐厅里吵起来了。
”
韦局长昨天从山下回来开始腹泻,他认为食堂的饭菜有问题。
“回头我们再了解一下还有多少人闹肚子了。
”
“好笑!有一个还不够吗?”
“我不是那个意思。
”管理员和颜悦色,“假如腹泻不普遍,那就还得找别的原因。
比方说,您昨天是不是喝过泉水了?”
“这跟泉水有什么关系?你自己看看你们做的饭菜!”
“饭菜都是我做的。
我自己吃了,拉的屎你嚼都嚼不烂!”食堂大厨挤了进来。
“对不起,真对不起。
”老廖赶快过去,连连道歉,“我们一定严肃处理,一定。
”
“无法无天,无法无天!这么一团糟,怎么会不把大科学家给弄丢了!送我走,立刻!”
上了小车的韦局长不停地长吁短叹:居然弄了这么一帮人来管理疗养院,科学家来这里谈何疗养,简直就是受迫害……我看彭工不来倒是对了。
何苦来受罪呢……
“停车!”
老廖突然喊。
老廖发现了一个人。
那个人秃顶,两腮下塌,在庐山早晨一尘不染的阳光下,沿着牯岭街心公园的小道,向园门外缓缓走来。
老廖直直地盯着这个离车窗越来越近的人。
不错,是他,一定是他。
老廖推开车门,跳出去——
“请问,您是彭工?”
“是啊,您是?”
“我是疗养院的。
我们昨天中午接到您要来的电话,可把我们找苦了。
”
老廖的两条腿微微发抖。
“哎——呀,”彭工声音喑哑,“抱歉,抱歉!我该主动跟你们联系的。
”
“您来了就好。
”
老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我昨天就上山了,坐旅游车上来的。
天快黑了,我想你们都该下班了,不好去麻烦你们。
”
“您在哪里过夜的呢?”
“那里。
”
彭工回过头,指了指街心公园的草地。
“这里真绿,绿得醉人。
”
彭工仰起清瘦枯槁的脸,陶醉地眯着眼睛,两边塌陷的腮帮子翕动着。
“我昨天睡得真好。
”
“彭工……”
老廖的泪水夺眶而出:
“苦了您了!”
“苦?怎么会苦?我喜欢露营,在戈壁滩露营惯了。
这里枕的、垫的是这么厚的绿草,享受得很,简直就是奢侈了。
”
彭工像儿童一样笑着。
老廖一把从彭工手上拿过行李箱,走回车子,拉开后车门,对里面的韦局长说:
“跟您打个商量,请您下车来等一等,我把彭工送回疗养院,再来送您下山,行吗?”
车子里没有回答。
前面,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雪一样洁白耀眼的庐山瀑布云,正从日照峰那一面翻越过来,波涛汹涌,漫无边际,滚滚而下。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不懂科学的老廖盼望见到从未谋面的彭工,一是因为他通过各种报道熟悉彭工,二是因为他对科学和科学家有一种天生的崇敬。
B . 小说运用顺叙和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既使文章条理清楚,又拓展了叙述空间,丰满了人物形象,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C . 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韦局长坚持要小车,不满疗养院的管理,任性要提前下山,这些表现,与科学家彭工形成鲜明对比。
D . 小说故事结尾处写“车子里没有回答”,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作者有意为之,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又突显了小说的主旨。
E . 小说的几处环境描写清新、明亮、温馨、欢快,既表现了庐山自然环境的清新、秀美、怡人,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和美好形象。
(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老廖在发现彭工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中的彭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彭工,却用了不少篇幅写老廖,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 .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 .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 .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 .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 .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 .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 .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分)
5. (4分)(2020·金山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刘昌传
①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
善骑射。
天宝末,从河南防御使张介然讨安禄山,授易州遂城府左果毅。
史朝义兵围宋州,城中食尽且降。
昌说刺史李岑曰:“李光弼在河阳,江淮足兵,势必来援,今廪麹尚多,若屑以食,可支二十日,则救至。
”岑听之。
昌乃被铠登城,以忠义谕贼,贼畏不敢攻。
俄而光弼援兵至,贼夜溃。
②刘玄佐领宣武节度使,擢昌左厢兵马使。
李希烈取汴,玄佐别将高翼提精卒守襄邑,城陷,翼赴水死,江淮大震。
昌以兵三千守宁陵,希烈众五万攻之,昌掘堑以遏地道,相拒凡四十余日,贼数败,乃解围去。
更攻陈州,昌从玄佐以浙西兵三万救之。
西去陈五十里,昌薄其军,大战破之,禽贼将翟曜,希烈奔还蔡州。
③贞元三年入朝,诏以宣武兵八千北出五原。
士卒有逗留沮事者,斩三百人乃行,举军慑伏。
岁余,改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
七年,城平凉,开地二百里,扼弹筝峡。
又西筑保定,捍青石岭,凡七城二堡,旬日就。
城平凉,当劫盟后,将士骸骨不藏,昌始命瘗之。
夕梦若诣昌厚谢者,昌具以闻。
德宗下诏哀痛,出衣数百称,官为赛具① ,敛以棺槥,分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士曰怀忠冢,葬浅水原,诏翰林学士为铭识其所。
昌盛陈兵卫具牢醴率诸将素服临之边兵莫不感泣。
昌在边凡十五年,身率士垦田,三年而军有羡食,兵械锐新,边障妥宁。
及感疾,诏赴京师。
未行,卒,年六十五,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赛具:祭祀用的酒肴与食器。
(1)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西去陈五十里,昌薄其军 ________
②凡七城二堡,旬日就________
(2)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以忠义谕贼(________)
A.阐明
B.知道
C.教导
D.了解
②士卒有逗留沮事者(________)
A.阻止
B.败坏
C.颓丧
D.诋毁
(3)下列各组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城中食尽且降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B . 昌掘堑以遏地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C . 斩三百人乃行乃奋臂以指拨眦(《左忠毅公逸事》)
D . 出衣数百称,官为赛具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4)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城平凉,当劫盟后,将士骸骨不藏,昌始命瘗之。
________
②夕梦若诣昌厚谢者,昌具以闻。
________
(5)第③段画浪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昌盛陈兵卫具牢醴率诸将素服临之边兵莫不感泣
(6)第①段“登城谕贼”和第③段“在边十五年”分别塑造了刘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形象。
(要求用四字短语)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6. (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松滋渡望峡中
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注】刘禹锡被贬出京期间,曾担任朗州司马、夔州刺史。
多次往返均经松滋渡。
这首诗是他821年赴菱州仕途中所写。
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
梦渚:云梦泽中的小洲。
秦灰:秦将白起攻楚时,曾火烧夷陵。
永安宫:在白帝城内,为刘备托孤之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写作者站在松滋渡,眼前所见的是微微冷雨洒在凌寒的梅花上,意境清冷。
B . 第二句写作者望向无边的天际,只见雪花飘扬,雪花化水奔涌而来。
C . “船从鸟道回”表面从“望”中着墨,实则以船夫的艰辛和三峡的迂回曲折写百姓之苦。
D . 尾联作者因遥望而生联想,由巫山十二峰和永安宫,想到巫山神女和刘备托孤。
(2)有评论说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诗,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9高二下·余姚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
(1) 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2)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_____。
(4)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
(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________,________?
(6)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8. (1分) (2016高二上·安新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古代经典,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古代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②________。
“腹有诗书气自华”,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与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并且,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
9. (1分) (2020高三上·亳州期末)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答。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为章回体小说,作品的回目是特色之一。
如《智取生辰纲》(《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