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制介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
至礼部。
协理衙门
明代中后期因倭寇进犯及与西洋人渐渐增加往来,故此在沿海的 三个卫所设立了协理司。其中,台州卫(浙江)协理司及雷州卫 (广东)协理司主官为参议,官正四品;总部驻威海卫(今山东 威海市),称协理沿海卫所事务衙门或威海理事司,主官同为参 议,品级为正三品,管辖其他两个协理司。万历四十五年 (1617),裁协理衙门,并入行人司。
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
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中
六部
枢 官
明朝中枢设六部。吏部有尚书(正二品)一人,左右侍郎(正三 品)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
制 有郎中(正五品)一人,员外郎(从五品)一人,主事(正六品)一
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户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
从七品: 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 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 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 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 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武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散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阶
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宗人府
其
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
他
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 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
机
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
构
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
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太仆寺:管马。鸿胪
寺:管招待外宾。
詹事府
詹事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事一人,正四品少詹事一人,正 六品府丞一人。詹事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太医院
太医院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 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南京仍设国子监,时称“南监”,北京则称“北监”。
六科
其
即吏、户、礼、兵、刑、工。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 之事。有都给事中各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等官。
他 机
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构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都察院、刑部构成
兵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武选、职方、
车驾、武库),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会文馆等机构。
刑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分司同户部)。
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工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
下设四个清吏司(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各司有郎中、员外郎、
从四品 骑都尉;
正五品 修正庶尹,
正五品 骁骑尉,
从五品 协正庶尹。
从五品 飞骑尉;
正六品 云骑尉,
从六品 武骑尉。
他 “掌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正三品。左右通政、誊黄右通政各一人,正四
机
品。左、右参议,正五品。内外奏疏,须经通政司达上,径自封进者可参驳。 朝会引奏臣民言事,机密不时入奏。有违误则籍而会请。“凡议大政、大狱及
构 会推文武大臣,必参与。”通政使是明朝“大九卿”之一。
翰林院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翰林学士(正五品)掌翰林院。另
主事等官。另辖宝源局、军器局等机构。
中
都察院
枢
官
洪武十三年,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更置都察院。左
制 都御史掌都察院,与右都御史同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十三道监察御史计一百
一十人,正七品。都御史,“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
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察纠
地
承宣布政使司
方 官 制
明初沿用元制设行省,洪武九年改设承 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行省”。有左右布 政使各一人,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等官。“布
政使,掌一省之政……凡僚属满秩,廉其称职
、不称职,上下其考,报抚、按以达于吏部、
都察院。三年,率其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
听察典。”宣德时,定全国分十三布政使司。
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
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各司有郎中、员外郎、
主事等官。户部另有一些直辖机构,如宝钞提举司、广盈库、军储仓
等。礼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仪制、祀
祭、主客、精膳),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铸印局等。
通政使司
官
制
洪武十年置通政使司。“政犹水也,
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通政
使,“掌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正
三品。左右通政、誊黄右通政各一人,
正四品。左、右参议,正五品。内外奏
疏,须经通政司达上,径自封进者可参
驳。朝会引奏臣民言事,机密不时入奏。
有违误则籍而会请。“凡议大政、大狱
及会推文武大臣,必参与。”通政使是
三公
其
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
他
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 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
机
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
构
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
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
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三孤
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 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 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兼领者。建文年间,三孤 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 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 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 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有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并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并正六品。
殿试点中状元者,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掌制 诰、史册、文翰、讲读经史、修撰国史等事。
国子监
掌教育。祭酒掌国子监,从四品。副手司业,正六品。另有五经博士、助教、
学正等官。下设五厅(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掌馔厅)、六堂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迁都北京后,
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布政使权势极重,《明史·职官志》:“初置藩
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
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
地
提刑按察使司
方 官 制
行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有按察使一人及 副使、佥事等官。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 事”。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为一省的最高行政、
司法机构,合称“二司”。
明朝中叶以后,逐渐派都御使出任总督或
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文勋
勋
武勋
位
正一品 左、右柱国, 正一品 左、右柱国,
从一品 柱国;
从一品 柱国;
正二品 正治上卿,
正二品 上护军,
从二品 正治卿;
从二品 护军;
正三品 资治尹,
正三品 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 资治少尹;
从三品 轻车都尉;
正四品 赞治尹,
正四品 上骑都尉,
从四品 赞治少尹;
巡抚,总领一方之军政,其官衔则兼之。
地
方 官
都指事总机构。明朝在全国设十六都司
,除十三省外,辽东、大宁、万全等地亦设有
都司。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
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等官。
通政使司
其 洪武十年置通政使司。“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通政使,
明朝中央集权 皇帝
中枢
(六部)
内
阁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五
都
军
察
都
院
督
府
锦 衣 卫 、 东 厂 、
地方
(三司)
西 厂
承 宣 民布 政政 使 司
提 刑 刑按 狱察 使 司
都
军 政
指 挥
使
司
中
枢 官
内阁
制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
明朝1402年(建文四年)至1644年(崇
祯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
正一品: 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 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文
正二品: 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散
从二品: 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阶
正三品: 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 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明朝“大九卿”之一。
中
枢 官
五军都督府
制
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 府(中、左、右、前、后),“分领在京 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卫所”。五军都 督府每府各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 督佥事及经历、都事等官。都督府都督 等官,后渐变为空衔。统兵之官,加总 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 衔,始有带兵之实权。
正四品: 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 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 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 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 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 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 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
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
,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
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外巡按,清军,提督
学校,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
纪功”。巡按称为“代天子巡狩”。明朝检察权很高,监察御
史品级不高,出外巡查时权力却很大。
中 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