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试题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试题答案及解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羁旅”、“ 干戈”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答案】羁旅:漂泊他乡。

干戈:指代战争。

【解析】了解词语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如:“干戈”此处能够表述出“战争”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作者以“千里雁,九秋蓬”设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千里雁”比喻自己离开兄弟后,孤苦伶仃,“九秋蓬”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整句表达了作者与兄弟的离散之苦,思念之情。

(只要能答到思念之情的即可得3分)
【解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

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2.(5分)
城阙辅之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离,同时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分析首联中的“辅”、“望”妙在何处?(2分)
【答案】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其雄浑阔大的气势。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千里之遥的秦蜀二地一下子拉近了,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

【解析】这首诗的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简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蕴涵的哲理。

(3分)
【答案】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解析】做此题前先搞清这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然后根据意思可概括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6分)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①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注释】①耒(lěi):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

【1】结合全诗内容推断,诗歌描绘的是春雨(A.来前 B.来时 C.来后)的情形,而后两句中的一个“”字让人能够想象雨量的充沛。

(2分)
【答案】C 漫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分析其内容。

做此类题目,考生只要仔细阅读即可很
容易找出答案。

因此,结合全诗内容推断,诗歌描绘的是春雨来后的情形,而后两句中的一个“漫”字让人能够想象雨量的充沛。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2】诗人对春雨的情感与下列诗句最为接近的是()(2分)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考生要抓住
重点诗句,找出关键词语,领会其中意思,然后归纳出作者要表明的态度和思想感情,然后选出
与诗句的情感最为接近的一个诗句。

这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与此思想感情最
为接近的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3】请将此诗的一、二句抄写在下面的方格中。

要求:用正楷字,工整,美观。

( 2分)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书写,只要能把一、二两句诗句工整的抄写下来即可。

考生在备考前,考生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另外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如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因此,在抄写诗句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每个字的写法,且做到工整美观。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

4.古诗文阅读。

(共16分)
从军行杨炯 (唐代)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从全诗来看,你可以解读出哪些情感?(3分)
【答案】表现了从戎书生保卫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也表现了从戎书生杀敌报国的爱国热情;还
表现了出征将士坚强无畏的精神。

(3分,1点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仔细阅读每一句诗,揣摩感情。

全诗饱含书生从戎杀
敌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2】请赏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3分)
【答案】这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描绘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
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景象,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从侧面表现
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3分,译对1分,其它对2分)
【解析】从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考虑此题的回答,这句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和侧面描写
的表达方式。

把这句诗能够正确的翻译并加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赏析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沁园春雪 (13分)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
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动态描写。

(化静态为动态)感受北国的雪景壮丽雄奇,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神州大地
生机蓬勃,中华民族前途光明。

【解析】从动态和静态的关系来说明写法,从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作者的情感角度来分析概括。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说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价。

【解析】此问题是教学中重点讲解内容,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回答即可,也可根据此句与下文的关
系来分析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一个“望”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惜”字又含有什么意味?(2分)
【答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
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具有雄才大略。

“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才华不足,
不擅“文治”。

【解析】解答方法如上题,从引领下文内容的作用来解答。

抓住“意味”一词,从表达作者对帝王
的态度来分析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4】如何理解“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
射大雕。

”(4分)
【答案】“文采”“风骚”本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表现五位英雄
缺少文采,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

【解析】本问题是教学中重点讲解内容,根据所学所记作答,即抓住“文采”“风骚”两词在诗中表达
的语境义来理解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5】诗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联系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体会此主旨句的含义。

(3分)【答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现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抱负。

作者坚信将来
人民的江山定要开辟民主幸福的新时代。

【解析】此问题是教学中重点讲解内容,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回答即可,重点理解“风流人物”一词。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新晴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四句中的“偷”字别有情趣,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个字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分)
【答案】“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
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

【解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
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2分)
【答案】“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
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
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解析】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

学生应
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里能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7.诗歌赏析(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分)
【答案】“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
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
【解析】考查炼字题型要从结构、内容、主旨三点回答。

因为这个字一定是有特殊意义或者语言
方面具有特殊处,能够反映诗歌内容,主旨,或者是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字。

所以面对
这种题型,我们一定要从结构、内容、主旨、情感方面,联系诗歌背景进行分析。

本题中的“悠然”和“见”就是一个能够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反映诗歌主旨的词语。

因此答案如上所述。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8.阅读欧阳修的《浣溪沙》,完成后面小题。

(6分)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
是当时的名胜之地。

欧阳修常来此游览。

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答案】“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
荡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
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逐”字,道出了游人多。

“出”把秋千写活了。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请说出“白发戴花君莫笑”一句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2分)
【答案】“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解析】应该知道“白发”,指作者岁数已大,戴花,显得有些可笑,但是作者不在乎。

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3】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人生何处似尊前”一句中可以得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9.阅读杜甫诗《望岳》。

(4分)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颈联是所见,诗人用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

(2分)
【答案】山腰博大的胸怀
【解析】读懂诗句,抓住“层云”一词理解,结合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2】杜甫作诗极讲炼字,请你找出一字加以赏析。

(2分)
【答案】例:一个“钟”字生动有力,表现了泰山沉稳高大的态势;例:“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例:“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例:“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解析】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突出作者精妙的写法,本诗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字词,选一个赏析,说明其写作方法和所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10.阅读晏殊的《采桑子》一词,完成后面问题。

(6分)
时光只解①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②,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注】①解:有“懂”“会”的意思。

②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解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

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
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
【解析】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

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3】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运用拟人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任一点即可)
【解析】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

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1.古诗赏析(3分)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成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成闭”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三字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答案】孤成闭
【解析】试题解析:要求学生仔细揣摩诗歌语言,注意诗歌语言表现出的气氛,把握关键词语。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赏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衡阳雁去” 不是说大雁从衡阳飞走了,而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了。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域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答案】D
【解析】仔细阅读诗歌,揣摩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D项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应是:羌笛声
音悠远,寒霜罩满大地。

夜晚的旷野却满眼苍白,耳中是悠悠的羌笛声如诉如泣,衬托出征夫怀乡的愁思。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12.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诗歌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答:
【答案】(2分)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1分),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

(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抓住诗句中“雪、天、马、月、笛、楼”几个字,发挥想像,动静结合地描写这些景物,突出它们的特点,多用形容词描绘它们的状态,可用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2】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答案】(2分)虚写(虚实结合也可)(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1分)。

【解析】抓住“梅花”一物来理解,胡地没有梅花,所以“梅花”是虚写,是借梅花写士兵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要提及“虚写”的方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3.野池(4分)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

(2分)
【答案】溢满、丰茂(2分)
【解析】抓住诗句中的“满”“连”“结实理解,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分)
【解析】理解诗人写的是眼中之景,其实表达的是心中之情,以物写情,蜻蜓自由飞翔,鱼儿自在回游,寄托着诗人内心闲适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14.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5分)
襄邑道中①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临平道中②道潜
风蒲③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

【注】①襄邑:在今河南省。

②临平:在今杭州市东北。

③风蒲:被风吹着的蒲苇。

【1】两首诗都写了途中所见之景,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分)
【答案】明丽动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两个词以上,不同角度,言之有理,每个1分。


【解析】抓住两诗中所写景物进行比较,说明其共同的特点,比喻前诗写到“飞花两岸”,后诗写到“飞花两岸”,景色明朗。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2】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却各得其妙,请分别加以赏析。

(3分)
【答案】第一首用“飞花”“半日风”之动态写出船行之快速,(1分)与自己的“卧看”之静态相映衬,表现自己闲适轻快的心情(1分);以“云不动”的静态的错觉来衬出自己与云俱东、飞掠而过的动态,(1分)衬托内心轻快飘逸(1分)。

第二首诗把静态的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有知觉、
有感情似的,在有意卖弄它的轻柔,(1分)蜻蜓欲要静立又不能自由停立,好像是蒲草抑或春
风在与蜻蜓嬉戏,(1分)表现出自然界的无限生机和自由。

(1分)(分析时着眼于动静来分析,划横线处为分析的角度,写出一点给1分,每首最多不超过2分,给满为止。

其他角度只要
分析合理亦可,如“藕花”“满”。


【解析】找到两诗中的“动景”和“静景”。

“赏析”,要说明写作方法和作用,即用什么方法表现了景
物的什么特点以及诗人的感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

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2分)
【2】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3分)
【答案】“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乌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
时涤除(1分)。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1分);“空”
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1分)。

【解析】“悦”表面指鸟儿,也指诗人自己。

“空”既写环境,也写诗人的心境。

这样理解之后,对诗
歌的理解就深入、全面了。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案】不矛盾(1分)。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1分)。

(观点
1分,表现手法1分,分析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若答矛盾,且言之有理,可酌情
给分)
【解析】“但”只,仅仅。

可见此处写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

所以两者是不矛盾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和内容的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我们首先要知道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衬托
对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实写虚写、借景抒情等。

对于内容的理解,则要根据诗文大意及景
物特征等综合分析。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
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
手法、内容、情感等。

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17.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