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煤矿矿建工程招标技术文件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招标编号:MXKJ201401号
伊金霍洛旗振兴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振兴煤矿矿建设工程施工招标
投标文件
项目名称:伊金霍洛旗振兴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振兴煤矿矿井建设工程
投标文件内容:投标文件技术标部分
投标人:浙江中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盖公章)
法定代表人
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
日期: 2014 年 1 月 14 日
(一)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井田概况
伊金霍洛旗振兴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振兴煤矿为整合煤矿,由伊金霍洛旗振兴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振兴煤矿与伊金霍洛旗蒙兴煤矿进行资源整合,关闭蒙兴煤矿,吊销蒙兴煤矿有关证照,保留振兴煤矿。
整合后的矿山名称为伊金霍洛旗振兴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振兴煤矿。
整合所的振兴煤矿井田范围由12个拐点坐标圈定,为一不规则多边形,最大长度约 4.22km,最大宽度约 2.76km,井田面积 5.806km2,开采标高为+1175m-+1119m。
原振兴煤矿井田内有4层可采煤层:Ⅳ-2、Ⅴ-2、Ⅵ-1和Ⅵ-2号煤层。
其中Ⅳ-2号煤层埋深较浅,采用露天开采,现已基本开采完毕,仅余边角煤量,露天采坑已经回填。
原蒙兴煤矿为井工开采,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井田内仅有一层可采煤层Ⅵ-2号煤层,大部分已开采,井田东侧形成采空区。
本矿井煤炭资源储量较为丰富;本井田煤质优良,矿区煤类为不粘煤和长焰煤,有害成分低,为特低灰、低中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煤,是良好的动力及民用燃料,煤质总体优良;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属于中等类型,矿井属瓦斯矿井,煤层为Ⅰ级容易自燃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
该矿由蒙兴投资集团下属的伊金霍洛旗振兴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建设。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条件
1.地理位置
振兴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堆霍洛旗境内,行政隶属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
地理坐标为:
东经110°20′26″~110°41′49″;北纬39°23′18″~ 39°24′49″
⒉交通
本区交通以公路为主。
煤矿距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约5km,边贾公路在井田内近南北向通过,经该公路至包府公路后,向北可至东胜区,距东胜区约60km。
煤矿西距包神铁路沙沙圪台集装站约40km,距陕西省大柳塔集装站约20km,矿井交通运输条件比较便利
二、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
1.地形地貌
矿井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原振兴井田Ⅳ-2煤层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已开采完毕,现露天采坑大部分填完毕,边贾公路西南侧为回填标高分为两个台阶(1258m和1248m),东北侧回填标高1255m。
井田内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
井田北部有冲沟为阿会沟,最低点海拔标高1160m。
区内植被稀少,风积砂广布,具有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特征。
2.地面水系
区内水系不发育,沟谷较深,旱季无水,雨季在暴雨过后可形成短暂的洪流,向东流入束会川后,经勃牛川向南汇入陕西省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
3.气象情况
本区气候特征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春季少雨多风,秋季多雨凉爽,属半沙漠—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
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6.2℃,最高气温36.6℃(1975年7月22日),最低气温-29.6℃(1961年2月11日),年平均降水量350mm,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年平均蒸发量2492.1mm,为年均降水量的7倍,最大冻土深度2.04m。
冬春季节多刮西北风,夏秋季节多刮东南风,平
均风速3.2m/s,最大风力8级,最大风速达24m/s。
4.地震情况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05,对照地震烈度6度,历史上亦无破坏性地震记载。
5.区域经济简况
区内居民居住分散,人口稀少,劳动力贫乏,地方经济以半农半牧为主,农牧业生产均较落后,经济发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开发建设,农牧民生活逐年改善,地区经济状况逐步好转。
区内电力供应充足。
6.矿区开发简史
⑴原振兴煤矿开采情况
伊金霍洛旗振兴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振兴煤矿于2007~2012年进行露天开采,井田面积3.7371km2,生产规模0.60Mt/a,开采深度1235m~1119m。
目前,井田内Ⅳ-2号煤层已露天开采完毕。
⑵原蒙兴煤矿开采情况
蒙兴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0.30Mt/a,煤矿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在井田中北部建有主、副、回风斜井。
主巷道向东西方向平行掘进,掘进长度约430m,开采Ⅵ-1和Ⅵ-2号煤层,在井田北东端形成采空,采用长壁式全部垮落法采煤,钻爆回采工艺,人工装运,三轮车运输,目前正在停产状态。
⑶周边煤矿
振兴煤矿北东为新庙阿会沟致富煤矿,2007年开工技改,2009年投产,平硐开拓,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开采Ⅵ-1、Ⅵ-2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法、顶板管理方式为全部垮落式。
矿井正常涌水量5m3/h,最大涌水量8m3/h。
井田西部与常青煤矿相邻,常青煤矿Ⅳ-2煤层已露天开采完毕,下层煤现在没有施工开采,处于停产状态。
井田东南部为内蒙古友恒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2008年开工技改,2011年12月投产,斜井开拓,一个主水平,两个辅助水平,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可采煤层4层,现开采Ⅳ-2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法、顶板管理方式为全部垮落式。
矿井正常涌水量20m3/h,最大涌水量30m3/h。
井田南部是内蒙古伊泰同达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丁家渠煤矿,2007年进行技改2008年12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180万吨/年,斜井开拓,一个水平生产,可采煤层3层,现开采Ⅳ-2、Ⅴ-2煤层,合机械化采煤法、顶板管理方式为全部垮落式。
各井田无越界开采情况。
周边煤矿开采条件与本矿基本相同,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均较为简单。
7.地面已有建(构)筑物及设施
振兴井田内无铁路、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军事防务区、油气管道、油气井设施、高压输电线路、水库、灌渠等建(构)筑物及设施。
井田中部有一条边贾公路穿过,为二级公路。
三、施工用电
工业广场建10kV箱式变电站,电源引自崔家渠35kV变电所10kV侧不同母线段引两回10kV电源,架空线型号LGJ-120,供电距离 1.0km;地埋电缆型号YJLV22-8.7/10kV 3×240,供电距离0.4km。
双回路电源分列运行,当一回故障时,另一回可满足全负荷用电。
四、施工用水
发包方在施工场地范围内某一定点集中提供水源,承包方自行取用。
五、进场道路
施工现场现有道路能够满足施工需要。
如需要另行整修发生费用,请在投标报价中说明,否则,视为进场道路已经完成满足施工需要,其费用已经包括在投标报价中。
六、通信条件
鄂尔多斯全市已实现了区内电话的程控化,并全部进入国际、国内自动传输网,乡镇之间通讯光缆网已经形成。
振兴煤矿通信系统与当地光缆接通,即可进行直接通话、通信,因此通信条件良好。
七、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条件
本矿井对外交通尚属方便,交通以公路为主,主要建筑材料(多孔砖、砌块、钢筋、水泥、木材)由鄂尔多斯市购进。
砖、瓦、砂石可由当地决。
八、外部建设条件综合评价
本矿井交通运输方便,产品由公路外运,电源可靠,水源较充沛,建材供应渠道畅通,土产材料能够当地解决,有相邻矿井建设经验可以借鉴,矿井建设的外部条件优越
第二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及地质构造
1.区域地层
东胜煤田中新生代地层区划属陕甘宁地层区鄂尔多斯分区,古生代地层区划属华
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东胜地层小区。
具体位置处于高头窑小区、乌审旗小区和准格尔~临县小区的交界地带。
本区处于准格尔旗~临县小区的西北部。
东胜煤田为侏罗纪早中世大型含煤建造,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 1-2y ),其沉积基底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 3y ),其上覆地层有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 2z )、安定组(J 2a );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 1zh )的伊金霍洛组(K 1zh 1)、东胜组(K 1zh 2);第三系上新统(N 2);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Q 3m )、全新统(Q 4)。
详见区域地层表1-3-1。
2.井田地层
井田上部地层由于中、新生界地质营力的作用而剥蚀。
井田地层由老至新发育有: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 3y )、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 1-2y )、第三系(N 2)和第四系(Q 4)。
现分述如下:
⑴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 3y )
该组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本区内地表未出露,钻孔揭露厚度 4.27~37.57m (未到底)。
岩性以棕~棕红色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灰绿细粒砂岩。
砂质泥岩内含石英砂粒,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是典型的曲流河河漫滩沉积体系沉积物。
⑵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 1-2y )
该组是区内的主要含煤地层,沟谷两侧出露,上部地层剥蚀。
钻孔揭露地层赋存厚度114.38~120.76m ,平均118.14m 。
岩性主要由一套浅灰、灰白色各粒级的砂岩,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发育有水平纹理及波状层理,含4、5、6三个煤组。
与下伏地层延长组(T 3y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该组地层含植物化石较丰富,但多为不完整的植物茎、叶化石,未见完整的植物化石,难辨其属种。
⑶第三系(N 2)
地层在井田内山坡出露。
钻孔揭露地层残存厚度0~19.40m ,平均8.09m ,井田内西部缺失,厚度变化较大。
岩性以紫红砂质泥岩为主,底部丰富的钙质结核,半胶结,多呈厚~巨厚层状。
与下伏延安组(J 1-2y )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⑷第四系(Q 4)
该地层按成因可分为:冲洪积物(Q 4al+pl )、残坡积物(Q 4al +dl )。
冲洪积物(Q 4al+pl ):分布于井田内各枝状沟谷的谷底,由砾石、冲洪积砂及基岩残块混杂堆积而成,厚度不大于5m 。
残坡积物(Q 4al +dl ):主要分布于井田西北部山梁坡脚地带,由砂、次生黄土组成。
钻孔揭露最大厚度6.41m 。
角度不整合于一切老地层之上。
⒊地质构造
⑴区域构造
东胜煤田大地构造分区属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东胜隆起区。
具体位置处于东胜隆起区中东部。
华北地台经历了基底形成阶段和盖层稳定发展阶段之后,在晚三叠世末期开始进入地台活动阶段。
在华北地台西部开始出现了继承性大型内陆拗陷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其构造形式总体为一宽缓的大向斜构造(台向斜),核部偏西,中部、东部广大地区基本为水平岩层。
东胜煤田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岩层倾角1°~3°,褶皱断层不发育,但局部有小的波状起伏,无岩浆岩侵入,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东胜煤田区域地层表
从大地构造发展史来看,燕山初期(早侏罗世)东胜隆起区处于相对的隆起状态,
沉积间断,除东南边缘外,普遍缺失这一时期的富县组(J
1f)沉积,形成了延安组(J
1-2
y)
与下伏地层延长组(T
3
y)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中
期(晚侏罗世)盆地稳定发展,沉积了延安组(J
1-2y)、直罗组(J
2
z)和安定组(J
2
a)。
至燕山期末(白垩纪)盆地整体开始抬升、萎缩,喜山期(白垩纪末)盆地最终消失,由接受沉积转而遭受剥蚀,在盆地东北边缘这种剥蚀作用表现的更为强烈,形成了第
三系上新统(N
2)与下伏地层延安组(J
1-2
y)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小的范围内形
成了第三系上新统(N
2)与下伏地层延安组(J
1-2
y)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⑵井田构造
振兴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详查区东南部,其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1~3°,断层、褶皱不发育,裂隙稍发育,裂隙系数εa >0.75,多为原生型或构造型裂隙,亦无岩浆岩侵入体,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
⒋煤层
⑴含煤地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
1-2
y),其沉积基底为三叠系延长组
(T
3
y)。
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
1-2
y)在东胜煤田按照沉积旋回和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岩段。
现分述如下:
①一岩段(J
1-2
y1):由延安组底界至5煤组顶板砂岩底界止。
地层岩性组合为:底部以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均匀层理,局部地段含砾。
砂岩分选较好,成分单一即以石英为主,为区域对比标志层;中部为灰白色砂岩与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具有透镜状层理和水平纹理;上部为浅灰、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和细砂岩,发育有水平层理。
该岩段含5、6煤组,含煤4层,可采煤层2层,即Ⅴ-2和Ⅵ-1煤层。
据钻孔资料统计,该岩段厚度70.11~74.90m,平均71.30m,厚度变化不大。
与
下伏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
3
y)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②二岩段(J
1-2
y2):该岩段界线从5煤组顶板砂岩底界至3煤组顶板砂岩底界。
岩性主要由浅灰、灰白色中、细砂岩,灰色粉砂岩和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局部含植物化石,并发育有平行层理。
砂岩成为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岩屑及云母碎片,泥岩胶结。
含4煤组,含煤3层,可采煤层1层,即4-2煤层。
上部地层及3煤组剥蚀。
该岩段厚度44~48.55m,平均46.74m,厚度变化不大。
与下伏延安组一岩段
(J
1-2
y1)呈整合接触。
③三岩段(J
1-2
y3):在井田内均被剥蚀。
根据沉积环境,岩性组合及煤层在垂向上的赋存特征,将井田内煤层自上而下分为5个煤组9层煤,分别为Ⅱ-3、Ⅲ-1、Ⅲ-2、Ⅳ-2、Ⅳ-3、Ⅴ-1、Ⅴ-2、Ⅴ-3、Ⅵ-1、Ⅵ-2。
其中Ⅳ-2、Ⅴ-2、Ⅵ-1、Ⅵ-2为全区大部或局部可采煤层;Ⅱ-3、Ⅲ-1、Ⅲ-2、Ⅳ-3、Ⅴ-1、Ⅴ-3为不可采煤层。
其中Ⅳ-2已采用露天回采完毕。
⑵可采煤层
根据钻孔揭露及岩煤层对比结果,井田内主要煤层分别为Ⅴ-2、Ⅵ-1和Ⅵ-2煤层,其中井田内Ⅵ-1煤层基本全区可采、Ⅴ-2和Ⅵ-2煤层大部可采。
现将区内各主要煤层赋存情况分述如下:
Ⅴ-2煤层:区内局部赋存,据钻探工程揭露,煤层自然厚度0.25~1.23m,平均0.91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采用厚度0.25~1.23m,平均0.91m,煤层对比可靠,局部可采,煤层稳定程度属不稳定类型。
顶板岩性为粉砂岩,局部为砂岩,底板岩性为细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粉砂质泥岩。
煤层埋藏深度68.88~123.34m,平均97.49m;与Ⅵ-1煤层间距为23.61~35.63m,平均30.24m。
Ⅵ-1煤层;区内全区赋存,据钻探工程揭露,煤层自然厚度0.51~1.44m,平均1.05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或局部含一层夹矸,采用厚度0.51~1.44m,平均1.05m,煤层对比可靠,大部可采,煤层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类型。
顶板岩性为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底板岩石为粉、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煤层埋藏深度12.46~148.18m,平均107.38m;与Ⅵ-2煤层间距为4.54~6.97m,平均5.35m。
Ⅵ-2煤层;区内大部赋存,据钻探工程揭露,煤层自然厚度0.25~2.92m,平均1.39m,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1层夹矸,夹矸厚度0.40m,采用厚度0.25~2.92m,平均1.32m,煤层对比可靠,大部可采,煤层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类型。
煤层埋藏深度14.64~141.18m,平均107.44m;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底板岩石岩性为砂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粒砂岩或泥岩。
煤层特征见表4-2。
振兴煤矿主要煤层特征表
表1-2
⒌煤质
⑴煤类
本区各煤层宏观煤岩类型基本一致。
颜色均是黑色,条痕为褐黑色,沥青光泽,局部为油脂、丝绢光泽。
条带状结构,贝壳状及参差状断口,内生裂隙较发育,块状或层状构造,局部含有黄铁矿或方解石薄膜,燃点在300°左右,燃烧试验为剧燃,残灰为灰白色粉未。
显微硬度19.5-20.3kg/mm 2。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低变质煤的分类指标为洗煤挥发分(V daf )、粘结指数(GRI )及透光率(P m )。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粘结指数为0,透光率在60%以上,挥发分(V daf )小于37%,Ⅵ-1煤层煤类属于不粘煤(BN31)为主,长焰煤(CY4l )次之。
Ⅵ-2煤层煤类属于长焰煤(CY4l )为主,不粘煤(BN31)次之。
⑵煤 质 ①化学性质 a 工业分析:
根据井田内5个钻孔煤芯煤样化验资料统计整理,区内各主要可采煤层的化学性质见表1-3-3。
Ⅵ-1煤层为低灰—低中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不粘煤为主,长焰煤次之:Ⅵ-2煤层为低灰、低中灰、特低硫、高发热量长焰煤为主,不粘煤次之。
煤芯煤样分析成果整理表
b 元素分析
井田内可燃基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含量稳定,原浮煤含量相差不大,说明上述元素在无机组分中含量甚微。
c 微量元素
井田内各煤层的微量元素锗含量一般为0µg/g~34µg/g,镓含量一般为0µg/g~16µg/g,钒含量一般为2µg/g~97µg/g,均未达到工业利用品位。
②工艺性能
发热量:区内主要可采煤层Ⅵ-1、Ⅵ-2煤层原煤干基弹筒发热量平均值均大于25MJ/kg,为高发热量煤。
粘结性:区内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粘结指数均为零,焦渣类型为2,故区内煤无粘结性。
煤的可选性
据原报告煤层简选样的浮沉试验综合成果,当分选液比重为1.5时,各煤层浮煤灰分产率在4.92-6.03%之间,浮煤产率87.94-96.58%,±0.1含量为5.57-13.50%。
依据±0.1含量法分类标准,可采煤层均为极易选煤。
⑶工业用途
井田范围内Ⅵ-1煤层煤类属于不粘煤(BN31)为主,长焰煤(CY4l)次之。
Ⅵ-2煤层煤类属于长焰煤(CY4l)为主,不粘煤(BN31)次之。
井田范围各可采煤层有害成分低,为低灰、低中灰、特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煤,是良好的动力及民用燃料,适用于各种工业锅炉、火力发电等,也可在建材工业、化学工业中作焙烧材料。
煤粉加粘结剂,可制作煤砖、煤球、蜂窝煤等。
井田范围内煤的气化性能好,煤对二氧化碳反应性能高,热稳定性好,可作气化用煤。
区内煤属富油煤,也可作低温干馏用煤。
二、开采技术条件
⒈瓦斯
据原详查报告对各可采煤层瓦斯成分的测定成果,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
含量5.26~10.76%,0.16~0.68ml/g·燃,瓦斯中可燃气体含量6.01~9.92%,CO
2
含量85.93~90.16%,瓦斯分带属氮气带,煤层中瓦斯含量小,属于瓦斯矿井。
N
2
另根据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2009年度原蒙兴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0.97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1.17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1.45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1.75m3/t。
矿井为瓦斯矿井。
⒉煤尘
区内煤层具有很高的挥发分,各煤层爆炸性指数在37~46之间,远大于10的界限指标,属于易爆炸煤层。
据所采煤尘样及生产大样试验结果:其火焰长度大于400mm,抑制爆炸的岩粉量65~70%。
表明各煤层均有爆炸性危险。
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于2009年8月对原振兴煤矿进行了煤尘爆炸性、煤自燃倾向性检验报告:煤尘有爆炸性。
⒊煤的自燃倾向性
区内煤类主要为不粘煤和长焰煤,煤中水份含量较低,挥发分较高,化学活性好,
其自燃发火倾向必然很强。
据煤层自燃发火趋势样的测试结果:各煤层还原样与氧化样之差(AT0)—般在18-30℃,各煤层为Ⅰ级易自燃煤。
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于2009年8月对原振兴煤矿进行了煤尘爆炸性、煤自燃倾向性检验报告:煤层属容易自燃煤层。
⒋地 温
本矿井所在地区无地温异常现象。
三、水文地质条件 ⒈详查区水文地质特征
详查区地处干旱的半沙漠地带,无常年地表迳流,仅在雨季时,西北部和南东部的冲沟中可形成短暂的洪流,向东南流入勃牛川,经勃牛川汇入陕西省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
矿区内中西部高,大面积被第三系上新统半胶结砂质泥岩、第四系风积砂、残坡积物覆盖,东南和西北两侧逐渐降低后形成冲沟,冲沟两侧有延安组出露。
据原报告资料:矿区含水岩组依据其水力性质不同,划分为两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现分述如下:
⑴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
该含水岩组岩性以风积砂、冲洪积物、砾石层为主,含少量亚砂土,含水层厚度—般在5m 之内,水位埋深2m 左右,泉水流量1~l3L /s ,最大流量52.8L /s ,渗透系数3.433m/d ,为低矿化度的HCO-Ca 型水。
该含水岩组含孔隙潜水,主要接受贫乏的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弱,局部富水性为中等。
⑵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 ①侏罗系含水岩组
矿区为以煤系地层为主的碎屑岩类沉积岩层,含水层、隔水层、煤层交替重复出现,隔水层岩性为泥岩、泥质粉砂岩、胶结致密的砂岩及煤层,含水层为胶结疏松的砂岩。
据原详查区北界施工的水文钻孔ZK717、ZKl617孔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q=0.0003~0.0078l/s·m,渗透系数K=0.00332~0.0238m/d ,水质类型为HCO 3-Na·Ca、HCO 3·Cl -Na 型水,矿化度0.29-0.86g/l 。
该含水岩组含裂隙潜水~承压水,富水性弱,补给条件与径流条件均较差。
②三叠系延长组含水岩组
该含水层分布于Ⅵ-1煤层以下,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粗、中粒砂岩。
据原详查阶段在ZK4109孔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q :0.0007L /s·m,渗透系数0.0238m/d ,水位标高1258.30m 。
该含水岩组含裂隙承压水,富水性弱。
③火烧岩孔隙~裂隙潜水含水层
火烧岩裂隙水,实际属于煤系地层孔隙、裂隙水,但由于其岩层的特殊性,在矿井充水方面有重大意义,故将其单独叙述如下:
煤层靠近地表部分发生自燃后,留下燃烧灰渣,形成很大的空间,煤层顶底板由于烘烤、冷凝作用,节理、裂隙相当发育,构成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良好场所。
据原详查报告,在矿区西北界外距边界约3.2km的水文钻孔QK2025-1孔对III-1煤层火烧岩抽水试验资料:涌水量Q=3.332L/s,q=1.071L/s·m,渗透系数K=8.5521m/d,-Ca型水。
该含水层补给来源广泛,有大气降水直接渗入补给,有第水质类型为HCO
3
四系孔隙水的补给,还有煤系地层地下水的补给。
火烧岩区裂隙空间十分发育,迳流
-Ca型水。
火烧岩裂隙水将对临近的煤矿巷道发生强烈的充水畅通。
水质类型为HCO
3
作用,开采下部煤层时,若冒落裂隙带勾通火烧岩裂隙水,可引起强烈的充水,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对矿井涌水情况应密切观测,防止突水事故发生。
⒉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水文地质特征和详查区基本相同,对面积小又没有形成单独的水文地质单元不再重复叙述,仅叙述矿区所关联到的水文地质条件。
⑴地表水体
区内地形相对高差较大,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北,海拔标高1291.28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海拔标高1179.43m,最大地形高差111.85m,一般地形高度在1190.2-1272.3m之间,相对高差82.1m。
地形上为一个北高、南低的斜坡状山地。
无名沟从核实区北西部由向南东经过,大气降水快速由井田中间沟中排泄,该沟平时为干沟,在区内无地表水体。
沟中第四系冲洪积层含水对其下岩层有补给作用。
⑵煤层及顶底板的富水性:矿井位于东胜煤田的浅部,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条件差,在煤矿的开采中涌水量5立方米/日,Ⅳ-2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由于浅部广泛出露于地表,风氧化带岩石破碎,形成风化裂隙含水层,雨季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开采中矿方应注意观察井巷中的水文动态。
⑶构造水文条件:井田构造为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倾角3°左右,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单斜为基础,地下水的迳流由东向西。
⑷煤矿开采中须注意的水文问题
煤矿所处位置地形切割严重,井田范围内有坡度较大的沟谷穿过,且有煤层露头存在,煤矿应采取防洪措施避免雨季山洪暴发对煤矿生产产生危害。
矿区内火烧岩顶板塌落,有大量孔隙容易造成降水渗入,开采时应引起足够重视。
⒊矿床充水因素
井田内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的含水空间均以裂隙为主,以贫乏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