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气地质学考试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煤化作用: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沉降。
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这个过程称煤化作用。
2.泥炭化作用:是一种植物物质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包括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和生物化学合成作用。
3.腐泥煤:由低级植物和浮游动物形成的煤。
在煤化过程中由腐泥转变而成。
还保持着本身结构的低级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残留物
4.深成变质作用:指因构造沉降而被埋藏在地下的深处的煤层在地热和上覆岩隙静压力的影响下,导致煤的变质作用随随深度增加而增高的变质作用
5.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的侵入,当其穿过或靠近煤层或煤系,在岩浆热量及挥发分,压力的影响下,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称~又分: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是与地下巨大的深成侵入体有关的煤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在岩床岩墙等浅成侵入体与煤的接触带上发生的煤变质作用
6.动力变质作用:由于构造运动,直接导致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7.希尔特定律:由于地温在地表向深处有规律的增高,导致煤变质程度相应的增高,这一规律称~
8.煤的反射率:指在煤的抛光面上,反射光强度与垂直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
9.腐殖化作用:指植物残体在微生物的参与下氧化分解为多种简单有机化合物并经过合成作用形成腐殖酸的过程。
10.沥青化作用:是稳定组外层脱去甲氧基(OCH3)形成具有凝结力的沥青,该作用可以一直持续到早期肥煤阶段。
11.富煤带:指聚煤盆地内同时代煤层发育好可采煤层总厚度大的地带
12.富煤中心:在富煤带内煤的聚积程度最好的部分
13.聚煤盆地:指原始含煤沉积盆地,即形成容纳原始含煤岩系的盆地
14.煤系:指一套成因上有联系的,含有煤层或煤线的沉积岩系
15.煤田:在同一地史中形成的并连续或基本联系发育的煤系称~
16.煤层厚度:煤层顶底面间的垂直距离
17.煤层总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18.煤层有益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19.煤层可采厚度: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适于开采的煤层厚度
20.烃源岩:能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21.储集岩:油气形成后凡是具有使流体储存和渗滤能力的岩石统称储油气岩石,简称~
22.盖层: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19.油气藏:
23.油气显示:指在天然露头或人工露头见到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等含油气现象,是由石油演变而来的一系列有机矿物
24.氯仿沥青A:即以氯仿为有机溶剂,抽取出的沥青物质包括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以抽取出的沥青与原样的质量比表示
25.石油族分:用液相色谱把石油划分成不同的部分称~
26.石油组分:根据原油中不同成分对有机溶剂具有选择性溶解的性能将石油划分成不同部分,称~
27.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联通的地下水
28.干气:重烃气含量<5%的天然气
29.湿气:重烃气含量>5%的天然气
1.宏观煤岩成分和宏观煤岩类型的概念及其划分
①宏观煤岩成分:即肉眼煤岩成分,指肉眼或放大镜乐意区别和辨认的组成煤的基本单位,与组成岩石的矿物相当,分镜煤,亮煤,暗煤,丝炭②宏观煤岩类型:指肉眼根据煤的平均光泽,各煤岩成分的数量比例及其组合情况划分的煤的岩石类型,分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暗淡型煤
2.图示泥炭中三种有机组分及形成作用
3.图示煤的半工业分析内容及相互关系
4.煤层对比方法:①标志层法②利用煤层本身特征,物理性质,煤岩特征进行对比③煤质资料对比法④古生物化石对比⑤岩矿特征对比⑥地球化学资料对比⑦测井资料对比
5.煤层厚度的控制因素:泥炭沼泽基底起伏,沉积环境的变化,同沉积构造,冲蚀作用,成煤后的构造变动,岩浆侵入作用对煤层的破坏,熔岩塌陷
6.煤的成因分类:①腐植类:腐植煤和残植煤,高等植物在沼泽中形成
②腐植腐泥类:高等植物低等植物都占重要地位,聚积于湖沼过度的环境③腐泥类:腐泥煤,低等植物与少量动物在湖泊或沼泽中积水较深部位形成
7.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的基本类型:①镜质组:最常见最重要,由植物根茎叶在覆水还原条件下经凝胶化作用形成②壳质组:由比较富氢的植物物质组成,低煤级中很常见③惰性组:由植物根茎叶在比较干燥氧化条件下经丝炭作用在泥炭沼泽中沉积所形成
8.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划分的类型及其特征(法)
按H/C,O/C原子比进行分类①Ⅰ型干酪根:H含量高,O含量低, H/C 高O/C低,小于0.1,直链烷烃很多,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很少。
生油潜能大,主要来自藻类或被细菌强迫改造的有机质,也称藻质型~②Ⅱ型干酪根:H含量高但稍低于Ⅰ型, H/C较高在1.3~1.5,O/C较低0.1~0.2生油潜能中等,主要来自浮游生物和细菌,亦称腐泥型~③Ⅲ型干酪根:H低O高H/C低于1O/C可达0.2~0.3以含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生气潜能大,主要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又称腐植型~
**9.油气田的几种含义:①受单一局部构造或地层不整合或岩性变化控制的同一面积内油气藏得总和称油气田②受同一局部构造单元控制面积内的油气藏的总称③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内油气藏的总和,该产油气面积可以受单一的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地质单元,也可以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复合地质单元,若在所定义的范围内只存在油气藏或气藏,则分别称油田或气田
10.沉积有机质的组成:⑴按沉积有机质与生物有机质的关系分①生物体中稳定组分,例如孢粉树脂钠质,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其中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直接从动物体中继承和衍生而来的没有或很少变化的有机化合物②新生的复杂有机物质,一般在埋藏早期,相当于腐泥化和腐殖化的生物化学条件合成作用阶段,由生物聚合物转化而成的新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腐殖酸和沥青,随着埋深增大,在埋深几十至几百米过程中除沥青保留下来外,腐殖酸逐渐变为干酪根⑵按能否被有机溶剂抽取分①干酪根,指沉积岩即不溶于碱性液不溶于非氟化型酸和一般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是一类没有固定化学成分,结构形式,变化很大,主要以CHO及少量NS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②沥青类,指沉积岩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分散的有机化合物
11.盖层及其分类: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⑴岩性分类①蒸发岩类盖层:包括盐岩高岩组成的盖层,最佳盖层②泥质岩类盖层:油气田中最常见盖层,分布广,产于各种沉积环境③碳酸盐岩类盖层:单纯由泥灰岩,泥晶,灰晶等致密灰岩构成的盖层⑵按分布范围分:①区域性盖层:指遍布含油气盆地或其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较广分布稳定的盖层,对盆地式油气田的油气聚集有重要作用②局部性盖层:分布在一个或数个油气聚集单元,或某些局部构造单元及其某些部位的盖层⑶按盖层与油气藏的位置关系①直
接盖层:紧邻储集层之上的盖层②上覆盖层:指覆于片储集层直接盖层之上的所有非渗透性岩层③隔层:存在于圈闭内部的局部盖层12.油气显示及其评价:油气显示表明所在地区曾有过生油气条件或具有储集条件,同时也表明该地区的油气储存条件不好,油气已遭到一定程度额的破坏,一般而言,与含油层出露有关的显示主要是:含油砂岩,含沥青砂岩,油苗等,与地下油气藏有关的显示有油气苗和同体沥青,泥火山等,总之油气显示对油气藏的调查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3.生储盖组合类型:在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配置形式称~①正常式:指地层剖面上烃源层位于下部,储集层位于中部,盖层位于上部的组合形式,油气从烃源层向储集层以垂向运移为主②侧变式:由于岩性相的空间变化,导致生储层成侧向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③顶生式:指烃源层与盖层为同一岩层,储集层位于其下的组合形式④自生自储自盖式: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同一层,如石灰岩泥质岩中的局部裂隙发育部位,形成油气,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均属此类
14.油气藏和圈闭的基本类型:一般将油气藏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
由于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构造圈闭,油气聚集于构造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称构造油气藏。
由于沉积不连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称地层圈闭,油气聚集于地层圈闭而形成的油气藏称地层油气藏。
由于岩性变化形成的圈闭称岩性圈闭,油气聚集于岩性圈闭形成的油气藏称岩性油气藏。
1.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要素(生,储,盖,运,保)
①烃源岩:烃源岩分析涉及到盆地沉降埋藏史,热史和古气候条件。
盆地沉降埋藏史:盆地持续沉降是沉积充填的前提,盆地只有持续沉降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还原环境,形成还原的沉积物,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和向油气转化。
盆地热史:决定了烃源岩有机质的成熟度,高温地场有利于烃源岩有机质的成熟,另外时间也是控制有机质成熟度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研究盆地热演化地史历史。
古气候:对沉积盆地中
水介质条件和有机质丰度,有重要影响一般在温暖和潮湿—半潮湿气候下,生物繁盛。
大气降水充沛,海湖盆水体稳定,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②储集层:他的发育于盆地沉积体系或沉积相有密切关系,评价储层潜力的参数,主要是孔隙度,渗透率③盖层:其好坏直接影响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条件,盖层条件分析要区分和确定直接盖层和区域盖层,尤其是区域盖层常常决定油气运移聚集的分布范围④油气运移:是确定油气藏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目的在于查明烃源岩与已聚集油气之间的相互联系。
盆地类型及构造样式对油气的运移和分布具有控制作用⑤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的规模大小决定着油气的聚集程度或储量⑥油气藏的保存条件:指地区形成的油气藏在地史过程中圈闭条件是否改变,油气的聚集是否遭到破坏
2.沉积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及其特征:沉积岩中的沉积有机质或称地质聚合物,主要是指干酪根,当他们随埋藏深度,温度的不断增大,在乏氧的还原条件下,将逐渐转化为油气。
这一转化过程具有明显额的阶段性。
①成岩作用阶段,基本没有石油生成而生成生物化学气,属于干气②深成作用阶段,石油中80%~95%的烃都生成于该阶段③过成熟阶段,油气生成阶段只生成CH4
3.天然气的成因类型:⑴有机成因气①按生气的有机类型分A腐泥型天然气:由腐泥Ⅰ型Ⅱ型干酪根生成的天然气B腐植型天然气:由腐植型有机物(Ⅲ型及部分Ⅱ型干酪根)生成的天然气②按在热熔化过程中的生气阶段分为A菌解气:指在成岩作用早期,在浅层地温的还原条件下,由厌氧细菌对沉积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形成的富含甲烷的天然气B热解气:指深层作用阶段前期烃基有机质受热分解形成的天然气C裂解气:在深层作用阶段后期由干酪根和部分液态烃转化为气态烃以及在后程作用阶段由湿气和亲质油转化而成的天然气③按热力作用生气的有机质类型分A油型气:指Ⅰ型Ⅱ型干酪根至成熟阶段开始在其后的热力条件下所形成的热解气和裂解气B 煤型气:指煤系有机质及分散的腐植型干酪根在热力作用下或在煤变质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⑵无机成因气:泛指不涉及有几位在反应的一切作用和过程中所形成的气体,即成因与有机质无关的天然气。
包括地幔气,岩浆气,变质气,无机矿物分解,放射作用产生的气,宇宙气等。
4.煤化作用的主要物化变化特征:⑴增碳作用(成分趋于单一化)主要是由于碳以外的元素,在煤化作用形成挥发性化合物逸出,其中以成煤阶段排出的气体最多。
⑵结构单一化:在泥炭阶段,有机分子结构中,含有多种官能团,经煤化作用,随着支链的断裂减少到无烟煤阶段,只具有芳香核环结构,即煤化作用是稠核系统不断增大的作用。
⑶分子量不断增大:主要是由于分子排列不断规律化定向化趋于紧密所致。
⑷物理性质:颜色由褐色逐渐变为黑,灰黑色。
光泽由弱逐渐
增强,还有内生裂隙在焦煤中最多,向低或高变质阶段内生裂隙逐渐变少。
⑸显微组分渐趋均一化,在中低级煤化程度,各煤岩显微组分的光性差别很大,但到高变质阶段他们已趋于光性一致,很难区分。
⑹煤化作用不是均匀渐进的,而表现出跃变性,有四次跃变:①长焰煤的开始阶段②肥煤向焦煤转变的阶段③烟煤向无烟煤转变的阶段④无烟煤到变(超)无烟煤转化阶段。
⑺煤化程度取决于地质条件,例如含煤盆地由沉降转变为抬升,会导致煤化作用的终止,但不可逆,若后来盆地再次下降,则煤化作用还可再次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