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2014-2015学年度高二历史第二学期第一学段学分认定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度市第九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段学分认定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
……使者至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
这说明秦律
A 细密严苛
B 注重规X
C 强调等级
D 轻罪重刑
2、X邦称帝后,大封X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非X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①分封遗风②宗法观念③皇权思想④世袭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
4、《唐会要》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
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
……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
”由此可见,唐朝科举
A.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B.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查
C.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D.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
5、《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
”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B.皇权进一步加强
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D.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唐制
6、《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
A. 法律体系臻于完善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7、《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8、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
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C.事君以忠D.尊君敬祖
9、“即使在鼎盛时期,古代雅典的某某政治也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某某的基础之上。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繁琐的辩论延长了决策时间B.法庭审判员经抽签产生
C.公民仅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D.功勋卓著的公民被流放
10、有学者指出,“虽然雅典某某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某某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这里旨在强调
A.雅典某某制因外敌的入侵而消亡B.雅典某某传统仅通过著作流传后世
C.雅典某某制对近代某某政治有重大影响D.雅典某某制战胜了中世纪的封建专制
11、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该规定
A 强调保护私权,限制公权滥用
B 强调人人平等,打破贵族垄断
C 强调法律至上,维护法律权威
D 强调社会和谐,协调人际关系
12、罗马某某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13、“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
”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14、“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光荣革命’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
”其“收效”主要体现在
A.恢复了召开议会的传统B.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C.确立了责任内阁制D.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15、麦迪逊曾说:“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事实上不过是人民的不同的代理人和委托人,被赋予不同的权力,不同的职责。
”这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原则是
①人某某权②联邦制③分权制衡④总统制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6、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
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
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17、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权力达到顶峰。
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
这表明
A.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C.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D.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
18、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
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D.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19、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20、“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某某条约》B.《某某条约》C.《条约》D.《马关条约》
21、“尽管理想如此高远,但有限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又迫使他们重新回到他们所反对的统治方式上去。
”与此结论相符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2、孙某某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由材料可知,孙某某认为
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三某某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D.《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23、“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X挞伐,一决雌雄。
近畿及某某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
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某某岛B.英法联军攻陷某某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4、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孙某某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A 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 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 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 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25、有专家认为,“中国梦”概念能够揭示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遭遇后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现代化注定了既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又是非常特殊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历史起点不是西方现代化的起点。
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史观包括
①文明史观②全球史观③现代化史观④革命史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26题10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4分,共计50分)
26.(10分)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
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
”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
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X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
(1)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合理性”?(2分)
材料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X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
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
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
各门科学,
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
(3)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4分)27、(14分)分权与制衡在不同政体中都有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
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中国历代官制》
(1)据材料一,说明三省六部制怎样协调君权和相权的?(4分)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4分)
材料三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三中“最大的困难”的?(4分)
材料四曾高度评价西方自由某某制度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近期多次抨击当今美国式的三权制衡体制,认为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发出美国式政治无路可走的哀叹。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分权制衡的认识。
(2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颁布的措施,既规定了政治方面的也规定了经济方面的调整。
前者包括:①建立一个新的议事会即四百人会议,中等阶级有资格成为其成员;②使下等阶级具有在公民大会中参政的资格,从而给予他们公;③组建最高刑事法庭,面向所有公民,通过普选投票选
出。
经济改革对贫苦农民最有利,取消了现存的抵押契约,禁止今后再有债务奴隶的存在,限制任何个人可以拥有的土地数量。
——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梭伦时代中等阶级及以上的公民可以参与哪些政治活动?(2分)
材料二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瀚无际和飘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
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
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2)根据材料二,归纳黑格尔眼中海洋民族的性格特点,(2分)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性格特点对古代希腊政治文明所产生的影响。
(4分)
材料三: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个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李守福《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根源及其影响》
(3)归纳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简要评述此观点。
(4分)
29、(14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进步前赴后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与近代化
正方: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1)你同意哪个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分)
材料二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2)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角度审视辛亥革命?(2分)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运用同样的视角说说五四运动的影响。
(2分)
材料三1911年、1919年与1949年有人主X,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
这种主X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
还有人主X,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
这种主X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2009年11月20日)
(3)为什么说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定为以1949年为界比另外两个时间更准确?(4分)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CDBBA 6——10DBBCC 11——15ABABB 16——20DBDDD 21——25ADDDA
26、(10分)(1)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分,回答任意2点)
(2)明代区别:考试内容只能取自四书五经;考试文体为八股文。
(2分)
影响:加强了皇权。
(2分)
(3)清朝变化:戊戌变法期间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外国政治制度及技艺等;1905年废止科举制度。
(2分)
作用:推广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促进了近代化。
(2分)
27、(14分)(1)说明:分割相权;集体议政;皇帝诏书需宰相副署。
(4分)
(2)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4分)
(3)“控制被统治者”: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拥有最高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2分)“控制自己”:中央政府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与平衡。
(2分)
(4)认识:分权制衡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利于政权的稳定;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效率低下。
(2分)
28、(12分)(1)活动:参加公民大会,参加四百人会议,成为陪审法庭法官,担任国家高级官员。
(每点1分,共2分,任答2点)
(2)性格特点:勇于开拓、探索、冒险;平等、自由、重商等。
(每点1分,共2分,任答2点)
影响: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城邦国家;海外贸易有助于形成了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观念;孕育了奴隶制某某政治;海外殖民扩X和海外贸易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奴隶制某某的物质基础。
(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
(3)观点:环境决定论。
(言之成理即可,2分)
评述一,这一观点具有正确性,如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别就是由环境决定的。
评述二,这一观点具有不正确性,它只看到了环境的影响,没有看到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2分,选择任一,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
29、(14分)(1)有利于近代化: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为中国的近代化扫除了道路,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不利于近代化:政治上以某某迷信的方式发动,建立了一个旧式的封建王权政府;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小农经济。
(2分,回答任意观点,自圆其说可同样得分)
(2)政治革命。
(2分)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某某某某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
人心。
(2分)
五四运动: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4分)(3)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清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的政体,但没有真正建立起某某某某的政体。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