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猫》这篇文章,同学们回答喜欢。
教师接着问到这篇文章中有几只猫,同学们回答是三只。
教师要求同学们分组朗读每只猫的描述,边听边识别关键词句,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说明自己最喜欢哪一只猫,最不喜欢哪一只猫。
三个组读得都不错,但是第三组人物多,故事强,配合默契难度更大,因此更值得表扬。
学生们交流后,其中一个同学表示喜欢第二只猫,因为它更有趣、更活泼,具体表现在它会乱跑、爬树、爬墙、捉老鼠和蝴蝶。
教师问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同学回答是因为作者在描述第二只猫时表现出了喜爱的态度。
另一个同学表示喜欢第一只猫,因为它活泼天真、懂事好乖,不像第二只猫那样放纵自惹麻烦。
教师询问他的具体理由,同学回答是因为第一只猫像雪白的毛球,滚来滚去,而且懂事好乖。
师:你的品味让我自愧不如。
你在描述猫的“活泼”时,成功地展现了它们个性与品质的不同,而且你的精彩表现得到了掌声的褒奖。
现在,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文章中所描述的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感受它们不同的个性。
(同学们在座位上互
动,通过动作来理解文章中的意思。
)你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态度吗?
生4:我喜欢第一只猫,但不像喜欢第二只猫那样偏爱它。
师:为什么呢?
生4:因为文章中写第二只猫的内容比第一只猫多得多。
师:你是说,作者通过文字的详略来表现他对猫的亲疏吗?
生4:是的。
师:你的想法揭示了一种基本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生5:我认为作者喜欢第二只猫是为了对比。
作者越喜欢它,就越对那些偷猫的人感到愤怒,因为第二只猫后来被偷走了。
师:所以说,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因为他喜欢猫,还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是对小人的批评和对社会的劝诫。
太高明了!这个想法我没有想到,我向你表示敬佩!(举手示意,掌声响起。
)
生6:我最喜欢第三只猫,尽管它的外表不好看,但它对
主人的感激之情让我很感动。
即使被冤枉和被赶走,它仍然躲在别人的屋顶上,一直看着主人的房子,不愿意离开,直到饿死和冻死。
师:你是说,它的情感和忠诚精神感动了你?
生6:对的。
师:你的感悟感动了我,你的人性化理解也会感动其他人,对吗?
全体学生:是!(掌声响起。
)
师:那么,为什么主人会冤枉第三只猫呢?
生7:因为这只猫老是盯着笼子里的鸟看,让家人怀疑它。
生8:我认为它是想和鸟说话,因为它太孤独了。
生9:我认为这只猫想保护鸟,因为它知道这只鸟是主人
的宠物,而且很孤独,所以它一直盯着它。
师:笼子里有几只鸟?
生9:两只。
师:那么,这只猫已经有了一个伴侣,还会感到孤独吗?
生10:我认为这只猫想吃笼子里的鸟,因为它看到主人
对鸟那么喜欢,它很不爽。
师:所以说,“我”怀疑这只猫是吃鸟的凶手是正确的?
生11:不管它是否有吃鸟的动机,这只猫长得不好看,也很懒惰,不会讨主人喜欢,所以被怀疑和冤枉是很正常的。
师:如果是第二只猫吃了鸟,那么“我”会怎么样呢?
生11:我非常喜欢第二只猫,所以我不会怀疑它。
师:也就是说,第三只猫受到冤枉是自己造成的?
生12:我完全不同意。
第三只猫受尽冷漠和苦难,是受害者,让受同情的人承担责任是不公平的。
生11:我们并不是要让它承担责任,而是要让它反思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争取改变。
生12:那你觉得它该怎么去争取机会呢?(大家一起笑了。
)
生11建议我们改变自己,让自己开心一些,因为如果我们一直愁眉苦脸,主人就不会喜欢我们了。
生12认为第三只猫的遭遇非常悲惨,它被原主人遗弃,
新主人也不喜欢它,全家人对它的鄙视更使它的性格遭到扭曲。
因此,它是否愿意改变自己是一回事,但它的遭遇注定了它的悲剧。
师请大家表决,大部分同学赞成反省自己,认为第三只猫也应该反省。
师认为第三只猫的遭遇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也应该反省自己。
生11认为“反省”的意义不在于猫,而在于人。
像第三只
猫那样不受欢迎的人,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改善自己,才能不被冤屈。
生12提到上个月班主任老师读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未来社会需要智商与情商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第三只猫情商太低,不注重改变自己,协调自己与主人的关系,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生10认为不讨人喜欢是合作能力不够的表现,甚至是致
命的缺点。
师认为文章的落脚点是写人写社会,即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提升做人,补益社会。
由物及人,读出景物背后的人世,才是阅读的高境界。
我们应该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做人的教训,遇挫先从自己找原因,千方百计学做有益于人的人,做大家喜欢的人。
生13认为主人更应该认罪,因为他不仅在精神上歧视猫,而且直接导致了猫的死亡。
因为主人打它骂它,猫不敢回家,最终冻死饿死在邻家屋顶上了。
师认为第三只猫的惨死,“我”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因为
它的遭遇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14也表示非常难过,甚至发誓“我家永不养猫”。
老师:你回答得非常全面,非常精彩,掌声送给你!(掌声响起)“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中似乎有话外音,谁能猜猜是什么呢?
学生15:第三只猫的冤死让“我”太伤心了,他不想再经
历这种痛苦,所以决定永不养猫。
学生16:我认为不仅如此,文章中提到“我”三次养猫,
每次都不愉快,要么死了,要么被偷,所以“我”发誓永不养猫。
(掌声。
)
老师:(对学生15)你抓住了关键点,(对学生16)你
的回答非常全面,结合起来就是完美的答案。
大家同意吗?(学生一起回答:同意)那么我们回头来探究一下,“我”当初
为什么要收养第三只猫呢?
学生17:因为担心它会被“冬寒与饥饿所杀”。
老师:所以说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护,对吗?(学生回答:对)当“我”发现第三只猫可能咬死了芙蓉鸟时,就惩罚了它,
这同样展现了“我”的善良、正直和憎恶邪恶的性格,对吗?(学生回答)所以说“我”并不是有意伤害第三只猫。
既然这样,死了一只猫有什么大不了的,有必要如此伤心和自责吗?也就是说,你们从作者的伤心中看出了他哪些优秀品质?请大家再讨论一下。
四个人一组,讨论热烈。
四分钟后交流。
)
学生18:我看出了“我”不会伤害无辜,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学生19:他不欺侮小动物。
学生20:他真诚地承认错误。
学生21:他很有正义感。
老师:你们的意思是?
学生21:只有善良的书呆子才会这样想这样做。
老师:你们欣赏这样的“书呆子”吗?
学生21:这样可贵的“书呆子”现在太少了!(掌声。
)
老师:这正是我们研究这篇课文的重要意义所在。
大家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2003年世界网球锦标赛的一场晚间赛上,匈牙利的一位选手接球时不慎将一只飞过来的小鸟打死了,他立即停下比赛,双膝跪倒地上,为死去的小鸟默默祈祷。
赛场上立即响起了持续不断的掌声,这是对这位选手珍爱生命、反思自责这种高尚品格的敬意。
将我们刚才讨论的情况总结一下,大致如下,请看屏幕(媒体显示)。
总体把握:
A。
猫
很活泼,像白雪球一样滚来滚去,非常可爱,会带来快乐。
病死——————-令人感到悲伤
B。
猫
更加活泼,喜欢在花园和街上乱跑,会爬树和墙,善于捉蝴蝶和老鼠。
被捉——————–会愤怒和诅咒
C。
猫
不太活泼——-让人感到厌烦
忧郁———让人感到怀疑
懒惰———容易被打
死了——————–令人感到难过和自责
重点探究(有关“反思”内容的感悟。
)
1.“C猫”之冤“冤”在哪里?留下了什么教训?
如果不受欢迎,就容易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要避免不幸,就必须改善自己。
2.“我”之误“误”在哪里?留下了什么教训?
仅凭个人偏好来做决定,就难免会伤害无辜。
要避免这种错误,就必须依据真实的事实来判断。
我觉得很难过,因为我发现自己曾经没有做到公正待人、不伤害无辜、不欺负弱小、勇于自我反省和真诚忏悔。
这些都是成为一个好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老师问我们,读完了XXX的小说,最难忘的是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人说是猫的可爱动作,有人说是猫的神情难忘,还有人说是故事结局的悲惨。
我也深有同感。
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动作、神情、惨状都是细节,记叙文的魅力在于细节的描写。
我们应该在品味细节的同时认真阅读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