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7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不甘屈辱奋勇抗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2.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清楚《南京条约》是丧权辱国条约,明白
香港的割让与回归的影响。
3.学习在鸦片战争中民族英雄不甘屈辱、英勇抗争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学习懂得落后就压挨打的道理。
2.感受民族正气和反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用具
教师:1.准备活动卡片
学生:1. 准备卡片、彩笔或者颜料
四、相关资源
图片资源、场景照片等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七子之歌• 香港》
反馈指导: 1.教师利用课件展示1997.7.1晚上将五星红旗升在香港领土上空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香港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中国近代却被列强据为己有,让学生对我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有大致的了解;请同学们共同朗读《七子之歌• 香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香港回归对于祖国领土完整的意义。
教师总结:《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创作的,“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历史没有忘记那个屈辱1842年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地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在我国近代所遭受的屈辱,激
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二:了解反鸦片历史
反馈指导: 1.播放《鸦片那些事烟》纪录片,让学生在纪录片中认识到清末时期由于鸦片的泛滥不仅严重影响国民体质还导致国家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储备不足引发社会危机;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果鸦片长时间泛滥下去会对国家造成怎样的危害?在这样的内忧下应该怎样提高国民意志,缓解危机? 2.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林则徐禁烟》,感受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的担当精神
教师总结: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可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末期,我们国家却逐渐衰败。
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中国的有志之士站了出来,在中华民族兴衰存亡之际,用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认识鸦片的危害以及民族英雄的担当精神。
活动三:落后就要挨打
反馈指导: 1.教师配合课件向学生讲述由于走私鸦片受到了中国的抵制,英国决定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和白银大量流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部分内容,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并在组内讨论为什么《南京条约》是丧权辱国的?它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课件出示教材《誓与炮台共存亡》,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的爱国精神;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前搜集的有关与侵略者抗争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
教师总结:《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
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清楚《南京条约》
是丧权辱国条约。
活动四:强大才能卫国
反馈指导: 1.播放《我和我的祖国》关于香港回归的片断后,请同学们谈
一谈历史上香港的割让和今天香港的回归,给自己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从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保卫国家方面回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反思
历史,并从中汲取爱国精神。
教师总结:从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到振奋人心的香港回归,再到今天我们可以坚定而强硬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
历史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我们树立远大志向,为国争光,才能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保卫国家,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为国争光。
六、课堂小结: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的闭关自守、武器装备的落后,及清朝政府的无能,使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到 150 多年后,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充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
七、板书设计:不甘屈辱奋勇抗争
了解反鸦片历史
落后就要挨打
强大才能卫国
八、作业布置:观看《鸦片战争》的电影,收集其他爱国志士的名言
九、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中历史题材的相关课程应如何挖掘其历史价值,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融入到历史当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师要突破的难题,教师主要通过以下二点实现:
1. 创设情境, 情感共鸣。
近代历史离学生所处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往往比较抽象模糊,为了让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产生共鸣,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在合作探究中感悟。
如学习“圆明园的诉说”时,教师让学生讲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通过影片、文字进行感悟,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万园之园的伤痛。
通过播放视频、图片,让学生痛斥列强的卑劣行径,为圆明园的遭遇感到激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从中感悟到落后就会挨打,自强不息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有效突破的重难点。
2. 交流探讨,以史为鉴。
学习这段屈辱的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铭记历史,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本节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探讨:圆明园的遭遇是你想到了什么?到底要不要重建圆明园。
通过交流探讨,学生明白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的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7、不甘屈辱奋勇抗争
第二课时
六、教学目标
4.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5.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了解《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明白《马关条约》
是亡国条约。
6.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增强振兴中华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
七、教学重点及难点
3.通过学习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感受中国近代的耻辱历史。
4.感受民族正气和反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八、教学用具
教师:1.准备活动卡片
学生:1. 准备卡片、彩笔或者颜料
九、相关资源
图片资源、场景照片等
十、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我们曾经拥有过
反馈指导: 1.播放视频《圆明园复原图,我们曾经拥有过》,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感受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所收藏的无数奇珍异宝以及文物典籍和各种艺术品被西方列强掠夺、烧毁后的愤怒与惋惜。
教师总结: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贪婪野蛮本性暴露无遗,他们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当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时,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就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让学生重温历史,激发学生的痛心与痛恨的情感。
活动二:圆明园的毁灭
反馈指导: 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活动园”的材料,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谈一谈文中说的两个强盗分别指的是谁?雨果为什么会对圆明园有如此高的评价,又有如此深的遗憾? 2.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如果国家强大,经济发达,我们要不要对圆明园进行修复?讨论后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3.播放《十二生肖》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被列强抢夺的大量国宝还漂泊在海外,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文物的流失和回归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历史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历史价值。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文物的流失,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衰落和耻辱,而文物的回归见证的是一个国家的兴盛。
而国家的未来的兴盛,还需要国家的未来一代的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圆明园之前的璀璨和现在的萧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
国家的衰落与兴盛,需要他们的努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三:抗争精神永不灭
反馈指导: 1.播放《甲午风云》中有关北洋水师悲壮覆没,战士誓死抵抗外敌的片断,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因奋勇抗击外敌的英雄事迹。
2.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更多甲午战争中的民族英雄,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能延续至今,是依靠民族英雄用血肉身躯支撑起来的。
教师总结:体制的腐朽、政治的腐败、军备国防的松懈……导致了晚清政府一败再败,受尽外国侵略者的欺辱。
提高国家实力、建设更加强大的中国刻不容缓。
中华民族能延续至今,是依靠民族英雄用血肉身躯撑起来的。
我们不仅要认识民族英雄,还应铭记民族英雄。
我们要向那些英勇的民族英雄学习,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国争光。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四:以史为镜
反馈指导: 1.课件展示《马关条约》的部分内容,请同学们与上节课学习的《南京条约》相对比,说一说这份条约的签订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2.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在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以及部分内容,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从中英《南京条约》的民族屈辱到沦为“洋人的朝廷”的《辛丑条约》,中国人民饱受磨难而不断抗争,历史留给我们
怎样的思考?
教师总结:从发动鸦片战争以来,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是以清政府失败,再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结束。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 61 年时间里,共签订了 21 次不平等条约。
这段历史是我们中华人民及后代子孙永远不会忘记的屈辱,它既是民族被侵略、被奴役、被羞辱、被分割的落后黑暗史,同时也是激励我们勇于反抗、打倒列强、不怕牺牲、发奋图强的光辉斗争史。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保卫国家,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为国争光。
六、课堂小结: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磨难。
面对外国侵略者的轮番欺凌,
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英勇顽强地斗争着。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它警示我们:落后就会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七、板书设计:不甘屈辱奋勇抗争
圆明园的毁灭
抗争精神永不灭
以史为镜
八、作业布置:查阅资料:在签订《马关条约》时割让的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
属各岛屿、澎湖列岛是何时回归祖国怀抱的?
九、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中历史题材的相关课程应如何挖掘其历史价值,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融入到历史当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师要突破的难题,教师主要通过以下二点实现:
1. 创设情境, 情感共鸣。
近代历史离学生所处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往往比较抽象模糊,为了让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产生共鸣,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在合作探究中感悟。
如学习“圆明园的诉说”时,教师让学生讲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通过影片、文字进行感悟,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万园之园的伤痛。
通过播放视频、图片,让学生痛斥列强的卑劣行径,为圆明园的遭遇感到激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从中感悟到落后就会挨打,自强不息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有效突破的重难点。
2. 交流探讨,以史为鉴。
学习这段屈辱的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铭记历史,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
汲取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本节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探讨:圆明园的遭遇是你想到了什么?到底要不要重建圆明园。
通过交流探讨,学生明白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的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