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阅读答案
青铜器阅读答案「篇一」
“纹”和“饰”通常被当做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

但“纹”与“饰”还是有区别的:“纹”者“文”也,“文”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饰”有“巾”形,趋于“装饰”一义,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

“纹”与“文”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文”源于“纹”——鸟兽之纹启发了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的文字。

尽管“纹”中有“文”,青铜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

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

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

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

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

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

兽面纹即饕餮纹,属于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

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

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

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

以饕餮图形为例,“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头部”。

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

“纹”之所以能“饰”,依靠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

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到最后发展到以几何纹为主,但饕餮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

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纹”加入了“饰”的队伍,这就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字繁荣于商末夏初。

其中,表现动物的可谓“文”中有“纹”,如羽纹、鳞文、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它们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

一般人印象中青铜器是“以纹为饰”,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

“饰”固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功能,“文”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体的机会。

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

汉字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饰”的角色有相当关系。

如果没有在青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美术字的窠臼,无从获得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节选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有删改)
1.下列对青铜器上的“纹”“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初始意义来说,“纹”中有“文”,“纹”是“文”的同义词,但“文”还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更为广泛的意义。

B.“纹饰”指的是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其中包括兽面纹、龙纹、马纹等动物纹,也包括几何纹和青铜器上的文字。

C.“纹”相对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古人较早地从大量的兽面纹、龙纹、鸟纹中发现了“饰”的美学意义。

D.“纹饰”是青铜器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饰”更多地强调其作为工艺手段的装饰功能,“纹”之所能“饰”,依靠的是对称与平衡之美。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兽面纹,这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可以得到印证。

B.汉字亦文亦图的性质,使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分开,最终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获得了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C.繁荣于商末夏初的图形文字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文”中有“纹”,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

D.随着动物纹淡出青铜器,到了商代,以几何纹为主体的青铜纹饰不断发展壮大,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3.请分条概括兽面纹“属于青铜纹饰代表”的理由。

(6分)
答:
阅读【答案】
1.C
2.B
3.(1)兽面纹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将最有本质传神意味的眼睛放在整个纹饰中突出的地位。

(2分)
(2)兽面纹的图形安排符合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即省略不重要的地方,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

(2分)
(3)兽面纹的形成过程显示出强烈的向心性,符合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即对称与平衡。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C(“‘纹’相对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说法没有依据。


2.B(A项“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兽面纹”说法绝对化; C项“图形文字”以偏概全;D项“到了商代”应该是“春秋战国之际”。


3.解答该题时,要联系全文进行归纳,要确定答题范围,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

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青铜器阅读答案「篇二」
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器工艺十分精湛。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商朝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的比例。

铸造钟鼎,锡占六分之;造斧头,锡占五分之;造戈戟,锡占四分之。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

最常见的有煮、盛食物用的鼎,饮酒用的爵等。

青铜兵器有戈、矛、钺、镞等。

青铜工具有刀、斧等,但数量不多,主要用于手工业生产。

那时候,青铜是贵重金属,很少用来铸造农具。

不少青铜器铸有装饰花纹,花纹以兽面纹为主,如虎纹、象纹、龟纹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00多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根据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
77%,锡11、64%,铅2、79%。

这三种金属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大举侵略中国。

大鼎出土的消息传出后,日军派人四处搜索,企图将它掠走。

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文物,当地群众再次把它深埋起来。

抗战胜利后,大鼎才被重新挖出。

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立即引起轰动。

司母戊鼎的复制品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现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

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多公斤,是采用分段浇铸法制成的。

青铜人像的眼睛很大,鼻梁直挺,耳垂穿孔,双脚赤裸地站立在方座之上。

这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

高产量、高质量的青铜器折射出强盛国力的光辉,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1、从全文看,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

2、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中,加点的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3、本文举了司母戊鼎的例子,因为它是;举了青铜立人像的例子,因为它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
4、青铜器是我国古代许多书写材料中的一种,请写出其他四种古代的书写材料。

(1)(2)(3)(4)
5、侵华期间,日军企图掠走司母戊鼎,还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

请你写出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两个主要历史事件名称。

(1)(2)
答案:1、工艺十分精湛
2、目前表时间,说明今后可能会出土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铜器,如果删去目前,则与原意不符,这个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
4、龟甲、兽骨、竹木简、帛(丝帛)、纸、陶器、玉石器等
5、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青铜器阅读答案「篇三」
①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有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③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作品从宗庙重器向日常用品转化,甚至出现了供赏玩的“弄器”(玩具),造型和花纹也由深沉凝重转向轻盈精巧。

而到汉代,青铜器逐渐被铁器、漆器和陶瓷器替代,生产数量日减,青铜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④历史流传下来以及商周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达几万件,其中带有铭文的就有四千种以上。

这些铭文为我们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如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西周初期的大孟鼎,记载了周康王一次就赏给大奴隶主孟一千多个奴隶的史实。

西周晚期的散氏盘,记载了奴隶主之间交换田邑关系的事件。

另外。

商周青铜器铭文,其内容可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其书体(被称为钟鼎文或金文)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⑤青铜器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它和文字、城邦一起,是作为人类文明产生的一个标志的,我们用这三个标志作为文化和文明的分界。

中国有五千年文化,更有三千年文明,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问题】
20.我国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水平高超,这高超的水平与下列不甚相关的一项是【】(2分)
A.栩栩如生
B.器物庞大
C.构思精巧
D.规模惊人
21.说明性的文章一般不用描写手法,但本文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例如所描写的【】,这样描写的作用是【】(4分)
22.青铜器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6分)(1)【】
(2)【】
(3)书法临摹的对象
(4)【】
【参考答案】
21.青铜象尊
增强了被说明事物的形象性(使被说明的象尊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22.(1)历史研究的资料
(2)文学欣赏的作品
(4)区分文明的标志(顺序不计)
青铜器阅读答案「篇四」
①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有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③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作品从宗庙重器向日常用品转化,甚至出现了供赏玩的“弄器”(玩具),造型和花纹也由深沉凝重转向轻盈精巧。

而到汉代,青铜器逐渐被铁器、漆器和陶瓷器替代,生产数量日减,青铜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④历代流传下来以及商周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达几万件,其中带有铭文的就有四千件以上。

对这些宝物特别是铭文的研究,为我们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如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了周康王一次就赏给大奴隶主盂一千多个奴隶的史实。

西周晚期的散氏盘,记载了奴隶主之间交换田邑关系的事件。

另外,商周青铜器铭文,其内容可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其书体(被称作钟鼎文或金文)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⑤青铜器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它和文字、城邦一起,是作为人类文明产生的一个标志的,我们用这三个标志作为文化和文明的分界。

中国有五千年文化,更有三千年文明,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1、我国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水平高超,其表现与下列不甚相关的一项是___
A栩栩如生
B 器物庞大
C 作品精美
D 规模惊人
2、说明性的文章一般不用描写手法,但本文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例如所描写的____。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__
3、青铜器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
⑴____⑵____⑶书法临摩的对象⑷____
答案:
1、A
2、青铜象尊增强了被说明事物的形象性(使被说明的象尊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3、⑴历史研究的资料⑵文学欣赏的作品⑷区分文明的标志(顺序不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