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初一初中地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初一初中地理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载者无数的生灵,环绕着太阳在不断地转动,它就是A.太阳B.月球C.地球D.卫星
2.晓红刚学习地理时,遇到下列问题不太理解,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1】老师在地理课上经常吟诵一些富有地理道理的诗句,以下哪句诗所反映的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晓红观察到,不仅一天中自己的影子长短有变化,而且冬季和夏季中午的影长也有不同。
右图如果示意的是
同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情景,则更接近正午的是____图;如果示意的是不同季节正午时刻的情景,则更接近冬至日
的是_____图。
A.甲、乙B.乙、甲
C.甲、甲D.乙、乙
【3】晓红发现夏季太阳从东北升,西北落;冬季太阳从东南升,西南落。
她对此颇有疑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A.地球公转所致B.地球自转所致
C.观察位置不同D.观察高度不同
【4】除夕夜,当零点钟声敲响后,晓红兴奋地给在美国的姑妈打电话送去新年问候,当她向姑妈问候“新年好”时,姑妈却回答“除夕好”。
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两地季节不同B.两地远隔重洋
C.两地存在时差D.两地习俗不同
3.某学校初一(2)班准备搞一次登山活动,活动地点选在当地的朝阳公园(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登山方便,需要了解朝阳公园的地形分布和地势起伏状况。
下列地图最符合要求的是
A.电子地图B.遥感地图
C.地形剖面图D.等高线地形图
【2】朝阳公园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A.北面B.东北C.西南D.南面
【3】登山前,同学们查看了当天的天气预报(如图),根据预报和活动需要,下列物品不需随身携带的是
A.指南针B.遮阳伞C.防晒霜D.防寒服
【4】同学们在山上选择了一处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观察点,这个观察点是
A.①B.②C.③D.④
4.西埠顶与白头山相比
①西埠顶更陡峻②白头山更陡峻③西埠顶更高④白头山更高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5.初一(2)班分两个小组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攀登白头山。
出发时,同学们测量了两村的气温,竟发现两村气温相同。
对此现象原因进行解释,最可能是两村的
A.海拔相同B.纬度相同
C.坡向不同D.经度不同
6.大自然有许多地理现象,可用“沧海桑田”来描述的是
A.四季更替B.地震频发
C.人口变化D.海陆变迁
7.以下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的是
A.相似的古生物化石B.基本吻合的大陆轮廓
C.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D.北美洲也有黑种人的分布
8.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长夏无冬,鲜花盛开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图是某市气象站11月30日测得的气温数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A.8时左右B.14点左右
C.20时左右D.2时左右
【2】该日气温的日较差大约是
A.38℃B.15℃C.10℃D.5℃10.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A.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1.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却比较湿润,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经度位置不同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D.地形不同
12.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某地气候资料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某地气候资料图可以看出,该地气候特点是
A.全年高温,各月降水非常均匀
B.全年高温,各月降水并不均匀
C.冬季高温多雨,夏季凉爽少雨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
【2】气候资料所属的地区位于左图中的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13.下表是“金砖五国”有关数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下四个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俄罗斯B.印度C.巴西D.南非
【2】2010年,巴西的经济增速是
A.9.6%B.8.2%C.4.8%D.4.5%
14.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首要问题,请同学们多关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反映的人口现象可能是
A.数量过多
B.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多
C.增长过快
D.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2】图乙反映近20年来我国人口
A.增长速度较缓
B.增长速度很快
C.总量不断减少
D.总量翻了一番
15.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发展等的影响,世界各地人种、语言、宗教具有一定差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小丽被派往国外某地担任翻译。
她发现当地居民皮肤白晰,头发多呈波状、色浅,鼻梁高,嘴唇薄,这些人经常到尖顶的“教堂”里做“礼拜”。
据此推断小丽最有可能被派往
A.英国B.印度C.日本D.巴西
【2】根据当地居民的体貌特征,可知该地主要是人种分布区
A.黑色B.黄色C.白色D.混血
16.“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
”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A.农村B.牧村C.林场D.渔村
17.聚落是反映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的一面镜子。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聚落景观反映我国云南傣族传统民居的是
【2】这种聚落结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A.宗教信仰B.风俗习惯
C.湿热气候D.崎岖地形
18.新疆的村落多沿天山山麓和绿洲呈带状或点状分布,主要是受以下哪个因素影响?
A.地形B.水源C.交通D.资源
二、综合题
1.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图中地轴上的箭头,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填代码)
(2)图中大海和小山两位同学,正值深夜酣睡的是。
(3)图中小山所处的经纬度是、;所在的大洋是。
(4)当太阳直射A点所在的纬线时,这一天,A地产生的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正午不见物体的影子B.昼最短,夜最长
C.太阳西升东落D.昼最长,夜最短
2.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该地形素描图,回答问题。
(6分)
(1)写出甲图中相应的地形部位的名称:
A ;
B 。
(2)甲图中两座山峰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实际水平距离是米;乙图中C、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3)甲图中EF段河流的流向是。
(4)乙图中山峰C的南、北坡,较陡的是坡。
3.某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的四名同学,在对亚欧大陆气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请发挥你的智慧,积极参与他们的研究。
(8分)
(1)菲菲发现甲图中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①、②、③三地的气候变化有以下规律:由①到②到③,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而年降水量却呈现出递减趋势。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晶晶也发现一奇特现象,⑤地纬度较低,但气候寒冷,雪峰连绵。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团团需要了解莱州市的气温和降水情况。
乙图A、B、C、D四幅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有一幅能说明莱州的气候状况,这幅图是________。
请你尝试从这幅图的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莱州市的气候特点。
(4)圆圆登录网站查阅资料时,一则意大利(图中④地)冬季发生洪水灾害的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你认为这一报道可信吗?,说明理由。
山东初一初中地理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载者无数的生灵,环绕着太阳在不断地转动,它就是A.太阳B.月球C.地球D.卫星
【答案】C
【解析】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运动。
2.晓红刚学习地理时,遇到下列问题不太理解,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1】老师在地理课上经常吟诵一些富有地理道理的诗句,以下哪句诗所反映的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C
【解析】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有:①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②月食时,根据月球上呈现的地球影子;③登高望远;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⑤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卫星照片等。
根据题意,故选:C
【2】晓红观察到,不仅一天中自己的影子长短有变化,而且冬季和夏季中午的影长也有不同。
右图如果示意的是同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情景,则更接近正午的是____图;如果示意的是不同季节正午时刻的情景,则更接近冬至日
的是_____图。
A.甲、乙B.乙、甲
C.甲、甲D.乙、乙
【答案】B
【解析】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的长短也不一样。
此题中,如果示意的是同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情景,则更接近正午的是乙图,因为正午时影子应最短;如果示意的是不同季节正午时刻的情景,则更接近冬至日的是甲图,因为冬至日太阳直射了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影子长。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3】晓红发现夏季太阳从东北升,西北落;冬季太阳从东南升,西南落。
她对此颇有疑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A.地球公转所致B.地球自转所致
C.观察位置不同D.观察高度不同
【答案】A
【解析】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等。
夏季太阳从东北升,西北落;冬季太阳从东南升,西南落,这种现象属于地球的公转所致。
故选:A。
【4】除夕夜,当零点钟声敲响后,晓红兴奋地给在美国的姑妈打电话送去新年问候,当她向姑妈问候“新年好”时,姑妈却回答“除夕好”。
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两地季节不同B.两地远隔重洋
C.两地存在时差D.两地习俗不同
【答案】C
【解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或
一天),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为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结合题意,可知:除夕夜,当零点钟声敲响后,晓红给在美国的姑妈打电话送去新年问候,当她向姑妈问候“新年好”时,姑妈却回答“除夕好”,原因是两地存在时差,该现
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运动。
3.某学校初一(2)班准备搞一次登山活动,活动地点选在当地的朝阳公园(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登山方便,需要了解朝阳公园的地形分布和地势起伏状况。
下列地图最符合要求的是
A.电子地图B.遥感地图
C.地形剖面图D.等高线地形图
【答案】D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所以,
为了登山方便,需要了解朝阳公园的地形分布和地势起伏状况。
最符合要求的地图是等高线地形图。
故选:D。
【2】朝阳公园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A.北面B.东北C.西南D.南面
【答案】B
【解析】一般情况下是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其它两种方法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在经纬网图上,可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情况下,一定要运用指向标,其指向标的指向为北,然后,再运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读图可知,图中的朝阳公园在学校的东北方向。
故选:B。
【3】登山前,同学们查看了当天的天气预报(如图),根据预报和活动需要,下列物品不需随身携
带的是
A.指南针B.遮阳伞C.防晒霜D.防寒服
【答案】D
【解析】的意思是晴天,最高温度31摄氏度,最低温度26摄氏度。
所以,根据预报和活动需要,下
列物品不需随身携带的是防寒服。
故选:D
【4】同学们在山上选择了一处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观察点,这个观察点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同学们在山上选择了②处,该处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此处海拔相对较高,没有障碍物。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地图。
4.西埠顶与白头山相比
①西埠顶更陡峻②白头山更陡峻③西埠顶更高④白头山更高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读图可知,西埠顶等高线更为密集,坡更陡峻,海拔为840米,根据图中等高距(100米)可知,白头山海拔在900米-1000米之间。
根据题意,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地图。
5.初一(2)班分两个小组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攀登白头山。
出发时,同学们测量了两村的气温,竟发现两村气
温相同。
对此现象原因进行解释,最可能是两村的
A.海拔相同B.纬度相同
C.坡向不同D.经度不同
【答案】A
【解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和洋流因素等。
一般地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所以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攀登白头山.出发时同学们测量了两村的气温,竟发现两村气温相同,最可能是两村的海拔高度相同。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6.大自然有许多地理现象,可用“沧海桑田”来描述的是
A.四季更替B.地震频发
C.人口变化D.海陆变迁
【答案】D
【解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沧海桑田”是指陆地变成海洋或海洋变成陆地。
故可用“沧海桑田”来描述的是海陆变迁。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的变迁。
7.以下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的是
A.相似的古生物化石B.基本吻合的大陆轮廓
C.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D.北美洲也有黑种人的分布
【答案】D
【解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0世纪60年代起,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的精密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不断“漂移”。
A、B、C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的变迁。
8.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长夏无冬,鲜花盛开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C
【解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它是时刻变化着的,而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所以ABD是指天气, C是指气候。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多变的天气。
9.图是某市气象站11月30日测得的气温数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A.8时左右B.14点左右
C.20时左右D.2时左右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气温测量的观测数值进行判断:最低气温出现在2时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14时左右。
故选:B。
【2】该日气温的日较差大约是
A.38℃B.15℃C.10℃D.5℃
【答案】C
【解析】图中观测的数值一天当中最高气温约为15℃,最低气温约为5℃。
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所以这一天的气温日较差约为10℃。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0.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A.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A
【解析】亚洲地处世界最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特别显著。
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季风气候。
西岸是欧洲的西部,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
11.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却比较湿润,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经度位置不同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D.地形不同
【答案】B
【解析】新疆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北京距离海洋较近,夏季能够受到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气候较湿润。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的气候。
12.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某地气候资料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某地气候资料图可以看出,该地气候特点是
A.全年高温,各月降水非常均匀
B.全年高温,各月降水并不均匀
C.冬季高温多雨,夏季凉爽少雨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的气温曲线判断该地气温终年在15℃以上,全年高温,属于热带;根据图中的降水柱状图判断,该地每月降水量都较多,但各月分布不均匀,全年多雨,所以该地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气候资料所属的地区位于左图中的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A
【解析】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判断该地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
左图中甲为热带雨林气候,乙为热带草原气候,丙为地中海气候,丁为热带沙漠气候。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的气候。
13.下表是“金砖五国”有关数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下四个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俄罗斯B.印度C.巴西D.南非
【答案】A
【解析】根据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俄罗斯国土面积最大,但人口总数相对较少,所以人口密度最小。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2010年,巴西的经济增速是
A.9.6%B.8.2%C.4.8%D.4.5%
【答案】D
【解析】通过图表数据阅读判断。
表格中第四行表示各国2010年国民经济增速。
巴西2010年国民经济增速为4.5%。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与人种。
14.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首要问题,请同学们多关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反映的人口现象可能是
A.数量过多
B.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多
C.增长过快
D.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答案】D
【解析】甲图中反映农村人多地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和农村之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图乙反映近20年来我国人口
A.增长速度较缓
B.增长速度很快
C.总量不断减少
D.总量翻了一番
【答案】A
【解析】从我国三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近20年来我国人口总数仍不断增多,但因为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与人种。
15.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发展等的影响,世界各地人种、语言、宗教具有一定差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小丽被派往国外某地担任翻译。
她发现当地居民皮肤白晰,头发多呈波状、色浅,鼻梁高,嘴唇薄,这些人经常到尖顶的“教堂”里做“礼拜”。
据此推断小丽最有可能被派往
A.英国B.印度C.日本D.巴西
【答案】A
【解析】根据居民的外形可断定该地方的人种是白色人种,尖顶的宗教建筑“教堂”是基督教堂。
英国符合条件,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日本为黄色人种,巴西为混血人种较多。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根据当地居民的体貌特征,可知该地主要是人种分布区
A.黑色B.黄色C.白色D.混血
【答案】C
【解析】世界有三大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以及北美洲北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以及北美洲南部。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西部和北部,以及欧洲东部和南部。
居民皮肤白晰,头发多呈波状、色浅,鼻梁高,嘴唇薄,可以判断为白色人种。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与人种。
16.“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
”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A.农村B.牧村C.林场D.渔村
【答案】B
【解析】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一望无际,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畜牧业较发达,内蒙古牧区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
”即为内蒙古高原上牧村的美丽景象。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7.聚落是反映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的一面镜子。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聚落景观反映我国云南傣族传统民居的是
【答案】C
【解析】西双版纳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傣族的竹楼;毡房是蒙古族的民居;土楼主要是福建客家人的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的民居。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这种聚落结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A.宗教信仰B.风俗习惯
C.湿热气候D.崎岖地形
【答案】C
【解析】这种房屋屋顶坡度很大,便于雨水流泻,竹楼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既通风凉快又可以避免潮湿,适应了西双版纳地区降水多、气候湿热的特点。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8.新疆的村落多沿天山山麓和绿洲呈带状或点状分布,主要是受以下哪个因素影响?
A.地形B.水源C.交通D.资源
【答案】B
【解析】新疆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
的“热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干燥。
所以,新疆的村落多沿天山山麓和绿洲呈带状或点状
分布,主要与水源有关。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二、综合题
1.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图中地轴上的箭头,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填代码)
(2)图中大海和小山两位同学,正值深夜酣睡的是。
(3)图中小山所处的经纬度是、;所在的大洋是。
(4)当太阳直射A点所在的纬线时,这一天,A地产生的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正午不见物体的影子B.昼最短,夜最长
C.太阳西升东落D.昼最长,夜最短
【答案】(1)②(1分)
(2)大海(1分)
(3)160°W 0°太平洋(3分)
(4)A (1分)
【解析】
(1)地球绕地轴不停的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北逆南顺。
图中②箭头能反映自西向东旋转。
(2)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使得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所以,地球在绕地轴自转中,太阳照射到的半球是白天,照射不到的半球是黑夜,大海正处于夜半球。
(3)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在经
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
读图可知,小山所在的经度为160°W,小山
位于赤道上,纬度为0°。
所在的大洋是太平洋。
(4)A点纬度20°N,当太阳直射20°N时,A地正午影子为0,即正午时不见物体的影子;昼长夜短,但北半球
昼最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运动。
2.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该地形素描图,回答问题。
(6分)
(1)写出甲图中相应的地形部位的名称:
A ;
B 。
(2)甲图中两座山峰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实际水平距离是米;乙图中C、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3)甲图中EF段河流的流向是。
(4)乙图中山峰C的南、北坡,较陡的是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