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套钻铰孔的多件装夹夹具设计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承套钻铰孔的多件装夹夹具设计①
杨磊; 张国政; 周元枝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9(037)006
【总页数】4页(P957-960)
【关键词】轴承套; 钻铰孔; 多件装夹; 夹具设计
【作者】杨磊; 张国政; 周元枝
【作者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工程系安徽芜湖24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23
0 引言
夹具设计直接影响工件加工的质量,如何选择合理装夹方案对于夹具设计十分关键,工件的装夹方案包括定位和夹紧两大功能,因此,分析工件装夹方案既要考虑定位的准确性,还要保证夹紧的可靠性。

轴承套的加工工艺设计,及其圆周表面的钻、铰孔加工夹具设计是机械制造的常见课题。

文献[1]分析了精密轴承套件在不同生
产类型下的工艺设计,并给出了几种工艺方案,并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了工件的夹紧变形情况,但未对不同装夹方案中对圆柱表面钻孔进行应力、应变等比较分析。

在确定装夹方案后,夹具设计则是影响机加工的关键因素,不仅影响着加工质量,还对加工效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数控加工生产线平衡性问题。

机加工生产
线平衡性问题作为装配线平衡问题的延伸,逐渐发展到机床夹具设计领域[2]。


向大规模生产类型,采用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必须考虑到夹具的功能,通过夹具来完成工件的多工序装夹等问题,进而解决加工生产线平衡问题,避免数控机床的单一工序加工而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张国政等[3-6]提出多件装夹设计思想,进而可以
解决工件多工序加工问题,可平衡加工生产线不匹配问题,并给出了相关规划方法及工程应用实例。

本文针对轴承套件的钻铰孔装夹问题,提出一体多件装夹设计思想,进而发挥数控机床的加工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了机床合理布局的生产线平衡问题。

1 轴承套钻铰孔装夹方案
轴承套零件如图1所示,材料为45#,其主要加工工艺方案可参见文献[1]中表述,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钻、铰轴承套圆柱表面径向孔Φ13的装夹问题,提出
三种类型装夹方案。

为了保证工件Φ13的正确装夹,该件需要采用不完全定位方式,需要约束除了绕其中心线旋转的自由度以外的五个自由度,此装夹方案可分别为Φ28孔+端面定位轴向夹紧装夹方案(记为方案Ⅰ)、Φ41外圆柱面+端面定位轴向夹紧装夹方案(记为方案Ⅱ)和Φ44外圆柱面+端面定位径向夹紧装夹方案(记为
方案Ⅲ),分别如图2、图3和图4所示。

三种装夹方案都能满足工件定位要求,
其中,方案Ⅰ和方案Ⅱ采用的是轴向夹紧方式,方案Ⅲ采用径向夹紧方式。

三种装夹方案所产生的定位误差为:
ΔD=ΔB=0.05mm
(1)
式(1)中,ΔD表示定位误差,ΔB表示基准不重合误差。

通过式(1)可见,定位误差为0.05mm远小于Φ13孔的定位尺寸0.2mm,为此,以上三种装夹方案的定位方式可行。

那么,三种装夹方案中夹紧方式是否满足要求,需要对其夹紧力造成的夹紧变形的应力应变情况进行分析。

图1 轴承套零件图
图2 28孔+端面定位轴向夹紧装夹方案
图3 41外圆柱面+端面定位轴向夹紧装夹方案
2 夹紧变形有限元分析
文献[1]中运用ANSYS12.0软件对轴承套进行了应变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采
用ABAQUS软件对其应力应变分析,进一步完善对其装夹夹紧变形情况。

经查阅45#材料属性,其杨氏模量(Ex)E=209GPa,泊松比(NUXY)v=0.269,密度(DENS)ρ=7890kg/m3。

由于轴承套件结构简单,可通过UG NX软件建模,保存成x_t格式后导入到ABAQUS软件中进行分析。

基于以上三种装夹方案,首先分
析方案Ⅰ和方案Ⅱ采用的是轴向夹紧方式,夹紧力F=1000N,钻削力为180N,
经ABAQUS软件分析轴承套装夹变形位移、应变应力等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图4 44外圆柱面+端面定位径向夹紧装夹方案
图5 轴向夹紧应变云图
图6 轴向夹紧应力云图
运用同样的方法,再使用夹紧力F=1000N,钻铰削力为180N,分析方案Ⅲ采用
的是径向夹紧方式,经ABAQUS软件分析轴承套装夹变形时应变应力等结果,如图7和图8所示。

图7 径向夹紧应变云图
图8 径向夹紧应力云图
图9 芯轴夹具装置
通过分别比较图5和图7,其轴向夹紧产生的最大应变量为3.144E-05mm,径向夹紧最大应变量为1.013E-04mm,由此可见,轴向夹紧应变量比径向夹紧应变量要小一个当量,故而轴向夹紧对工件产生的应变小。

图10 一体多件装夹芯轴夹具
图11 V形块定位夹具装置
图12 V形块定位的一体多件装夹夹具装置
通过分别比较图6和图8,其轴向夹紧产生的最大应力为7.619E+00Pa,径向夹
紧最大应力为2.456E+01Pa,由此可见,轴向夹紧产生应力比径向夹紧产生应力
要小,故而轴向夹紧对工件产生的应力小。

以上分析结论是:轴向夹紧应变应力最小,主要是由于轴向夹紧满足工件夹紧刚性足的要求。

3 钻铰孔装夹夹具设计
3.1 芯轴夹具
根据以上装夹夹紧分析,采用轴向夹紧有利于保证工件装夹刚性,轴套件传统装夹方案是采用手动芯轴夹具夹紧,为提高夹紧效率,普遍利用气动夹紧方式,如图2所示的Φ28孔+端面定位轴向夹紧装夹方案,如图9所示。

图9(a)所示未安装轴
套件的芯轴夹具;图9(b)所示安装轴套件的芯轴夹具。

由图9可见,由于被装夹轴套件轴向长度为58mm,所以在芯轴夹具上装卸轴套
件时气缸的行程必须超过58mm,导致芯轴夹具长度增加,同时气缸行程也使得
装夹效率较低。

在数控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装夹效率,采用一体多件装夹方式,可进一步将夹具设计为如图10所示的两件装夹芯轴夹具。

图10(a)所示未安装轴套件的一体多件装夹芯轴夹具,图(b)所示安装轴套件的一体多件装夹芯轴夹具,其特点是不需要钻模板,但依然存在气缸行程大等缺点,为此,采用图3所示的Φ41外圆柱面+端面定位轴向夹紧装夹方案。

3.2 V形块定位夹具
为了便于工件装夹,将芯轴更换为V形块,采用V形块定位方式,如图11所示。

在数控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装夹效率,在此基础上设计为V形块定位的一体多
件装夹夹具,如图12所示。

图12所示的V形块定位的一体多件装夹夹具装置,采用气动夹紧便于装卸工件,
可有效地提高工件装夹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比芯轴夹具节约2~3秒每件,便于实现机械手自动化装夹,利于大批量生产模式。

4 结论
根据轴套件三种装夹工艺方案比较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轴套件装夹应变应力,设计出一体多件装夹夹具装置,得出以下结论:
(1)轴套件装夹时,轴向夹紧时应变应力最小、刚性最好,因此,轴套类零件在装
夹时应采用轴向夹紧力方向对工件实施夹紧,有利于工件的夹紧变形应变应力最小。

(2)传统芯轴夹具装夹效率较低,设计V形块定位的一体多件装夹夹具装置可提高
装夹效率,有利于工业机械手自动化装夹,适合于现代加工定制化等批量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张国政,赵文英,孙灏,等.精密轴套件装夹变形有限元分析与控制[J].制造业自动化,2018,
40(1):40-44.
[2] 李爱平,鲁力,王世海,等.复杂箱体零件柔性机加工生产线平衡优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15,43(4):625-632.
[3] 张国政,韩江.多工序加工系统的数控夹具设计应用研究[J].机械设计,2012,29(11):75-79.
[4] 张国政,杨海卉,刘顺.基于工序集中要求的加工中心夹具设计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2,14(3):128-132.
[5] 周元枝,张国政,刘顺.阀体件加工工艺分析与一体多件装夹夹具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13,15(2):135-138.
[6] 张国政,徐小飞,刘顺.面向数控加工的一体多件装夹夹具设计[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13(4):14-16.
[7] 张国政,田晓青,周元枝.多工序制造系统自动装夹工艺规划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28):39-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