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六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模块测试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D
4. ①论证结构: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四个不同方面论述了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
②论证思路:材料一依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用、对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思想资源的作用。
(意思答对即可)
5. ①可以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
中华文化很早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能为中国赢得世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②可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才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在全球化时代,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就可以……”错。
材料一第2段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可见文中是必要条件关系,选项转述成了充分条件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放在首要地位”错。
材料一第1段只是说“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由此推不出选项中的结论。
B.“就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错。
从材料一第2段相关论述来看,“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只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个举措,仅凭这一点还不能完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D.“没有主次之分”错。
材料二中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由此看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是根本,可见有主次之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
D.所述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做法,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的范畴。
ABC均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范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论证结构和行文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第一句为中心句,论证“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二段,观点句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三段,中心句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第四段,分论点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思想资源”。
综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①论证结构为平行并列式,照应题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分别从四个不同方面论述了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
结合四个分论点得出答案②论证思路:材料一依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用、对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思想资源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结尾段“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升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体现。
……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得出答案①可以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
中华文化很早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能为中国赢得世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由“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行共存。
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在人类社会中,文明多样性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得出答案②可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才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由“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得出答案③可以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
在全球化时代,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C
8. ①善于思考。
关小双让妻子和自己交换衣裤,解决了迫在眉睫的难题。
②反应敏捷。
游击队赶跑了日本兵,关小双立即提醒村民日本鬼子马上就会再来。
③热爱国家。
游击队司令要好好犒赏关小双,他提出参军,加入抗日队伍。
④信念坚定。
关小双坚信抗战必胜,要妻子等国家太平了再穿绿袄、红裤子。
9. ①在结构上,“红裤子”是全文的线索。
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红裤子,它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使小说结构完整,情节集中。
②在情节上,“红裤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正因为关小双穿着红裤子,这才有了三个日本鬼子追他入山被游击队俘虏、游击队进而袭击其他日本鬼子等情节。
③在主题上,“红裤子”象征着人民对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红裤子曾将安居村点缀得很美丽,虽然暂时脱下了,但“将来太平了”还可以再穿,说明人民对“抗日必胜”有着坚定的信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说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亟待解放”错误。
妇女地位问题与本文主题没有关系;不写关小双妻子和水生嫂的名字,反而更能代表这一类妇女的形象。
当代有些小说里也用“男人”“女人”代指男、女主人公,这都不能说明男性或妇女“地位低下,亟待解放”,一般是以此指向一类人物。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就是为了与上文‘皇军’要一担白菜、一担萝卜的情节形成照应”错误。
写三个日本兵“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主要是为下文写这三个日本鬼子“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的情节埋下伏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如文中写日本兵将要到村子里来,村中女人需要把红裤子换去,但关小双的妻子因为“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她把一包衣服给丢了。
两个月内她还只补充了一些替换用的贴身衣服和鞋袜”,她没有裤子可换,正为此发愁的时候,关小双“把自己穿的黑布裤子脱下,向她的膝前一扔”,二人互换了衣服,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看出关小双头脑灵活,善于思考。
如文中写关小双带领游击队吓跑了日本兵,但他马上想到“鬼子马上会再来的”,提醒村民在这个地方已经没法居住,带着全村进山参加
了游击队,由此可以看出他反应敏捷,考虑长远。
如文中写关小双带领全村参加游击队后,司令特别夸奖关小双,认为“活捉了三个日本兵,夺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招来了一村的男女老少加入游击队,都算得是关小双的功劳”,要“好好地犒赏他一番”,关小双就提出了“我只要一套军服”这一要求,参加抗日队伍,由此可以看出,他热爱国家。
如文章最后关小双把红裤子、绿棉袄还给妻子,告诉妻子“等将来太平了再穿”,这说明关小双认为抗战一定会胜利,信念坚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把握命题的方式,“红裤子”是物象,这类标题一般是贯穿小说的线索。
如先写日本兵要来,关小双老婆为红裤子发愁,接着写关小双换下老婆红裤子,之后写关小双利用红裤子把三个日本鬼子引入山中活捉,然后写关小双穿着红裤子带来游击队吓跑鬼子兵,最后写关小双用军服换下红裤子并把红裤子叠好送还老婆,由此可见,“红裤子”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
接着分析“红裤子”在情节站在上的推动作用。
由“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有看见回来”“一个穿红裤子的大踏步跑来,全然不是走的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群兵,穿灰色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他们一齐抄小路向村公所直奔过来”可知,关小双穿红裤子引得三个日本兵
追入山中被游击队俘虏,接着关小双带着游击队袭击村中的日本兵,之后带着全村人参加游击队,这些情节都是因为“红裤子”的存在而得以展开,所以“红裤子”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展开。
然后分析“红裤子”在主题方面的作用。
由“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可知,“红裤子”的鲜亮颜色曾经让安居村鲜亮明媚,而艳丽的“红色”意味着生活的红火,安居村的女子穿“红裤子”则象征了安居村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盼,日本人的入侵让安居村“空了”,“桌椅烧毁”,女子“把头发都剪短了。
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
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安居村的女子不得不脱下红裤子,但小说结尾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虽然暂时脱下红裤子,但将来太平了再穿意味着抗战的胜利,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所以这一标题凸显了小说主题。
二、文诗文阅读(本题共3大题,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D
【解析】“礼异”为同义词连用,“异”的含义是“特别优待、特别重视”故“礼异”不能断开,如果“异”放后文,后句含义不通,也导致后一句结构混乱,排除AB。
“历迁御史中丞”为动宾结构,“历”含义是“历任”,与“迁”一起作“御史中丞”的谓语,故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句子含义:纳言狄仁杰对他特别以礼相待,曾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识的人,必定能有远大的前程。
”长安三年,桓彦范历任御史中丞
11.D
【解析】.“协助主管教务训导”错误。
国子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相当于大学校长,因而国子祭酒的职务不是“协助主管教务训导”,而是掌管教导诸生。
故选D。
12.B
【解析】.“所有罪犯都被赦免”错误。
桓彦范的确前后十次上疏,奏请武则天赦免文明元年以后被判有罪的人,但是文中有明确提到“除扬、豫、博三州及诸谋逆魁首,一切赦之”,就是说有三个州府的罪犯,以及谋反的罪魁祸首,是不在宽赦之列的,所以选项中“所有罪犯都被赦免”错误。
故选B。
13.(1)桓彦范每次进上奏议,如果碰到皇上责问,他言辞气色毫不畏惧,争论更加激烈。
(2)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和离开她。
【解析】(1)“人主”:皇上;“诘责”:责问;“愈”:愈加,更加。
(2)“婴”缠绕;“在床蓐”指卧床不起;“侍”侍奉;“废”停止;“离”离开。
14.(1)掌管刑法关乎人命,(2)不能顺从旨意欺诈不实,(3)为避免祸患而苟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文中桓彦范担任大理寺司刑少卿的为官理念”筛选有效阅
读区间是“又尝谓所亲曰:‘今既躬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因此翻译为:掌管刑法关乎人命,不能顺从旨意欺诈不实,为避免祸患而苟且。
这就是他做大理寺少卿时的为官理念。
参考译文:
桓彦范,润州曲阿人。
圣历初年,几次授任司卫寺主簿。
纳言狄仁杰对他特别以礼相待,曾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识的人,必定能有远大的前程。
”长安三年,桓彦范历任御史中丞。
四年,改任司刑少卿。
当时,司仆卿张昌宗因令术士李弘泰占卜自己有天分而获罪,御史中丞宋璟请求把他押进制狱中,彻底审理他的罪状,武则天不允许。
桓彦范递上奏章说:“张昌宗无德无才,枉受恩惠宠爱,自然应当粉身碎骨,以报答皇帝特意的栽培,怎能包藏祸心,搞这种占相?君主在,臣子图谋天分,这是叛逆之臣,不惩处,国家就要灭亡了。
”奏章递上皇帝没有答复。
桓彦范又上奏请求自文明元年以后获罪的人,除扬、豫、博三州那些谋反的罪魁祸首,全部赦免。
桓彦范先后十次上表,辞意激烈恳切,到这时才被皇帝采纳。
桓彦范每次进上奏议,如果碰到皇上责问,他言辞气色毫不畏惧,争论更加激烈。
他又曾对亲近的人说:“如今我已经掌管刑法,关系到人的性命,决不能顺从旨意欺诈不实,而苟且求得避免祸患。
”这年冬天,武则天有病。
张易之与弟弟张昌宗进入宫内侍候,暗中图谋叛乱。
凤阁侍郎张柬之与桓彦范及中台右丞敬晖等人决策要诛杀他们。
神龙元年正月,桓彦范与敬晖及左羽林将军李湛、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兵及千骑营五百余人前往宫中讨伐张易之、张昌宗。
军队来到
玄武门,桓彦范等簇拥着太子破门而入,张易之、张昌宗被斩杀在廊下。
士人百姓看到后,没有不欢呼庆贺的。
第二天,太子即位,桓彦范因功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拜授纳言,赐勋上柱国,封爵谯郡公。
桓彦范曾上表论述时政数条,其大略说:“乞请陛下阅读古人言论,明察古人旨意,上以国家为重,下以百姓为念。
应当使皇后不要前往正殿,干预外朝,一心在宫中,修养妇女礼教,便能巩固基业,使帝位永存。
”表章奏上未被采纳。
当时有皇上亲笔手令直接授任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任叶净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苦苦劝说这样不行。
皇上说:“已经任用了他们,不能马上就废止。
”桓彦范又对答说:“臣惟恐众人议论说陛下任官不选择才能,随意把官职加授给自己所偏爱的人。
希望陛下略加谨慎选择。
”皇上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二)、古诗词鉴赏(9分)
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居山林后的悠闲
和淡淡的喜悦”错误,“为谁零落为谁开?”是说“不知道他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表现词人政治上失意之后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故选D。
16.①两句都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花人的思想感情,新颖别致。
②两句表面写花实则抒情,表现出花儿独自开放、凋谢,无人欣赏的寂寞。
③都以反问的语气,以景结情,意蕴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是说“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的种在一起。
不知道他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说“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王安石和姜夔的这两句诗都为问句,两句都用花做代指,写的是花儿独自开放,也不知是为谁展示自己。
表现的是一种独开独谢,无人欣赏的孤独寂寞。
王安石和姜夔的这两句诗都有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了花以人的感情,我们看到的分明就是作者自己,在发出深沉的感慨,情感体悟更加新颖、深刻。
王安石和姜夔的这两句诗都是结句,“为谁零落为谁开?”和“年年知为谁生?”,都是以反问的语气,加强了情感的表达,传达出一种更加深沉、寂寞之感。
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7.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6)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课内知识积累(6分)
18.C 否泰:运气的好坏。
其余为偏义复词
19.D 高,形容词做动词,加高。
A、B、C三项都是名词做状语
20.B A.《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寅时(3~5点)和酉时(17~19点)”错误,应是分别对应地支计时法中的丑时(1-3 点)和戌时(19-21点)。
D.“垂髻……指代年迈的老人”错误,垂髻,古代儿童头发的样式,用以指小孩。
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分)
【答案】21. B 22. C
23. ①“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为本体,“雨后春笋”为喻体,“如”为喻词。
②将“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比作“雨后春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慈善组织之多,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这里不强调“名”与“实”的关系,因为上海之前并没有“慈善之都”的名声,故应用“当之无愧”。
②“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这里的对象是慈善事业的发展,故应用“蒸蒸日上”。
③“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这里因“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转型节点”,有需要“引导”
之意,而不是只要“顺应趋势办事”即可,故用“因势利导”更好。
④“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大。
“从中渔利”,从中间捞取好处,贬义词。
这里没有贬义,故应用“大有裨益”。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成分残缺,“……看来”之前应有介词“在”与之相呼应。
第二处,语序不当,“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中“当代”应修饰“慈善事业”,而非“发展”,要调到“慈善事业”前。
第三处,搭配不当,“由……向……”能与“转变”相搭配,但不能与“变化”相搭配。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三处错误都改正,表述无误的是C 项。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比喻的构成:从本体和喻体、喻词体入手,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
“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中把“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比喻成“雨后春笋”,本体是“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喻体是“雨后春笋”,喻词是“如”。
“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的大量涌现,与“雨后春笋”具有相似性。
表达效果: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把“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比喻成“雨后春笋”,“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的大量涌现,与“雨后春笋”具有相似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慈善组织之多,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喜悦之情。
四、写作(60分)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抉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抉择”的认识。
这些见解深刻独到,充满哲理,令人警醒,发人深思,对中学生极具启示意义。
“抉择”即选择,其本质是爱与责任担当;做出抉择需要勇气,需要与命运、环境、习俗等作艰难的斗争,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但抉择的结果是喜人的,是脱胎换骨,是凤凰涅槃,是人生的蜕变。
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国家,莫不需要抉择,需要深思熟虑后的正确抉择,才能化茧成蝶,推陈出新,扬帆远航。
作文要求“感触最深的一段或两段写一篇文章”,考生应紧扣材料确定立意,在写作中完成题目中规定的任务。
比如选择“抉择是坚忍持久的爱”和“抉择是责任担当”,可以以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等八位功勋人物为例,论证抉择所展现出的家国之爱的崇高伟大,论证抉择所体现的担当精神的可贵;然后思考作为青年我们面对时代交给我们的重任该如何抉择,再次强调家国之爱与责任担当的抉择的崇高与伟大,呼吁广大青年面对时代答卷,做好人生抉择。
立意:
1.爱国,不变的抉择。
2.躬身入局,担当有为。
3.理性抉择,成就大我泉州六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模块测试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才能发展。
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能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力量之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