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最著名的一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最著名的一首诗
一、原文:
《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二、衍生注释:
1. “端午临中夏”:端午这个节日靠近仲夏时节。
中夏就是仲夏,夏季中间的时段。
2. “时清日复长”:此时天气清朗,白昼的时间越来越长。
3. “盐梅已佐鼎”:盐和梅子已经在鼎中用来调味了,这里寓意着筹备节日的食物等事务。
盐梅在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宰相的职责,就像盐和梅调味一样治理国家,这里也暗示着节日间家庭的操持有着类似的协调有序的内涵。
4. “曲糵且传觞”:曲糵是酒曲,这里指酒,传觞就是传递酒杯饮酒的意思。
5. “事古人留迹”:端午的事情是古人留下来的传统习俗。
6. “年深缕积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习俗中像五彩缕之类纪念
屈原的传统等,积累传承得越来越深厚。
7. “当轩知槿茂”:站在窗前能看到木槿生长茂盛。
槿,就是木槿,一种植物,此处以槿茂来表时节。
8. “向水觉芦香”:靠近水边能闻到芦苇的清香。
芦香也是端午时节水边之景散发的独特味道。
9. “亿兆同归寿”:亿兆人民都希望健康长寿。
亿兆指广大民众。
10. “群公共保昌”:官员们共同保佑国家昌盛。
群公指众多的官员等上层人士。
11. “忠贞如不替”:如果忠贞之情不改变(像屈原这样的忠贞之士)。
替,改变的意思。
12. “贻厥后昆芳”:就把美好的名誉(品德)留给后代子孙。
贻,遗留;后昆,后代子孙;芳,美好的名誉道德。
三、赏析:
1. 主题
- 这首诗整体是在描述端午时节的景况并表达对端午传统意义的理解与传承的期望。
既描绘了端午时节的景色,如槿茂芦香,又阐述了端午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像筹备美食、饮酒等,还上升到对于忠贞品德传承和国家昌盛、人民长寿等的期望。
2. 情感
- 诗人对端午佳节带有一种庄重崇敬之情,从诗中详细地描述端午
相关的事物和对传统古人端午习俗的尊重可以看出。
同时还有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国家繁荣民众长寿。
而且也强调了对忠贞等优秀品德传承的重视。
3. 表现手法
- 使用了白描手法,直接描写端午时的节令特征,如“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还有对景与物的描写,以景托情,像“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通过描写木槿和芦苇的生长状态和散发的气息,烘托出端午时节独特的氛围。
并且运用典故,例如盐梅的典故,让诗歌在内涵上更加丰富深刻。
诗中还体现了一种由小到大、由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的层层递进,从家庭中的端午准备、饮酒到对国家昌盛、民众品德传承的期望。
四、作者介绍:
此诗的作者是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在位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
他多才多艺,擅长音律、书法等。
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造诣。
他一生作诗不少,这篇《端午》反映了他对传统节日端午的重视和理解。
他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既关心民生安乐,希望民众长寿,又注重官员的作为以达国家昌盛,同时更重视如屈原般忠贞精神的传承。
五、运用片段:
1. 场景一:端午文化讲座
- 主讲人站在讲台上,正与听众们分享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每到
端午,我们总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就像唐玄宗在《端午》诗中说的那样‘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处于这样一个时节转换的节点,白昼渐长,天气清朗,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节日里的我们在品尝粽子、欣享假日的时候,更要像诗中说的‘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学习古人的忠贞品德,并传承下去。
”台下的听众们纷纷点头,沉浸在端午文化的深厚内涵之中。
2. 场景二:家庭端午聚会
-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端午特色美食。
这时,家中的爷爷端起一杯雄黄酒,念道:“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今天这端午佳节啊,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咱们要照着传统好好过节。
我们现在家庭和睦幸福,这就如同当年唐玄宗诗里所说的‘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希望国家昌盛,家庭也能一直和顺。
”家人们都笑着应和,在欢声笑语中享受着端午的温情。
3. 场景三:学校的端午诗词朗诵比赛
- 一位同学走上舞台,充满激情地朗诵着唐玄宗的《端午》。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端午时节的美景跃然纸上,每一个端午的意象都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记忆。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领悟诗中‘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的精神,将忠贞、爱国等优秀品德传承下去,如同这端午的传统一直延续。
”台下的评委和同学们都被他充满情感的朗诵和对诗深刻的解读所打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