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化学溶液的形成附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化学溶液的形成附
详细答案
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
1.对多数固体物质,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一般可采取的办法是()A.增加压强B.升高温度
C.加溶质或减少溶剂D.降低温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常用方法);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温也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C。
2.木糖醇是一种甜味剂,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木糖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木糖醇是易溶物质
C.70℃时木糖醇的饱和溶液降温到60℃会析出木糖醇晶体
D.50℃时,100g水中加入80g木糖醇,搅拌,可得到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A. 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B. 木糖醇是易溶物质,正确;C. 70℃时木糖醇的饱和溶液降温到60℃会析出木糖醇晶体,正确;D. 50℃时,木糖醇的溶解度大于80g,100g水中加入80g木糖醇,搅拌,可得到不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D。
点睛:考查学生应用溶解度曲线的能力。
3.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食盐 C.冰块 D.花生油
【答案】B
【解析】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B. 食盐。
A. 面粉,D. 花生油,均形成浊液。
C. 冰块,只有一种物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溶液和浊液的概念。
4.向一定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中不正确
...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A.由于盐酸溶液呈酸性,反应开始溶液的PH应该小于7,故A错误;B.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盐和水,另外添加的NaOH溶液中也有水,则反应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多,故B正确;C.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NaCl和水,刚开始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由0逐渐增大,完全反应后,随着添加的NaOH溶液增多,NaCl的质量分数由逐渐变小,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氯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故D 正确;答案为A。
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75g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答案】D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B、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t2℃时,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50g的甲,将30g甲放入50g水中,只能够溶解25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75g,正确;C、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降低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
错误。
故选D。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6.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
B.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一定是碳酸盐
C.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案】A
【解析】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正确;B、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但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不一定是碳酸盐,如活泼金属铁等,错误;C、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与臭氧组成的物质,错误;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错误。
故选A。
点睛:推理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思维方法,但不一定正确,需要科学论证,通过本题看出还要注意反例法也是常用的思维方法。
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物质溶于水后,水的导电性都会增强
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D.溶液里的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错误;B、酒精溶于水不导电,错误;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液里的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正确。
故选D。
点睛: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t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选项是乙>甲>丙
B.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7.5%
C.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
【答案】B
【解析】A、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丙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
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的溶解度,降温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正确;B、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所以t2℃时,将30g的甲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只能溶解25g甲物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33.3%,错误;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较大,要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D、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9.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硝酸铵和氯化钠——水
B.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C.纯铝和硬铝——互相刻划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酚酞溶液
【答案】D
【解析】A、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可以鉴别,正确;B、硬水与肥皂水混合能生成浮渣,软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C、硬铝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大,互相刻划,纯铝上会留有痕迹,可以鉴别,正确;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遇酚酞溶液都变红,无法鉴别,错误。
故选D。
点睛:在进行物质鉴别时,所选择的试剂或操作方法应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把欲鉴别的物质区分开来。
10.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C.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溶解曲线上点的纵坐标数值就是相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正确;B,由于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且随温度的减低而减小,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当A中含有少量B 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正确;C.升高温度,C的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正确;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降温至t1℃时,A、B析出晶体,得t1℃时的饱和溶液,t1℃时B的溶解度比A的大,B、A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A,降温过程中C的溶解度变大,不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不变,每100g水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为 t2℃时溶解度,大于A的t1℃时的溶解度,小于B的t1℃时的溶解度,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错误
考点:溶解度
11.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A的饱和溶液65 g中含有溶剂50 g
B.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C.在t2℃,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A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A 物质。
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15gA物质,形成65gA的饱和溶液,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A、B 两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不确定,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错误;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故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错误。
故选A。
12.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
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3.如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50℃时,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100g溶液
B.A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
C.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用升高温度或加水的方法
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A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答案】B
【解析】
A、50℃时,A的溶解度是80g,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溶液的质量
=40g+50g=90g,不是100g溶液,故A错误;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A 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故B正确;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用降低温度或加水的方法,故C错误;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A、B的溶解度变大,无溶质析出,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升温前相等,C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20℃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时C的溶解度,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不是A,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4.下图是两种固体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乙的饱和溶液大
B.甲的饱和溶液从t2°C降到t1℃时析出60g甲的溶质
C.分离甲中混有少量的乙的方法是:t2℃配制申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D.甲、乙饱和溶液在t1℃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均为20%
【答案】C
【解析】A、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除了要指明溶液的状态以外还有指明温度,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甲的饱和溶液从t2°C降到t1℃时有晶体析出,但由于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故不能确定析出的晶体的质量,错误;
C、甲的溶解度随问题的变化变化较大,故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即t2℃配制甲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正确;
D、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0g,该温度时溶质的
质量分数=
20
100%
120
g
g
⨯= 16.7%,错误。
故选C。
1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B.白酒C.豆浆D.咖啡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牛奶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白酒是乙醇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D、咖啡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故选:B。
16.为了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A.分离H2O2和MnO2制O2后的固液混合物
B.除去CO中的CO2气体
C.区分NaCl、NH4NO3、NaOH三种固体
D.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那么溶于水,分离固体和液体采用过滤的方法,正确;
B、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会将一氧化碳除去,不能将二氧化碳除去,错误;
C、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不变,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降低,正确;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故选B。
17.有w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若要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蒸发掉溶剂的1/2 B.加入3w/20克的硝酸钾
C.蒸发掉w/2克溶剂D.加入3w/14克的硝酸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Wg-y)×20%=Wg×10%,y= W
2
g,应将溶剂蒸发掉溶
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溶剂质量的一半,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B、设需要再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x,(Wg+x)×20%=Wg×10%+x,x= 2W
25
g,故选项
采用的方法错误。
C、由A选项的分析,应蒸发掉W
2
(g)溶剂,故选项采用的方法正确。
D、由B选项的分析,应加入2W
25
(g)的硝酸钾,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故选:C。
18.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碘酒B.牛奶C.米粥D.豆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C、米粥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D、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故选:A。
19.配制一定溶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可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一定偏小的操作是()
A.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量水时俯视刻度
B.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称量时右盘忘记放纸片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搅拌溶解时有液体溅出
D.用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3%的氯化钠溶液,量6%氯化钠溶液时仰视刻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
量水时俯视刻度,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称量时右盘忘记放纸片,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此选项符合题意;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搅拌溶解时有液体溅出,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3%的氯化钠溶液,量6%氯化钠溶液时仰视刻度,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6%氯化钠溶液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注意固体氢氧化钠遇水会放出大量热,干扰检验;
B.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无法验证铜和银的金属的活动性;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碳酸。
【详解】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故A错误;
B.肥皂水在软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多,故B错误;
C.将两根铁丝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两根铁丝上均有固体附着只能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铁大于铜、铁大于银,但是不知道铜和银的金属的活动性,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可以证明CO2与H2O发生了化学反应,故D正确。
答案选D。
21.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在饮料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他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B.氢氧化钠C.食盐D.生石灰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热,可以使罐内饮料温度明显降低;
B、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
C、食盐氯化钠溶于水时无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D、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
故选:A。
2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水才可以作溶剂
B.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水是常见的溶剂,但并不是只有水可作溶剂,如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错误;
B项,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正确
;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错误;
D项,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是纯净物,错误。
23.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豆浆、牛奶都是溶液
C.溶液都是无色的
D.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豆浆、牛奶均不均一、不稳定,均不属于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4.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溶液中的各种粒子都在不断运动,错误,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正确,
C、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而言,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但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错误,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是溶液,错误,故选B
25.如图是采用膜分离技术的海水淡化装置,对海水加压后,只有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离子等其他粒子不能通过淡化膜.加压后,装置右侧海水中增加的是()
A.溶质质量分数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D.溶质质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海水加压,右侧水分子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溶剂质量减少,而海水中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选A。
2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食用油加入含有洗洁精的水中,振荡后,可形成溶液
B.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C.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可以溶解少量硫酸铜晶体
D.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食用油加入含有洗洁精的水中,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冲走,没有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具有稳定性,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可以溶解少量硫酸铜晶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的特征、溶液具有稳定性、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7.“水是生命之源”,有关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得到H2和O2,可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生活中用过滤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净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D.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分别加入一定量水中形成溶液后温度一定会升高或下降【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通过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错误;
B、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过滤不能除去离子,错误;
C、净水的方法有沉降、过滤、吸附、蒸馏,正确;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错误。
故选C。
28.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牛奶 C.酒精 D.白醋
【答案】B
【解析】A、蔗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B、牛奶不易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正确;C、酒精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D、白醋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
故选B。
点睛: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29.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点睛∶分子基本性质⑴分子质量非常小、分子的体积很小。
⑵、分子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⑶、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酸碱盐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0.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B.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C.甲属于易溶物质
D.t2℃时,30g甲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答案】C
【解析】
A.溶质的质量由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决定,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关系不确定,因而溶质质量关系不确定;B.乙相对于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C.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为易溶,甲属于易溶物质;D.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50g水中只能溶解25g甲,形成75g溶液。
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