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18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鲁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1地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建议用时:30分钟)
下图为非洲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陆地自然带类型)。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自然带更替的基础是( )
A.热量B.水分
C.地形D.光照
2.①②两地自然带类型相同,影响其形成的共同因素是( )
A.人类活动B.海陆位置
C.洋流因素D.大气环流
1.A 2.D[第1题,图示为非洲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甲、乙、丙、丁自然带依次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两地自然带类型相同,都为热带雨林带,影响其形成的共同因素是大气环流。
]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回答3~4题。
3.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垂直地域分异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4.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B.光照
C.土壤D.热量
3.A 4.D[诗中描写的是我国北方还有冰雪的时节,江南的杏花已开,描述的是从赤
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产生的基础是热量。
]
右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6.(易错题)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B.洋流
C.地形D.季风
5.A 6.D[第5题,我国北方地区自东向西,距海渐远,由于降水量越来越小,植被类型从东到西依次为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贺兰山以西降水量小于2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荒漠,②介于落叶阔叶林与荒漠之间,应为草原。
第6题,森林植被一般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但是我国北部季风气候区东西跨度较小,而南部季风气候区东西跨度较大,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
本题易错选B项。
]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D.荒漠
8.(易错题)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B.热量
C.海拔D.土壤
7.B 8.A[第7题,四川省位于亚热带,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应与该纬度地区对应的
水平自然带一致,即为常绿阔叶林。
第8题,图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山地东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而西坡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所以造成该山地东西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
本题易错选B项。
]
9.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________,它们都是由于________形成的。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在____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解析] 解题时应根据每一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联系其气压带和风带、洋流以及气候类型来分析各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通过读图分析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联系,归纳各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C和H 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
(2)G和H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4)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中纬度大陆
[教师备选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植被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2.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地形D.洋流
1.B 2.C[第1题,图中山脉西侧山麓植被是落叶林,说明纬度是温带地区,可排除A、C选项;图中山脉东侧山麓为温带荒漠,其对应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落叶阔叶林,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第2题,图中山脉西侧是落叶林,东侧是荒漠;西侧靠近海洋,东侧位于内陆一侧,可见来自海洋的水汽在山脉西侧形成了地形雨,而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故而形成了植被类型的差异,可排除A、B、D选项,正确选项为C。
] 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⑤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4.(易错题)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3.D 4.C[第3题,从图中信息可知,⑤自然带热量收入较高,干燥指数中等,最可能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是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第4题,①→②→
③→④自然带干燥指数差别不大,即水分条件相似,热量条件差别极大,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项和B项均错;③→⑥→⑦→⑧自然带的热量条件基本没有差别,水分条件差别极大,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本题易错选B项。
] 下图为我国两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乙山地垂直带谱中,①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
A.落叶阔叶林带B.草原带
C.荒漠带D.雨林带
6.造成甲、乙两山地自然带基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B.水分
C.热量D.土壤
5.A 6.C[第5题,结合题目和所学知识可知,①自然带位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因为山地植被随海拔升高耐寒程度提高,所以①处植被应为落叶阔叶林,其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6题,由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不同纬度地区,甲山地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乙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乙山地的热量条件好于甲,所以造成两地自然带基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
7.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有无分布?请简述原因。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__________地区。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
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第(2)题,该自然带分布图综合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3)题,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是不存在的。
第(4)题,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第(5)题,自然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⑤为热带雨林带,其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
[答案](1)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3)无。
该纬度全部是海洋。
(4)③温带荒漠带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5)南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