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4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约为5cm
B.人步行速度约4km/h
C.洗澡水的温度是100℃
D.正常人心脏跳动1次时间约0.2s
2.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中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春天,雾绕群峰B.
夏天,雨笼山峦
C.
秋天,霜打枝头D.
冬天,檐上冰棱
3.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使玻璃罩内成为真空,则()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电铃继续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更加响亮
D.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4.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方法中有效、合理的是()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5.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7.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8.当喇叭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周和小杨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9.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A.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 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C.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 D.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
10.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一支用浸有酒精的棉花包住了玻璃泡,将它们放在同一环境中,则()A.包有棉花的温度计示数大B.包有棉花的温度计示数小
C.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一样 D.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11.敲锣时,要想使锣停止发声,只要用手按住锣面即可,这是因为()
A.锣声通过手掌被人吸收
B.手对锣面形成真空,无法传声
C.锣面停止振动
D.有声音,但被手遮住,听不到
12.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振幅不同
13.人耳能分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至少0.1s,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想分清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
A.大于34m B.大于17m C.等于17m D.等于37m
14.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A.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铃的铃声明显减小
B.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15.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C.“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的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16.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了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和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A.B.C.D.
17.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18.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A.1:2 B.2:1 C.9:2 D.2:9
19.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A.等于4m/s B.小于5m/s而大于3m/s
C.等于5m D.大于5m/s
20.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得图中线圈的总长度为15cm
D.实验中需要数所绕铜丝的圈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21.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体温计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填“能”、“不能”).
22.火炬手手持火炬跑动过程中,火炬相对于站在路旁热情迎接圣火的市民是(填“运动”或“静止”)的.
23.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瓶里的.
24.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鸣膜的发声的,鸟鸣声是通过传到耳朵.
25.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如图,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选填“静止”或“运动”).如果战斗机在2s内飞行了0.4km,则它的速度是m/s.
三、实验探究题(30分)
26.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4min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2)从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100℃,你认为原因是:该地气压比标准气压(低或高)
(5)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不断热,但温度.(6)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
(7)小明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a)、(b)所示,则图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27.两位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3)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每格为1s)
28.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29.如图所示为一固体熔化、凝固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放热),温度,所以它是晶体.(2)此晶体从点开始熔化,熔化时间为min,熔点为℃,凝固点为℃.
(3)AB段物质为态,B点为态,BC段为态,FG段为
态.
(4)EF段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热.
四、综合计算题(共10分).
30.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10min内前进6km,停车10min后又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20min,求:
(1)汽车停车前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31.在用超声波探测海洋的深度时,将声呐系统装在船边的水面上,垂直水面向海底射一束超声波,经过4s后接收到这个超声的回声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00m/s,则此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
32.一汽车以20米/秒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2秒钟后听到山崖传来回声,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远?
2015-2016学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约为5cm
B.人步行速度约4km/h
C.洗澡水的温度是100℃
D.正常人心脏跳动1次时间约0.2s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时间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应用题.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在1cm以内,达不到5cm;故A错误;
B、人步行的速度一般在1.1m/s左右,根据速度单位间的关系得,1.1m/s=1.1×3.6km/h=3.96km/h;与4km/h接近;故B正确;
C、洗澡水的温度低于人的体温,较适合;100℃是沸水的温度,做洗澡水会将人烫伤;故C错误;
D、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远远大于0.2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中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春天,雾绕群峰B.
夏天,雨笼山峦
C.
秋天,霜打枝头D.
冬天,檐上冰棱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雾是液态小水滴,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后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雨是液体,它是由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霜是固态小冰晶,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后形成的,符合题意.
D、冰是固体,它是由液态的水放热凝固后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要判断各选项的物态变化是否相对应,首先要弄清楚各选项的物态变化特点,然后根据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来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3.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使玻璃罩内成为真空,则()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电铃继续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更加响亮
D.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抽气后,罩内变成真空,无法传声.但真空并不影响电铃的振动,声音还会产生.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振动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理解程度.
4.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方法中有效、合理的是()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
【解答】解:A、老师讲话时声音要大一些,后面的学生能听到老师的声音,但不是解决办法的根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
C、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噪声的特点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5.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题意要寻找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从而减慢了水分蒸发的原因,就要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这三个方面去考虑,那么减慢水分的蒸发可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本题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减慢了水分的蒸发.
【解答】解: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减慢水分的蒸发.故A正确.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分的蒸发.故B错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错误.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提高了液体的温度,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减慢水分的蒸发采取的措施,要寻找减慢水分的蒸发的原因,必须知道减慢水分蒸发的方法有哪些?从而对症下药.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名称,要先看变化前是什么状态,再看变化后是什么状态,最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解答】解: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故A错误;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故B错误;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故C正确;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7.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解答】解:水沸腾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妈妈蒸馒头开锅时,达到沸点;为了使馒头蒸熟,需要继续加热,但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沸腾及沸腾的条件,晶体的熔化的两个条件是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晶体物质凝固的两个条件是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液体的沸腾两个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8.当喇叭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周和小杨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考点】音色.
【分析】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解答】解: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人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可以用来辨别不同人或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音色定义的应用能力.
9.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A.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 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C.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 D.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
【考点】熔点和凝固点.
【分析】影响晶体熔点高低的因素:物质的种类、压力的大小、是否有杂质.种类不同,熔点一般不同;压力越大,熔点降低;当有杂质参入时熔点降低.
【解答】解: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参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使积雪熔化,交通方便.
故选A
【点评】明确晶体熔点高低的影响因素是很必要的.
10.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一支用浸有酒精的棉花包住了玻璃泡,将它们放在同一环境中,则()A.包有棉花的温度计示数大B.包有棉花的温度计示数小
C.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一样 D.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酒精在常温下会蒸发,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汽化要吸热,所以包有酒精浸湿的棉花的温度计示数比较低.
【解答】解:当将一个浸有酒精的棉花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棉花上的酒精以蒸发的方式汽化,由于蒸发是吸热的,所以包有棉花的温度计的示数会低于室温,另一支温度计测量室温.
【点评】掌握物质三态之间变化名称,以及吸热和放热情况,并能应用于生活中,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物态变化.
11.敲锣时,要想使锣停止发声,只要用手按住锣面即可,这是因为()
A.锣声通过手掌被人吸收
B.手对锣面形成真空,无法传声
C.锣面停止振动
D.有声音,但被手遮住,听不到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应用题.
【分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要让锣停止发声,用手按住锣面,锣面停止了振动,也就停止了发声.
【解答】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要使锣停止发声就要让它停止振动.
A、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手掌也可以传声.
B、手与锣面是不可能形成真空的.
C、锣面停止振动,锣声就会立即停止发声.
D、声音可以通过手传播,手是遮不住声的.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产生的条件,要让发声体停止发声就要让发声体停止振动.
12.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振幅不同
【考点】音色.
【专题】声现象.
【分析】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解答】解:二胡和小提琴发声时,振动物体的材料不同,所以发声的音色也就不同.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音色的理解及其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13.人耳能分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至少0.1s,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想分清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
A.大于34m B.大于17m C.等于17m D.等于37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先算出人的喊话声传到高墙的最短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求和高墙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的最短时间为0.1s,则人的喊话声传到高墙的时间:
t=×0.1s=0.05s,
由v=可得,人至少到高墙的距离:
s=vt=340m/s×0.05s=17m,
即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为17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弄清人的喊话声传到高墙的最短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14.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A.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铃的铃声明显减小
B.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图析法.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解: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A不符合题意.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1)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2)掌握声音的发生、传播.
15.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C.“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的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液化及液化现象;参照物及其选择;光的反射.
【专题】应用题.
【分析】(1)区分音调和响度,就要看生活中的含义是指声音大小还是高低;
(2)知道露的形成是液体现象;
(3)判断光源的依据是否发光;
(4)判断运动是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
【解答】解:
A、“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的意思,所以是指响度,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液化,故B错误;
C、桃花红的原因是反射了红光,它本身并不发光,故C错误;
D、孤帆相对于江岸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涉及声、热、光、运动等方面的基础判断类知识,要求知识点掌握准确.这也体现了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物理知识的思想.
16.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了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和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A.B.C.D.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他们的速度v保持不变,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由图知在相等时间t内,甲的路程s甲
小于乙的路程s乙,即s甲<s乙,由v=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