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本性: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本质要求——以《年代秀》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本性: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本质要求——以《年代秀》为
例
王晓云
【摘要】真人秀节目具有内容性满足受众的需求,真实性等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真人秀节目传播模式由单一传播变成双向传播、真人秀节目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等优势从西方引进到中国后获得了迅猛发展,但也面临着重模仿轻创新、跟风“秀”
扎堆“秀”、过度注重收视率节目低俗现象时常发生、制作粗制滥造等一系列挑战,本文以真人秀节目《年代秀》为样本,从以人为本、真实性、显著性、接近性、趣
味性等新闻本性层面分析其成功之道和反思其它真人秀节目不足之处,力图推进国
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
【期刊名称】《新闻前哨》
【年(卷),期】2017(000)002
【总页数】4页(P52-55)
【关键词】新闻本性;真人秀节目;《年代秀》
【作者】王晓云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正文语种】中文
2011年5月27日,深圳卫视推出明星代际互动真人秀节目——《年代秀》。
《年代秀》首度亮相即取得不俗成绩——同时段收视率深圳卫视跃居全国卫视第四,《年代秀》第一季播出后,节目的收视排名从全国卫视排名第四上升为排名第
二,此后《年代秀》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等连创新高,促进了深圳卫视在全国卫视排名的前移,打破了卫视中存在的“低俗高收视”现象,成为国家新闻广电总局“限娱令”颁布后全国范围内保持有较大影响力、“叫好又叫座”的真人秀节目之一。
本文力图总结真人秀节目兴起的原因,反思当前真人秀节目面临挑战,并从以人为本、真实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新闻本性层面分析《年代秀》成功之道,推进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
(一)活跃的中国“真人秀”现象
2000年6月18日,广东卫视推出的中国第一个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后,中国的“真人秀”栏目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选秀类真人秀(如央视的《非常6+l》,《星光大道》、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益智类“真人秀”(如央视的《开心辞典》、《幸运52》,《三星智力快车》等)、生存类“真人秀”(如广东卫视的《生存
大挑战》,陕西卫视的《走入香格里拉》等),速配类“真人秀”节目(如《完美假期》、《有爱不孤独》等),首次开了中国电视室内“真人秀”节目的先河。
此后,一批如《玫瑰之约》之类的真人秀异军突起,一时风光无限。
一句话,“真人秀”以其极其迅猛的姿态席卷了我国的电视荧屏,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大态势,在新世纪伊始,“真人秀”类电视节目也仿佛迎来了繁荣的春天。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争夺日趋白热化,各种以冲突、刺激、雷人雷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以“三俗”——低俗、媚俗、恶俗的倾
向迎合受众的需要,而且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出现同质化、垃圾化等。
2011年原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限娱令》——《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
的意见》,《限娱令》要求:从2012年1月1日起,全国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意见重申,电视
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各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
《限娱令》还提出,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
每个卫视每天19:30至22:00播出的上述类型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
《限娱令》实施后,包括真人秀节目在内的电视节目无序发展态势得以一定程度上规范。
(二)中国真人秀节目兴起的原因
由于西方真人秀节目的播出受到观众的喜爱,取得了骄人的收视效率,我国的部分媒体嗅到“商机”,开始模仿该类节目。
例如2000年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是我国电视节目真人秀发展的雏形;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震撼;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把真人秀节目推向了巅峰。
此后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接踵而至,加快了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步伐。
那么,真人秀节目影响如此之大,受到那么多的观众喜爱追捧的原因是什么呢?
1.内容性满足受众的需求,真实性等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真人秀不仅是“秀”,嵌入式和“真实”的一面,因此它具有纪实性和真实性。
虽然它的真实性不及纪录片的,但远高于其他录制类型的节目。
真人秀节目主要体现在“人”,这是基于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现实对象的显示。
它将满足在现实生活中电视观众的需求,观众看到这样的项目,可以获得一些生活的经验,从而运用在生活中。
例如早期的节目《实话实说》,最基本的起点实现尊重人,尊重人的表现是让人说话。
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就是独特的以人为本的真实性,是电视节目在社会化进程中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2.真人秀节目传播模式由单一传播变成双向传播。
真人秀不再是以前单纯的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互动,增加了与普通人互动的环节,让观众也可以参与到节目当中,直接在现场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投票。
如《我是歌手》
的比赛机制就是由现场500名观众进行现场投票,而不是以前由专家评委来决定
谁的胜负。
在以前的电视节目传播中,一直是单向传播模式,观众就只是观众,缺乏参与感。
而电视真人秀节目恰好弥补了一般电视节目的不足,让观众也成为了节目的主角,变成了节目与观众是双向传播的模式。
3.真人秀节目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
真人秀节目备受观众的热捧,秘诀在于掌握了节目发展的定律,不断对观众投其所好,吸引他们的眼球,满足其好奇心理,这样收视率自然而然会提高。
在媒体丰裕时代,真人秀通过媒介所创造出的特有商业模式让电视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把潜在的商业价值激发了出来。
因为这种模式对普通人来说,它能让人们更容易、更快的实现梦想;对电视业来说,则是名利双收的利器。
(一)重模仿,轻创新
从2000年广东卫视照搬美国CBS的《生存者》的《生存大挑战》开始,中国真
人秀节目的模仿一直就没有停止。
众所周知的几大真人秀节目都是从海外舶来之物:CCTV2的益智类真人秀节目《开心辞典》就是源于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湖南卫视的室内真人秀节目《完美假期》,则是从内容到形式甚至室内的全部设置都直接照搬法国的《阁楼故事》,其红得发紫的《超级女声》更是《美国偶像》的真实翻版,而《幸运52》更是连名字也一动不动,全盘照抄。
看一看各个电视台
的真人秀类电视节目,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不是抄袭自国外的创意概念,也就是将外国的节目换了个中国的行头,便堂而皇之地搬上台面。
对观众喜好把握不准确,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对当地观众的判断出现两个误解。
1、观众不明白现有的娱乐方式,缺乏对节目的理解。
2、观众接受的欧洲和美国真人秀节目内容程度很低。
《顶级厨师》就是让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作出一道让美食评审满意的菜,但在参赛者之间竞争矛盾激烈,让观众难易接收。
回顾十六年前,可能互联网,手机等通讯设施还不够发达,广播电视则是传播的主
要方式,受众所关注的媒体也是相对单一,中国的真人秀类电视节目让大家耳目一新,大红大紫。
到了十六年后的今天,各大媒体都迅猛发展起来,教育水平和全民素质日益提高使得观众已经不再满足模仿而来的真人秀节目。
国外的真人秀节目已经通过网络占领相当一部分中国观众收视:而如今的中国真人秀节目,摇身一变成了“山寨版”,对比“原版”,根本不用较量一番较量,自己便没了底气,没有创新的电视栏目难有未来。
诚然,广播电视发展初期,模仿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是如果经过十年的发展,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备了客观和主观上的各种条件,却依然还是不走出来,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模仿照搬,这条路一定是行不通的。
看来如何从模仿国外真人秀类电视节目的茧壳中化身美丽蝴蝶,是中国真人秀类电视节目所要解决的最为迫切的问题
(二)跟风“秀”,扎堆“秀”
以交友速配类真人秀节目为例,从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开始,再到东方卫视开播《相约星期六》,再到山东卫视的《派对》……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夜之间竟然有数十家电视台争相开办此类真人秀节目,一时间“交友”、“婚恋”等主题的节目充斥荧屏;再如湖南卫视主打的《超级女声》更是引领了一把风潮,在中国刮起了全民选秀造明星的狂潮,大街小巷无处不造星,各大卫视争相推新人,大有“不等你方唱罢,我方就要登场”的架势;而从春晚走出的近景魔术,更是把魔术类真人秀带入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时代,各大电视台均不甘人后,先比变魔术,再比魔术师,最后比拆穿魔术。
真是使出浑身解数也要争个你死我活。
甚至因为签约问题对薄公堂。
太多的交友真人秀,爱情也已经坏了滋味。
可能是选秀节目过多,铁杆“粉丝”也都被折磨的精疲力竭,太多的魔术奇幻秀,大变钞票也成了家常便饭。
跟风作秀,扎堆作秀的结果必然只有一个,就是观众厌烦,最终产生了视觉上的疲劳,娱乐也成了冷饭。
(三)过度注重收视率,节目低俗现象时常发生
有的过分追求他们的电视收视率,这意味着广告收入、利润。
其结果是,他们忽略了道德底线,展现、渲染的人类对金钱的屈服和贪婪,人格尊严的丧失,偷窥欲望的满足,心灵之间的争斗、人性中的尔虞我诈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影响青少年心态做白日梦等。
如一个平凡女孩马诺就因在《非诚勿扰》中说出:“宁愿坐在宝马里哭,而不是坐在自行车上笑”这句话,让观众熟知。
也正因为这句话引起了公众争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节目收视率。
所谓娱乐极其必入歧途,这种价值观的存在,触动观众的道德底线,也挑战观众的力量。
这类娱乐节目将被淘汰和道德底线,媒体对其节目的批评也让制作者进行了相应调整。
还有一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甚至编造一个不存在的故事等以骗取观众的眼泪,以及影响观众收看节目。
除此之外,中国真人秀还存在制作粗制滥造的问题,部分真人秀类电视节目甚至有迎合低级趣味之嫌等问题。
一般认为,新闻本性是媒体的包括新闻报道在内的所有新闻产品所呈现的本质属性,表现为新闻产品强调以人为本、真实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方面,新闻产品具有这些新闻本性就能满足受众需求,就会获得受众的认同,真人秀节目也不例外。
获得受众认同的深圳卫视的真人秀节目——《年代秀》就是一个充分彰显新
闻本性的新闻产品。
(一)《年代秀》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包括娱乐节目在内的所有新闻产品精神内涵的核心,娱乐节目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受众的需求,关注人生的意义,关注价值的体现。
体现在节目的话题上,那就是取材要切合受众切实关心的人或者事;体现在节目环节上,那就是节目环节的设置不要以捉弄人、看人出丑为乐。
《年代秀》的制作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揭丑,没有互讽,明星卸下防备成了一个普通人,讲述他们成长中的酸甜苦辣。
在《年代秀》节目中,各个层
面的观众群体通过收看和参与节目,以传统文化渐染受众,使认知、教育、审美、娱乐四个功能得到平衡的发挥,使娱乐节目的文化内涵得到提高,使受众有一个高位的电视文化环境,满足了各自的各种精神需求,如思考、回忆、了解、讲述、学习、沟通、理解、尊重、分享、感动等,因而让节目具有了使观众充分信赖、追随和期待的收视动机,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年代秀》强调真实性
真实性是电视节目的根本。
它要求内容是非虚构的,真人秀是一些普通人在真实状态下的生存状况。
它所采用的电视手法的其实是纪实的,摄像机像眼睛看到什么就捕捉什么。
如果没有“真”的保证,真人秀就变成了影视剧。
因此“真人秀”节目走红屏幕,符合观者心里最原始的愿望——看到真实的一面、看到不为人知的一面。
《年代秀》强调真实性,引入大量的纪录片、老电影、新闻资料作为节目的素材。
栏目片头中的数字是由各个不同年代的生活物品和记忆碎片堆砌而成的,一开始就能抓住眼球。
紧接着的开场秀中展示了各个年代的生活场景,人物活动、影视主题及情感经历。
如2012年2月17日播出的第五季最新一期节目,开场秀中就汇集了诸如:大上海小物件、摇滚歌曲、鸡毛掸子和铁皮玩具、刀剑江湖等,不但是对当期节目中热点内容的简短预告,也是吸引观众留驻频道的巧妙设计。
同时,在节目现场,观众可以看到老式电影放映机、老式电风扇、自行车、摩托车,以及老式轿车图片和嘉宾出场的“时空隧道”,而且每个年代嘉宾位置的标志都别出心裁的使用了与那个年代特性相呼应的字体,这些真实场景无疑加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三)《年代秀》强调显著性
显著性是新闻产品吸引受众的有效武器。
真人秀节目,大多在节目中大量使用明星,但是也是有一些差异的。
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取材的差异,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选材偏向于明星的台前幕后的内容,而《年代秀》侧重取材于社会公众
的青春梦想和成长记忆。
在《年代秀》中,明星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名人、一个演员,而是一个个真实的就生活在身边的邻家叔叔阿姨、邻家兄弟姐妹身份,与观众一起来共同回忆真实的生活。
《年代秀》的每一季都有五个常驻嘉宾,每一期还会再为五个常驻嘉宾各配一个搭档。
仅前10期节目中,就出现了姜昆、黄健翔、黄雅莉、朱明瑛、何炅、李宇春、瞿颖等明星。
作为观众,无论你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是十一二岁的儿童,都能在节目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偶像,也都能在节目中认识新的明星。
这样的既固定又流动的全明星设计,无疑成为吸引观众的有效手段。
(四)《年代秀》强调接近性
新闻产品的接近性不仅是心理和地理的接近,而且还包括主题与时代接近。
真人秀节目的核心是“人”,而人的个性必须在与时代性的接近中,才能凸显出意义,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新闻产品应该注重时代精神的传达,结合社会热点主题,传统民族精神,使节目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包括真人秀节目在内的娱乐节目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而一个娱乐节目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中生存,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
只有紧紧跟随时代,反映时代,能够同时适应不同时代受众需求的节目,才会得到更广泛的受众关注和更长久地发展。
增强节目的时代性要让节目内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年代秀》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每一个年代队都有属于自己年代的专属音乐和关键词,体现出每个年代的特点。
如2012年人们在重阳节QQ的登录界面上认识了在深圳大学门前天桥上画太阳花的老奶奶,一时成为关注老人的社会热点。
《年代秀》随后在节目中设置了题目:“老奶奶绘画的灵感来自于哪里?”节目组提前安排了嘉宾马景涛专程去天桥拜访了太阳花老奶奶,通过视频录制了拜访经过,并现场展示了创意团队根据老奶奶的手绘设计出的衍生品,向人们传达了关注老人这一具有时代性的主题。
(五)《年代秀》强调趣味性
趣味性是新闻产品锁定受众的重要手段。
《年代秀》经常通过设置主持人、现场观众和嘉宾共同参与答题等小环节来加强主持人、明星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以增加节目的趣味性。
如在“年代专属题”环节——节目设置有四种类型题目:“我是谁”、“我在哪”、“谁在我身边”、“我在跳(做)什么”,以一种新式问答形式——参与双方结合道具、表演的全新模式。
比如节目会蒙上一位嘉宾的眼睛,
让他换上另外的服装,扮成相应对应年代的某个人物,而且嘉宾自己也不知道是谁,需要不断地向搭档提问,在问答过程中逐渐缩小范围,最后再猜出自己的身份;或者让一位嘉宾将耳机里听到的歌曲用肢体语言或舞蹈表现出来,让搭档猜歌曲的名字,这样的表演充满了不可知性,也充满了趣味性。
而且主持人赵屹鸥有时也会即兴参与一些表演,如他和姜昆、喻恩泰一起表演过《流星雨》,当这几个在外型上与年轻的F4有着明显差距的中年男子,却在舞台上极其投入地模仿F4表演时,《年代秀》所营造的喜剧效果自然让人捧腹不已,趣味性和吸引力得以彰显。
【相关文献】
[1]牛会娟:《对深圳卫视热播节目〈年代秀〉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期
[2]白瀛:《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人民日报》2011-10-26
[3]李文斌、刘开源:《“限娱令”下的媒介变中求存之道——以湖南卫视〈变形计〉强势回归为例》,《东南传播》2012年第7期
[4]王梦笛:《提升电视娱乐节目文化内涵的策略——以〈年代秀〉为例》,《声屏世界》2014年第7期
[5]党东耀:《论三网融合战略与电视媒介发展模式的转型》,《文化与传播》2012年第10期
[6]欧书健:《体验与交流:真人秀节目的新看点》,《新闻前哨》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