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囉堂教学教学
参考
51
2020 年第 10 期•下
“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李翠芳1
史海元2
(1.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学,甘肃定西;2.甘肃省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定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
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 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 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 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 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研究 人类的文明史、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 等有着重大价值,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 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课时 学习聚落的形态,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 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分组合作法,启发、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学 生展示个人想法,小组讨论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 发展;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制作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 明城市与乡村聚落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 的地理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城市聚落的优缺点,树立环 保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 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点】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地理视角观察聚落,并运用地理思维分析聚落 形态、布局、分布、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的民居景观图片、教
师制作的等高线硬纸板。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师:我们这一章学习的是“世界的居民”,前面三 节重点了解的是“民”的问题,如“民”的数量、人种的 划分、“民”所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等,这节课我 们开始学习“居”的问题,也就是“世界的聚落”。
设计意图:重温本章主题,加深本节主题“居”。
2. 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一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条件 探究内容:如果回到史前一万年,你想选择这里 的哪一块区域作为自己的“家”呢?
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沿岸的等高线地 形图”(见图1),把课前制作的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硬 纸板按小组发给学生。
师生:归纳选择时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地形、气 候、水源、土壤、资源、交通等),教师适当点拨。
师:给予鼓励并记录每组的分值。
设计意图:将居住地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直接在 等高线图上选择,降低了难度,学生思考、选择的过程 就是对影响聚落形成条件的学习;学生用自己喜爱的 彩笔和符号给自己“安家”,激发了兴趣;一体机“展 台”直接呈现每组作品,更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
作者简介:李翠芳,中学一级教师,多次获得安定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小组合作教学。
52
馨堂教学
知规律。
探究活动二探究聚落的建筑、形态、
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探究聚落的建筑特点及生产方式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探究内容:当同学们来到史前一万年,并各自居 于世界四个不同的地方(中国西北地区、非洲撒哈拉 沙漠、北极地区、东南亚地区),同学们该怎样选择 “居住环境”呢?
师:为每组选择一个地点探究,提示探究内容,包 括房屋的建筑材料、屋顶形状、窗户大小、墙壁厚度、 房屋位置等。
生:各组根据课前搜集的世界各地的民居景观图 片,找出最适合本地区的景观图片,思考当地自然环 境是如何影响居住选择的。
组内归纳自然环境中地 形、气候等要素对房屋建筑和生产方式选择产生的影 响,各组选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在给一万年前世界上四个地方的 “家”建造房屋的情境中,容易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 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 聚落的形态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观察图1所示纸板上安“家”最密集的区域, 思考“家”的布局成什么形状。
师生:归纳自然环境对聚落布局和形态产生的影 响。
(此处注意,因图中很容易看出由于黄河南北两 岸是山,聚落在此处布局呈条带状,教师还可引导学 生说出平原上聚落的块状分布特征)。
师生:归纳民居的分布规律——
依山傍水;沿河
流、山麓或公路分布;农田一般分布在民居周围。
设计意图:看着自己的“作品”,聚落的形态和布 局一目了然,同时培养了学生信息提取、归纳和总结 的能力。
读图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帮助 学生形成规律认识。
探究活动三探究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
(乡村与城市)的异同
师:多媒体出示三组照片一一第一组:2002年和 2014年本校操场周围的建筑的变化;第二组:兰州车 站广场一角分别在I 960年、1983年、2014年的建筑 物的变化;第三组:兰州黄河两岸在1904年、1960年、 1983年、2014年建筑物的变化。
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身边聚落的变化。
师:播放视频《乡村被城市取代》,引出城市聚落。
生:观看视频,归纳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不同
(见表1 ) D
表1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比较内容乡村城市交通特点道路稀疏道路密集人口分布稀疏稠密建筑特点稀疏、矮密集、高生产活动
农业
非农业
生:观察兰州地图上的四个区(图略),思考哪些 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师:引导学生归纳——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
便利、资源丰富。
小组探究:选择你愿意居住的聚落类型(城市和 乡村),说明理由。
师:引导学生探讨大城市出现的环境问题,如噪 声干扰、供水不足、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加剧、犯 罪率上升等,引导学生完成教材63页的活动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图片,学生直观认识身边地 理事物的历史变迁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 课堂气氛。
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梳理归纳 知识的能力,并养成质疑、答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 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课虚拟 了一个贯穿课堂探究过程的情境——
回到史前一万
年,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穿越”到聚落开始形成那 个年代,并在那个时空中选择安家地点、建造房屋,随 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建立村庄(探究村庄的布局和形 态);到了现代,比较城市和乡村两种聚落形态,进而 探究城市化进程。
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 的兴趣,主动而积极地进行探究,学生运用已学知识 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聚落的形态1. 什么是聚落
2. 影响聚落形成的条件
3. 聚落的建筑、形态、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聚落的形式
5. 城市与乡村的异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