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统计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灌南县1981~2020年逐月雷暴日数及逐年雷暴初日、终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和趋势分析法,对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近40年灌南县平均雷暴日数为25.1d,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2.31d/10a,减少趋势较为显著;灌南县年内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夏季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雷暴日数出现频率较低;灌
南县平均雷暴初日为3月30日,平均终雷日为9月12日。

关键词:雷暴日数统计分析灌南县
引言
雷电是出现在大气中的一种瞬间大电流、高电压和强电磁辐射的天气现象,
因雷电发生、发展和消散中的特殊性,很容易引发重大灾害事故。

联合国相关部
门已经将雷电灾害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雷暴起电机制、雷电发
生发展及时空分布规律、雷电防护技术等一直是大气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暴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在出现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风、冰雹、强降雨等
天气,其中雷电与电力、交通、通讯、建筑等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较为密切,同
时还影响着森林保护和国家基本建设。

对雷暴发生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不断
改进和完善雷电监测、预报预警手段、防雷减灾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资料和方法
选取灌南县气象台1981~2020年地面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趋势分析等
方法,对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同时期雷暴资料,分析雷暴初日、终日变化特点及持续时间。

本文统计的初雷日是指一年中第一次出现雷暴的日期;终雷日则是指一年中最后一次出现雷暴的日期。

一天内耳闻雷声(一次或多次)
称之为一个雷暴日。

2、雷暴发生规律统计
2.1年际变化
1981~2020年灌南县雷暴日数共出现1002d,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为25.1d,其中年雷暴日数的最大值为41d,出现在2008年,最小值只有6d,出现在2014年,雷暴日数的最大值将近是最小值的7倍,说明灌南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

近40年灌南县雷暴日数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
2.31d/10a,减少趋势较为显著。

结合曲线图,可以将近40年灌南县雷暴日数划分为四个阶段:1981~1991年雷暴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1992~2008年雷暴日数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且2008年的雷暴日数达到最大;2009~2014年雷暴日数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2014年的雷暴日数降到最低;从2015年往后,雷暴日数开始逐渐增加。

总体来说,近40年灌南县雷暴日数的减少幅度要高于增加幅度,总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图1 1981~2020年灌南县逐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图
2.2雷暴月季变化
1981~2020年灌南县年内雷暴日数呈现出单峰型变化特征,尤其是5~9月份因天气热力和动力的影响,该阶段的降水量较大,成为灌南县雷暴日发生频率最高且最为旺盛的时期,雷暴日数共有841d,出现频率为83.9%;1~4月和10~12月份则为少雷期,总雷暴日数分别为83d、18d,分别是年雷暴日数的8.3%、
1.8%。

年内雷暴天气以7月份出现频率最高,共计出现347d,占34.6%;其次是8月份,累积雷暴日数为271d,占27.0%。

1~7月份灌南县雷暴日数呈现出逐月
增加的趋势,7月份雷暴日数达到最大;8~12月雷暴日数逐月减少。

其中1月和12月的雷暴日数共计2d,出现频率较低。

图2 1981~2020年灌南县逐月雷暴日数变化
灌南县年内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季雷暴日数累积出现166d,平均雷暴日数为4.2d,是年内雷暴日数的16.6%;夏季雷暴日数累积出现747d,平均雷暴日数为18.7d,是年内雷暴日数的74.6%;秋季雷暴日数累积出现77d,平均雷暴日数为1.9d,是年内雷暴日数的7.7%;冬季雷暴日数累积出现12d,平均雷暴日数为0.3d,占年内雷暴日数的1.1%。

另外,通过对灌南县四季雷暴日数的变化倾向率进行分析,春、夏、秋、冬四季的雷暴日数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501、-1.44、-0.457、0.068d/10a,除了冬季外,其余三季的雷暴日数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尤以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对年雷暴日数减少的贡献率最大。

2.3雷暴初、终日变化
1981~2020年灌南县平均雷暴初日为3月30日,其中初雷日最早出现在1月16日(2002年),最晚出现在7月24日(2014年),两者之间相差189d。

初雷日出现在1、7月份的分别有1次,占2.5%;2月份的有6次,占15%;3月和4月分别有14次、11次,分别占35%、27.5%;5月有5次,占12.5%;6月有2次,占5%。

灌南县初雷日以3、4月出现的概率最大,占62.5%,2月份出现概率辞职,1月、6月和7月出现概率较小。

1981~2020年灌南县平均终雷日为9月12日,其中最晚终雷日为12月31日,出现在1996年,最早终雷日为8月2日,分别出现在1981年、2016年和2019年,两者相差150d。

近40年间终雷日出现在8月份的共有11次,占27.5%;9
月份的有16次,占40%;10月份的有8次,占20%;11月份的有4次,占10%;12月份的则有1次,占2.5%。

终雷日以9月份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8月份,
12月份出现频率相对较低。

3、雷暴天气形势特征
对于灌南县的雷暴天气来说,主要有五种天气形势,分别是地面冷锋型、副
热带高压西北部型、高空西风槽、切变线型、冷涡型和台风外围型。

其中①地面
冷锋型。

地面冷锋过境时,在500hPa、700hPa不同高度处有西风槽配合,出现
雷雨天气的概率较大;500hPa处为槽后西北气流,天气晴好,下垫面将底层空气
烘热,进而引发雷雨天气。

②副热带高压西北部型。

在对流层底部,副热带高压
西北部的空气以暖湿为主,并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储存,极易出现雷雨天气。


别是在副热带高压西北部存在冷锋、低涡、高空槽等天气系统,出现大范围的强
雷暴天气概率较大。

这种类型的天气主要出现在午后到上半夜。

500hPa图上的副
热高压强度增加且不断西伸,减弱之后南落,588线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
雷雨天气的落区,③高空西风槽、切变线型。

08时500hPa处西风槽前存在西南
暖湿气流,700hPa处的西风槽或切变线,地面低压倒槽。

高空槽风向之间的夹角
不足90°,槽后存在较大的风速,槽线上游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雷雨天
气出现。

因槽线前后有明显的暖舌和冷槽,再加上较强的冷暖平流,对于雷雨天
气的形成较为有利。

高空槽位置对雷雨落区和出现时间有着决定性作用。

④冷涡型。

500hPa图中,有环流闭合冷涡出现在华北、东北地区,冷涡南落时,东南部
和太平洋高压距离较近,冷涡东南部和副热带西北部的气流辐合较强,有暖湿气
流出现在副热带高压西北部,极易在冷涡东南部出现雷雨天气。

⑤台风外围型。

在广东、浙江、福建一带的台风登陆后减弱为低压倒槽,倒槽顶端不断向北或者
东北方向伸展,冷空气灌入后,对于雷暴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结论:
(1)近40年灌南县平均雷暴日数为25.1d,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变化
倾向率为-2.31d/10a,减少趋势较为显著。

(2)1981~2020年灌南县年内雷暴日数呈现出单峰型变化特征,尤其是5~9
月份因天气热力和动力的影响,该阶段的降水量较大,成为灌南县雷暴日发生频
率最高且最为旺盛的时期,雷暴出现频率为83.9%。

(3)灌南县年内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夏季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雷暴日数出现频率较低。

除了冬季外,其余三季的
雷暴日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以夏季减少趋势对年雷暴日数减少的贡献率最大。

(4)1981~2020年灌南县平均雷暴初日为3月30日,初雷日以3、4月出现
的概率最大,占62.5%,2月份出现概率辞职,1月、6月和7月出现概率较小;
平均终雷日为9月12日,以9月份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8月份,12月份出现
频率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古明媚,张涛,电白雷暴气候特征及演变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7(2):103-105,109,122.
[2]利赛明,邵应泉,仇健.珠海市近 30 年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4,36(2):36-39.
作者简介:单芸(1990.02)女,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人,助工,
从事预报员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