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形象的变迁论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形象的变迁论题
说起孔子,可能每个中国人都认识。

在我们这个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度,一个没当过帝王、领袖,却又有如此高知名度的人,除孔子外怕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孔子都是万众敬仰的圣人,然而也有一些时候,他的形象不那么高大,甚至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孔子形象在历史上的变化,堪称一波三折。

一、汉武帝到清末民初圣人孔子:达到中国人威望的巅峰
在欧美人眼中,孔子是中国最重要、最有名的人,几乎没有之一。

美国人麦克•哈特写过一本名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的书,从1978年诞生至今长销不衰,其排名被公认权威、客观。

这本书按照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度,对名人进行排名。

其中中国人排第一的就是孔子,初版中将其列为第四。

在他前面的三位依次是:穆罕默德、牛顿、耶稣。

本书在新世纪修订过一版,新版中孔子降为第五位,释迦牟尼排到了他前面。

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这三位分别是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而牛顿则是改变人类对世界认知的物理学家。

孔子与他们并列,恐怕只有一个解释能说得通:老外把儒家思想视作宗教,这种宗教统治了东方上千年,而它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的影响力遍布整个东方,韩国每年会举办两次“释奠大祭”,分别在孔子祭日(5月11日)和诞辰(9月28日)。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以来,儒家思想就是历代皇帝的治国之本。

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此时距汉武帝统治时期已过去近两千年。

其间,孔子的个人声望始终维持在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甚至他思想的继承者孟子也被尊为“亚圣”。

很多历史学家都论述过孔子对中国人的意义,这里摘录钱穆先生的评点:“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当时可能谁都不会想到,在清朝灭亡后的一百年内,孔子的历史评价会上天入地,几经反复。

二、新文化运动以后落魄孔子:“打孔家店”之风日盛
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予,人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

”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好像突然画风不对了是吧?没错,上边一段完整引述了2009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里的一道题,可能当年的考生对这道题还有印象。

这道题的答案是B,即李大钊撰文强调的是反对尊孔复古。

李大钊此番言论,与民国初年的各路思潮密切相关。

在清朝灭亡到新文化运动这段时间,思想界在两股比较极端的思潮中摇摆:一种是复古,一种是立新。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有人喜欢怀旧,有人爱尝试新鲜事物,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然而在那个非常时期,复古与立新是“针尖对麦芒”的非此即彼之论。

而孔子此时被双方视作象征,一方认为,尊孔即是复古,就是要搞复辟;另一方认为,想换一个新世界必须彻底扔掉孔子思想。

最先把孔子当作政论工具的是袁世凯。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

当年便颁布《整饬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

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正式颁发《祭孔令》,公开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

9月28日,袁世凯在北京孔庙祭孔,同时各省将军、巡按使也都在省会文庙祭孔,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

袁世凯把尊孔作为他复辟的一条理论基础,在他失败后,“尊孔”这件事本身也受到了牵连从后来袁世凯复辟的结果往前推,恢复祭孔可以说是复辟的理论准备之一。

但这步走得很巧妙,思想界许多反对复辟的人都对此很支持。

康有为写过一篇《请饬全国祀孔仍行跪拜礼》,文中几近露骨地说:“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如果不拜孔子,要膝盖干嘛?可以想见,这种论调一定会让一些人不爽。

鲁迅就撰文反驳过:“走时的腿的动作,固然不易于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非圣人之疏于格物。

”其中的“圣人”一词就是在挤兑康有为。

袁世凯把孔子学说当做树立权威乃至恢复帝制的理论基础,主张共和的一派则相应地将孔子视作旧世界的遗毒。

陈独秀撰《复辟与尊孔》一文,旗帜鲜明反对尊孔:“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本文写于袁世凯、张勋两次复辟失败之后,他认为,尽管这两次复辟失败了,但如果不把孔子学说彻底抛弃掉,国家依旧不能进步。

“孔子生于二千年前君主之世,所言治术,自本于君政立言……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大致意思是孔子是君主时代的人,言论是为君主服务的。

如今再用孔子学说统治国家,就会阻碍文明进步了。

当时人们反对孔子学说到了什么地步呢?1921年,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出版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写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

梁漱溟这段话反映了两个问题:当时人们羞于谈孔子,可见孔子被视作过时、陈腐的象征;但他写孔子的书依然能够正常出版,有关孔子的讲座依然照常在做(《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是他历次讲座的文字集合)。

这说明孔子虽不招人待见,但还不是特别不堪。

陈独秀、李大钊主持的《新青年》杂志,旗帜鲜明反对“尊孔”
后世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孔运动概括为“打倒孔家店”。

其实这是后人的一种臆断,当年最激烈反对孔子的人,也不曾用过“打倒”二字。

最接近的一个口号是“打孔家店”,出自1921年6月16日,胡适给《吴虞文录》作的序中。

事实上,当时反对孔子的人,对孔子本身都还保持着足够的敬意,他们反的只是儒学被历代帝王宣传出的至高无上地位。

连抨击孔子非常严厉的李大钊,都明确表示过这种观点。

关于这点,高考也考过——
李大钊在其《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说:“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由此可见李大钊反对( )
A.儒学被人利用
B.儒学本身
C.国民政府专制统治
D. D.思想自由
这题选A。

三、1970年代“孔老二”:“批林批孔”运动使孔子成过街老鼠
刚才说了,新文化运动只说过“打孔家店”,并没说过“打倒孔家店”,这个倒字是谁加上的呢?答案是陈伯达。

新中国成立以前,陈伯达在建议成立“中国新启蒙运动学会”时表示,愿意“接受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的号召”。

后来“打倒孔家店”的说法又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比如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经学史的演变》中说道:“五四运动中的‘名将’之一的吴虞先生,曾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萧超然所著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说,陈独秀“高举‘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与当时甚嚣尘上的尊孔复辟倒退逆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

以上提及“打倒孔家店”的,无一例外都是后人描述前人时提到的,而在前人的著述中找不到相关词句。

之前质疑儒家思想地位的“打孔家店”,此时已演变为全盘否定孔子本人的“打倒孔家店”,并最终形成反孔高潮——1970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

林彪和孔子,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在1974年初至同年6月间,被中国人合在一起批判了半年左右。

在这之前,1968年10月,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我这个人有点偏向,不那么喜欢孔夫子。

赞成说他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观点,不赞成说他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因此郭老的《十批判书》崇儒反法,我也不那么赞成。

”郭老指的是郭沫若,他之前曾在《十批判书》中著有《孔墨的批判》一文,基本立场是崇尚儒家、反对法家的。

进入1970年代后,毛泽东反对孔子的言论逐渐增多。

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对王洪文和张春桥说:“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

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

尊孔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从此,孔子与之前叛逃的林彪一道,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批准王洪文、江青的要求,由党中央转发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批林批孔”运动遂在全国开展起来。

这场运动持续时间不长,却留下了很多海报、连环画,现在可以随意搜到,这里摘录一些——“批林批孔”时期海报以及这部很有代表性的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那个时候对孔子的贬损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孔子名仲尼,家中排行老二。

于是在那段时间,孔子就被蔑称为孔老二或孔二。

在那种大环境下,很多人从尊孔转变为反孔。

其中,郭沫若在被批评后,特意写了一首名为《春雷》的七律诗以表明态度: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四、改革开放后平民孔子:仲尼变得“萌萌哒”
“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带领人民致富的同时,也放了孔子一马。

大家一心向钱看,无论尊孔还是反孔,在那时都不再有人关心。

在这个阶段,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用一种前人不曾想到的方式,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孔子。

蔡志忠用漫画的方式重构了人们对孔子等圣贤的想象
蔡志忠从1960年代即开始创作漫画,后来凭《老夫子》、《乌龙院》收获极大人气。

从1986年开始,他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为蓝本,创作了《庄子说》、《老子说》、《孔子说》等多部四格漫画。

他的作品是1990年由三联书店引进大陆的,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看过他的书。

对于几千年来高高在上,十几年前又被踩在脚下的孔子,用漫画乃至搞笑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其独特的魅力让当时很多人惊叹不已。

即便现在看来,这些创作于距今近三十年前的漫画,还是丝毫不落伍。

当时的人们会觉得这个孔子很平民,21世纪初的人会觉得他很酷,而今天的我们则会觉得他很萌。

每个时代的人都能用当时最时髦的词形容这个长相奇特的怪老头。

对于自己的创作初衷,蔡志忠写过《孔子也是人——我画<孔子说——仁者的叮咛>》一文予以阐述:“孔子也是人,人最可爱的地方就是他?它有人性,有喜怒哀乐,孔子他高兴了就唱歌,生气了就表现出来,伤心了就痛哭,看不顺眼时也会当场骂人,使人难堪;有时也会开开玩笑,他做事有时成功,也会失败,并不是像神样永远不会出错,当您看了这本书,了
解到孔子也跟您我一样,也是人,您将会更亲近他的学说了。


五、21世纪以来雕像孔子:国学复兴孔子复归圣位
曾坐落在国家博物馆前的孔子雕像
上面那个雕像,大家可能不陌生。

2011年1月12日,这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前落成。

孔子雕像的竖树立,有很强的官方肯定意味。

此时孔子的地位已与之前三十年决然不同了。

这种地位的上升是与国学复兴密不可分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国力日益强盛,民众的民族自豪感逐步增强,同时对外文化推广的需要也更为迫切。

向外国人推广中国文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很重要。

外国同行的经验是,借助本国最具知名度的文化名人进行传播。

1951年,联邦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活动的机构——歌德学院成立。

1991年,西班牙也成立了类似的机构,命名为塞万提斯学院。

显然,他们都认为歌德、塞万提斯是最能代表本国文化的人物。

那么,中国如果成立这类机构,该叫什么呢?
答案几乎是毫无争议的。

2004年,中国成立了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

截至2014年12月7日,已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

2005年,国内高校第一所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

在学院官方简介中,明确声明为:“顺应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以传承中华文明、宏扬国学精髓、培养国学人才和建设和谐社会等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同样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一档专门讲历史、讲国学的栏目大火特火,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百家讲坛。

其中,北师大教授于丹讲述《论语》与孔子的讲座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关注,仅是将讲座实录稍加编辑仓促付印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就卖出了600万册。

上述事件都发生在21世纪初的几年之间,可见彼时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国学有很大兴趣。

而孔子作为国学乃至整个对外文化推广战略的代表人物,地位也迅速回升,直至本节开头所述的那尊孔子雕像落成。

然而争议也从雕像亮相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歇过。

最终,仅仅三个月后,孔子雕像便被移走,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园中。

从孔子雕像的遭遇中可以看出,尽管孔子地位已经比“文革”时有了很大提升,但离古代那个受万民敬仰膜拜的“文圣”,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从另一个角度讲,老百姓对公共雕像能够发表质疑,并最终促成其搬离,是一种进步,起码比康有为的“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论调要好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