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
第一篇:《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39-40
【教材简解】
这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
此外,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例题以两个小朋友购买玩具火车和汽车为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口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想想做做”一个安排了7道题。
以达到巩固和拓展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目标,并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预设】、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理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选择合理的算法;重视学生的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游戏,唤醒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并在生活情境中,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
然后学生在尝试探究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通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理解和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方法。
最后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自己读题分析,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通过创设问题,促进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唤醒旧知
、口算抢答。
6+8、2+7、36+9、32+40+、20+30、30+90、300+900、43+20
交流:说说300+900,(也要数位对齐)。
小结:口算时候也要注意数位的对齐。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旧知;在抢答中,不但复习了口算也要数位对齐的注意点,还为新学习作好了知识铺垫。
】
二、在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
师口述:同学们去过超市买过东西吗?生活中,买东西是不是预先算好要买的东西一共多少钱,然后正好带那么多钱去买。
还是先估计一下每样大概的价钱,然后估计一下总价钱就带钱去买?(生回答)媒体:汽车2()元,火车4()元
、估算六十多(不进位加法)
师:张老师要买1个玩具汽车和1个玩具火车,作为孩子的生日礼物,我预先打听过了,一个玩具汽车二十几元,一个玩具火车四十几元。
问:张老师至少要付多少元?(指名回答)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师口述:我有可能要付61,62,63---,可能吗?
问:什么时候两种价格相加是六十多?
(生回答个位不进位)
2、估算七十多(进位加法)
问:我可能要付七十多元吗?(生回答)追问:为什么?(生回答,个位有进位)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小结:当个位有进位的时候,两种价格相加是七十多。
过渡:我们顾客去买东西,可以估算。
但超市里谁不能估算呢?(营业员)
口算,有时候可以估算,有时候需要精算(板书:精算)这要看职业特点
和买东西的多少。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估算结果六十多和七十多,学生认识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区别和联系。
并且感受到估算和精算在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三、新探究口算方法
师口述:如果我们要精算出买这两个玩具要付多少钱?我们必须知道商品的确切价格。
问:你能说个例子两个玩具的价格,并且两个一共要付六十几元。
(生:汽车***火车****一共要付***元,教师板书算式)
、教学44+2(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媒体:玩具汽车2元,火车44元)。
⑴问:这样要付多少钱呢?(指名回答)
师: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容易口算吗?
⑵交流口算方法
问:以44+2为例,你是怎么口算的,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打开口算思路,说出三种口算方法:
① 44+20=64 64+=69
② 40+2=6 6+4=69
③ 40+20=60 4+=9 60+9=69
⑶比较渗透“转化”
师:我们想出了三种口算方法,这三种口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
【设计思路:有雨学生对口算加法有较多的经验积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习惯主动尽心探索,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教学44+38(有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师口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大家都会算了,那进位加法呢?
(媒体:火车44元汽车2元客车38元)
问:你能找两个一共要付八十几元的玩具吗?(44+38)
⑴问:火车和客车一共要付多少钱?(44+38)
⑵交流口算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① 44+30=74 74+8=82
② 40+38=78 78+4=82
③ 40+30=70 4+8=12 70+12=82
⑶比较渗透“转化”
(和不进位加法一样“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
3、比较两种口算的异同
问: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师交流相机小结:两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加时要不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4、适当拓展,解决新问题
师提出要求:根据图中的条,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列式口算)
小结:口算的方法要选择使计算更简便的方法和适合自己的方法。
【设计思路:通过比较不进位加和进位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
(1)独立完成在书本上,师巡视指导。
(师提醒:做口算不要急,要慢慢的,算准确。
)
(2)校对答案:师说算式,生答。
(可能出现的错误:2+44,十位上算成2乘4得8;2+49=64没有进位,进位加时容易把进的1忘加。
)
(3)师介绍自己的方法:先估一估,再口算。
32+7结果是八十多,89;38+7结果是九十多,9
2、想想做做第题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用老师刚刚介绍的方法)
(1)师:3+32,进位吗?和是几十多?(生:六十多)
结果是多少?(生:67)
(2)剩下的四题自己小声说一说(全班校对)
3、“想想做做”第2题
生一组一组写出得数,在组织交流。
(突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在口算方法上的联系)
4、“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能看懂这张表吗?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各自计算并填表;指名说说填表时的计算过程;)
问:哪个年级喜欢集邮的人数最多?
、“想想做做”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
(1)独立完成第一组60+70600+700
指名说说口算过程
(2)师引导:① 6个十加7个十,就是13个十,即130;6个百加7个百,就是13个百,即1300;
(3)用口算方法算出后面几组口算
五、拓展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示解题策略。
①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察分析,并有条理地说出结果。
②这是动物园各个馆的分布图以及线路图。
从熊猫馆到老虎馆可以怎样走?三条路中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
么?。
(可以直接看出来;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一估;还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解题的条理性,让学生学习逐步分析、分解复杂题型的能力,培养了直观判断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
】
2、出示情景图:(鸡2元鸭29元牛肉18元羊肉23元三个小朋友每人带0元钱)
师:买两样不一样的东西,你可能买什么?
生交流(可以估算,也可以精算)
师:你能一下看出哪两样东西不够?
生交流
【设计思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所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六、全总结
师:上完这节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总结:估算对精算也有好处。
回去和同学交流感受。
七、最后安排学生后的小游戏:抢100。
如一人出4,另一人想,准备10张牌,赢了就拿牌。
附:【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
(进位加法)
44+38=82(元)
44+2=69(元)
精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估算
六十几
八十几
第二篇: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苏教版)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页。
本课教材是以解决跳绳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跳绳的情境,让学生解决“小红跳了多少下?”和“小军跳了多少下”这两个问题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45)和进位加(28+45),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探索两位数加法不同的口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进行口算;过程与方法:经历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能运用“直接从十位算起”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难点】
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及优化的感悟【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附后)【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疑】 1.口算下列各题。
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说说结果。
2.说出下列各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
指名说一说各数的组成。
(强调几个十和几个一,把十位和各位分开)让学生初步感知“拆数”的计算方法3.揭示完整的课题: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自学质疑】
1.课件出示自学目标,学生齐读。
2.学生根据自学目标自学新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记下自己有疑问的问题。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合作排疑】——探究新知,巡回指导。
1.自主学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能正确提出并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2)交流解决问题:
“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2.合作交流,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讨论: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
(学生能准确表述口算方法)3.小结:方法
一、方法二。
(交流第一个算式时小结口算方法。
)
四、【展学释疑】——互评互议,小结提升。
1.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
提问:这两道题在口算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交流中小结:
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
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五、【用学生疑】——精当练习,适度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集体订正。
(2)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
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
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集体订正。
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六、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1.由老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什么?
2.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体会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好几句话,说一说。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例1图)
(1)小红跳了多少下?
45+23=68(下)
方法一:40+20=60
5+3=8
60+8=68 方法二:45+20=65
65+3=68
答:小红跳了68下.(2)小军跳了多少下?
45+28=73(下)
方法一:40+20=60
5+8=13
60+13=73 方法二:45+20=65
65+8=73
答:小军跳了73下。
【教学反思】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已有经验,体验“多样化”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2.重视比较归纳,实现“优化”
方法是多样的,但也有“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
在提倡和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吸取各种方法中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第三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观察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本节课首先利用情境图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
2.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已有口算加减法的经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
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收集资料的信息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情境图。
(出示PPT课件)(1)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收集数学信息,并相互交流。
(2)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就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
系。
二、探究体验
1.(1)出示例1(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2)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35+34=?
(3)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然后汇报。
算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结果是69。
算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得数是69。
(4)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5)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①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另一个加数连续加上这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②把两个加数都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加起来。
2.课件出示例1(2),学生独立完成。
(1)各组汇报算法。
算法一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算法二用凑整法,先算39+1=40,再算40+43=83。
算法三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70+13=83。
(2)引导学生比较例1(1)和例1(2)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例1(1)不需要进位,例1(2)个位数相加满十了,需要向十位进1] 3.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以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教材12页3题。
展示图片,任意选择两样商品让学生口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元。
3.课件出示教材12页4题。
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解决问题,把得数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教材12页1、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拆一个加数
拆两个加数
凑整法
第四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39~40页“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口算出结果。
教学流程:
一、口算我能行
12+4 7+9 30+5 7+18 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具吗?今天啊,有两个小朋友自己去买玩具了,可他们在付钱的时候发现自己数学知识不够,不知道付多少钱,你们能帮他吗?
2、如果让你来选购两件玩具,你会选择哪两件呢?算一共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板书(不进位的)(进位的)44+25 44+38
3、谈话: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口算出结果,再倾听别人的算法。
说说谁的算法更合理。
5、归纳算法:(1)44+25 预设:①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部分合起来。
②先算44+20,再算64+5。
③先算44+5,再算49+20。
④
先算25+40,再算65+4。
……(2)44+38 预设:①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部分合起来。
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40+38,再算78+4。
③先算44+40,再算84-2。
6、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好算些?你认为哪种方法算得又对又快,你就用哪种方法算。
7、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加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把两次加得的和再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进位加,第二题是进位加,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8、小结:在口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在计算进位加时别忘了十位加一)
三、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
(2)每朵蘑菇上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你是怎样算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比较。
(2)说说每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算的?
(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第4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
(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小结:整百数加整百数,只要把百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个位都是0。
第5题。
(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
小结估算方法:先加十位,再加个位的,进位的再加一个十。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
第五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39页-40页。
教材简解: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学会了千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材创设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比较进位与不进位加在算法上的异同。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口算方法。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使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形成估算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通过比较,渗透“迁移”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且用多种方法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口算时注意区分进位和不进位。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去超市购物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特别感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自身的认知区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教学框架,使数学课更有数学味。
在
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具有相关的知识经验,或者所学的知识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将视角放在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上,使他们的数学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3.合理整合教材,让计算充满生活的气息。
怎样避免计算课的单调乏味,调动学生对计算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是上好计算课的又一关键。
本课巩固环节处,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逛食品柜,把有关的习题连接起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计算充满生活的气息,保证了练习效率的有效、高效。
设计思路:对于知识,学生与老师之间不仅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任何一个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自主建构,自主建构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自主建构中逐步提高与深化。
我在设计时由复习导入,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使学生回忆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时通常都是把两位数拆成几十和几来口算比较简便。
为本课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新课时,我创设了去玩具柜买玩具的情境,提出问题买布娃娃和小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由学生自主说算式,并口算出得数,并交流各种算法。
每种算法不急于优化,而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
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尊重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
练习的设计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逛食品柜,把有关的习题连接起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练习口算,你会算吗?课件出示:13+425+423+6 13+4025+4023+60(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加整十数时通常都是把两位数拆成几十和几来口算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板书)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材料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超市的玩具柜去逛一逛。
(课件出示:布娃娃2□元小汽车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