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二单元外国散文两篇教案 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外国散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学惯用比照的手法传情达意。
2.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
3.继续训练学生概括要点和挑选信息的才能。
4.引导学生理解“朴素〞“最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对本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这是两篇自读课文。
其学习的重点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师在处理这两篇短文时,应将重点放在学生朗读体会、全面把握、概括要点上,训练时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纲挈领地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能灵敏地运用在前几课掌握的概括要点的方法,有方案、有步骤、有重点、有条理地完本钱课的学习任务。
同时,增强他们不仅可以读好中国散文,而且可以驾驭外国散文的信心,从而全方位、多层面地进步学生的阅读才能。
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比照手法的运用
文章的结尾局部和前文表达中“没有〞句式的连续使用都使用了比照的手法,作者通过比照手法的运用,概括出托尔斯泰墓独有的特点,以此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如此朴素的坟墓却是俄国最宏伟、最感人的,分析托尔斯泰的选择及作者独到的认识中表达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写作特点
语言朴素,尤其对托尔斯泰墓的描写完全是白描手法。
如“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而且作者屡次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形状及其环境,每一次描写都能突出作者表达敬仰之情。
抒情议论交融在一起。
感情真挚。
而且是直抒胸臆。
如“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
用了比照手法。
如与托尔斯泰地位相当的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作比照再次突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冬天之美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乡村冬天的景物的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墨:
一是从客观事物的声(“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色(麦田、苔藓、花儿)、光(阳光)诸方面显示乡村冬天的明丽。
二是在事物的动态和静态,以及动静结合的描写中,不仅展示它们外在的形态美,而且显示它们内在的盎然活力,激发了人们的向往之情。
三是从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来反射外物,以微妙的感受传情达意,感染读者。
这三方面有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集中反映乡村冬天之美。
摘自中学语文
教学设计例如
教学目的:1.学惯用比照的手法传情达意。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挑选重要信息。
3.引导学生理解“朴素〞“最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的1和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特色。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一、导入:
1.用俄国著名小说家柯罗连科在托尔斯泰逝世的第二天为悼念列夫·托尔斯泰而写的散文死了导入本文。
2.简介列夫·托尔斯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自传体三部小说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贵族家庭,一生致力于贵族“平民化〞,为农民兴办教育,从事体力劳动,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
托尔斯泰不仅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了宏大的艺术成就,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的顶峰;更为感人的是他始终无比深邃地挚爱着苦难的人类,坚持着艺术家的任务是“应当决定并认出什么人能给予人类幸福,什么人能拯救万民于水火〞〔我们应当做什么?〕。
所以托尔斯泰不仅用文学作品哺育着人类,更以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感召着世人。
这么一位伟人,死后他的坟墓什么样呢?下面我们一起阅读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余同学考虑三个问题。
1.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托尔斯泰墓的根本特征。
2.用文中的语句说说托尔斯泰墓的位置、外观。
3.人们来参观托尔斯泰墓有什么详细的表现?为什么?
明确:
1.朴素。
2.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3.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欣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讲话。
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是人们的敬意使人们这样做。
三、研习课文
1.托尔斯泰的墓为什么要埋在树林里?〔这道题的设计允许学生有多种理解〕
明确:“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这是儿时的想法,晚年的托尔斯泰还这么执着地相信这个传说吗?从哪看出来?
“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妙的启示〞,获得什么启示?
明确:和自然融为一体。
寄托他为人类寻求幸福的不泯心愿。
2.作者写托尔斯泰墓,为什么还要写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
〔1〕一般伟人墓什么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明。
“老残军人退休院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
是个伟人。
歌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作品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浮士德等。
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是个伟人。
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六至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戏剧家。
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并把他的作品誉为“世界艺术顶峰之一〞。
代表作有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瑟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是个伟人。
〔展示多媒体课件,〕
拿破仑的灵柩是由一具大型赤紫色斑岩石棺组成。
石棺椁内还有六层棺,从里至外,一层是白铁棺,二层是桃花心木棺,三四层为铅制棺,五层是乌木棺,六层是橡木棺。
在墓后的一块石碑上,铭刻着拿破仑的遗言:我希望可以把我的骨灰安葬在塞纳河畔,安葬在我如此热爱的法国人民中间。
〔2〕从外观上看这些伟人的墓确实很壮观,华美堂皇,我觉得这些墓是挺美的,作者为什么认为这些伟人墓不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这些伟人挖空心思置办的石和豪华装饰与他们的声名完全相符。
而同是伟人的托尔斯泰的墓确实显得很朴素,托尔斯泰墓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墓,一位声名显赫的伟人的墓。
与他的声名完全不符。
宏大的反差令人震撼。
3.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托尔斯泰墓地的自我选择和设计包孕着他对功名利禄、金钱和地位的彻底否认,以及他对平民化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回归平凡,回归群众,回归自然。
与其他伟人的墓比较,托尔斯泰墓地的朴素折射出他永不褪色的人性的魅力,朴素是他的人格的象征,所以他的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正因为这种美,才让到这里来的人充满敬意。
是墓主人的人格感染着前来凭吊的人,所以它更扣人心弦,更打动人心,这种美是一种人格之美。
冬天之美
一、导入
托尔斯泰的墓美在“朴素〞,那么法兰西冬日的乡村美在哪里呢
二、作者简介:乔治桑是法国19世纪女作家,以妇女问题为主要题材,她认为爱情和婚姻问题关系到妇女的解放,她把这个问题看得高于一切。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三、分析课文:
请同学默读课文冬天之美。
〔以考虑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读。
〕
考虑题:1.法国冬天美在哪里?
2.作者为什么认为乡村比城美?
讨论明确:
1.法国的冬天美在哪里?
〔1〕自然景物是美的
阳光是一年之中最灿烂、辉煌的。
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芒。
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
华美的常春藤涂上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
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
还有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
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
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者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
〔2〕乡村的生活是美的
“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是是似乎也听从人们使唤。
由于人们可以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
〞孟子说过“充实之谓美。
〞
2.作者为什么认为乡村比城美?
乡村冬天的美在于自然,在于火炉边的天伦之乐,在于精神生活的充实使人远离虚伪,远离急躁,真正体验到自然之美。
〔讲解时从比照入手,设计小问题切入。
〕
3.乔治桑心中的美与茨威格心中的美有什么一一共同点?
追求自然的、精神之美。
精神之美比外在美更能打动人心。
四、讨论:你对作者喜欢的这种美认同吗,说明理由。
〔此题目的设计思想是希望学生可以认同精神生活的充实之美,答案可以有许多种,即使不认同也可以,把语言表述清楚即可。
〕
五、全文小结。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要懂得美,也要学会发现美,这也正是作家能从平凡中见非凡写出好文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要关注生活,进步我们的文化品味,热爱美的事物,培养美的情趣,做一个能发现美、感受美的人。
六.作业:课外练笔我发现了美。
外国散文两篇教学设计例如
师:同学们,知道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谁的吗?
生:托尔斯泰的〔异口同声〕。
师:这么说,我今天上的课文早就“泄密〞了?
生1:不!我们从一开始领到书就关注世间最美的坟墓了。
〔幽默的问答,引发笑声。
〕
师:请翻到这一课,快速默读,眼、口、手、脑并用,取决一个问题,请看投影。
其一,文中几次直接描写墓地?用笔圈起来。
其二,墓地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有无概括性词语,即像荷塘月色那样的“文眼〞。
其三,说说初读印象:托尔斯泰墓终究美在哪里?你的问题解决了,就请举手,看谁读的又快又准。
〔三分钟不到,纷纷有人举手发言〕
生2:文中四次直接写托尔斯泰墓。
第一段第二行至第五行“大树荫蔽〞,这是一。
第二段“它只是……名字也没有〞这是二。
“这里,逼人的朴素……当中的一个〞,这是三。
“人们重新感到〞到文章结尾,这是四。
师:根本扣住了“直接描写〞,读的是准的,掌声鼓励!
生3:从标题和全文看,出现频率最高的同名是“最美的〞,因此我认为托尔斯泰墓的根本特征是“最美的〞。
生4:“朴素〞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尤其是“纪念碑式的朴素〞是正性判断,所以我认为托尔斯泰墓的根本特征是“朴素〞。
师:如今有两种看法,大家评判一下,哪一种更确切?
生5:我赞成“朴素〞一说,“最美的〞是托尔斯泰墓给人的主观感受,不是墓的客观特征。
师:赞成“朴素〞说的举手。
〔全都举手〕哇,都赞成?〔对生3〕怎么你也赞成?〔生3点头〕我不仅赞成,而且对这位同学〔生5〕深表敬仰。
因为,他说到点子上了,物的特征只能取其客观属性来概括,不能以人的主观感受替代。
我们研究问题一定要弄清楚问题的性质。
为刚刚两位持“朴素〞说的鼓掌!
生6:刚刚同学的发言临时启发了我,我以为托尔斯泰墓美就美在“朴素〞。
生7:我觉得还应补充一点,是“逼人的朴素〞“纪念碑式的朴素〞。
师:很好!说明大家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要点。
师:下面按座位自然分成四组研讨。
〔事先设置卡片,临时抽签,安排学习内容,指定学习组长统一主持活动。
〕每组由一人诵读规定的学习内容,其别人根据要求进展研究性学习讨论,然后各组确定一人到讲台来
汇报发言。
如觉缺乏其他组员随时补充,一一共同完成学习目的。
研究时间是是是8分钟,看哪一组学习得最有收获,发言最精彩。
〔8分钟后恢复原座,依次上下,汇报发言。
〕
生8:我们第一组研读的是第一处墓地描写片断。
我们认为,“远离〞“孤零零〞等用语,突出了基地的偏远、孤独;“只是〞、两个“无人〞,突出了墓地的极其寻常。
生9:需要补充一点,我们第一组研读的还有一个问题:从后面补叙看,托尔斯泰对自己墓地的安排还是为了保持死后的“平平常常〞。
生10:我们第二组研读的是第二处墓地描写片断。
重点研讨的是两个问题。
其一,“没有十字架〞等四个“没有〞,突出墓地的极其平凡。
其二,以“漂泊汉〞等作喻,进一步突出托尔斯泰最最平凡的特点。
师:如将“漂泊汉〞换成“贵族〞“将军〞作比,如何?
生:那就与“平凡〞“朴素〞不相符了。
师:能抓住整体推断局部,第二组同学也完成得很好,为他们鼓掌!
〔示意第三组汇报〕
生11:我们第三组研读的是第三处墓地描写片断,重点研讨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写风声以动衬静,增添整体“宁静〞之感,衬托“朴素〞;写暖阳是为了给“朴素〞增添一些生气。
对文中“特殊的日子〞我们有四种理解:一是托尔斯泰逝世的日子,二是托尔斯葬的日子,三是作者前来祭奠的日子,四是托尔斯泰的生日。
师:请大家将标题与文后注解对照起来,对“特殊日子〞做出最确切的推断。
生12:有必要重申我刚刚在小组讨论中的看法。
文章副题点明的“1928年〞与注解②中的“1828年〞正好相距一百周年,这就是所谓“特殊的日子〞。
由此可见,它指的是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
师:好极了!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的发现,这是创造精神的一种表达。
用掌声向他致敬!这一题的解答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启示:读文章,要读正文,也要读文题和文后注解,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后加的注解更有读的必要,因为注解往往是暗设台阶辅助理解的。
〔示意第四组汇报〕
生13:我们第四组研读的是第四个描写片断,重点研讨的是两个问题。
其一,人们之所以“来这里没有勇气,摘一朵花〞,那是人们感到托尔斯泰伟大,自己太渺小,自愧不如。
其二,写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基地,是反衬托尔斯泰,说明华美堂皇不如朴素有震撼力,突出“最美〞的感受。
师:简明扼要,第四组的研讨同样收获很大。
掌声祝贺!
师:大家的研讨发现了一个一一共性,既托尔斯泰墓是非常朴素,甚至寒酸到了一无所有。
既如此,作者又说他是“世间最美的〞,这如何理解呢。
〔学生沉默〕是美在墓的本身,还是美在……
生14:他活着不夸耀自己,死后也不为名声所累。
生15:他不愿给活着的人添费事,这是最可贵的。
师:说得对。
还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物质上的“无〞与什么“有〞是相反相生的。
生16:与精神上的“有〞
师:对了。
这就是相反相生的辩证法。
越是伟人越是难以“自轻自贱〞,托尔斯泰能“自轻自贱〞到彻底的“无〞,正因为他的精神、胸怀到达了至高至美的“有〞。
托尔斯泰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让我们怀着敬意把课文最后14行,也就是“这里,逼人的朴素〞以下的文字齐诵一遍,感受一番。
〔齐诵〕
师:托尔斯泰的墓美在“朴素〞,那么法兰西冬日的乡村美在哪里呢?请大家用刚刚学习的方法。
其一,法兰西冬天之美美在哪里,根据内容层次归类说明。
其二,为表现冬日之美,除描写外,还突出使用了什么方法?
生17:本文一一共两段,第一段写生活方面的,第二段写自然景物。
因此我认为,法兰西冬日之美,含自然美和生活美。
师:第二段就没有人的生活内容吗?
生17:〔稍顿〕有,最后写到人的精神生活。
师:对,只能说侧重写什么,表述要力求准确严密。
生18:本文还突出使用了比照,如第一段的都与乡下生活环境的比照。
师:除了反比之外,还有无交相辉映的映衬。
生19:第二段的自然风景美与精神生活美就是交相辉映的。
师:对。
用比衬手法概括更准确一些。
下面重点看第二段,根据我诵读的重音停顿,结合你们自己的视觉感受,感悟两个问题,请看投影。
其一,区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冬日乡村之美的。
其二,结尾为何要写人的聚集活动?
生20: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如“紫〞“绿宝石〞“鲜红〞“金色〞“紫罗兰〞等,突出色彩迷人。
生21:还有情态描写,如“躲〞“闪烁〞“披上〞等,突出这儿的活力活力。
生22:结尾写到人,是为了突出人的生活情趣美。
师: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自然的,有生活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得意。
人的活动使自然美活化了,美的意蕴深化了。
大家一起美美地诵读一段,沉浸其中。
〔齐诵〕
师:很好!请看投影。
请将外国散文两篇作异同比较,大家说我填写上上。
同:情景交融,比照映衬,提示美的真谛。
异:对象不同——一写人品,一写风景。
构造不同——一为层进,一为总分总。
风格不同——一个内蕴,一个外显。
同一类散文,关注对象不同,引发感慨不同,章法、风格各具特色。
人的美的真谛在精神的富有,生活美的根底是“宁静〞,这就是两篇美文给我们的美的启示。
〔板书、作业略〕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扩展资料
相关资料
1.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
2.歌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作品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浮士德等。
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3.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六至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戏剧家。
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并把他的作品誉为“世界艺术顶峰之一〞。
代表作有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瑟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寂寞的茨威格
奥地利萨尔茨堡是个人口十二万的城,以两样“宝物〞知名。
一是屹立在山上的十二世纪古堡,赫然叫做“高萨尔茨堡〞,二便是音乐神童莫扎特。
一到萨尔茨堡,人们就立即被这两样东西所“君临〞、所“左右〞,叫你的神经和五官一起喘不过气儿来。
不管人们走进萨尔茨堡的哪个角落,那座城堡老是高高地威严地洞察一切地俯视和监视着你;人们走街串巷,到哪儿也都逃避不了莫扎特;从莫扎特故居、莫扎特诞生屋。
到耳朵里灌满他的音乐,像A大调小提出琴协奏曲之类,一直到行人个个嘴里嚼着的“莫扎特巧克力球〞……
但是,萨尔茨堡其实还应该同另一个名字连在一起。
他就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
茨威格的魅力终究又在哪里?
诗是年轻人的花园,有哪能个年轻人不曾读过、甚至写过一两首诗?又有哪个年轻人不曾想要在诗歌里面发现自己?
各种年龄档次的人们都读茨威格,因为,他们也都想在茨威格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诗对于年轻人的魅力,也就是茨威格对于各种年龄档次人们的魅力。
人们读茨威格,人们也是想通过茨威格阅读自己,读清楚自己。
茨威格有一种力量,一种也许是从他所崇敬的弗洛伊德那里借来的力量,逼使你把自己的内心相貌同小说的主人翁面对面对照。
日本人引他为:“翻开了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你读茨威格,你就会时时想
着我,假设我是处在小说主角的境地,我又会怎么样?我是不是也会同他或者者者她一样,那么迷惘,那么疯狂,那么失落,或者者者,那么老是执着于一种感情,“一辈子也没有感到疲倦!〞,像巫山云里女主角说的。
茨威格以他笔下生花,制作消费出一大群丰美多姿、感情奔放而又命薄缘悭的女性而知名。
这一点是高尔基这个苏联文坛的巨匠所特别看重并且指出的。
伟大的高尔基毕竟是高尔基,即使在“斯大林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在阅读“资产阶级作家〞茨威格的巫山云后是多么冲动和惊叹。
他给茨威格写信道:“这个短篇那种惊人诚挚的笔调,那片对于女人的超人的温存,那派对于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表现力,把我深深地打动了。
〞难怪高尔基后来同茨威格建立了“最珍贵友谊。
〞而且,他还把“世界上最理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不仅如此,茨威格也可说是世界上最理解读者、但又并不曲意取悦读者的作家。
他那时代的文学,对于严肃的读者,严肃的作品照样一印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
茨威格在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里,曾屡次不无骄傲地谈到他的书出版盛况。
“我的每一本书,当它第一天在德国公开发行时,就要销售两万册。
〞他那本旷世杰作,但是同目前所谓“畅销书〞标准保持很远间隔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十二个历史小片段,印数到达二十五万册,今天仍旧令人羡慕惊叹。
在他生前,根据统计他已经是世界上“被翻译出版得最多的作家〞。
他曾亲眼看到一个小学生,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儿零用钱去买了人类群星闪耀时,还不知道看不看得懂;火车列车员因看过他的书而立即认出了这位作家,而国外海关职员由于读过他的书而向他表示客气和敬意……
最重要的,是他建立和拥有了一个稳定而不断扩大的读者群。
这些读者注视着他的文学活动,关注着他的每一本新书,期待着他的下一本书可以给他或者者她带来一片惊喜,而又并不脱离他们已经熟悉了的、“茨威格式〞的感情激越和华美华美……
我也是属于这些人群中的一员,虽然离他在时间是是和空间的跨度曾经是那么遥远。
在小学,我就看过家里那本商务印书馆出的罗曼·罗兰,作者标明是“刺外格〞,翻译者是“杨人缏〞。
“刺外格〞这个名字很特别,而我当时正是“传记迷〞。
但是“刺外格〞的这本不一样,有那么多照片和图画,写法又那么腾挪跌宕、兴趣盎然,更像一本小说。
它与我当时看过的沉闷的佛兰克林自传、枯燥的世界名人传等相比大放异彩。
后来,在大学一年级的那个春天,在灌满了风沙的北大某个阅览室里,第一次读了登载在译文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我呆呆地坐着,头脑一下子如同被雷击,灵魂突然间就像被抽空。
摊在面前的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的数学分析教程也好,几十道“数学分析〞的繁难作业也好,统统被我抛至脑后去了。
我那时当然没有想到,我今后将会长期生活在他住过的城,时间是是比他累计住的时间是是还要长。
而且,我的谋生手段虽然同我当时弃之不顾的数学有关,但是在精神世界里,主观上我却愿意归属于以他为一种象征的文化范畴,那片气象恢弘博大、而又以多样文化和多种语言为支撑点的气氛,以及深深植根于历史感的精神传统。
我也同他一样,感到“半个世纪之内发生的急剧变迁,大大超过平常十代人的时间是是〞看到了“人类由在技术和智力上获得意料不到的大大进步,一跃而超越了以往几百万年所获得的业绩〞。
我更同他息息相通,对于“我们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像我们这样命蹇时乖〞深有感触,灵魂时时产生震荡……
对于这种变迁、这种动乱、这种光明和黑暗的交替胜负,茨威格,像他在绝命书里说的,“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我们而去了。
我们还活着。
我们等到了光明,也等到了一个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讨论和纪念他的开通时代。
——摘自钱定平著欧美琅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