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一体化的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建设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研一体化的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建设概
况
王庆雯
【摘要】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实行"借、阅、藏、学、研"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使
其成为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型图书馆.文章对新馆独特的功能布局、服务模式、网络
系统建设做了详细介绍,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年(卷),期】2011(023)004
【总页数】3页(P30-32)
【关键词】新馆建设;功能布局;服务模式
【作者】王庆雯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6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始于1903年创建的文华公书林,迄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早在文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时期,因最先打破旧式贮之高阁的藏书楼观念,对中西文图书期刊采取开架式供人阅览,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公共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兴起与繁荣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图书馆自动化、
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高校教育和社会服务,在保留原有老馆的基础上,建起一座面积约30 000㎡、十一层(地上九层,地下二层)的
现代化新图书馆大楼。
新图书馆大楼位于华师桂子山的最高点,呈“┓”形,楼体四周为绿色的玻璃幕墙,具有现代、典雅、明静之风格。
由加拿大黄雄溪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适用、灵活、高效、经济、安全、美观的特点进行设计。
新馆可藏图书约120万册(不含中外文报刊),阅览桌位4 500多个,采用有线和无线覆盖相结合的多元化网络服务体系,开通自助借还系统,配备中央空调,实行“借、阅、藏、学、研”一体化的现代服务模式。
1 新图书馆功能布局
新图书馆按功能划分为四部分,借阅藏一体化书库、个性化研究学习空间、教师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1.1 借阅藏一体化书库
新馆地上一至九层设置7个类型书库,分别为文科流通书库、理科流通书库,中
文保存书库、外文保存书库、古籍书库、桂子文库(教师作品库)、华大文库(早期馆藏)。
地下二层设有密集书库。
除古籍书库、密集书库外,其它书库空间在排列一定的书架外,还在光线较好的地方放置大量的阅览桌椅,并在公共区域里配制自助打印、复印设备。
整个服务采取“大流通、大阅览、大咨询、大服务”
运行模式和“一卡通”、“通借总还”服务模式,将文献资料的收藏、外借、阅览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利用图书,不仅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还增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1.2 个性化研究学习空间
新馆共设有29个研究学习间,每个房间面积约为33㎡~100㎡,分别能容纳读
者5~20人。
按使用功能分为协作学习室、学习引导室、微格教学室、视听影像
室。
房间内通过配备讨论桌椅、多媒体电脑、投影仪、液晶屏、电子白板等设施,为读者提供课题讨论、专题研究等个性化学习场所。
1.3 教师教育信息资源中心
教师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是学校实施国家教师教育创新985平台的建设项目之一,
是新图书馆建设的重点。
位于新馆地上四层,面积约1 500㎡,分为数字化自主
学习区、视听学习区、教师教育电子报刊阅览区、多媒体培训学习中心、研究学习间等。
该中心依托计算机网络设备和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合理布置学习空间,为读者提供数字化个性学习资源和空间。
通过数字化学习空间硬件设施建设、教师教育文献资源建设、自主学习空间环境建设,创建出一个集电子与纸质资源的研究、开发、整合、推广、培训和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特色资源中心。
1.4 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位于新图书馆地下一层,由博雅人文艺术演播厅、文物陈列室、金色阳光大厅、读者广场、文化长廊组成,面积约1 860㎡。
是面向师生特别是
师范生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中心和人文艺术展示中心。
读者在这里既可接受人文艺术熏陶,也可以进行自由的思想交流、展示人文艺术活动作品。
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也是学校实施国家教师教育创新985平台的建设项目之一,是
彰显校园文化、突出师范教育特色的场所。
通过空间设计,资源建设,以及人文艺术活动的开展,将服务功能、文化功能、艺术功能、教育功能达到完美结合。
2 新图书馆服务特色
2.1 实行“借、阅、藏、学、研”一体化的现代服务模式
通透、明亮、开放、大气的新图书馆环境有效地将信息检索、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典藏、借还服务、电子阅览集于一体[1]。
全校师生既可借阅印刷型文献、查阅
网上及馆内电子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咨询服务。
也可以在个性化学习空间进行协作学习、课题研究和模拟教学训练等。
实行“借、阅、藏、学、研”一体化的全开
放式服务模式,以协作的形式将学校的教学与研究过程有效地融入到图书馆中,使其成为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型图书馆,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
2.2 以生为本,科学管理
首先,打破读者的身份界限,不再区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读者类型,充分体现师生读书平等、教学相长的先进理念。
强调藏以致用,所有馆藏资源全部向读者开放,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不同载体、不同类型的文献[2]。
其次,实行一卡通和一个门禁,方便读者自由进出,并允许读者带书包进入藏书区和阅览区。
第三,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打破部门、编制的界限,与文献信息服务融为一体。
楼层图书馆员成为直接面对读者的“服务员、咨询员、导航员、
管理员、研究和学习帮手”。
读者的问题能在任何馆员处得到及时解答,真正做到“资源随手可得,咨询无处不在”。
网上咨询台24小时动态服务,实现了读者与图书馆的良性互动。
2.3 统筹新馆、老馆和学科分馆
建立校内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打破学校图书馆与校内各院系资料室各自为政、分散封闭管理的格局,系统规划、全面协调、分工协作,以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一体化的学校文献信息系统,采取新图书馆——老图书馆——学科分馆(院系资料室)的多元、多层次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全校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1]。
2.4 启用自助借还书系统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使用无线
传输方式实现对人、对物非接触识别和数据信息交换的技术[3]。
随着RFID技术越来越成熟,其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国内多家
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如:杭州图书馆、厦门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都相继将RFID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实现自助借还服务。
因此,华师图书馆借助新馆建设契机引用了这一先进技术。
充分利用RFID技术的可读写性、高可靠性、可定制性与图书馆现有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汇文libsys系统软件进行无
缝联接,支持双平台、支持多种类型读者证件识别。
在满足新图书馆的现实需求和保障现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以疏耦合RFID图书电子标签为信息载体,以RFID
中间件为桥梁,实现了RFID系统同图书馆系统的有机融合。
从而简化了图书馆管理的流程,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人性化和便捷的借还书服务。
3 新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建设
3.1 网络结构
图书馆网络系统是保障图书馆各种应用和服务正常开展的基石,是图书馆各种资源、服务与读者的纽带,是华中师范大学数字校园的最重要子网之一。
图书馆网络是一个高性能(核心万兆、主干万兆、千兆到桌面)、高安全(核心设备冗余、核心链路冗余、网络边界防护、内部服务区主动防护、全局安全网络系统管理)、高可用、易管理、可扩展的网络系统,能确保图书馆的业务和服务工作正常高效、安全可靠地开展,确保图书馆多用户、高并发、多媒体数据流的高效传输。
3.2 服务器系统
基于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各种应用,具有应用类型多(如:数字图书馆门户系统、VOD、FTP、汇文文献服务系统、各种商业数据库本地镜像服务系统、各种自建特色数据库系统、视屏监控系统、网络安全(日志)系统等)、数据类型多(既有文本、又有视音频,还有图片)、数据量大、计算机数量多、并发访问量大、数字信息累积量和新增量大等诸多特点。
设计采用NAS+SAN(FC SAN,IPSAN)的融合存储架构体系,以确保图书馆应用服务的高效运行和数据资产的安全,同时也方便存储容量和服务器的扩容[4]。
3.3 中心机房建设
机房是图书馆信息化最集中的地方,是图书馆运行和管理的核心保障。
学校对中心机房的建设非常重视,由学校网络中心部门直接负责该项目的规划。
中心机房设置在教师教育资源中心所在的楼层。
整个墙面、地面、室内的环境都做了防噪音、恒温恒湿、采光、防静电处理,机房供电采用专线、双线备份系统,机房的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都采取了防雷措施,为了机房的安全可靠、正常运行,安装了智能报警、监控、门禁等安全系统。
另外,为了保障用户对业务的访问能让网络线路和服务器均衡承担,不出现有的设备超负荷而导致访问速度慢,而有的设备却较清闲这种情况,采用了线路和服务器资源的负载均衡器;同时还可以对图书馆内部的电脑进行上网行为控制,杜绝访问一些不良信息。
4 结束语
华东师范大学新图书馆是一座文献资源丰富、服务功能齐全、学研氛围浓厚和学习环境舒适的现代化大学图书馆。
在功能布局、设施建设、服务模式上切实体现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图书馆精神和华师“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注重现代化、人文性、科学性。
通过“借、阅、藏、学、研”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以协作的形式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过程有效地融入到图书馆中,使其成为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型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叶艳鸣.论高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开放服务管理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81-85.
[2]孙长虹.基于“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
究,2009,(12):84-86.
[3]董朝峰.图书馆自助服务研究及应用进展[J].图书馆论坛.2009,(4):152-154.
[4]梅影.图书馆网络平台拓扑结构设计和网络存储技术的应用——以浙江图书馆为
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