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 原子
分子与原子
![分子与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473f1c39a32d7375a417802b.png)
分子与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构成单质,不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表示方法O2即可表示氧气,也可表示一个氧气分子;O即可表示0元素,也可表示一个氧原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重要关系式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思考: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离子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化合物元素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同种元素的离子因带电荷数不同,性质也不同*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元素周期表排列依据原子序数=质子数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元素周期律练习:1、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水变成水蒸气,_______不变,仅仅______改变,所以是__________变化,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_______发生了改变,所以是_____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被分成_______,______重新组合成________.由此可知,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__________中_________;联系是_______构成_____.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在化学反应中,________不变,________不变,由此推出___________不变,__________不变,__________不变,______________不变.2、原子是由原子中心带正电的__________(它又是由_____和_____构成)和核外带负电的___________构成.每个______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__________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________不带电,由于_________等于________,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当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时,此粒子是_______;当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此粒子是_______;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时,此粒子是_______.核外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时,此粒子是_______.所以原子与离子的相同点是________相同.3、原子在变化中不能再分,但用其它方法是可以再分的,它可进一步分成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和核外带负电的,而前者一般又是由带电的和不带电的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2f067382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9.png)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都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可以理解为物质的最小组成部分。
原子是构成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原子的种类由其所含质子数决定,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元素。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结构。
分子可以是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构成的,也可以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种类由其中原子的组合方式和连接方式决定。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之间可以通过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进行相互转化,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组成。
1。
分子与原子
![分子与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17ffad5b551810a6f42486a6.png)
3、原子与分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
构成物质。
4、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① 常见的金属:铁、铜、金 等。 ② 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 等。 ③ 金刚石、石墨 等。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性质的一种微粒。 的最小微粒。
特性 不断地运动;微粒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 的人让路!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1 4 5)
分子
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 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注: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①常见的气体:O2、H2、N2、CO2、CO、SO2等。 ②一些液体:H2O、H2O2、酒精 等。 ③某些固体:干冰、蔗糖、碘、塑料、橡胶等。
从宏观角度看,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 成,而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从微观角度看,由同种微粒构成的物质就是 纯净物,如果是由不同种微粒构成的就是混合物。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所以纯净物有固定的性质和组成,混合物则没有。
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
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 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分子和原子(微观角度)
![分子和原子(微观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9ed9884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4.png)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化合物由长链分子构成,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 纤维等材料领域,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纳米材料
纳米尺度的分子和原子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 用于制造高效催化剂、光电子器件和药物传递系统等。
复合材料
通过将不同性质的材料复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具有优异 性能的复合材料,如航空航天材料、体育器材和建筑材料 等。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其中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中心,称为原 子核,电子则围绕原子核旋转。
原子的构成
质子数(Z)
位于原子核中,决定元素的种类。
中子数(N)
位于原子中,不决定元素的种类, 但影响原子质量。
核外电子数(E)
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粒子, 其数量与质子数相等,但电性相反。
原子的性质
有一些分子可以通过特定的构象变化 来改变其形状,如DNA的双螺旋结构。
分子的运动
分子运动是指分子在 空间中的随机运动, 包括平动、转动和振 动。
分子的运动对于化学 反应速率和扩散过程 具有重要影响。
分子的运动速度取决 于温度,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分子的光学和热学性质
分子的光学性质包括吸收光谱、发射光 谱和散射光谱等。
04 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质量
分子质量是组成分子的原子质量的总和。
分子质量的单位是道尔顿(Da),1 Da = 1 g/mol。
分子质量的测定对于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如确定化学式、计算分子 结构等。
分子的形状
分子形状主要取决于分子中原子的连 接方式,包括单键、双键、三键等。
分子形状对于化学反应和分子间相互 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分子原子元素知识点总结
![分子原子元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4b610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7.png)
分子原子元素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及区别1.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用电子键结合在一起的结构。
分子可以是同一种原子的,也可以是不同原子的。
例如氧气分子(O2)由两个氧原子组成。
2.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绕核运动。
3.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单一化学物质,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目前已知的元素共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存在的,其余的是人工合成的。
二、分子原子元素的性质1. 原子的性质(1)质子、中子和电子是原子中的基本粒子,它们决定了原子的性质。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元素,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同一元素的同位素,而电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2)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一般以原子半径来表示,原子的半径与原子核的质子数和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有关。
(3)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一般以原子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有关。
(4)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其外层电子的排布有关。
原子通过失去、获得或共享电子来形成化学键,从而参与化学反应。
2. 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大小一般以分子的长度、角度和对称性来描述,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2)分子的质量:分子的质量一般以分子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与其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3)分子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其中原子的排布和结合方式有关。
分子中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相连,从而形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3. 元素的性质(1)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是该元素所拥有的质子数量,也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原子序数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元素的原子量:元素的原子量是指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原子量通常以标准原子质量单位来表示。
(3)元素的物理性质:元素的物理性质主要与其原子结构有关,包括原子大小、原子量、原子序数等。
《分子和原子》教案5篇
![《分子和原子》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f90b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9.png)
《分子和原子》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分子和原子》教案5篇《分子和原子》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090496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2.png)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分子与原子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能够互相支持,形成物质及其有机的物理状态。
原子和分子的关系体现在更微观的电子谱的水平,也被理解为某种结构性的概念。
原子是由磁性粒子组成的微粒,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和中子,而分子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结构。
原子是物质最早的中介,它能够组合搭配,形成更复杂的物质。
而分子则是物质标记的基本单元,即一种由原子组成的小粒子。
它是物质结构的基础,是构成复杂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分子,每种分子都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如水分子属于水溶液,而CO2分子属于二氧化碳气体。
因此,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原子互相结合,形成分子,而其结合的模式正是物质的本原结构,对物质的物理性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种物质的性质,正是原子和分子的层次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同的原子结合及组合能够合成多种分子,从而形成不同的物质,促使物质复杂性得到展开。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d85f3984d0d233d4b14e69dd.png)
益康唑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性细胞凋亡张义成;胡珍娉;周剑峰;刘文励;Stuart Berger【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5(034)004【摘要】目的研究唑类抗真菌药物益康唑(Ec)的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2μmol/L Ec、0.1μmol/L倍半萜烯酯(Tg)和0.2μg/ml依霉素(Tu)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HL-60,利用细胞核荧光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Western blot法检测分子伴侣蛋白(GRP78)和胱天蛋白酶(Caspase)的表达.结果HL-60细胞经Ec,Tg和Tu处理后,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凋亡率分别为94%、63%和85%.分子伴侣蛋白GRP78的表达明显增加,位于内质网的Caspase 12被活化.结论Ec可诱导人白血病H卜60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性细胞凋亡,凋亡的发生与蛋白质合成抑制、Caspase 12的活化有关.【总页数】3页(P434-436)【作者】张义成;胡珍娉;周剑峰;刘文励;Stuart Berger【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武汉,430030;多伦多大学免疫学系,加拿大多伦多 M5G 2M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7.3【相关文献】1.独蒜兰乙酸乙酯萃取物通过内源性线粒体通路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和HL-60细胞凋亡 [J], 郝岗平;郝佳丽;李悦;赵法兴;张媛英;蒋汉明;杨中法2.衣霉素诱导螺旋神经节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性细胞凋亡的研究 [J], 谢静;罗凌惠;焉开胜;龚树生3.用Fura-2/AM测定益康唑诱导鼠白血病WEHI-3细胞凋亡后细胞质游离钙浓度[J], 刘芳;邹萍;张敏;吴耀辉4.益康唑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性细胞凋亡 [J], 胡珍娉;刘文励;Stuart Berger5.辣椒素通过调节GRP78触发内质网应激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 [J], 张友弟;张乐;江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子与原子知识点总结
![分子与原子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6b5391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b.png)
分子与原子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基本概念1. 原子的起源及发现原子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但直到19世纪才被正式提出。
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和利希墨斯将物质认为是由最基本的微粒构成,他们称这些微粒为“原子”。
直到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金生通过一系列实验,提出了现代原子理论的第一个版本,称为“道金生原子论”。
接着在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葛洛姆发现了质子,波尔提出了原子的电子理论,这些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原子理论的基础。
2.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电荷中性,电子则带负电荷。
3. 原子的不可分割性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这一概念也被称为原子理论。
原子理论是化学的重要基础,它指出物质的组成单位是原子,这些原子通过化学反应能够重新排列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
二、原子结构1. 原子的核原子的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电荷中性。
核中包含了绝大部分的原子质量,占据了原子的绝大部分体积。
2. 电子云电子以极高的速度绕原子核运动,形成了电子云。
电子云是一种概率分布,用于描述电子可能存在的区域,而不是确定的轨道。
3.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顺序号,它代表了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4. 原子核的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个数,它决定了原子的质量。
5.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是指电子围绕原子核的排布规律,可以通过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来描述。
三、原子尺度与分子尺度1. 原子尺度原子尺度是指描述原子大小的标准,通常使用皮米(pm)作为单位。
1pm等于10^-12m,原子的直径通常在0.1~0.5nm左右。
2. 分子尺度分子尺度是指描述分子大小的标准,通常使用纳米(nm)作为单位。
原子与分子的结构
![原子与分子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5b2c77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8.png)
原子与分子的结构原子和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结构对于物质的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原子和分子的组成、结构以及相关的重要概念进行介绍。
一、原子的组成与结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电子则在核外的轨道上运动。
质子具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中子是中性粒子。
原子的结构可以用核壳结构模型来描述,即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以不同的能级分布在核外层。
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且能级与电子的能量有关,电子越靠近核心能量越低。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原理,电子在能级上填充时候遵循一定的规则。
二、分子的组成与结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参与者。
分子可以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原子组成,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进行化学键的形成。
根据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和化学键的角度,分子的结构可以分为线性结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等。
分子的结构对于分子的性质和反应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结构可以带来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重要概念1. 原子量和分子量:原子量是指一个原子的质量,分子量是指一个分子的质量。
原子量和分子量可以通过周期表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它们是衡量物质质量的重要参考。
2.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分子中起着连接原子的作用。
化学键的类型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它们的性质和强度不同。
3. 离子与离子化合物:当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时,形成离子。
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
4. 共价与共价化合物: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共用的电子对在化学键的两个原子之间进行共享。
由共价键连接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如水(H2O)。
5. 功能团:功能团指的是分子中带有特定化学性质和功能的部分,常常作为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合物命名中的基础单位,如羟基(OH)、酮基(C=O)等。
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关联
![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c70b5d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7.png)
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关联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关联导语:分子和原子是化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概念。
一、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1. 原子的定义和性质原子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原子的性质取决于其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等特征。
2. 分子的定义和性质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结构体。
分子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分子的性质由其成员原子的性质和结构决定。
二、分子与原子的互相影响1. 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
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如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影响着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而化学反应中的键的断裂又会导致分子结构的改变。
2. 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分子的稳定性原子的电子配置决定了分子的稳定性。
原子可以通过共享、获得或失去电子,以满足稳定的八个外层电子。
氢原子通过与另一个氢原子共享电子形成氢分子,增强了稳定性。
三、分子与原子的性质与功能1. 分子的形状与多样性分子的形状对其性质和功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分子的形状可以决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极性、溶解度等特征。
不同形状的分子具有不同的化学和生物活性。
2.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分子间力、氢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分子的聚集形态、溶解性质和化学反应进程。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对生物分子的折叠和物质的相态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 分子在生命中的作用分子在生命的各个层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等由分子组成,它们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构特性和功能属性,参与了生物体内的生命活动。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深化了我们对生命分子的认识。
四、总结与回顾本文通过深入探讨了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关联。
首先介绍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分子的稳定性等。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655d28253968011ca3009181.png)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体积小(2)分子的质量小(3)分子之间有间隔液体、固体物质的分子间隔小,气体物质的分子间隔大例如:氧气容易被压缩,因为氧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但分子大小不变;固体物质分子之间距离小不容易被压缩。
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例如:很远就闻到花香;湿衣服变干;墨水的扩散;汽油挥发;都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该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碳、氧两种原子三、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氧气(O2) 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
即:每个氧分子中有2个原子。
过氧化氢(H2O2) 1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即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有4个原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组合成新的分子。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例如:加热氧化汞(HgO)分解成汞和氧气每个氧化汞分子受热分解成1个汞原子和1个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过氧化氢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汞、铁、碳、镁、磷、硫等。
4、分子和原子都可以说个数,描述物质时只能说“构成”,绝对不能说“组成”。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分子的特点:(3)分子的体积小(4)分子的质量小(3)分子之间有间隔液体、固体物质的分子间隔小,气体物质的分子间隔大例如:氧气容易被压缩,因为氧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但分子大小不变;固体物质分子之间距离小不容易被压缩。
分子原子的关系
![分子原子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c2ebf9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7.png)
分子原子的关系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是: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在不停地运动,都既有种类之分,又有个数之别,都不显电性。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分子结构:
分子结构最好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测定,因为随着温度升高,分子转动也增加。
量子力学和半实验的分子模拟计算可以得出分子形状,固态分子的结构也可通过X射线晶体学测定。
体积较大的分子通常以多个稳定的构象存在,势能面中这些构象之间的能垒较高。
分子结构涉及原子在空间中的位置,与键结的化学键种类有关,包括键长、键角以及相邻三个键之间的二面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定义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我们把其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molecule)分子由原子构成。
化学术语分子结构,或称分子立体结构、分子形状、分子几何,建立在光谱学数据之上,用以描述分子中原子的三维排列方式。
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化学物质的反应性、极性、相态、颜色、磁性和生物活性。
分子结构最好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测定,因为随着温度升高,分子转动也增加。
量子力学和半实验的分子模拟计算可以得出分子形状,固态分子的结构也可通过X射线晶体学测定。
体积较大的分子通常以多个稳定的构象存在,势能面中这些构象之间的能垒较高。
分子结构涉及[1]原子在空间中的位置,与键结的化学键种类有关,包括键长、键角以及相邻三个键之间的二面角。
阿司匹林分子渗透模型原子在分子中的成键情形与空间排列。
分子结构对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有决定性的关系。
最简单的分子是氢分子,1克氢包含1023个以上的氢分子。
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都连接到一个中心氧原子上,所成键角是104.5°。
分子中原子的空间关系不是固定的,除了分子本身在气体和液体中的平动外,分子结构中的各部分也都处于连续的运动中。
因此分子结构与温度有关。
分子所处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溶解在溶液中或吸附在表面上)不同,分子的精确尺寸也不同。
因尚无真正适用的分子结构理论,复杂分子的细致结构不能预言,只能从实验测得。
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中的轨道电子具有波动性,用数学方法处理电子驻波(原子轨道)就能确定原子间或原子团间键的形成方式。
原子中的电子轨道在空间重叠愈多,形成的键愈稳定。
量子力学方法是建立在实验数据和近似的数学运算(由高速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对简单的体系才是精确的,例如对水分子形状的预言。
另一种理论是把分子看成一个静电平衡体系:电子和原子核的引力倾向于最大,电子间的斥力倾向于最小,各原子核和相邻原子中电子的引力也是很重要的。
为了使负电中心的斥力减至最小,体系尽可能对称的排列,所以当体系有2个电子对时,它们呈线型排列(180°);有3个电子对时呈三角平面排列,键角120°。
分子的键有三种极限类型,即[2]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定位于2个原子之间的键称为定域键。
由多个原子的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
此外还有过渡类型的键: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键称为配位键。
通过这些类型的键把原子按一定的空间排列结合成分子,形成分子的构型和构象。
例如碳是共享电子对键(共价键)的基本参加者,碳和氢2 种元素的原子可形成烃类化合物,正四面体构的CH4是其中最简单的烃,还可形成环状化合物,例如环己烷;硅和氧是矿物质的基本元素,云母和石英都含有硅氧单元。
金属原子被夹在烃环平面中间构成夹心化合物。
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是一端接碱性基,一端接酸性基的二官能分子α-氨基酸。
化学组成和分子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物质互称为异构体。
当2 种异构体其他性质相同,只是旋光方向相反,这一类异构体称作旋光异构体。
可用X射线等衍射法、各种光谱、波谱、能谱和质谱法等测定或推测分子的结构。
原子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atom原子指化学反应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26]。
原子内通常存在质子、中子、电子。
其数量级大约是10^-10m。
因此,与常见物体相比,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即使把一亿个氧原子排成一排,其长度仍不足1cm,人们只能通过一些特殊的仪器才能间接观测到单个的原子。
原子内中子和质子的质量相近且远大于电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因此原子的质量极小,且99.9%集中在原子核。
原子核外分布着电子,电子占据一组稳定的轨道。
当它们吸收和放出光子的时候,电子也可以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此时吸收或放出光子的能量与轨道之间的能量差相等。
电子决定了一个元素的化学性质,并且对原子的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有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组成元素,每一种元素至少有一种不稳定的同位素,可以进行放射性衰变。
原子最早是哲学上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抽象概念,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原子逐渐从抽象的概念逐渐成为科学的理论。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历史早期历史关于物质是由离散单元组成且能够被任意分割的概念流传了上千年,但这些想法只是基于抽象的、哲学的推理,而非实验和实证观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文化及学派的转变,哲学上原子的性质也有着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还带有一些精神因素。
尽管如此,对于原子的基本概念在数千年后仍然被化学家们采用,因为它能够很简洁地阐述一些化学界的新发现。
现存最早关于原子的概念阐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正理派和胜论派发展了一种完备的理论来描述原子是如何组成更加复杂的物体(首先成对,然后三对再结合)。
西方的文献则要晚一个世纪,是由留基伯提出,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总结了他的观点。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德谟克利特创造了原子这个词语,意思就是不可切割。
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国哲学家墨翟在其著作《墨经》中也独立提出了物质有限可分的概念,并将最小的可分单位称之为“端”。
尽管印度、中国和希腊的原子观仅仅是基于哲学上的理解,但现代科学界仍然沿用了由德谟克利特所创造的名称[1]。
近代史1661年,自然哲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The Scep tical Chemist)一书,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或原子自由组合构成的,而并不是由诸如气、土、火、水等基本元素构成[2]。
恩格斯认为,波义耳是最早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化学家[25]。
1789年,法国贵族,拉瓦锡定义了原子一词,从此,原子就用来表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单位。
道尔顿在《化学哲学新体系》中描述的原子1803年,英语教师及自然哲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用原子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元素总是呈整数倍反应,即倍比定律(law of multiple proportions);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气体比另外一些更容易溶于水。
他提出每一种元素只包含唯一一种原子,而这些原子相互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化合物[3]。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Botanist Robert Brown)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水面上灰尘的时候,发现它们进行着不规则运动,进一步证明了微粒学说。
后来,这一现象被称为为布朗运动。
1877年,德绍尔克思(J. Desaulx)提布朗运动是由于水分子的热运动而导致的。
1897年,在关于阴极射线的工作中,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生(J.J.Thomsom)发现了电子以及它的亚原子特性,粉碎了一直以来认为原子不可再分的设想。
汤姆生认为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这也叫做葡萄干布丁模型[4]。
1909年,在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的指导下,菲利普·伦纳德(P.E.A.Lenard)用氦离子轰击金箔。
发现有很小一部分离子的偏转角度远远大于使用汤姆生假设所预测值。
卢瑟福根据这个金铂实验的结果指出:原子中大部分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当中,电子则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围绕着原子核。
带正电的氦离子在穿越原子核附近时,就会被大角度的反射[5]。
这就是原子核的核式结构。
1913年,在进行有关对放射性衰变产物的实验中,放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发现对于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位置,往往存在不只一种质量数的原子[6]。
玛格丽特·陶德创造了同位素一词,来表示同一种元素中不同种类的原子。
在进行关于离子气体的研究过程中,汤姆生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可以用来分离不同的同位素,最终导致了稳定同位素的发现[7];同年,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重新省视了卢瑟福的模型,并将其与普朗克及爱因斯坦的量子化思想联系起来,他认为电子应该位于原子内确定的轨道之中,并且能够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而不是像先前认为那样可以自由的向内或向外移动。
电子在这些固定轨道间跃迁时,必须吸收或者释放特定的能量。
这种电子跃迁的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氢原子光谱中存在的固定位置的线条[8],并将普朗克常数与氢原子光谱的里德伯常量取得了联系。
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塞尔(Kossel)在考察大量事实后得出结论:任何元素的原子都要使最外层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11]。
1919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在α粒子轰击氮原子的实验中发现质子[24]。
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使用质谱证实了同位素有着不同的质量,并且同位素间的质量差都为一个整数,这被称为整数规则。
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G.N.Lewis)发展了柯赛尔的理论,提出共价键的电子对理论[11]。
路易斯假设:在分子中来自于一个原子的一个电子与另一个原子的一个电子以“电子对”的形式形成原子间的化学键。
这在当时是一个有悖于正统理论的假设,因为库仑定律表明,两个电子间是相互排斥的,但路易斯这种设想很快就为化学界所接受,并导致原子间电子自旋相反假设的提出[15]。
1926年,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使用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于1924年提出的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建立了一个原子的数学模型,用来将电子描述为一个三维波形。
但是在数学上不能够同时得到位置和动量的精确值,1926年,沃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
这个概念描述的是,对于测量的某个位置,只能得到一个不确定的动量范围,反之亦然。
尽管这个模型很难想像,但它能够解释一些以前观测到却不能解释的原子的性质,例如比氢更大的原子的谱线。
因此,人们不再使用玻尔的原子模型,而是将原子轨道视为电子高概率出现的区域(电子云)[9]。
1930年,科学家发现,α射线轰击铍-9时,会产生一种电中性,拥有极强穿透力的射线,最初,这被认为是γ射线;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这种射线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同年,卢瑟福的学生詹姆斯·查得威克(James Chadwick)认定这就是中子[1][24],而同位素则被重新定义为有着相同质子数与不同中子数的元素。
1950s,随着粒子加速器及粒子探测器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研究高能粒子间的碰撞。
他们发现中子和质子是强子的一种,又更小的夸克微粒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