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盾构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盾构工程施工测量和监控量测方案

盾构工程施工测量和监控量测方案

盾构工程施工测量和监控量测方案1 施工测量1.1 控制测量为确保施工控制点的稳定可靠,测量与相邻标段测量点联测闭合,对地面首级和二级控制网点进行同等精度的复测工作。

(1)复测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的规定,施工前,测量队对业主在交接桩时提供工程范围测区精密控制网、精密水准点等进行复测。

复测时按照首级控制网点同等精度进行观测,并与邻近标段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点进行贯通联测,做好工程测量的相互衔接。

将复测成果书面上报监理单位。

在工程施工期间,每两个月对首级控制网复测一次,并将复测成果上报监理单位。

如监测发现施工场地周围的地面有变形时,及时对首级控制网进行复测,增加复测频率,确认控制点无误后才可以继续使用。

如发现首级控制网测量超出规范允许范围时,立即报告监理单位,重新交桩后才可以使用首级控制网。

(2)控制测量复测工作完成后,在首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需要并结合本标段工程特点城市道路交通建筑物等实际情况定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方案,现场选点埋设控制网标石后组织施测。

(3)平面控制测量为满足施工需要,严格地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增设了导线点,在盾构竖井处适当位置增设了精密导线点和精密水准点。

将新增设的控制点与地面首级控制网进行了联测,确保竖井投点在多方控制中。

盾构始发井投点测量为指导盾构掘进施工,必需把导线数据导入始发井强制对中平台上,施工完成到设计标高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仪器设备,采用投点仪投点(投点仪标称精度不低于1/30000),把井口上测设的为了提高投点精度,在竖井口长边对角适当位置设置投点P1,P2点,如图10-1-1-1。

然后利用地面上的控制网进行联测,将测量数据进行平差后,计算出P1、P2各点的坐标(或用前方交会法,定出P1、P2各点),将P1、P2点投在井下的投点板上,如图10-1-1-2所示。

为了检核投点精度,在井上作多次投点,投在投点板上的P1′、P2′、P1″、P2″…点。

盾构监测方案

盾构监测方案

盾构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下交通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盾构技术作为一种地下交通隧道建设的重要方法,具有施工速度快、环境友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等工程中。

然而,盾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地层塌陷、管片错位等,因此需要进行盾构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二、盾构监测的重要性1.检测地下层结构:盾构监测可以帮助工程人员准确了解地下层结构状况,包括地质构造、围岩稳定性等,为后续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预防地层塌陷:通过监测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地层变化,可以及时预警地层塌陷的风险,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施工和施工周边的安全。

3.监测管片质量:盾构施工中的管片是构成地下隧道的主要部分,通过监测管片的安装质量和位移变化,可以发现管片错位等问题,并及时调整和修复。

4.施工质量控制:盾构监测可以帮助监测施工的整体质量,包括管片安装质量、导向系统的有效性等,及时调整施工方法,确保隧道工程的质量。

三、盾构监测方法1.地层监测:通过激光测量、声波测量等方法对地下层结构进行监测,实时获取地层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地层的稳定性。

2.液压拼装监测:通过监测盾构施工过程中的液压拼装压力,可以判断盾构机是否正常工作,及时发现设备故障。

3.管片位移监测:通过监测管片的位移变化,可以发现管片错位等问题,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常用的监测方法有位移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

4.管片质量监测:通过对管片的外观检查和强度测试,可以判断管片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5.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对盾构施工产生影响,通过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盾构监测方案的实施步骤1.制定监测方案: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盾构监测的方案,包括监测方法、监测点位的布置、监测频率等,并进行文档化记录。

2.安装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方案的要求,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包括位移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液压拼装监测设备等。

盾构隧道监测方案

盾构隧道监测方案

盾构隧道监测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盾构隧道作为一种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地下建筑工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道路和水利等领域。

在盾构隧道的施工过程中,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旨在保障盾构隧道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盾构隧道监测方案,以提供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确保盾构隧道施工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监测方案的目标盾构隧道的监测方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实时监控施工过程:监测方案应能够实时采集并记录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包括盾构机的姿态、推进力及控制参数等。

2.检测地下环境变化:监测方案应能够检测地下环境变化,例如地下水位变化、土壤变形以及地震等,以及时预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3.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监测方案应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监测方案应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功能,提供有效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手段。

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盾构机数据采集系统盾构机数据采集系统是监测方案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实时监测盾构机的各项参数。

该系统应包括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实时采集盾构机的姿态、推进力、转速、刀盘扭矩等数据,并将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和存储。

2. 地下环境监测系统地下环境监测系统用于检测地下环境变化,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土壤变形以及地震等。

该系统应配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能够实时采集地下环境数据,并与盾构机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预警。

3. 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方案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建模和预测算法等方法,识别异常情况并生成报警和预警信息,为施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4. 报告和数据共享监测方案应具备生成报告和数据共享的功能。

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后,生成监测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并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共享,以便及时调取和共享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施工监测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施工监测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施工监测方案1.1 测点布置1.1.1 测点布置原则1、按监测方案在现场布设测点,当实际地形不允许时,可在靠近设计测点位置设置测点,以能达到监测目地为原则。

2、为验证设计参数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状况下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以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3、地表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深埋测点(结构变形测点等)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5、各类监测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同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6、测点的埋设应提前一定的时间,并及早进行初始状态的量测。

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一旦破坏,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以保证该测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1.1.2车站测点布置车站测点布设情况如下表9-4所示表9-4 测点布设表1.1.3区间测点布置(1)地面沉降(隆起)监测点:—般地沿隧道中线方向每隔5m布设一个测点,每隔定距离布设一个监测横断面,见表9-5。

表9-5 地面沉降监测横断面间距表注:B代表隧道的外径横断面方向测点间隔,一般为5〜8m在一个监测断面内设9个测点,地表测点顶突出地面5mm以内。

地面沉降测量应在盾构机开挖面附近,每天进行及每周进行后期观测直到沉降稳定。

(2)地面建筑物及临近建筑物沉降、倾斜和水平位移:在每栋建筑物四角各设置一个观测点,以测量其位移、倾斜,沉降点的数量不少于4点,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根据需要增加测点数量。

地面和建筑物沉降监测断面沿隧道纵向每30m设一断面地面或建筑物沉醫标志地面或罐於物沉障标£不少穴个5t(J0 分泾沅降仪沉障孔测斜仪 测斜仪测黏扎K 斜孔时称中心纯图 9-20 主断面监测点布置图(单位:mm拱顶下沉测点匚-1收敛测线A'f ■*! j匚!!u 11L ;]图9-21 洞内常规监测点布置图11隧道中心找/ 'V图9-22 纵断面监测点布置图地面或建筑物沉降监测标志\1测斜孔[拱顶下沉监测点[ 1隧道结构 | || If 1 1 1收敛测线A| 1隧底隆起监测点 1 rri 1 隧道结构M 1II1 L 1 1f 20〜30m (特殊地段加密)f 20〜30m (特殊地段加密)丫图9-23 单线隧道掘进地面沉降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3) 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在典型断面布置测斜 仪进行测量,见图9-24。

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

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

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本项目工程线路长,沿线环境复杂,车站近邻周边建筑,盾构区间基本位于道路下,侧穿建构筑物多,施工时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地层、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施工中应建立严格的监测控制系统,定期进行监测,确保地铁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本工程配备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监控队,负责监控量测工作。

1.施工监测1.1 监测目的通过对地铁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体系即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围护结构变形、土体侧向变形、地面沉降、支撑轴力、临时立柱沉降的监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基坑围护结构外土体水平位移,盾构隧道隆陷的监测以及地铁周边环境及地表沉降、地下管线的沉降、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及倾斜等项目的监测,为施工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控制工程施工安全以及降低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合理修改设计或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1.2 监测项目及内容按照本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制定如下监测项目。

(1)车站及明挖区间监测项目车站及明挖区间监测项目表(2)盾构区间监测项目盾构区间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3)桥梁施工监测项目桥梁施工监测项目表1.3 监测控制指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

基坑监测控制值表盾构区间监控测量项目控制标准注:各监测项目报警值根据后期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方案确定。

1.4 监测预警及处理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上述累计变化量报警值或连续三天达到或超过上述变化速率报警值时,进行监测预警。

(1)综合预警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参与各方的监测、巡视信息并通过核查、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等及时综合判定出风险工程不安全状态的预警。

综合预警分级按严重程度由小到大分为三级:黄色综合预警、橙色综合预警和红色综合预警。

地铁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地铁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地铁工程施工监测方案监测目的:一是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指导后续工程的施工,二是确保周围建筑物的稳定及施工安全,三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根据招标文件中有关施工监测部分的精神,结合本工程的地理位置及基坑的开挖深度和工程结构型式的特点来考虑,我们认为监测重点为监测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及沉降、地表变形、钢支撑受力、地下水位以及地下管线变形等方面监测。

1.监测组织与程序建立专业监测小组,根据业主要求委托有资质和有业绩的单位进行,并由具备独立资质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仪器的埋设和调试、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先进可靠的计算软件,快速、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同时与预测的数据进行对照,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及早采取措施。

2. 监测项目地下工程按信息化设计,现场监控量测是监视围岩稳定、判断支护衬砌设计是否合理安全、施工方法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控量测: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支护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调整下一步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和地表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

将现场测量的数据、信息及时反馈,以修改和完善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

将现场测量的数据与理论预测值比较,用反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使设计更符合实际,以便指导今后的工程建设。

测点布置、监测手段与监测频率现场监控量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手段与监测频率详见明挖段监控量测表。

3.监测方案及相应措施1)地面沉降(1)监测方法:主要监测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情况。

监测方法是在地表埋设测点,用水准仪进行下沉的量测。

根据量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判断基坑开挖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2)测点布置原则:测点布置在基坑周围地面上,间距10~20米。

(3)量测频率:见监测项目汇总表(4)量测精度:±1mm(5)相应对策: 当地表沉降速度过大,加快监测频率,必要时,停工检查原因,采用加强支撑和加固地层的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盾构施工专项测量施工方案

盾构施工专项测量施工方案

盾构施工专项测量施工方案
一、前言
盾构施工是一种现代化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其施工需要精确的测量工作作为基础保障。

本文将介绍盾构施工中专项测量的施工方案,包括测量准备工作、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测量准备工作
1. 确定测量任务
在进行盾构施工前,需要确定需要进行的测量任务,包括地表控制点的设置、隧道轴线控制等。

2. 准备测量设备
准备好合适的测量设备,包括测距仪、全站仪、水平仪等,确保设备的精度和准确性。

三、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方法
1. 地表控制点设置
在盾构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地表控制点,用于确定隧道的位置和方向。

2. 隧道轴线控制
通过测量隧道隧道轴线的位置和方向,确保隧道施工的准确性和质量。

3. 岩体位移监测
通过测量岩体的位移情况,监测盾构施工对周围岩体的影响,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四、注意事项
1. 测量精度
在进行施工测量时,要保证测量的精度,避免因测量不准确引起的施工质量问题。

2. 施工环境
考虑施工环境对测量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实时监测
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结语
盾构施工专项测量施工方案是保障盾构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
合理的测量工作可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对盾构施工测量工作有所助益。

地铁盾构下穿铁路桥专项监测方案

地铁盾构下穿铁路桥专项监测方案

地铁盾构下穿铁路桥专项监测方案地铁盾构穿越铁路桥的监测计划目标与范围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地铁建设已经成为提升交通效率的重要手段了。

用盾构法来挖隧道,特别是在城市中心这样的人口密集区,简直是个常规操作。

但当地铁需要穿越铁路桥时,安全监测就成了重中之重。

我们的目标就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监测计划,确保在盾构施工期间,铁路桥的安全不受到威胁,同时也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和交通的影响。

当前状况与需求分析现在,城市里地铁和铁路交叉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确保铁路桥的安全是首要任务。

桥的结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列车的安全运行。

可是,盾构施工时的地面沉降和振动,可能会对桥产生影响。

因此,监测计划得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1. 盾构施工的具体参数2. 铁路桥的结构特点3. 地下水位变化4. 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监测计划的实施步骤监测的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方法。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设备选择与安装首先,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是成功的关键。

对于铁路桥,我们常用的设备有:- 位移监测仪:实时监测桥梁的位移。

- 应变计:监测桥梁结构的应变变化。

- 地面沉降监测仪:监测地面沉降,以评估施工对桥的影响。

- 振动监测仪:实时监测施工期间产生的振动。

这些监测设备最好在盾构施工前就安装好,并进行调试,以确保它们能正常工作。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监测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收集数据,建议的监测频率如下:- 位移监测:每小时记录一次位移数据。

- 应变监测:每小时记录一次应变数据。

- 地面沉降监测:每日记录沉降数据。

- 振动监测:施工期间实时记录振动数据。

收集的数据要及时分析,以判断是否有异常情况。

一旦发现问题,施工必须立刻停止,并进行详细调查。

制定应急预案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比如意外的地面沉降或桥梁结构异常。

因此,制定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应急预案中应该包含:- 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流程- 相关责任人的联系方式- 事故现场的安全隔离措施- 事故报告流程数据分析与应用监测数据的分析是评估施工影响的重要依据。

盾构监测专项施工方案

盾构监测专项施工方案

####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市地铁XX号线某区间隧道,全长约1.2公里,采用盾构法施工。

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

为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特制定本专项施工方案。

#### 二、监测目的与意义1. 监测目的:- 确保盾构施工过程中,隧道结构及周围环境安全稳定。

- 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 为后续施工提供数据支持,优化施工方案。

2. 监测意义:- 提高施工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

- 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 保护周边环境,减少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 三、监测内容1. 隧道结构监测:- 隧道内部位移监测。

- 隧道内部裂缝监测。

- 隧道衬砌厚度监测。

2. 周围环境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 地下水监测。

- 地下管线监测。

3. 施工过程监测:- 盾构掘进参数监测。

- 土压平衡监测。

- 注浆压力监测。

#### 四、监测方法1. 监测设备:- 高精度全站仪。

- 电子水准仪。

- 激光测距仪。

- 数字水准仪。

- 土压力传感器。

- 液压传感器。

2. 监测方法:- 采用埋设传感器的方式,实时监测隧道结构及周围环境。

- 定期进行地面沉降、地下管线监测。

- 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实时上传至监控中心。

#### 五、监测频率1. 隧道结构监测:每日监测一次。

2. 周围环境监测:每3天监测一次。

3. 施工过程监测:每班次监测一次。

####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处理:- 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确保数据准确性。

- 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

2. 数据分析:- 分析隧道结构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趋势。

- 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七、监测控制标准1. 隧道结构监测:- 隧道内部位移不超过规范要求。

- 隧道内部裂缝宽度不超过规范要求。

- 隧道衬砌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2. 周围环境监测:- 地面沉降不超过规范要求。

- 地下水稳定。

- 地下管线无异常。

#### 八、监测人员组织与管理1. 组织机构:- 成立监测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

盾构区间施工监测方案

盾构区间施工监测方案

盾构区间施工监测技术方案二〇一四年十二月盾构区间施工监测技术方案编写:审核:批准:目录1. 方案编制依据及原则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原则 (1)2. 工程概况 (1)2.1工程简介 (1)2.1.1 拟建工程的交通位置 (1)2.1.2 拟建工程的基本特性 (1)2.2工程地质水文 (2)2.2.1 工程地质 (2)2.2.2 水文条件 (4)2.3工程环境条件 (4)2.4工程的特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4)3. 施工监测技术方案 (5)3.1监测内容 (5)3.1.1 监测项目 (5)3.1.2 监测要求 (6)3.2监测点的设置 (6)3.2.1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6)3.2.2 地面监测点设置 (7)3.2.3 建(构)筑物监测点设置 (7)3.2.4 管线监测点设置 (7)3.2.5 管片衬砌变形监测点设置 (7)3.2.6监测点数量统计表 (7)3.3测量高程控制网 (8)3.3.1 建立高程控制网 (8)3.3.2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和联测 (8)3.4监测作业方法 (9)3.4.1 垂直位移监测 (9)3.4.2 净空收敛监测 (9)3.5监测频率和报警值的设定 (10)3.5.1 监测工作计划、周期及频率 (10)3.5.2 监测报警值 (11)4. 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 (11)5. 监测人员组织与安全管理 (12)5.1 监测人员组织 (12)5.1.1 监测人员的构成及分工 (12)5.1.2 项目组人员组成: (12)5.1.3 项目管理网络: (12)5.2 安全文明作业的保障措施 (13)6. 监测信息反馈体系 (13)7. 监测质量及精度保证措施 (13)7.1 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13)7.2 保证观测精度的几项必要措施 (15)8. 项目管理及信息化处理流程 (15)8.1项目管理 (15)8.2工作信息流程 (16)8.3信息施工保障 (16)9. 应急预案 (17)9.1应急小组 (17)9.2应急小组职责及工作程序 (17)10. 附表附图 (18)10.1 监测日报表样表 (18)10.2监测点平、断面布置示意图 (20)1. 方案编制依据及原则1.1 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5)《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7)《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8)国家有关管线保护、管理、监督、检查的文件等9)业主提供的本工程相关勘察、设计文件和资料1.2 编制原则隧道施工过程中,盾构掘进会使地下土压力、孔隙水压力产生变化,地下土体的应力场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体的位移和隆沉,从而会对地面的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等物体的稳定产生影响。

盾构施工测量施工方案

盾构施工测量施工方案

盾构施工测量施工方案一、引言在盾构施工过程中,测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盾构施工测量旨在确保隧道的准确位置和尺寸,以便保证隧道的安全和质量。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盾构施工测量的方案和流程。

二、测量设备和工具在盾构施工测量中,需要使用以下设备和工具:1.全站仪:用于进行地面控制点的测量,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角度和距离测量。

2.探测器:用于检测盾构机的推进位置,并确定盾构机的准确位置。

3.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隧道的长度和宽度。

4.水准仪:用于确定隧道的坡度和高程。

5.GPS定位系统:用于测量盾构机的实时位置和导航数据。

三、测量流程盾构施工测量的流程如下:1.建立地面控制点:根据设计要求,在施工现场周围建立地面控制点。

使用全站仪测量地面控制点的坐标,并将其记录在施工测量控制表中。

2.盾构机的起始位置确定:在盾构机开始推进之前,需要确定盾构机的起始位置。

使用探测器对盾构机进行测量,并确定盾构机的准确位置。

记录盾构机的起始位置坐标。

3.推进位置测量:在盾构机推进过程中,需要定期对盾构机的位置进行测量,以确保盾构机推进的准确性。

使用探测器对盾构机的位置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施工测量控制表中。

4.隧道尺寸测量:在盾构施工过程中,隧道的尺寸是非常关键的。

使用激光测距仪对隧道的长度和宽度进行测量,并记录在施工测量控制表中。

5.坡度和高程测量:使用水准仪对隧道的坡度和高程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施工测量控制表中。

6.盾构机位置监控:使用GPS定位系统对盾构机的实时位置进行监控,并实时记录盾构机的位置。

四、施工测量控制表样例测量项目起始位置(坐标)推进位置(坐标)长度(米)宽度(米)坡度高程1 (X1, Y1, Z1) (X2, Y2, Z2) 100 10 1/100 02 (X2, Y2, Z2) (X3, Y3, Z3) 200 12 1/150 23 (X3, Y3, Z3) (X4, Y4, Z4) 300 15 1/200 5 …………………五、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盾构施工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使用测量设备和工具时,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并遵守相关安全规定。

盾构施工监测方案

盾构施工监测方案

盾构施工监测方案1. 引言盾构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地下隧道施工方法之一,它通过在地下钻孔并设置隧道支架进行施工。

在盾构施工过程中,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工程师及时获得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个完整的盾构施工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的内容、方法和应用。

2. 盾构施工监测内容盾构施工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表沉降监测地表沉降是盾构施工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监测指标之一。

通过监测地表沉降的变化,可以判断盾构施工的稳定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沉降点进行现场测量、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广域监测等。

2.2 工作面土压力监测盾构施工过程中,工作面的土压力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

通过监测工作面土压力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施工面的稳定性和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安装压力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进行现场测量。

2.3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是盾构施工影响因素之一,对盾构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施工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施工方案。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用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测和进行定期的水质样本采集分析。

3. 盾构施工监测方法在盾构施工监测中,有多种不同的监测方法可以应用,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监测方法:3.1 光纤监测光纤监测是一种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监测方法。

通过将光纤布设在盾构隧道周围,利用光纤传感器检测环境中的应力、温度和变形等信息。

光纤监测具有高灵敏度、多参数监测和长达几十公里的覆盖范围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盾构施工监测中。

3.2 激光扫描监测激光扫描监测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进行三维测量的方法。

通过将激光仪器设置在盾构施工点附近,利用激光扫描仪进行三维测量,可以获得地表沉降、隧道变形等信息。

激光扫描监测具有高精度、快速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等特点,在盾构施工监测中应用广泛。

3.3 GPS监测GPS监测是一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和测量的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施工测量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施工测量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施工测量方案1.1施工测量1.1.1施工测量技术要求施工测量是标定和检查施工中线、测设坡度和放样建筑物,测量是施工的导向,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地铁工程施工测量的施测环境和条件复杂,要求的施测精度又相当高,必须精心施测和进行成果整理,工程测量成果必须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①施工测量按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城市测量规范》(CJJ8)、《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及《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有关规定执行;②对业主提供的控制点进行检测,符合精度要求后再进行工程的施工测量;③对整个工程场区按施工需要布设精密导线平面控制网(如采用原有控制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要先复核检查,符合精度要求后方可能取用);④场区内按施工需要布设高程控制网,并采用城市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其路线高程闭合差在±8L mm(L为线路长度,以km计)之内。

1.1.2地面控制测量1.1.1.1地面平面控制测量XXX地铁全线的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网为GPS控制网,一般沿线路方向布设,导线长度一般为1〜2Km。

以GPS控制网为基础建立二级地面精密导线,平均边长250m,一般埋设在大街两侧的人行道上,尽量在地铁车站的出入口、风道竖井及施工竖井附近布设,并避开变形区。

精密导线每隔L5Km左右与GPS控制网联系。

(1)精密导线控制网的布置原则:①导线网尽量使其延伸方向垂直于贯通面,以减弱边长误差对横向贯通精度的影响,最好组成主副导线闭合环;②尽量选择长边,减少导线边数,以减弱测角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③图形简单并避免局部的弯曲或锯齿形的曲折;④每一进洞口最好可能有三个平面控制网点作为引线入洞的依据并在布网时最好将这些控制点纳入主控网;⑤插网和插点与主网同等精度。

(2)精密导线技术精度要求:①导线全长3〜5km,平均边长为350m,测角中误差W土1.5〃,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W土15mm,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忘±8山山,方位角闭合差W±5n(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W1/35000;②导线点位充分利用城市已埋设的永久标志,或按城市导线标志埋设。

盾构施工监测方案

盾构施工监测方案

杭州市地1号线建华路站至彭埠站区间隧道及折返盾构推进监测方案编制:审核:二00八年十二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3)二、监测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三、监测范围及内容 (4)(一)监测范围 (4)(二)监测内容 (4)四、监测点的布设 (4)(一)区间隧道左、右行线地面沉降点布设 (4)(二)区间隧道周围地下管线监测点布设 (6)(三)区间隧道两侧20米范围内建(构)筑物及沪杭高速监测点布设 (7)(四)进出洞段监测点的布设 (7)(五)隧道内变形监测 (8)(六)地层有害气体的监测 (9)五、监测作业方法及流程 (9)(一)基准点的布设与检验 (9)(二)地表垂直沉降监测 (10)(三)监测作业流程图 (12)六、监测相关技术要求 (12)(一)监测精度要求 (12)(二)监测频率 (13)(三)监测控制值 (14)七、仪器设备选用 (15)八、监测施工人员组织计划(管理网络图) (16)九、质量保证措施 (16)一、精心组织 (17)二、保证落实 (17)三、配合工况,跟踪监测 (17)四、科学整理、认真分析 (17)五、严密控制,及时报警 (18)十、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管理 (18)一、作业管理 (18)二、加强与业主、施工单位、监理配合、沟通 (19)三、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19)一、工程概况杭州市地铁交通1号线建华站〜彭埠站区间隧道分左行线和右行线两条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盾构从建华路站站出发,向彭埠站方向推进。

沿途经过兴隆村、备塘路、沪杭高速路和彭埠村,所穿越建筑多为民房,结构多为低层砖结构。

针对施工线路周边情况,为了确保施工阶段沿线建(构)筑物,指导建华站〜彭埠站区间隧道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对施工掘进及设计提供必要参数,必须对区间隧道盾构掘进施工进行监测。

考虑到施工线路内地表建筑物的安全质量,为确保盾构掘进对其产生沉降、裂缝、倾斜等不良影响,不但要对地面进行监测,同时还要对建筑物进行监测。

盾构区间监测方案

盾构区间监测方案

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三标段长江路站~珠江路站区间上行线盾构推进监测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三标段项目经理部2011年12月22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 1 -二、监测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 4 -三、监测范围及内容................................................... - 5 -四、监测点的布设..................................................... - 5 -五、监测作业方法..................................................... - 6 -六、监测相关技术要求................................................. - 7 -七、仪器设备选用..................................................... - 8 -八、监测施工人员组织计划(管理网络图).............................. - 10 -九、监测信息反馈体系................................................ - 10 -十、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 15 - 十一、安全保证措施.................................................... - 16 -一、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长江路站~珠江路站区间隧道场地较为平整,地貌形态单一,属赣江冲积平原地貌,地面标高19.28~20.59m。

地铁、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地铁、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施工监测方案第一节 监测方案设计和测点布设原则18.1.1 监测组织机构18.1.2 设计原则1、本工程项目监测方案以安全检测为目的,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如(明挖、暗挖、盾构)确定监护对象(建筑物、管线、隧道等),针对监测对象安全稳定的主要指标进行方案设计。

2、本工程项目监测点的布置能够全面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

3、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遥测技术等。

4、各监测项目能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5、方案在满足监测性能和精度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检测频率,减少检测元件,以节约监测费用。

18.1.3 测点布设原则1、观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应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2、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中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结合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3、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来用仪器进行观察,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除埋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

5、在实施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6、深层测点应在施工前30 天布置好,以便监测工作开始时,监测元件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

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时,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保证该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18.1.4 主要监测仪器 项目经理 项目总工监测测量班 班长 张辉孙良生 李毛纺 王暖堂 梁竹敏 李强 蒋明辉在本标中,若我局中标将采用由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研制的“隧道形变自动化监测系统”用于本标监测控制。

该自动化监测系统是对整个被监测区域进行多点同时快速扫描式测量,测试的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因此所取得的每一瞬时观测值更真实、更可靠的反映当时被测目标的变形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盾构工程施工监测方案编制:审核:审定:地铁项目经理部200 年月目录1、概述----------------------------------------- 1.1 工程概况1.2 监测概况1.3 施工监测的目的和任务1.4 施工监测方案制定的原则1.5 编制主要依据2. 施工监测实施方案及内容2.1 监测方案及内容2.1.1 监测总方案2.1.2 监测内容2.2 监测时间2.3 地表沉降、隆起监测2.3.1 地面沉降、隆陷变形机理2.3.2 沉降、隆陷监测方法2.3.3 沉降监测点布置2.3.4 基准工作基点及沉降监测点的埋设2.3.5 沉降监测的精度设计2.3.6 沉降观测所使用的仪器2.3.7 外业观测中的限差要求2.4 洞内三维监测2.4.1 监测方法2.4.2 监测点布置2.5 地表建(构)筑物监测2.5.1 监测网的布置2.5.2 监测点的布设2.5.3 监测方法2.5.4 水平位移及倾斜变形施测2.6 土体内部位移监测2.6.1 监测方法2.6.2 监测点布置及技术要求2.7 衬砌内力和变形监测2.7.1 监测目的2.7.2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2.8 土层压应力监测2.8.1 监测目的2.8.2 监测点布置2.8.3 监测方法2.9 地下水位监测2.9.1 监测点布置2.9.2 监测方法2.10 管线监测2.10.1 监测点的埋设2.10.2 监测方法3.监测技术要求及监测频度3.1 测量精度3.2 量测频率3.3 监测控制值和预警值4. 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及报送4.1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2 监测报表的内容及报送时限5. 监测组织机构及质量管理体系5.1 监测组织机构5.2 质量管理及资料反馈体系5.3 监测工作制度5.4 确保施工监测质量的措施6. 监测工作设备7、附图:监测平面布置图(略)1. 概述1.1 工程概况某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某站~某某站区间隧道盾构工程位于某市某某区,线路起自某站,穿过大片农田,在建筑物密集的后滘村下穿过,横穿南环高速公路及建筑物密集的某村到达某某站。

线路大部分位于城市远期规划道路上,沿线建筑物密集,以3~5层的民宅建筑居多。

地形起伏较小,地面高程4.4~8.5m,地貌属平缓坡地。

起止里程为YDK8+824.2 ~YDK11+286.0。

其中,YDK8+824.2~YDK9+821.0、YDK9+851~YDK11+286.0为盾构法施工段;YDK9+821~YDK9+851.0为矿山法隧道施工段,线路长约 2.4618 km。

本段线路左右线间距11.4~27m,隧道上覆土9~27m,平均约18m。

区间隧道大部分埋深较大,对地面的干扰相对较小。

沿线地面环境及建筑物概况:根据调查,隧道穿过建筑物约有107栋,主要集中在后滘村(YDK9+950~YDK10+300)、大塘村、新基新村(YDK11+000~YDK11+286.0)、某市耐火材料厂厂房及宿舍(YDK10+680~YDK11+000)和欣晟皮具制品厂厂房。

房屋大多为市郊农民房,以4~7层的民宅建筑居多,布局密集,通视条件极差,基础以桩基础为主,仅有极少数的天然基础;线路从南环高速公路桥下穿过,但避开了桥基。

根据建筑物调查资料显示,在后滘村共有约17栋房屋桩基需进行托换。

线路经过的区域水系较为发达,主要水系有:淋沙涌(YDK8+900)、后滘涌(YDK9+700、YDK10+050)。

某站~某某站盾构区间地面道路系统比较多,其中有南环高速公路(YDK10+400~YDK10+500)及城市交通道路。

线路经过的区域还有电力输送线路等。

地质概况:该区域属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沉积平原,地形平缓,涌、河发育,民用建筑密布。

隧道洞身主要为海陆交互沉积的淤泥制土、砂,软--硬塑状粉质粘土和硬塑状基岩残积层,部分洞身为强风化砂。

岩层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地表水丰富,地下水发育。

1.2 监测概况⑴结合全线的隧道埋深、地质及地面建筑物、管线情况和施工顺序,确定从某站盾构开始始发时的100m 为试验段,此段布设了较密集的监测点并设置监测主断面进行全面的监测项目监测,以取得经验性数据,为后续监测、预测提供分析依据。

特别是始发段(YDK8+824.2~YDK8+950)和到达段(YDK11+250~YDK11+286.0)穿越砂层和淤泥质土层,且在YDK8+870~+950段地表有淋砂涌通过,隧道在该段埋深最浅(约为6.4m),与涌河内地表水存在较强的水力联系,是施工监测的重点地段。

⑵根据全线建筑物及管线调查资料,确定需桩基托换和需预加固处理的共17栋建筑物为重点监测对象。

⑶根据对本区段的管线进行认真、详细的调查,管线主要集中在YDK10+300~YDK11+000段,本区段的管线埋深均在2m以内,管径最大为φ600,管材主要为铸铁管和砼管。

根据调查成果,拟对铸铁管和砼管等刚性管线进行监测,共计需对16条管线进行施工监测。

实际根据试验段取得的数据调整监测计划。

1.3施工监测的目的和任务⑴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隧道和围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修改或确认设计及施工参数,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

⑵以信息化施工、动态管理为目的,通过监控量测了解施工方法和施工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保证施工安全及地面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1.4施工监测方案制定的原则⑴监测方案以安全监测为目的,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对象和主要监测指标。

⑵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确定监测规模和内容、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较全面地反映实际工作状态。

⑶采用先进、可靠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设计先进的监测系统。

⑷为确保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间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⑸在满足确保工程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的交叉干扰影响。

⑹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规范编制监测方案。

1.5 编制主要依据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5)《城市测量规范》CJJl3-87;6)《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7)某市地铁一号线某站~某某站区间盾构工程施工图及招标文件中工程施工技术规程;8)相关规范、标准、资料。

2. 施工监测实施方案及内容2.1 监测方案及内容2.1.1监测总方案根据本区间盾构工程设计文件要求及其施工特点,并考虑施工过程会对地层产生扰动,有可能引起地表或附近的建筑物、管线变形或沉陷,且有隧道直接穿越淤泥层和砂层段,故确定以下监测方案:以盾构法施工的始发端、到达端、隧道直接穿越淤泥层砂层段和通过地面建筑物密集段为特殊重点监测区段,共设6个监测主断面:分别在大塘、中间风井始发端各设1个,在中间风井和某某站到达端各设1个,在试验段的淋砂涌位置(该处浅埋且穿越淤泥层、砂层)设1个主断面,在建筑物密集的后滘村设1个;沿线路方向每隔30m设1个监测从断面,在始发试验段进行加密;为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连续性,沿隧道方向在左右线的隧道中线上每隔7m布设一沉降观测点;对需进行桩基托换的17栋建(构)筑物设沉降和倾斜观测点;对管材为铸铁管和砼管的管线进行监测。

监测点平面布置详见附图: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2.1.2监测内容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确定以下监测内容:①地表沉降、隆起监测;②隧道三维监测(包括拱顶沉降、内空收敛);③建筑物监测;④土体位移监测(包括土体的水平和垂直位移);⑤衬砌内力和变形监测;⑥土据以上各类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设计、施工方,以确保施工顺利安全进行。

2.3 地表沉降、隆起监测2.3.1 地面沉降、隆陷变形机理①、开挖时的土、水压力不均衡:由于盾构机推进量与排土量不等,使开挖面土压力、水压力与压力仓的压力产生不均衡,导致开挖面失去平衡状态,从而发生地基变形。

当土压力+水压力<压力仓的压力时,地基下沉;反之隆起。

②、盾构推进时对围岩的扰动:盾构的壳体与围岩摩檫和围岩的扰动,特别是蛇行修正和曲线推进对进行的超挖,是会产生围岩松动引起地基下沉或隆起的。

③、盾尾(建筑空间)的发生和壁后注浆不充分,使受盾壳支承的围岩朝着盾尾空隙变形(应力释放引起的弹性变形)而产生地基下沉。

粘性土地基中的壁后注浆压力过大将引起地基隆起。

④、管片螺栓紧固不足,衬砌变形、变位。

⑤、地下水位下降,地基的有效应力增加引起的固结沉降。

由上述可知,盾构施工引起地表变形主要可分为五种类型,各种类型沉降、隆陷产生的原因与机理见下表1。

表1 盾构施工引起变形的原因与机理地层受扰动而引起应力变化是产生位移的主要原因。

对于大~沥盾构区间,由于区间隧道穿越的主要为岩石底层,并其隧道埋深相对较大,因此大部分地层变形以盾构通过时的沉降和盾尾空隙沉降为主;靠近某站,由于隧道埋深浅,地层以较软弱的土层为主,地层变形相对会较大,上表五种沉降都会产生。

2.3.2 沉降、隆陷监测方法按变形测量规程中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的精度要求,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由高程监测网的控制水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对监测点进行逐点量测。

地面布设高程监测控制网,按至少三个固定点作为基准点且基点保证不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内。

同时,基准网每隔3个月检测一次。

根据基准点,测定埋设在被监测的建筑物、构筑物处的工作点和观测点。

据监测点的高程变化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实际沉降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预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

2.3.3 沉降监测点布置结合本工程特点,共设监测主断面6个。

主断面中布设沉降点11个,次断面布设沉降点7个,同时在隧道中线上沿线路方向每7m设一个沉降监测点。

其详细布置见“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2.3.4 基准工作基点及沉降监测点的埋设在不受地铁施工影响相对稳定的位置,埋设至少3个地面基点。

基点采用钢筋深埋桩水准点,埋设深度应大于1米,以粗螺纹钢埋设,并用混凝土浇灌。

监测点采用在地表挖20cm~30cm桩坑浇入混凝土,混凝土内插入专用不锈钢沉降测头,其测头为半球形,测头露出混凝土约2cm至3cm。

2.3.5 沉降监测的精度设计为使测量满足设计的监测精度,在建筑物沉降观测时,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进行施测。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应小于Δ=+0.7mm,则基辅分划高差的中误差应为:Mh′=(1/2)Δ=+0.35mm。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中误差应为:Mh=(1/2)Mh′=+0.25mm。

上式中Mh可视为一个测站所测高差的中误差。

在建筑物沉降监测中最远观测点到工作基点,水准观测站数不多于10个,所以最弱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为:MH=10Ma=+0.78mm则最弱水准点两周期观测高程值之差(即相对沉降量)的中误差:MΔH=2Mh=±1.1mm由此说明,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精度进行沉降观测,相对沉降量的测量中误差为+1.1mm,该监测精度达到了建筑物沉降监测的精度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