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选择题专练 七 地理原理与规律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地理原理与规律应用型
读“某地竿影端点日运动轨迹图”,回答1~2题。
1.图中立竿处(O点)( )
A.位于北极圈以内,竿影端点按顺时针方向移动
B.位于北极圈以内,竿影端点按逆时针方向移动
C.位于南极圈以内,竿影端点按顺时针方向移动
D.位于南极圈以内,竿影端点按逆时针方向移动
2.同一日期竿长不变,若O点的纬度变高,则( )
A.OA变长,OB变长
B.OA变长,OB变短
C.OA变短,OB变短
D.OA变短,OB变长
答案 1.D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立竿全天都有日影,表明该地发生了极昼现象,又因为OA 小于OB,说明OA表示正午日影且指向南,进而推知该地位于南极点附近,再根据太阳视运动特点可知,竿影端点按逆时针方向移动。
第2题,若O点纬度变高,正午太阳高度会变小,则OA变长;根据发生极昼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零时)太阳高度之和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这个规律可知,零时的太阳高度会变大,因而OB会变短。
地处西北地区黄河河谷中的某城市,河谷相对高差达500~600米。
该城市冬季受干冷气团控制,湿度小,静风天气较多。
读“2013年2月10日该城市热岛强度(市区气温与郊区气温之差)的日变化图”,完成3~4题。
3.该日( )
A.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不超过6℃
B.夜间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C.近地面辐射最强时热岛现象消失
D.午后2时时经历一次降雪过程
4.导致该城市夜间热岛强度的可能原因是( )
A.市区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B.夜间大气对流强,不利于市区散热
C.市区大气污染较严重,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建筑物既高又密,有利于市区散热
答案 3.B 4.C
解析第3题,根据城市热岛强度的含义及图示信息知,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超过6℃;由于热岛效应,郊区气压高于市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近地面辐射最强大约在14时左右,热岛强度未消失;午后2时热岛强度虽有所增强,但由于大气湿度较小,难以形成降雪过程。
第4题,城市绿地面积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夜间大气对流强,应该有利于市区散热;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导致夜间热岛强度大;建筑物既高又密,不利于大气流动,不利于市区散热。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箭头表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表示水汽输送
B.①③为蓝水
C.③④为绿水
D.②④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
6.绿水( )
A.直接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
B.与陆上内循环没有关系
C.是人类直接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
D.参与了地球四大圈层间的能量输送
答案 5.C 6.D
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根据所学知识知①②表示径流输送,为蓝水;①为地表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③④是被蒸发(腾)的部分,为绿水。
第6题,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不能直接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陆上内循环包括蒸发(腾)环节,人类直接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是蓝水,绿水通过蒸发(腾)作用参与了地球四大圈层间的能量输送。
在地核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加热下,最靠近地核的那部分地幔会形成一个就像
“烟囱中的滚滚浓烟一样”垂直上升的热柱,这种地幔中的呈柱状分布的热异常领域,称为地幔柱。
读“世界地幔柱局部分布剖面图”,完成7~8题。
7.当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对接触岩石的影响主要是( )
A.侵蚀作用
B.变质作用
C.重熔再生
D.冷却凝固
8.下列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地幔热柱的是( )
A.欧洲中东部
B.北美洲中部
C.东非大裂谷
D.青藏高原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结合地幔柱的性质,在其高温作用下,将使其接触的岩石受热发生变质作用。
第8题,结合世界地幔柱分布和选择项所在地区地质条件即可确定结论。
2013年6月21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天山北坡针叶林以上形成典型的季节性高山牧场。
下图为“天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
9.天山南北坡雪线高度不同,原因主要是( )
A.南坡距海洋较近
B.南坡纬度低于北坡
C.北坡到达的水汽较多
D.北坡相对高度大于南坡
10.每年牧民将大量牲畜置于高山草甸区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B.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
C.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已经收获
D.南非开普敦附近河流正值丰水期
答案9.C 10.D
解析第9题,天山北坡位于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
第10题,每年牧民将大量牲畜置于高山草甸区时为北半球夏季。
此时南非开普敦附近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河流正值丰水期。
下表示意“山东省与青海省人口与面积数据统计”。
读表完成11~12题。
11.1990~
A.山东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于青海省
B.青海省人口密度变化大于山东省
C.青海省年人口增长量大于山东省
D.山东省人口密度小于青海省
12.青海省人口承载力远低于山东省,其最主要原因是该省( )
A.交通不便
B.人口消费水平低
C.自然环境脆弱
D.资源贫乏
答案11.B 12.C
解析第11题,结合两省不同时间的人口数量,可以计算出两省年人口增长数量和年人口增长速度;结合两省人口和面积,计算出两省不同时间的人口密度,再计算出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
第12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是人口承载力低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葡萄避雨栽培,是在葡萄的生长季节,在葡萄顶上搭架覆盖塑料薄膜,下雨时使水顺膜流下再排出园外。
该技术是以防止和减轻葡萄病害发生,提高葡萄品质和生产效益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栽培技术。
据此回答13~14题。
13.下列省区种植葡萄,可能采取这种技术的是( )
A.福建
B.拉萨
C.辽宁
D.新疆
14.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的优势有( )
①降低栽培园中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
②提高栽培园中的气温,为葡萄生长提供更多的能量
③抑制病菌繁殖,从而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量
④改变光照条件和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13.A 14.D
解析第13题,葡萄避雨栽培的技术要求,应该在降水较多的地方可以发挥此技术的优势。
四个省份中福建的降水量最多。
第14题,结合材料信息,“下雨时使水顺膜流下再排出园外”,可以降低栽培园中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该技术以防止和减轻葡萄病害发生”,说明该技术抑制了病菌繁殖,从而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量。
下表表示有生产联系的甲乙两个工厂单位产品部分成本在过去10年间的变化(+10表示增加10%,-10表示减少10%,0表示没有变化)。
读表回答15~16题。
最可能是( )
A.交通发展
B.信息网络发展
C.产业集聚
D.科技发展
16.下列关于甲、乙两工厂组合最合适的是( )
A.甲—汽车厂乙—煤炭厂
B.甲—芯片厂乙—硅片厂
C.甲—钢铁厂乙—焦化厂
D.甲—纺织厂乙—服装厂
答案15.C 16.C
解析第15题,甲工厂原料运费减少,产品运费增加,与交通发展、信息网络发展、科技发展无关。
只有产业集聚,有生产关系的工厂集聚在一起,可以减少原料运费,增加产品运费。
第16题,乙工厂原料运费增加,产品运费减少,不可能是煤炭厂。
芯片厂产品运输量小,不可能明显增加。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钢铁厂的原料运费减少,产品运费可能增加。
焦化厂需要运输原料煤,不需要长距离运输产品。
服装厂原料运输费用可能会减少,产品运输费用不可能减少。
2014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的乌鲁木齐南至哈密段开通运营,标志着新疆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该段铁路沿途跨越了一些湿地和坎儿井分布区。
读“兰新高铁线路示意图”(图1、图2),完成17~18题。
17.兰新高铁在新疆境内的部分路段(图1)采用“以桥代路”,其原因最可能是( )
A.节约土地资源
B.解决冻土层地基不稳
C.穿越大江大河
D.保护生态和文物古迹
18.为了保护行车安全,兰新高铁沿线修建了长达440千米的防护设施(如图2),其主要作用是( )
A.防暴雪
B.防风沙
C.防噪声
D.防泥石流
答案17.D 18.B
解析第17题,该段铁路沿途跨越的湿地和坎儿井都是新疆重要的生态和文物资源,采用“以桥代路”是为了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
第18题,我国西北地区风沙严重,修建防护设施是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袭。
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
下图为“东南亚地区油棕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依据资料推断( )
A.油棕种植注重社会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B.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
C.为保护雨林生态,农业生产宜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
D.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相互矛盾,不可协调
20.油棕产业链中( )
A.油棕种植业属小型自给自足农业
B.油棕产业链常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
C.方便面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D.棕榈油榨取工业宜靠近原料产地
答案19.B 20.D
解析第19题,结合图示知,大面积雨林开垦,导致红猩猩失去栖息地、濒临灭绝,这说明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
第20题,根据材料知,油棕种植业为棕榈油的提炼、榨取提供原料,而棕榈油又是方便面生产的重要原料。
棕榈油榨取应靠近油棕种植园,以节省运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