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俞伯⽛摔琴谢知⾳》中的知⾳情结
浅谈《俞伯⽛摔琴谢知⾳》中的知⾳情结
[内容摘要]本⽂以明末⼩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开卷第⼀篇《俞伯⽛摔琴谢知⾳》为切⼊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情结。

本⽂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进⾏论述:(⼀)⾼⼭流⽔典故梗概;(⼆)话本情结分析;(三)何为知⾳;(四)⼩结。

关键词:知⾳俞伯⽛钟⼦期话本⽂化
两千年以来,伯⽛⼦期⾼⼭流⽔遇知⾳的故事为世⼈所传颂,《列⼦·汤问》、《韩诗外传》、《淮南⼦》、《风俗通义》、《五知斋琴谱》、《⼤别⼭志》、《琴台纪略》、《说苑·尊贤》《荀⼦·劝学》、《淮南⼦·说⼭训》、《史记》、《韩⾮⼦》、《吕⽒春秋》、《乐府解题》、《醒⼼琴谱》、《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以六正五之斋琴谱》、《五知斋琴谱》、《琴苑⼼传全编》、《杨抡伯⽛⼼法》、《神奇秘谱》、《⽟梧琴谱》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可谓是史不绝书。

虽版本各有差异且在细节⽅⾯有所出⼊,但其中或多或少流露出来的中国传统⽂⼈“觅知⾳”的情怀可见⼀斑。

(⼀)⾼⼭流⽔典故梗概
俞瑞,字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出任晋国上⼤夫,善⿎琴作曲(经考证,“俞瑞”⼀说乃冯梦龙杜撰,⽽历史上确有伯⽛其⼈。

《荀⼦·劝学》曾记载:“昔者瓠巴⿎瑟,⽽沉鱼出听;伯⽛⿎琴,⽽六马仰秣①。

”)。

钟徽,字⼦期,楚国⼀个戴⽃笠、披蓑⾐、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相传其⽗是当时宫廷中的⼀位有名的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对钟⼦期产⽣了⽿濡⽬染的影响,此说法尚未经考证)。

⼀⽇,俞伯⽛奉晋主之命修聘于楚国,拜辞楚王后思念故国家乡的胜景,与随从⼀⾏乘坐两只⼤船游览楚地美景。

⼋⽉⼗五⽉圆夜泊于⼭崖之下,醉⼼于⾬后江⽉,琴兴⼤发掌琴奏乐。

琴⾳悠悠间主弦促断,即偶遇听琴樵夫钟⼦期。

俞伯⽛欲试钟⼦期的才情,先志在泰⼭,奏《⾼⼭》;后志在流⽔,奏《流⽔》,钟⼦期每每得之,“辄穷其趣②”并把曲中意象说得穷极通透。

由是⼆⼈结为知⾳之交,约定来年仲秋五六⽇相见。

到了约定之时,伯⽛未见⼦期,⼼存疑惑亲⾃寻往,路遇钟⼦期之⽗,得知钟⼦期买书攻读,⽩天樵采负重,晚上苦⼼读书,导致⼼⼒交瘁,病重亡故。

俞伯⽛痛失知⾳,认为世间再⽆知⼰,于是断琴绝弦,奉养钟⼦期双亲。

伯⽛与⼦期情深义重,演绎千古佳话。

(⼆)话本情节分析
在话本《俞伯⽛摔琴谢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的知⾳情怀。

冯梦龙如此说道:“恩德相结者,谓之知⼰;腹⼼相照者,谓之知⼼;声⽓相求者,谓之知⾳③。

”千百年来,中国⽂⼈所渴求的,⽆⾮是意趣相投的知⼰。

这种交情⽆关⾝份与利益,⽆关权势与⽬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与互助。

有学者质疑,伯⽛和⼦期,⼀个是⾝份⾼贵侍奉帝王的上⼤夫,⼀个是地位卑微出没于
⼭野之间的樵夫,这两⼈有太⼤的差距,太多的不同,怎么可能结成⽣死之交?诚然,在《俞伯⽛摔琴谢知⾳》的记载中,俞伯⽛初遇钟⼦期的时候,仍是带有⼠⼤夫的桀骜不驯的。

当他听到⼀个樵夫居然敢妄称“听琴④”⼆字时,⼤笑道:“⼭中打柴之⼈,也敢称“听琴”⼆字!此⾔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罢⑤。

”我们不妨设想,假设钟⼦期真的就此作罢转⾝离去,恐怕我们就⽆法感受到⾼⼭流⽔的情谊了。

偏偏钟⼦期是个倔强的汉⼦,⾮但不⾛,还毅然答道:“⼤⼈出⾔谬矣⑥!”这⼀声“谬矣”揭开了两⼈结识的帷幕。

伯⽛见他出⾔不俗,询问钟⼦期乐理知识,钟⼦期对答如流:“⼩⼦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

⽅才⼤⼈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琴声。

其词云⑦……”由此看来,传说钟⼦期之⽗是乐师,其⼦深谙乐理的说法也并⾮⽆稽之谈,⼀个⼭野樵夫,能够精通乐韵,可见此⼈定⾮凡夫俗⼦。

伯⽛请⼦期“登⾈细讲⑧”,钟⼦期“不慌不忙⑨”“长揖不跪⑩”,俞伯⽛⾝处于封建社会⼠⼤夫阶层对此是有所不满的,“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不好叱他回去。

伯⽛没奈何,微微举⼿道:‘贤友免礼罢11。

’”甚⾄“伯⽛全⽆客礼,把嘴向樵夫⼀努12”,其中怠慢之意读者皆可领会。

哪知钟⼦期正是个不卑不亢的君⼦,“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13。

”读到这⾥,⼈们也许会认为两⼈⾝份地位悬殊,难有交集。

恰恰伯⽛⼼存疑虑,决定试他⼀试,属意于⾼⼭,拨琴⼀弄,⼦期随即赞道:“美哉洋洋乎,⼤⼈之意,在⾼⼭也14!”,伯⽛⽽后属意于流⽔,⼦期再次称赞:“美哉汤汤乎,志在流⽔15!”短短两句,却正中伯⽛肺腑。

这时俞伯⽛的态度产⽣了360度⼤转变,“伯⽛⼤惊,推琴⽽起,与⼦期施宾主之礼。

连呼:‘失敬!失敬!’16”两⼈倾⼼交谈,“⼦期宠辱⽆惊,伯⽛愈加爱重17。

”最终俞伯⽛道出:“相识满天下,知⼼能⼏⼈18?”这时,俞伯⽛已把钟⼦期视为知⾳了。

从俞伯⽛初遇钟⼦期“微有嗔怪之意19”到⼆⼈离别时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20!”我们可以获得⼀种认识:真正的知⾳,是不会拘泥于⾝份地位的悬殊的。

⼜有⼈提出,俞伯⽛并不了解钟⼦期,不知道⼦期的志向,并不是⼦期的知⾳。

我认为这种说法,在《俞伯⽛摔琴谢知⾳》中,是可以找到例证加以质疑的。

当船夫禀告俞伯⽛可以开船离开时,钟⼦期说道:“承⼤⼈下问。

⼩⼦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21。

”可见钟⼦期对仕途之事还是有所上⼼的,⾄少对俞伯⽛归程迟缓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上⼼。

⼜见“伯⽛微笑道:‘⼦期先⽣,下官也不该僭⾔,似先⽣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于廊庙,垂名于⽵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同朽,窃为先⽣不取也22。

’”钟⼦期对这番话并没有明确辩驳,我们可以⼤胆猜想,钟⼦期⼼中或许还是对成名出仕有所期盼的。

再见俞伯⽛偶遇钟⽗时钟⽗所描述的“遇晋国上⼤夫俞伯⽛先⽣。

讲论之间,意⽓相投……吾⼉买书攻读,⽼拙⽆才,不曾禁⽌23。

”伯⽛⼦期之交,若是意趣不相投,为何钟⼦期何必偏偏“违⼼”地“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勤24”呢?另外,钟⼦期死后“乞葬于马安⼭江边。

与晋⼤夫俞伯⽛有约,欲践前⾔⽿25。

”也可以表明,钟⼦期是⼗分珍视与俞伯⽛的情谊的。

从“摔碎瑶琴凤尾寒,⼦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皆朋友,欲觅知⾳难上难26。

”我们可以体会到:真正的⽣死之交,必是知⼼交⼼,意趣相投的。

(三)何为知⾳
我们说俞钟乃典型的知⾳之交,其实在中国传统⽂化中“知⾳”⼀词已不再局限于友情,还泛化为恩情、爱情。

知⾳⽂化既是⾳乐⽂化,更是情感⽂化。

知⼼重情和诚信是这⼀⽂化的灵魂。

(1)知遇之恩
豫让⽈:“⼠为知⼰者死,⼥为悦⼰者容27。


荆轲⽈:“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28。


对于那些出⾝于民间,淡泊名利,注重⽓节,崇尚义⽓,⾝怀胆识与武艺的侠客们来说,知遇之恩即为知⾳之情,必为之抛头颅洒热⾎,他们带着孤勇和⼀腔的热忱视死如归。

(2)忠贞爱情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处兰房,室迩⼈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相颉颃兮共遨翔29。

”⼀曲《凤求凰》让⼈们想起司马相如与卓⽂君的爱情佳话。

司马才⼦奏琴⽰爱,卓家千⾦芳⼼暗许,两⼈私奔携⼿共创幸福⽣活。

且问,世上有情⼈互为知⾳的⼜有⼏⼈?
“花⾃飘零⽔⾃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30。

”1102年,⼗⼋岁的李清照与⼆⼗⼀岁的赵明诚成婚,这⼀对志趣相投的知⼼爱侣赏⼼乐事在于学问⽅⾯的共同研究,⽣活⾼雅⽽富有情调,两⼈携⼿度过了的⼆⼗九年美满⽣活,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志同道合的夫妇。

“万⾥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萍⽔姻缘成⼀梦;廿年北地胭脂,⾃悲沦落,赢得英雄知⼰,桃花颜⾊亦千秋31。

”这是⼩凤仙吊蔡锷的挽联,民国奇⼥⼦⼩凤仙与蔡将军相知却⽆法相守的遗憾让后⼈叹惋。

(四)⼩结
许多学者认为,伯⽛⼦期“⾼⼭流⽔遇知⾳”这⼀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史不绝书⼴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化底蕴。

这种⾼妙的境界与中国传统⽂化中的“天⼈合⼀”“万物圆融”“物我两忘”是相⼀致的。

知⾳难觅,壮志难酬似乎成了中国⽂⼈志⼠⼼中萦绕千年却难以排解的郁结。

“平⽣知⼼者,屈指能⼏⼈?”(唐·⽩居易);“欲取鸣琴弹,恨不知⾳赏。

”(唐·孟浩然);“唯有知⾳者,相思歌⽩头。

”(唐·贯休);“知⾳如不赏,归卧故⼭丘”(唐·贾岛);“⾼⼭流⽔,⾮知⾳不能听”(宋·⽂天祥);“欲将⼼事付瑶琴,知⾳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少”(宋·⾟弃疾)……有太多太多的⽂⼈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扼腕叹息,他们将历史的苇草揉碎、吞咽,即便肝肠⼨断,却依旧噙着泪延续对知⾳的思求。

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理解,更是精神上的⽀持和同⾏。

所以说俞伯⽛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钟⼦期。

这种知⾳的相遇,使得⿎琴听琴不在仅停留在技艺层次上,⽽是进⼊了更⾼⼀层的倾诉和理解的精神境界。

正是蕴含在《俞伯⽛摔琴谢知⾳》背后的⼈⽣遇合的美妙,及⼈⽣不遇的缺憾打动了⼀代⼜⼀代的⽂⼈,编织绵延不断的传统知⾳情结。

知⾳——知⼼达意之⼈。

觅知⾳——中国⽂⼈的宿命情结。

知⾳⽂化是中国绵延千年的议题,其间蕴含着更多,更⼴,更深的⽂化内涵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延伸,在此,我谨就《俞伯⽛摔琴谢知⾳》这⼀话本作品,发表⾃⼰对知⾳情结的浅薄见解,若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①《荀⼦》,潘嘉卓译注,⼴州出版社,2001年5⽉第⼀版,第8页
②《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③《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④《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⑤《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⑥《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⑦《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⑧《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⑨《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⑩《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11《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12《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13《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14《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15《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16《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17《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18《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19《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20《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21《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22《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23《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24《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25《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26《警世通⾔》,冯梦龙,中国⽂史出版社,2003年4⽉第⼀版,第⼀卷
27《江湖侠义》,刘平、赵良宇等著,齐鲁书社,2011年1⽉第⼀版,第32页
28《江湖侠义》,刘平、赵良宇等著,齐鲁书社,2011年1⽉第⼀版,第45页
29《⼗⼤才⼦》,孟庆⽂、张桐主编,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第⼆版,第九页
30《中国⼗⼤词⼈作品选》,鸿柏昭选注,花城出版社,2000年4⽉第⼀版,第417页
31《中国历史上的⼗⼤名伎》,舒畅、左书谔著,⽢肃⼈民出版社,2003年1⽉第⼀版,第321——32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