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制造残疾乞丐的“丐帮”挑战文明底线。

[事件缘起]
《社会能见度》栏目报道了“东莞丐帮”调查,报道了犯罪团伙用各种非常手段使人致残,逼人乞讨。

在东莞专门以乞讨谋生的约有3000人,而在东莞城区就有1000余人。

在这些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背后,往往是残暴的犯罪集团。

他们故意使小孩、老人致残,然后逼他们乞讨。

(3月18日《南方都市报》)
[媒体观点]
“丐帮”真实的残忍触痛民众心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一: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就是2006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六所增添的“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单设这么一个罪名,足以证明该现象的普遍和危害有多大。

在天桥上,在广场上,人们对残疾人和儿童乞讨的现象也早已相当熟悉。

许多人也了解到,这类乞讨往往是有组织、被控制的,乞讨者收到钱后,组织者要拿走很大一部分。

然而,关于这个罪名中“暴力”、“胁迫”到底到什么程度,人们很难想像到。

出现残忍的恶行,是一个社会的失败。

我们不禁思考:残忍的恶行从何而来?我们不能单纯把所有残忍恶行出现的原因,都归结到社会问题上。

正如引发轰动的连环枪手周克华,他枪杀无辜平民,不是社会的问题,根子上是他自己的问题。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的行为也一样,不见得所有的“丐帮”都是如此地毫无人性,毫无恻隐之心,但做出弄残儿童、给孩子喂安眠药然后扔掉的穷凶极恶之徒,根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

对待这样的犯罪分子,一定要用法律给予最严厉的制裁。

相比几年前黑砖窑的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

黑砖窑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曾组织“拉网式排查”;吊诡的是,发生在大街小巷的翻版黑砖窑,却被长期无视。

媒体都能深入调查,当地警方为何从未行动?
当然,所谓“丐帮”绝不只是东莞一地的现象,各地都有残疾乞丐游走街头,他们身后,也许也存在着类似的暴力犯罪团伙,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庸之恶,让他们长期逍遥法外无法无天。

在一个以和谐、进步为目标的社会,这样的事态令绝大多数人感到严重不适,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威胁。

一个幸福美好的社会,任何恶行都并非与己无关,应当完全杜绝这种恶行。

为“免于恐惧”,“免于不适”,同时也为所有人的幸福,人们应当向残忍宣战。

[网友评论]
鹤顶红:造成这种反人类的恶行出现,责任在于政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受到问责。

天晴心会暖:拒绝向乞丐施舍,就是断绝这个行乞市场最有力的手段!
Tutu: 美国人有一句话说,连儿童都保护不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逼自己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赚钱,不惜摧残孩子的心灵。

残害他人的孩子,残忍的伤害其身体,为自己谋取利益,这难道也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值得骄傲吗?还讲什么“文明底线”,故意残害儿童还有底线吗?简直就是混蛋禽兽!
木棉:挑战文明的底线了!一定要严惩!
原点:如果我是法律的执行和修订者,对手段极其残酷的犯罪者就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 . 阅读[媒体观点],就“丐帮”问题,媒体都有哪些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回答。

2 . “相比几年前黑砖窑的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

”请你说说“丐帮”比黑砖窑“更黑”在哪里?
3 . 要想消除这种“丐帮”现象,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做起?
4 . 有人认为网友Tutu的言语太尖锐太不文明了,你怎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5 . 你遇到这样的“乞丐”将会怎样做?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咖啡馆到微信群
张丰
①咖啡馆最初出现在巴黎和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是在17世纪。

当时,报纸等印刷品开始出现,巴黎的咖啡馆里放着最新出炉的报纸,人们一边读报,一边喝咖啡。

在伦敦,由于已经出现了最初的证券交易,人们还可以在咖啡馆里打探最新的经济信息。

②两地咖啡馆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来咖啡馆的,都是互不认识的陌生人。

他们相互交谈,部分是闲聊,部分是交换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咖啡馆成为都市中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那些巴黎的启蒙思想家和革命者,也利用这个舞台传播自己的思想。

③当时的巴黎和伦敦,正在进行着如今被称为“城市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大量人口从外地涌进首都。

巴黎和伦敦的城市扩张方式是不同的,伦敦的模式有点像现在说的“摊大饼”,而巴黎则通过城市规划,不断改变城市的布局,来容纳更多的人口。

④但是,不管巴黎还是伦敦,都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一个人进入城市,如何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这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

在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熟人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与陌生人的关系,只有依靠法律和契约来建立和维护。

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黎和伦敦的咖啡馆成为至关重要的场所。

那里不仅是人们的休闲场所,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

咖啡馆变成—种文化,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和谈话方式。

比如,陌生人见面的问候,对谈话夸张的回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变成了“演员”。

一个人在咖啡馆和在家里的表现,有时候完全像两个不同的人。

咖啡馆是公共空间,而家则逐渐变成了私密场所,一个人回到家里,才露出“更真实”的一面。

⑥如今,大城市的咖啡馆非常多。

像星巴克这样的连锁店,提供了家庭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种空间”,这也是—种生活方式。

但是在精神气质上,星巴克和巴黎最初的咖啡馆有着根本的不同:星巴克成为社交场所,是朋友之间聊天的地方,而不像最初的咖啡馆那样,到处都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

在星巴克,人们并不愿意和陌生人聊天,而是让相熟的关系更进一步,但是同时也早就关闭了和陌生人交往的大门。

⑦在功能上接近巴黎咖啡馆的,其实是微信群。

尽管很多家庭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小群,但是大的微信群里,还是有很多的陌生人。

我们在微信群里可以观察到陌生人之间的互动。

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识别号,也有人用真名,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知道自己在说话的时候面对的是陌生人。

⑧与咖啡馆不同的是,微信群具有虚拟性。

尽管微信聊天在本质上也是实名的,但是在人们说话的时候,在内心中仍会有一个区分:那是另一个我。

微信群是一个更安全的“咖啡馆”,至少人们不会再发生面对面的冲突了。

6 . 下列各项不属于17世纪的人们进咖啡馆的目的的一项是()
A.人们利用咖啡馆阅读最新的报纸。

B.证券交易利用咖啡馆打听最新的经济信息。

C.巴黎的思想家和革命者,也利用咖啡馆传播自己的思想。

D.一个刚进入城市的人,利用咖啡馆处理和相熟的朋友之间的关系。

7 . 如今像星巴克这样的咖啡馆和最初的咖啡馆有变化,对其最根本的变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如今的咖啡馆是休闲的场所,最初的咖啡馆仅仅是获得信息的场所。

B.如今的咖啡馆是熟人聊天的场所,最初的咖啡馆是陌生人交流的场所。

C.如今的咖啡馆里的客人都露出更真实的一面,最初的咖啡馆里的客人或多或少变成了演员。

D.如今的咖啡馆让相熟的关系更进一步,最初的咖啡馆让陌生的关系不再陌生。

8 . 最能揭示“巴黎咖啡馆”和“微信群”的相似性的一项是()
A.我们在巴黎咖啡馆和微信群里都能观察到熟人之间的互动。

B.在巴黎咖啡馆和微信群里人们都认为自己在公共空间里。

C.巴黎咖啡馆和微信群里的人都是实名的。

D.巴黎咖啡馆和微信群里的人都不会发生面对面的冲突。

二、句子默写
9 . 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角声满天秋色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6)我报路长嗟日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三、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qī)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设置)州已(通“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bǐ使)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增益)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0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___)
(2)不可名状(___)
(3)凄神寒骨(___)
(4)以其境过清(___)
11 . 下面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只选对一项不得分)()()
A.乃记之而去
B.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C.可为都邑之胜境
D.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12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 . (甲)文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②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_____________”是动。

14 . (甲)(乙)两文划线句子都是写水,试比较两者写法的不同:
15 . (甲)文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6 . “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17 .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忽③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④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薄暮,与老人同出。

(注)①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

②枲(xī):麻。

③忽:不要。

④口授:按人口分给。

18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凡衣服、饮食……麻枲之属(________)
②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________)
③杨谢而从之(________)
④薄暮,与老人同出(________)
19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皆不私藏,与众共之。

A.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忘路之远近
D.闻之,欣然规往
20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所享者惟薪米鱼肉
21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2 . 结合本文以及《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一段的相关语句,分析两位作者描述的山洞人具有怎样共同的社会风尚。

六、综合性学习
23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1992年9月25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首次向全国倡议,并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爱眼日第一次研讨会。

这一倡议受到眼科学界和眼科专家们的响应,决定每年5月5日为“全国爱眼日”。

1993
年5月5日,天津首次举办爱眼日宣传活动。

受此影响,从1994年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在5月5日举办义诊咨询活动,同时宣传爱眼日的意义。

199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材料二:
目前,我国近视眼患者已超过三亿,占全世界近视眼患者的1/3,而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在全世界的排名,已从1998后的第四位上升为第二位,仅次于“近视第一大国”——日本。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我国青少年因高度近视而致盲的人数已达30万人。

材料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内容。

(2)请根据材料二的信息,为“全国爱眼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3)材料三是“全国爱眼日”宣传图片,请具体介绍该宣传图片的内容和设计意图。

要求:①采用总分结构方式。

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七、作文
24 . 请以“初中第一次考试之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②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英学校、思齐学校代;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2、
二、句子默写
1、
三、对比阅读
1、
四、诗歌鉴赏
1、
五、课外阅读
1、
六、综合性学习
1、
七、作文
1、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