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2.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 a、b、c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 b 与 c 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的质量集中在b和c上
D.原子中 a 与 c 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可能不改变
C.不同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一定不同
D.相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离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4.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
B.氯原子的M层电子有7个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
5.重铬酸钾(K2Cr2O7)可用于测定酒驾中的酒精(C2H5OH)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7
B.K2Cr2O7属于氧化物
C.C2H5OH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5:1
6.钙是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关于钙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g
B.原子核内有20个质子
C.钙是金属元素
D.婴幼儿缺钙可引发佝偻病
7.下面是摘录某同学实验记录本中有关实验现象的记录,其中肯定有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D.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8.下列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
A.木炭 B.镁条 C.蜡烛 D.红磷
9.下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是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水面上升
D.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
10.下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正确的是( )
A.③属于非金属元素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锂元素化学反应中均易得电子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11.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下列物质最适宜选用的是
A.铁丝B.木炭C.蜡烛D.红磷
1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13.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A.S,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白烟
B.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可燃性
C.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不相同
D.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14.把分别盛满甲、乙、丙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
B.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
C.不可以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
D.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方法收集丙气体
15.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A.B.
C.
D.
1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胶塞B.贮存氧气
C.过滤D.
吹灭酒精灯
17.运动会的发令枪,所用的“火药”是用氯酸钾和红磷混合制成的,一经撞击两种物质就剧烈反应,发出响声并产生白烟.白烟的成分是()
A.氧气和磷B.氯化钾和五氧化二磷
C.氯酸钾和五氧化二磷D.氯化钾和磷
18.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在试管中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随着反应的发生,纵坐标表
示的是()
A.高锰酸钾的质量B.氧气的质量
C.锰元素的质量分数D.固体物质的质量
19.下列是化学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在实验室做有关氧气的性质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小林将盛有红热木炭的燃烧匙从瓶口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B.小兵准备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他未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完就停止收集
C.小芳在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之前先用砂纸把铁丝打磨光亮
D.小琴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引燃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后立即将其伸入集气瓶中
2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2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22.蜡烛(足量)在如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属于化合反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D.该方法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3.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B.
C.
D.
2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就是分解反应
C.物质只有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才是氧化反应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25.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后变浑浊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B.应先开始加热,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误;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B.应先开始加热,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误;C.收集O2后,应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否则收集的气体会逸散,选项错误;D.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砸裂试管,选项错误;故选A。

2.C
【解析】
【详解】
A、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图中c表示质子,故A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b是中子,c是质子,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故B选项错误;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与原子核上,故C选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图中c表示质子,故A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b是中子,c是质子,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故B选项错误;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与原子核上,故C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a是电子,c是质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3.C
【解析】
【详解】
A、分子、原子、离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A选项正确;
B、化学反应的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个数可能改变,可能不变,故B选项正确;
C、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不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分子、原子、离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A选项正确;
B、化学反应的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个数可能改变,可能不变,故B选项正确;
C、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不同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不相等的,但中子数不确定,如碳14中子数为8,氧16中子数也为8,故C选项错误;
D、相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离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故选C。

4.D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该选项说法正确;
B、M是第三电子层,氯原子的M层有7个电子,该选项说法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该选项说法正确;
B、M是第三电子层,氯原子的M层有7个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即锗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处在同一行,属于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5.C
【解析】
【详解】
A.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B.
解析:C
【解析】
【详解】
A.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B.K2Cr2O7是由钾、铬、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3:8,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D.1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6: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6.A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
解析:A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0,表示原子序数为20;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核内有20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钙,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婴幼儿缺钙可引发佝偻病,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7.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
热量,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D选项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是正确的叙述,因为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石蕊与变为紫色;故答案操作C
考点:实验现象及记录
8.B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详解】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错误;
B、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详解】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错误;
B、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正确;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且在瓶壁上有水雾产生,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只要观察过实验,并记住现象的描述,即可轻易解答,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的量不足时,它所消耗的氧气也就不完全;导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结果偏小,会影响了实验结论,因此,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B、装置不漏气是才能保证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的量不足时,它所消耗的氧气也就不完全;导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结果偏小,会影响了实验结论,因此,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B、装置不漏气是才能保证该实验是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才能使实验更加准确,因此,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C、根据物理学中的压强知识可知,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从而使钟罩
内外的压强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D、如果将红磷改为碳来进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由于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占据氧气的原有的体积,导致测定结果偏小,而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因此,该选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解析】
【分析】
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

【详解】
A、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则③属于金属元素,故A不正确;
B、锂元素和③
解析:B
【解析】
【分析】
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

【详解】
A、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则③属于金属元素,故A不正确;
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则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B正确。

C、锂元素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均易失去电子,故C不正确;
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单位是“1”,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

11.D
【解析】
【详解】
A. 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所选物质必须只与氧气反应,且不生成气体物质。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木炭燃烧有气体生成,此选项不符合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所选物质必须只与氧气反应,且不生成气体物质。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木炭燃烧有气体生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蜡烛燃烧有气体生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红磷燃烧只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无气体生成,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解析】
【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详解】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
解析:A
【解析】
【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详解】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A不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C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实验现象是在做实验过程中眼睛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和实验结论是有区别的,实验结论是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来的。

13.C
【解析】
【详解】
A、硫磺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气体不会产生白烟,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具有可燃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Fe在Ⅰ中生成四氧化三铁、Ⅱ中生成三氧化二铁,说法正
解析:C
【解析】
【详解】
A、硫磺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气体不会产生白烟,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具有可燃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Fe在Ⅰ中生成四氧化三铁、Ⅱ中生成三氧化二铁,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两者都是放热的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D
【解析】
【分析】
盛有可溶于水的气体的试管,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气体溶于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溶水性越强,试管内的液面越高;不易溶于水的试管内没有液体。

所以观察图形可知,甲气体易溶于水,丙气体不
解析:D
【解析】
【分析】
盛有可溶于水的气体的试管,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气体溶于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溶水性越强,试管内的液面越高;不易溶于水的试管内没有液体。

所以观察图形可知,甲气体易溶于水,丙气体不易溶于水,乙气体处在甲气体和丙气体之间,据此判断ABCD的正确与否。

【详解】
A、丙气体是不易溶于水的,故错误;
B、应是甲气体比乙气体更易溶于水,而不是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故错误;
C、甲气体易溶于水,我们只能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甲气体,而无法判断可否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故错误;
D、丙气体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正确.
故选D.
15.D
【解析】
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漏气;
解析:D
【解析】
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漏气;
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不漏气;
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虽然实验装置不同,但原理都是依据密闭装置中存在压强差,从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判断装置是否漏气.有些装置比较复杂或者学生平时比较少见,造成不会分析而出错.
16.B
【解析】
A、向试管中塞紧胶塞,试管不应接触桌面,故A错误;
B、集气瓶口是磨砂的,毛玻璃片粗糙面向下,封闭较好,故B正确;
C、过滤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应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酒精灯应用
解析:B
【解析】
A、向试管中塞紧胶塞,试管不应接触桌面,故A错误;
B、集气瓶口是磨砂的,毛玻璃片粗糙面向下,封闭较好,故B正确;
C、过滤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应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应用嘴吹灭,以免失火,故D错误。

点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

17.B
【解析】
试题分析:氯酸钾和红磷的混合物经撞击氯酸钾就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红磷与生成的氧气剧烈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白烟的成分是氯化钾和五氧化二磷,故选B
考点:氧气的制取及化学性质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氯酸钾和红磷的混合物经撞击氯酸钾就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红磷与生成的氧气剧烈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白烟的成分是氯化钾和五氧化二磷,故选B
考点:氧气的制取及化学性质
18.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氧气,反应过程中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完全反应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变为零,与图像不相符,故A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氧气,反应开始时氧气的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氧气,反应过程中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完全反应后高锰酸
钾的质量变为零,与图像不相符,故A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氧气,反应开始时氧气的质量应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应该是不断增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变,与图像不相符,故B错误;
C、锰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反应过程中的固体质量不断变小,所以锰的质量分数会不断的变大,与图像不相符,故C错误;
D、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氧气、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所以随着加热的不断进行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小,直至反应结束后只剩下锰酸钾与二氧化锰,与图像相符,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9.D
【解析】
【详解】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先引燃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要燃尽时再将其伸入集气瓶中。

所以小琴的操作错误,故选D。

解析:D
【解析】
【详解】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先引燃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要燃尽时再将其伸入集气瓶中。

所以小琴的操作错误,故选D。

20.C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
解析:C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1/5,正确;
D、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故选C。

21.B
【分析】
【详解】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B.
22.B
【解析】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
解析:B
【解析】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
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正确;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剩下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错误;D、由于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该方法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错误。

故选B。

点睛: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B
【解析】
【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