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地理地域文化笔记广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册地理地域文化笔记广西
广西不但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广西境内居住着壮、苗、侗、瑶、毛南、仫佬族等12个少数民族。

其中的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又为少数民族的主体,其民族文化可谓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罗城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也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则是全国七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

三江的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而地处桂中地区的来宾市既有独特的山川风物和四时美景,又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新鲜活泼的方言土语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掌故,文化特色非常鲜明。

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被称为壮家始祖的“麒麟山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秦统一岭南时,在今来宾市境内首设县级行政建治,汉、三国、南北朝也均在来宾境内设桂林郡治。

此外,来宾还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至今仍保存有以盘古神话为核心的包括盘古寺庙、地名、节日、歌舞、剧本唱词等在内的原生态的盘古文化。

其他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盘王节”等民族节日也都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广西的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具有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医药,服饰、
头饰、银饰等传统的手工艺术品,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

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作为广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独特的、可贵的素材来源,是其他省市作家难以获得的。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了“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的命题,他认为,“当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

而广西的这些地域文化都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来源,成为提升广西文学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广西百越文化历经百年来的政治激荡、文化冲突、世事沧桑,已然几经蜕变,走向式微,但它作为一种源于历史、文明、土地的精魂,并没有彻底瓦解和消失。

它生生不息,积淀在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里,流贯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性格心理中,依然潜在地影响着广西社会和广西人,更直接地影响着广西文学的兴衰和流变。

如何在创作中注入地域文化,提升文学的艺术价值,这是目前广西作家应该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

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现常常与描绘地方特产、风物分不开。

沈从文、老舍、汪曾、贾平凹各有千秋的地域文化小说中都有大段的关于地方风景、历史掌故、民风民俗、特产器物的精彩描写,这些描写既营造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
值。

广西作家们在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创作中注意山川的景观呈现。

山川的景观呈现有其焦点,因为某一景观必有其特别能反映该景观的特征的景点为其独有,或能与其他景观区分出来的景物,也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自然山川的表现,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外部特征,主要指自然存在状态。

如武宣百崖大峡谷、金秀的圣堂山、莲花山的独特的自然美;二是人文特征,即山川的人文价值。

其次,注意刻画广西的名物。

如红水河奇石,广西的矿石、名茶。

再次,擅写广西的民风民俗。

风俗的独特往往在民居上有所体现,作家应注意描写民居的环境、广西人的居住习惯;风俗也体现在对神灵的态度上,不同地方的祭祀活动都有所不同;风俗还体现在饮食上,饮食又能体现性格。

最后,自觉运用有广西风味的方言土语。

文学总是深深植根于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形成自己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它是一个地区整个文化精神的形象而具体的展示。

同时,它又把自己融入文化发展中,丰富和扩展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内容和风貌。

但是,文学的地域色彩全然不等于单纯向人们展示一片黄土地,一座四合院,一棵银杏树,提
供猎奇式的地方掌故,异域风光,原始习俗,它还蕴藏着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民俗的、心理的和美学的丰富含义。

文学的地域色彩也存在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重层次,某一地方生活的素材、气氛、情调以及方言俚语,只能归于表层结构,而某一地方特具的精神和这种精神的人格化,即特定时代和地域共同构成的环境与人物的特殊禀赋、气质等内在因素相撞合而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才属于深层结构。

作出这样的划分是轻而易举的,困难地是如何把握好文学地域色彩中两重结构的关系,以及对文学的对象主体的确定。

在这方面,广西作家东西的高明就在于,他的笔触不仅触及到人物生活的一定地域环境的政治、经济形态,而且引入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展示出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文化心理结构。

要想深入地认识作品的蕴含,也得从单一的社会历史的分析,进入一个新的与作品的艺术世界相匹配的思考层。

广西作家如桂北的沈东子、桂东的陈爱萍,以及桂西的东西、鬼子、凡一平和黄佩华,他们都自觉地接受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获得了富于文化魅力的个性化的文学成就,从而以鲜明的地域性文学和文化的魅力,建构起了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化对话的平台。

桂中作家龙志的两篇发表在《广西文学》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狗眼》、《张集的风花雪月》,有着对人的命运的深思,又有着来宾风味的方言土语,
如:“晓不得”、“摆平”、“过硬”、“搞什么名堂”、“恼火”、“脑筋短路”、“没得搞头”、“小病挨,大病抬,死在哪里哪里埋。

”、“磨拉牛”、“火烧屁股”、“谷子下磨盘,出来的货扫进簸箕,就是吹糠见米”、“皱纹夹苍蝇”等。

这些来宾风味的方言土语都很生动活泼传神,给小说增添了不少鲜活的生活气息。

体现了作者提炼方言,使方言与普通文学语言水乳交融的能力。

如果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百鸟衣》、《刘三姐》和《美丽的南方》是广西地域文化自然积淀的“自为”表现的话,那么,东西和鬼子这两个作家的作品,应该是发出了广西地域文学的最强音,他们的作品《没有语言的生活》和《被雨淋湿的河》,分别表现了红水河流域底层人们的困顿和苦难,并都登上了中国文坛的最高领奖台,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尤其可贵的是,他们都以其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娴熟地展示了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广西壮乡人家的生活角落,其艺术表现力是不言而喻的。

作家的创作大多得益于山光水色的滋润,而自然山水之美丽,不仅直接启发了作家的灵感,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同时也可成为作家作品中的背景与场景。

笔者认为:在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机中,涌动着重铸民族魂的热能。

根深叶茂的广西地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强劲的生机,只要广西作家脚踏实地、开放思想,不断从本土文化中汲
取营养和精华,丢弃陈腐和糟粕,构筑自己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体系和审美境界,广西文学真正的“高潮”终将会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