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例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5例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阑尾炎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58例患者在手术前均使用了抗菌类药物,将这些患者作为实验组。
其余47例患者手术前均未使用抗菌类药物,将这些患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均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诊断、所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型、用法、用量和联合用药情况以及阑尾感染程度等方面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前药物主要涉及6大类22种药物;58例实验组患者中单用抗菌药物为15例,占25.86%,二联用药物31例,占53.45%,三联用药24例,占20.69%;实验组平均用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要明显长于手术前不使用抗菌类药物的对照组,实验组的甲级愈合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时,应该在围手术期合理选取抗菌类药物进行配合治疗,治疗效果良好,临床值得推广。
标签:阑尾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常见于青少年人群。
患者典型的症状包括右下腹部疼痛、体温升高、呕吐和中性粒细胞等[1]。
发生阑尾炎的主要原因是盲肠肠道由于果核、粪石等物和阑尾分泌物混合凝聚并产生钙质沉淀物,进而出现屈曲、肿胀和受阻塞的情况。
如果此时患者又发生病菌感染,就容易引发阑尾炎[2]。
阑尾切除手术属于感染性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后要合理选用抗菌类药物,对手术部位可能出现的感染进行有效预防。
我们选取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阑尾炎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58例患者在手术前均使用了抗菌类药物,将这些患者作为实验组。
其余47例患者手术前均未使用抗菌类药物,将这些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用药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阑尾炎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40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为31.4岁。
患者均采用传统阑尾切除术。
其中58例患者在手术前使用了抗菌类药物,将这些患者作为实验组。
其余47例患者手术前未使用抗菌类药物,将这些患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均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1.2方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诊断、所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型、用法、用量和联合用药情况以及阑尾感染程度等方面信息。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了医生全面的临床检查并最后确诊,由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同意书。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用药时间、手术切口愈合程度、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4.0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方法使用t 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显著。
2结果
2.1实验组患者术前抗菌类药物使用情况经过统计我们发现58例实验组患者术前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药物主要涉及6大类22种药物。
具体包括头孢菌素类药物8种占36.36%,青霉素3种占1
3.64%,喹诺酮类5种占22.73%,氨基糖苷类3种占13.64%,大环内酯类2种占9.09%,硝咪唑类1种占
4.55%,見表1。
2.2实验组患者术前抗菌药物联用情况58例实验组患者中单用抗菌药物为15例占25.86%,二联用药物31例占5
3.45%,三联用药24例占20.69%。
其中二联用药中以头孢菌素类和硝咪唑类联用最多,其次为青霉素类和硝咪唑类以及喹诺酮类和硝咪唑类。
2.3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手术前使用抗菌类药物的实验组的平均用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要明显长于手术前不使用抗菌类药物的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实验组的甲级愈合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严重的并发症,实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腹泻,经相应的药物治疗后痊愈;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肠粘连,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后痊愈。
2.4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实验组58例患者手术当天使用抗菌药物的为22例,占37.93%,手术前30min用药的为36例,占62.07%。
3讨论
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常见于青少年人群。
患者一般表现出现右下腹部疼痛、体温升高、呕吐和中性粒细胞等症状。
发生阑尾炎的主要原因是盲肠肠道由于果核、粪石等物和阑尾分泌物混合凝聚并产生钙质沉淀物,进而出现屈曲、肿胀和受阻塞的情况。
如果此时患者又发生病菌感染,就容易引发阑尾炎。
阑尾的一端和盲肠想通,官腔狭窄,阑尾壁富含淋巴组织。
这种独特的解剖结构很容易引发阑尾梗阻[3]。
根据阑尾炎病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急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穿孔性阑尾炎[4]。
阑尾炎容易引发盆腔脓肿、粘连性肠梗阻和粪瘘等并发症。
临床治疗阑尾炎通常采用阑尾切除手术。
如果患者疾病处于发病早期手术操作比较简单,术后并发症比较小。
如果患者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后再进行手术,会加剧手术操作难度。
因而一般手术前医生会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5]。
导致阑尾炎患者出现感染的常见病菌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混合感染在临床也比较常见。
在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选择预防用药时应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①手术部位和该部位可能遭遇的感染病原菌;②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③抗菌药物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④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特点。
阑尾切除手术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应该主要预防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研究报道头孢菌素类和硝咪唑类联用是比较合适的预防用药。
硝咪唑具有较强的杀灭厌氧菌的作用,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广谱青霉素则具有较强的杀灭革兰阴性菌作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据临床报道不良反应较多,一般不推荐使用[6]。
阑尾切除手术属于感染性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后要合理选用抗菌类药物,对手术部位可能出现的感染进行有效预防。
一般在将患者皮肤切口前2h内使用抗菌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因为此时手术部位的血液和组织液中含有充足的药物,可以起到有效灭菌的作用。
而一旦切口被细菌污染,应用抗菌类药物的作用就会明显下降。
此外阑尾切除术结束后出现的感染多由于厌氧菌引发。
因此手术后推荐使用对厌氧菌有较强杀灭作用的抗菌类药物[7]。
过早或手术后过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无过多益处。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手术治疗前使用抗菌类药物其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平均用药时间和平均用药时间都比较长,而切口愈合几率也明显低于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的对照组。
说明术前使用抗菌药物可能造成患者耐药性增强,导致治疗效果变差[8]。
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对于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联用抗菌类药物和无故换药的情况比较普遍,部分医生还抱有直到拆线才可停药的陈旧观念,这些都违背了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
因为如果一种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良好,并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就不应该随便更换药物以避免增加细菌耐药性。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时,应该在围手术期合理选取抗菌类药物进行配合治疗。
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用药时间并提高患者切口愈合几率,治疗效果良好,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侃,孙山,樊新星,等.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06(11):805-807.
[2]宋鲁萍.基层中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2,07(10):11-12.
[3]段淑卿.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前后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比较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3,08(12):112-113.
[4]刘燕.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5(08):12.
[5]刘信凯,杜海勤.某院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1(09):418-420.
[6]曹丽霞,冯立新,赵文新.198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12):239-240.
[7]李雅,杨小力.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分析[J]. 中国处方药,2013,06(08):50-52.
[8]王華,陈瑶,钱南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08(10):90-93.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