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合集下载

鹤壁矿区瓦斯综合治理实践与探索_苗河根

鹤壁矿区瓦斯综合治理实践与探索_苗河根

鹤壁矿区瓦斯综合治理实践与探索河南煤化集团鹤煤公司苗河根摘要针对鹤壁矿区瓦斯灾害严重、单一低透气性煤层、瓦斯赋存条件差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用促抽、以抽保安、煤气共采”的瓦斯治理战略思路,总结了近几年来鹤壁矿区瓦斯综合治理的基本经验,探索出了符合鹤壁矿区特点的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关键词瓦斯综合治理探索1矿区瓦斯治理存在的难题1.1单一可采煤层鹤壁矿区为隐伏煤田,整体构造形态为单斜,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

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共含煤15层,其中二1煤为主采煤层。

二1煤位于二叠系山西组下部,赋存稳定,结构简单,煤厚4.0~15.0m,平均8.0m左右。

煤田大部为缓倾斜煤层,煤层倾角5°~25°,一般20°左右,局部大于30°。

其它煤层都不可采,由于矿区没有解放层可采,采取区域治理措施困难。

并且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曲发育,尤其到井田深部,断层更多,给矿井开采和瓦斯综合治理带来很大困难。

1.2低透气性煤层鹤壁矿区瓦斯赋存受地质构造影响较为严重,靠近断层和褶曲轴部为瓦斯富集区。

矿区瓦斯含量为15.8~20.8m3/t,瓦斯压力0.73~2.13M Pa,透气性系数为0.03~0.045md,属勉强可抽放煤层,煤层坚固性系数f值仅有0.3~0.6,破坏类型Ⅱ~Ⅳ类。

由于煤层松软,打钻塌孔、喷孔严重,抽放钻孔施工困难,钻孔深度难以达到有60m,且煤层透气性较低,抽放效果不好,抽放效率低。

1.3矿区瓦斯涌出量大矿区瓦斯涌出量大,根据2008年瓦斯鉴定数据,全公司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19.67m3/min,平均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2.43m3/t,是河南省瓦斯涌出量最大的矿区之一。

单工作面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最高达到30m3/min,掘进工作面最高达10 m3/min。

煤尘有弱爆炸性,爆炸指数15.01~18.41%。

煤层具有自然发火倾向性,自然发火期为2~7个月。

我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符合鹤煤实际的瓦斯综合治理方法,就是以瓦斯抽放为核心,实施“以用促抽,以抽保安、煤气共采”瓦斯抽采战略。

鹤壁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鹤壁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图 2 鹤壁矿 区突出强度频度饼 图
基金项 目 :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 目( 23 3 80 0 2 04 0 )
作者简介 :魏建 平 ( 9 1一) 17 ,男 ,河南驻 马店人 ,博士 ,硕士 生 导师 ,主要从 事 矿井 瓦斯 灾 害方 面的教 学 与研 究
工作 。
维普资讯
好 地保证 了煤矿 安 全生产 的顺利 进行 。
关键 词 :煤 与 瓦斯 突 出;影 响 因素 ;突 出特征 ;构造软 煤 中图分类号 :T 73 1 D 1 . 文 献标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17 05 (07 0 -000 6 1— 99 20 )406 -3
An l ss o o la d g s o t r tf a u e nd i lu n e f c o s i b i i e a y i n c a n a u bu s e t r sa nf e c a t r n He iM n ng Ar a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4期
鹤 壁 矿 区煤 与瓦 斯 突 出特 征及 影 响 因素 分 析
魏建平 ,张文勇 ,潘 辉 ,刘彦伟
( 河南理工 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 院 ,河南 焦作 44 0 ) 5 0 3
摘 要 :文章通过对鹤壁矿 区先后发生的6 1次煤与瓦斯 突出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进而指 出 了该矿 区煤与 瓦斯 突 出的特征及 影响 因素 ,为该 矿 区今后 防 治煤与 瓦斯 突 出提 供 了理论 指 导 ,更
2 鹤 壁矿 区煤与 瓦斯 突出特征
通过对鹤壁矿 区煤与 瓦斯 突出事故 的统计 分析 ,煤 与 瓦斯 突出具有 以下特征 : 1 )以突出为主 ,压 出和倾 出为 辅。在所发 生 的 6 1次 突出中 ,4 0次 为 典 型 突 出, 占 6 .7 ;1 55% 1次 压 出, 占 1.4 ;1 8o% 0次倾 出,占 1 .9 。如图 1 63% 所示 。

鹤壁矿区地质构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鹤壁矿区地质构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鹤壁矿区地质构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鹤壁煤业(集团)公司所属8对生产矿井均为高瓦斯矿井,其中南部3对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自1970年六矿第一次出煤与瓦斯突出以来。

共发生包括突出、压出、倾出在内突出事故63起,给安全生产和职工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探索突出规律及发生突出的主导因素。

有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本文着重从地质角度分析鹤壁矿区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

1鹤壁矿区与瓦斯突出的基本情况鹤壁矿区煤与瓦斯空出均发生在石门揭煤及煤巷掘进,基本情况出表1。

表1石门揭煤煤巷掘进突出情况表鹤壁矿区突出,压出、倾出3种类型的动力现象均发生过,其中典型突出所占比例较大,约为74%;压力、倾力分别占5%、21%。

突出诱导因不以放炮为主,统计数据见表2。

表2 不同作业突出比例煤巷突出中托顶煤掘进煤巷所占比例较大,沿顶掘进煤巷所占例较小;上山掘进煤巷所占比例较大,下山煤巷及近水平煤巷所占比例较小。

2 突出井矿区的区域构造背景鹤壁矿区西依太行山新华夏系隆起带,东临华北平原新华夏系沉降带,地质历史时期遭受燕山和喜山等多次构造运动。

矿区内主采煤层为二1煤,平均煤厚8m。

煤层直接顶为薄层状砂质泥岩,老顶为细粒、中细粒砂岩。

矿区整体为一单斜构造,区内次一级构造复杂,以断层褶曲为主。

矿区内8条规模较大的倾伏向、背斜相间出现,多为北东向。

矿区内还有为数不多的次一级短轴褶曲及非对称形状的鞍状构造,受拉长断层影响失去了完整的几何外形。

矿区内断层均为高角度正断层,落差大于100 m 的18条,走向以北东向或北北东向为主。

大断层两盘往往发育多条阶梯状小断层,形成较宽的断层破碎带。

除断层外,在煤层及煤层顶底板中X共轭剪节理、裂隙也非常发育,造成煤岩破碎。

矿区的控制性地质造为青羊口断层,为京广大断裂伴生断层。

该断层走向长100多km,最大落差达1000m,北北向东向延伸。

该断层与矿区最南部的十矿距离最近,在十矿深部穿过,向北逐渐偏离矿区。

鹤壁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力能因素分析

鹤壁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力能因素分析

1 .~1 . a其它矿为 1 ~1 . a 65 8 3MP , 2 3 8MP 。泊 松 比取 03 由自重产生 的侧压十矿应 为 7 0 ~ ., .7 7 8 a其 它矿 应 为 5 1 ~59MP 。 _4MP , 4 . 丑
() 2 构造 应 力 。矿 区 内地 应 力 实测 值 比金 尼
+ 如) 2 ]
式中
wI —煤体的弹性变形潜能 , / 3 — M3m ; K ——应力集中系数 , 20 取 .; 分别 为三个方 向的主应 力 , a MP ; 煤的泊松比; E ——煤 的弹性模量 , a Me 。
— —
2 煤与瓦斯突 出的影响因素
2 1 地 应 力 对 突 出的 影 响 .
维普资讯
第3 卷第1 3 期

煤 矿 安 全
20 年1 02 月
问 题 探 讨 ・
文章编 号 : 0 3 9 X( 0 2 0 —0 3 —0 1 0 —4 6 2 0 ) 1 0 1 3
鹤 壁 矿 区煤 与 瓦斯 突 出 力 能 因素 分 析
克理论值大 , 其中实测铅直应力为理论值的 1 0 .5 18 倍 , _7 水平应力为理论值 的 2 6 ~47 .9 6倍。 地应力实测结果说 明, 区煤系地 层内不仅存在 矿
~Leabharlann 矿区内发育 8 条规模较大的倾伏 向、 背斜。 相 间出现。褶曲多为北东向, 偶尔出现数量少、 规模 小的北西向褶 曲。断层均为高角度正断层 , 落差 大 于 10m 的有 1 0 8条 , 向 以北 北东 向和北 东 向 走
1 鹤 壁矿 区瓦斯 地质 概 况
鹤壁矿区西依太行山新华夏系隆起带 , 东临 华北平原新华夏系沉降带 , 走向长 3 m, 0k 倾向宽 2 0 m。矿区主采二. , 均煤厚 8 煤层倾角 k 煤 平 m; 8-3。局部可达 5。煤质为贫煤或贫瘦煤。煤  ̄ 0, 0; 层直接 顶为 薄层 状 砂 质 泥 岩 , 老顶 为细粒 或 中细 粒砂 岩 。 矿区整体为一单斜结构 , 地质构造复杂。鹤 煤公 司所 属 的八 对 矿 井 中 五对 为 Ⅲ类地 质 构 造 , 三对为 Ⅱ类地质构造。矿区内地质构造 以褶曲和

河南省鹤壁石林二1煤层煤质特征及开采环境预测

河南省鹤壁石林二1煤层煤质特征及开采环境预测

地球 科 技
2 01 4/ ( 3- - 4)
3 . 3 . 2 灰分
果 见表 7 ( 样 品 3个 ) ,根 据 国家 标准 ,二 煤 贫煤 属特 高
层 。地 层从 老到新 发育有太 古界一 元古 界 、古生 界寒武 ’ 系 、奥 陶 系、石炭 系 、二叠 系 ,中生界 三叠 系和新 生界新
煤类
岔.

表1 煤层密度测 试结 果表
A R D
L盟 =
1 . 4 2 1 . 4 8
T R D
A d( % )
( S d ) ,岩性 为细一 中粒砂岩 ,个别地 段相变为粉 砂岩 ,含
鹤壁 煤 田位 于 中朝 准地 台华 北 坳 陷的 内黄 凸起 地 段 , 白云母片 ,横 向较稳 定。直接底板一般为砂 质泥岩或 泥岩 ,
地层 区划 属华北 地层 区太行 山小 区 。该 地 区在加里 东时 期 个别为细粒砂岩 ,含较 多植物 根部化石 ;间接底板为北 岔沟 上升 隆起 、遭受 剥蚀形 成长 期沉积 中断 ,华 里西运 动使本 砂岩 ( S b ) ,岩性一般 为中一细 粒砂岩 ,全区发 育 ,横 向上 区逐 渐下 降 ,开 始接 受沉积 。至 晚石炭 世 ,气候湿 热适 宜 基本稳 定 。从岩性 、岩相上 看 ,二 煤层与其 顶 、底 板为 明 植物生 长 ,为成 煤提供 了物 质来源 ,但地 壳升 降频 繁使海 显或过渡接触 ,未见冲刷变薄现 象。 陆交 互而形 成 多煤 层 的特 点。后期 印支 、燕 山运动 构成 的 整体 区域构 造格 局 ,控 制 了岩层 的展布 方 向和 赋存 状态 ,
岩 ( S b )之 上 ;上距砂 锅窑砂岩 ( S s )6 0 m 多 ,下距北 岔 含少量 碎 屑镜 质体 ;惰 质组 以碎 屑惰 质体为 主 ,丝质体 次 沟 砂岩 ( S b)约 5 m,层位稳定 。二. 煤层全 区可采 ,厚 度 之 ,含 少量 微粒 体 。无 机组 分主 要以黏 ;二 煤 层止煤深 度为 8 5 6 . 1 5 ~1 5 3 8 . 5 0 m,煤底 状分布 ,大 小不一 。 标高 - 6 8 8 . 3 8 ~一1 3 4 9 . 8 7 m 。二 煤 层为黑色 ,以粉状为 3 . 3 煤 的化学性质与元素组成 主 ,视电阻率和RR值高 ,异 常明显 ;其包 括 P S和 S M 两 3 . 3 . 1 水分 个煤类 ,呈 南、北分 布 ,显示煤的变质程度 由北 向南增高 ,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江 西 煤 炭 科 技2008年第4期 J IAN GXI COAL SCIENCE&TEC HNOLO GY NO14 2008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陈清生(江西省矿山隧道建设总公司一公司,江西樟树331211)摘 要:井田瓦斯赋存分布规律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瓦斯风化带的确定和影响煤层瓦斯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两个方面。

结合新的探测资料、采掘资料,运用新的研究理论,对异常带瓦斯控制因素、控制机理将做出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瓦斯赋存;分布控制;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TD71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2572(2008)04-0077-02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 of G as Storage in Coal SeamChen Qingsheng(No.1Co.,Jiangxi Mine and Tunnel Construction Co.,Zhangshu,Jiangxi331211) Abstract:Geological research into distribution rules of well field gas storage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 he determi2 nation of gas weathering zone and t he main geologic factors affect gas distribution in coal seam.Based on new exploring and mining data and new research t heory,the aut hor has probed into t he controlling factor and mecha2 nism of abnormal zone gas.K ey w ords:gas storage;announce controlling;factor analysis 矿井瓦斯是煤矿安全生产一大危害,直接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

鹤壁八矿二_1煤层构造发育特征及对瓦斯灾害的控制作用研究

鹤壁八矿二_1煤层构造发育特征及对瓦斯灾害的控制作用研究

2 F_2 F 层 带 。断 层 多 分 布 在 矿 井 南 翼 。此 4 4 断 外 , … 0 80m 水 平 内 , 故 县 村 和扒 厂 村 之 在 40 0 在 间进 行 了三维 地震 探测 , 发现 断层 2 5条 。
2 矿井煤层瓦斯参数测定 结果
瓦斯参 数 包括煤 层 的瓦 斯 压力 、 瓦斯 含量 、 瓦斯
南 分别 为 张庄 向斜 、 鹿楼 背斜 、 家 庄 向斜 、 窑 背 桐 南 斜 、 厂 向斜 、 扒 柴厂 背斜 。矿 井 在 一 0 水平 以上 , 40m 共 有 断层 19条 , 中落 差大 于等 于 2 的断 层有 0 其 0m
层钻孑 , L穿透 测压煤 层顶板 不小 于 0 5m、 . 孔径 为
涌 出量 、 瓦斯 放散 初 速度 以及 煤 层 的坚 固性 系数 等 , 其 中煤 层 瓦斯 压力 和 瓦斯含量 最 为重 要 J 。 煤 层 瓦斯 压力是 决 定煤层 瓦斯 含量 的一 个 主要
律 和 突 出灾 害 的影 响作 用 , 而 有效 地 指 导 矿 井 瓦 从
斯治理工作 , 障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 保
鹤壁 煤业 集 团有 限公 司第八 煤 矿 ( 以下 简称 “ 八 矿 ” 位于 鹤壁 煤 田的中南部 , 北 以 F ) 西 断层 与鹿 楼 乡小 庄桥 煤矿 为 界 , 以张庄 向斜 轴 与六 矿 为 邻 , 北 南 以 F 断层 和 F9 4 断层 分别 与柴 厂矿 和 十矿 为 界 , 西 至二 层 露头 线 , 部 边 界 为 一 0 等 高 线 。矿 煤 深 80m 井 主 采 煤 层 为二 煤 层 , 为 突 出危 险煤 层 , 斯 压 其 瓦 力大 , 瓦斯 含 量 高 。笔 者结 合 鹤 壁八 矿 的 地 质 构 造 发 育 特征 , 过 现 场 实测 获取 矿 井 瓦 斯 压力 和 瓦 斯 通 含 量 数值 , 同时 对 构造 煤 的发 育 特 征 和 突 出 规 律 进

影响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的地质因素研究

影响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的地质因素研究

2019年第26卷第7期影响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的地质因素研究陈景凯,朱振祥,祁新波(郑煤集团超化煤矿,河南新密452385)摘 要:主要以超化煤矿钻孔揭煤资料、勘探中测量瓦斯含量作为切入点,通过线性回归以及瓦斯地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煤层瓦斯赋存情况的地质因素进行了探究,旨在弄清楚各因素(煤层埋藏深度、煤体结构、煤层围岩、厚度、地质构造等)和煤层瓦斯含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影响该煤矿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即煤层埋藏深度、煤层顶板40m内含砂率以及断层,以此为煤矿防治瓦斯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煤层瓦斯;影响因素;概况;关系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9.07.121 引言瓦斯是古代植物在堆积成煤的初期,纤维素和有机质经厌氧菌的作用分解而成的物质,通常情况下是以游离和吸着状态存在于煤体或者是围岩当中,它的赋存以及分布和地质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很有必要对该矿区的瓦斯赋存和分布情况进行细致研究,弄清楚瓦斯赋存和地质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可以为煤矿治理煤和瓦斯突出工作提供帮助。

 矿区概况分析该矿位于河南省新密煤田西南部,在划分的时候是以大的断层构造为依据,井田初步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a,后经技术改造,矿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5年核定生产能力为2.15Mt/a,总面积可达11.29km2,主采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1煤层,煤层较稳定,普遍可采,但煤厚变化较大,煤厚0.34~44.84m,正常煤厚5~10m;煤层偶含夹矸,局部结构复杂,含夹矸2~4层。

 煤层瓦斯赋存受地质条件影响分析地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瓦斯的赋存、生成、富集以及运移,在不同煤田和块段、不同区域,地质条件对瓦斯的赋存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并且主因素也有区别。

通过相关研究能够得出,该矿区瓦斯含量和分布规律与煤层厚度、围岩、埋深、地质构造等有直接关系。

2.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不但能够改变煤层围岩透气,而且也会影响到煤层赋存形态和结构。

安阳、鹤壁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及突出的地质因素分析

安阳、鹤壁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及突出的地质因素分析

安阳、鹤壁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及突出的地质因素分析马黎明;张小连;熊亮【摘要】Anyang and Hebi mining areas are important coal production base in north of Henan province,with stabilized coal seam,high⁃quality coal,coal⁃complete and the mining technical conditions is good. Based on abundant historical gas geological data and combined with sufficient practical field work,this paper analyzedⅡ1 coal seam gas occurrence status of mines in Anyang and Hebi of Henan prov⁃ince,analysis the main geological factors of affecting gas occurrence,and assessed the potential risk about coal⁃gas outburst.In the min⁃ing area,Ⅱ1 coal gas weathered zone doesn′t have the danger of coal⁃gas outburst,generally north and south ends don′t have obvious danger.And in central section,generally have the outburst danger.Th rough the research,Ⅱ1 coal seam gas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burial depth ofcoal⁃seam, coal thickness, geological structure, roof⁃floor of coal seam and emission factors. The study about geological factors of Ⅱ1 coal seam gas occurrence and outburst,contribute to prevention and governance of gas disasters in mines,and promot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for mines.%安阳、鹤壁矿区是豫北重要煤炭生产基地,煤层稳定,煤质优良,煤种齐全,开采技术条件较好,结合以往大量的瓦斯地质资料,从河南省安、鹤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状况出发,对影响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作了评估,认为该矿区二1煤瓦斯风化带不具备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矿区南北两端一般也没有突出的危险性,矿区中部瓦斯带内,一般有突出危险性。

影响矿井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分析

影响矿井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分析

影响矿井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分析[摘要]煤层是自生自储的天然气,在我国陕西中西部彬长矿区,黄陇侏罗系延安组是主要的含煤地层。

为了获得有效的天然气,在钻井试采时,必须要考虑本地区矿井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

当矿井煤层的瓦斯属于高瓦斯,随着矿井煤层的开采深度越来越大时,就会涌出越来越多的瓦斯,而煤层内部赋存的瓦斯也会越来越多。

当赋存的瓦斯越来越多时,就会对通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煤炭资源回收。

因此全文主要分析影响矿井煤层瓦斯的赋存规律,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确保矿井生产工作时的安全性。

[关键词]矿井煤层瓦斯赋存规律治理方法目前在我国高瓦斯矿井生产工作中,与低瓦斯矿井生产相比,出现爆炸事故的机率明显高于低瓦斯矿井,会出现伤害事故。

位于我国陕西中西部地区彬长矿区的矿井煤层属于高瓦斯,为了保证矿井安全稳定生产,必须要全面分析影响矿井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法,对瓦斯进行有效处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1影响矿井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1.1当煤层厚度越来越大时,赋存的瓦斯也越来越多。

在处于瓦斯地质时,在薄煤层向厚煤层逐渐挖掘中,工作面的瓦斯浓度在越厚煤层就会出现明显的增加现象。

厚煤层周围通常是会受到构造压应力,当煤层越来越薄时,厚煤层周围就会出现封闭现象,提高了煤层的赋存性。

1.2煤层埋深越来越深时,所赋存的瓦斯就会越多。

在控制瓦斯地质煤层气含量时,煤层的埋深是其控制的重要因素。

煤层和顶底板岩层在受到静压力的影响,同时瓦斯向地表游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远,从而导致在高压封闭的状态下有着大量的瓦斯涌出。

高压封闭地区孔隙度会越来越小,没有较高的透气性,使瓦斯不会向外扩散,而煤层中就会赋存有大量的瓦斯,并且煤层的埋深越来越大时,就会赋存大量的瓦斯,而且涌出大量的瓦斯,反之,则相反。

1.3当煤层倾角发生变化时,赋存的瓦斯也会发生改变。

当瓦斯地质煤层的埋藏深度相同,煤层有着较为稳定的产状时,煤层倾角越来越大时,煤层气就会向浅部运移。

鹤煤矿区二1煤层底板承压含水层赋存特征及防治技术

鹤煤矿区二1煤层底板承压含水层赋存特征及防治技术

总732期第三十四期2020年12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鹤煤矿区二1煤层底板承压含水层赋存特征及防治技术张杰(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地测部,河南鹤壁458008)摘要:鹤煤矿区现有三矿、中泰矿业、六矿、八矿、九矿五对生产矿,水文地质条件相似。

近年来,各矿均进入了井田深部生产,都面临着煤层底板高承压岩溶水的突水隐患。

本文通过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特征,研判突水规律及其原因,总结承压水突水影响因素及特征,提出以深部补充勘探、划分三区、超前探查、注浆加固、安全评价、带压开采技术措施为技术手段的承压水害防治技术路线。

关键词:岩溶特征;补给水源;突水通道中图分类号:TD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0)34-0100-03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Techniques of Confined Aquifer in Floor of Coal Seam No.2in Hebi Coal Mine AreaZHANG Jie(Hebi Coal power Co.,Ltd.Geodetic Surveying Department,Hebi Henan458008)Abstract:There are five pairs of production mines in He coal mine area,namely No.3Mine,Zhongtai Mining Co., Ltd.,No.6mine,No.8mine and No.9mine,with similar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In recent years,each mine has entered the deep production of the mine field,and will face the hidden danger of water inrush from the high pressure karst water in the coal seam floo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kars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ning area,this paper studied and judges the law and causes of water inrush,summari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inrush from confined water,and put forward the technical rout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nfined water disaster by means of deep supplementary exploration,division of three areas,advanced exploration, grouting reinforcement,safety evaluation and mining under pressure.Keywords:karst characteristics;recharge water source;water inrush channel近年来,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各生产矿井均进入了井田深部生产,作用在煤层底板的承压水水压逐步增大,高承压岩溶水将成为影响深部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防治技术难度随之加大。

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

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

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摘要:瓦斯灾害是煤矿安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瓦斯研究工作对于煤炭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乃至全国生产安全状况好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掌握瓦斯的赋存状态及流动规律对防治瓦斯工作尤为关键。

瓦斯的生成与煤的成因息息相关;煤中瓦斯的赋存状态一般有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两种;矿井中煤层瓦斯的涌出对于生产和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与矿井的开拓布置、采掘方法、机电设备的选择、矿井通风和安全管理制度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煤层瓦斯的运移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它与煤层的结构和煤层中瓦斯赋存状态密切相关。

在大裂隙带中可能出现紊流.而在微裂隙中则属于层流运动在微孔中还存在扩散分子滑流。

在一般情况下,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来研究煤层瓦斯流动规律还是可行的但是在客殊情况下,如石门揭开煤层、瓦斯喷出或突出,则必须按当时条件加以修正。

关键词:瓦斯赋存;流动规律;瓦斯流动理论;瓦斯运移1 前言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仍占50%以上。

煤矿瓦斯是煤的伴生物、同煤共生并存储在煤与围岩中的气藏资源,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它通常以涌出的形式排放出来。

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以喷出或突出的形式突然释放、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而且瓦斯进入采掘空间后在条件具备时还会发生瓦斯爆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占全国煤矿重大事故总数的70%以上,防治瓦斯灾害已成为煤矿安全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各主要产煤国都投入了大且的资金、人力物力进行矿井瓦斯灾害发生视理、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

数十年来,在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矿井瓦斯抽防、完善通风技术、抑爆隔爆技术、瓦斯监测、预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瓦斯灾害防治的技术体系在矿井瓦斯防治理论和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瓦斯灾害事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

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

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摘要: 煤矿井下的瓦斯主要来自煤层和煤系地层,还与煤的成因息息相关。

瓦斯在煤层中的赋存状态一般有两种,即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

而煤层瓦斯含量实际上是指吸附瓦斯量和游离瓦斯量之和,其值的大小往往是评价煤层瓦斯储量和是否具有抽放价值的重要指标。

煤层瓦斯含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保存瓦斯的条件,而不是生成瓦斯量的多少,也就是说,不仅取决于煤质质量,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储存瓦斯的地质条件。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有:煤层储气条件、区域地质构造和采矿工作。

另一方面,煤层是孔隙、裂隙结构组成的物质,瓦斯在孔隙中的流动主要是扩散,在煤层裂隙系统的流动属于渗透。

本文将对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进行阐述,并作简单的分析.关键词:煤层瓦斯赋存流动规律Coal seam gas occurrence and flow pattern Abstract: the coal gas mainly comes from coal and coal measure strata,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auses of coal。

Gas in the coal seam occurrence state is generally has two kinds,namely the adsorption state and free state. And coal seam gas content actually refers to the amount of gas and free gas quantity,the sum of its value tends to be the size of the evaluation of coal seam gas reserves and is an important index of drainage value. Coal seam gas content depends mainly on save gas conditions, it is not how much the amount of generated gas, that is to say,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coal,but more importantly depends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gas storage. According to current research argues tha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gas content of coal seam are:coal gas storage conditions,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mining work。

瓦斯赋存的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

瓦斯赋存的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

瓦斯赋存的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作者:赵春梅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01期[摘要]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瓦斯赋存规律的研究得到了重视,认识和掌握各个煤矿影响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矿井瓦斯赋存的因素,并简单阐述了瓦斯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瓦斯赋存影响因素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039-01一、前言对于煤层瓦斯而言,其形成、分布和赋存特征受瓦斯地质规律的控制,煤与瓦斯突出主要发生在高瓦斯煤层中受强构造挤压、剪切作用的构造煤发育区。

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由低瓦斯矿井升级为高瓦斯矿井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瓦斯事故,研究矿井瓦斯赋存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瓦斯赋存的影响因素2.1 断裂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张性断裂对瓦斯可起排放作用,分别称为开放性和排气断层(正断层),但随着深度增加排气断层的排气能力有递减的趋势;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对瓦斯可起保存作用,分别称为闭合裂隙和遮挡断层(一般为逆断层特别是逆掩断层),但倾角较陡的逆断层有可能排气;在构造性质近似的情况下,新构造比老构造透气性要好些,因为老构造(如张性断裂)时间长,往往被后来的物质所充填而不再透气。

2.2 褶曲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一般巷道中的小型褶曲对瓦斯含量影响不大,主要是大、中型褶曲。

矿区范围内的大型向斜相对埋藏深度大,大型背斜相对埋藏浅,往往前者瓦斯含量相对大于后者。

大型背斜中和面上下的瓦斯含量又不相同;中和面上下,常存在张裂隙,瓦斯易逸散,故瓦斯含量较低;中和面以下,以挤压作用为主,瓦斯含量相对高。

矿井范围内的中型褶曲,瓦斯含量有两种情况:当围岩的封闭条件较好时(未受断裂破坏和严重剥蚀的褶曲地区),背斜顶部较向斜巷部瓦斯相对聚积。

这是由于在封闭系统中,瓦斯只能沿煤层向高处运移,特别是在倾伏背斜转折端,瓦斯运移距离长,面积往上逐渐缩小,阻力变大,故瓦斯含量高;在封闭条件差(遭受断裂破坏和重剥蚀的褶皱在区)围岩透气性较好的情况下,上述运移条件被破坏了,由于背斜顶部煤层埋藏浅,通达地表的断裂发育,有利于煤层瓦斯的排放,背斜的瓦斯容易沿张裂隙逸散,因此,向斜部位相对来说瓦斯含量高,背斜顶部较向斜巷部瓦斯小,压力低。

鹤煤六矿二_1煤煤层气含量控制因素分析

鹤煤六矿二_1煤煤层气含量控制因素分析

2 煤 层 气 赋 存 特 征
2 1 煤 层 空 间 展 布 .
( ) 煤性 。该 区含 煤地 层 包 括石 炭 系 中统 本 1含 溪组 , 上统 太原 组 , 叠 系下 统 山西组 、 二 下石 盒 子 组
和上 统上 石盒子 组 , 中山 西组 二 煤 组 和太 原 组 一 其 煤组 为该 区 主要 含 煤 地 层 。含煤 地 层 总 厚 8 5 2 0 .9 m, 含煤 2 2层 , 层总 厚 1 . 1m, 煤系数 1 3 % 。 煤 0 7 含 .3
斜 长 2 7 k 面积 1 . 5 k . m, 8 5 m 。六 矿 处 于 鹤 壁 煤 田 东 部太行 断隆 的东缘 , 总体 为 2 。 0 左右 的单 斜 构造 ,
地 层走 向近 S 倾 向 E, 角 0~3 。 区 内地 层 产 N, 倾 8。
3 4 a 属 于欠压 状 态 。经 等 温 吸 附试 验 结 果显 . 3MP , 示, 朗格 缪尔 体积 平均 3 . 5m / , 5 5 t朗格缪尔 压 力平 均 0 4 a 吸 附能力 较强 。煤储 层渗透 性较 差 。 . 5MP ,
要为 黑 色 泥 岩 或 砂 质 泥 岩 ; 接 底 厚 1O 直 . 0—5 O .O
现轴 部煤层 气含 量 明显 比其 他 地 区高 出许 多 。两 处 向斜 由于 轴部 岩层 受 到 强力 挤 压 的 影 响 , 围岩 的透 气性 降低 , 轴部 区域 往 往 成 为煤 层 气 赋 存 的有 利 场
21 02年第 1 期
中州 煤 炭
总第 13期 9
鹤 煤 六矿 二1煤 煤 层 气 含 量控 制 因素 分 析
王 正伟 王相 洲 ,
( . 南理 工 大 学 能 源科 学 与 工程 学 院 , 南 焦 作 1河 河 4 4 0 ; . 南 煤 业 化 工 集 团 鹤 煤 公 司 六矿 , 南 鹤 壁 50 3 2 河 河 4 80 ) 5 0 0

鹤煤二矿瓦斯地质赋存规律分析

鹤煤二矿瓦斯地质赋存规律分析

2 矿 井 瓦斯 特 征
原井 田地 质精 查 报 告 中确 定 , 矿 二。 瓦 斯 二 煤 含量特级 : 一水平 为二级 , 、 二 三水平 为三级 , 矿井投
产 后 二 水 平 瓦 斯 含 量 增 大 。 19 9 6年 , 井 瓦 斯 鉴 定 矿 报 告 定 为 高 瓦 斯 矿 井 , 井 开 采 由浅 到深 , 斯 含 量 矿 瓦

法, 主要采煤 工艺 为炮 采 放顶 煤 。矿井 通 风方 法 为
抽 出 式 , 风方 式 为 混 合 式 。 通 矿 井 主 采 煤 层 位 于 二 叠 系 山 西 组 下 部 , 4 9 厚 .2

0 0 % , 氧化碳 占比例很 小 , 明三水平 大部分 .7 二 说
为 甲烷带 , 局部 地 区属 氮 气一 甲烷 带 。实 践 资料 表 明, 三水平 小断层 发育 情 况 比一 、 水平 弱 , 三水 二 但 平褶 曲结构 比一 、 二水 平 发育 , 层 节理 密 度较 大 , 煤 瓦斯 聚积作用 比一 、 二水平地 区强得 多。
21 0 1年第 1 期
中 州 煤 炭
总第 11 8 期
鹤 煤 二 矿 瓦 斯 地 质 赋 存 规 律 分 析
崔 方
( 南煤 业 化 工 集 团 鹤 煤 公 司十矿 , 南 鹤 壁 河 河 480) 50 0
摘 要 : 究井 田地 质构 造 特 征 和 瓦斯 地 质 赋 存 规律 , 为超 前进 行 瓦 斯 防 治 、 效控 制煤 矿 瓦斯 突 出事 故 、 研 可 有 遏 制 重特 大 瓦斯 突 出灾 害 提供 技 术 依 据 。 介绍 了鹤 煤 二矿 矿 井基 本 情 况 , 过 对矿 井 瓦斯 地 质特 征 、 田地 质 通 井

鹤壁矿区地质构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鹤壁矿区地质构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鹤壁矿区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灾害形式,其发生与否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鹤壁矿区位于河南省南部,煤炭资源丰富,但煤与瓦斯突出问题也较为突出。

本文将从矿区地质构造入手,探讨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

一、矿区地质背景鹤壁矿区位于华北克拉通西南缘,是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区,主要由华南造山带晚期隆升抬升而形成。

矿区内煤系地层发育,主要包括上二叠统的煤系地层、下三叠统的煤系地层和上侏罗统的煤系地层等。

其中,上二叠统的煤系地层是鹤壁矿区的主要煤层,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采矿条件。

二、矿区地质构造特征鹤壁矿区是一个典型的板块构造运动区,受到多期构造事件的影响,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

主要特征如下:1.断层:矿区内断层发育,分为结构断层和脆性断层两类。

结构断层主要为逆冲断层,分布较广;脆性断层则主要为深大断裂带和中小型正常断层,对煤层分布和存在具有较大影响。

2.褶皱:矿区内褶皱分布较广,长波褶皱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区域,短波褶皱则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区域。

褶皱不仅对煤层存在和分布产生影响,也对瓦斯运移、富集等产生一定影响。

3.地层倾角:矿区内地层倾角较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

这将对煤层开采和瓦斯运移产生影响,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防治。

三、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机理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开采中常见的一种灾害形式,其发生机理多种多样。

在鹤壁矿区,主要与以下地质因素有关:1.断层:在煤层断裂发育的地段,突出形成比较容易。

断层有不同的滑移类型及位移量,对运移和富集的瓦斯有影响。

2.褶皱:在褶皱的前部和褶皱脚部,突出形成的可能性较大。

这是由于褶皱在构造作用下受到挤压和牵引,导致煤层应力状态复杂,易发生变形破裂。

3.地层倾角:当煤层倾斜度较大时,瓦斯从高点向低点运移,容易形成突出。

这是由于在大斜角煤层中,瓦斯向下运移时会产生气体密度不平衡现象,在高地点相对集聚,多在倾斜度超过30度的区域发生。

矿井瓦斯赋存特征及关键控制地质因素分析

矿井瓦斯赋存特征及关键控制地质因素分析

318瓦斯突出与煤矿开采井田内的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只有充分掌握矿井瓦斯地质情况才可以实现对瓦斯涌出、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预测,使得瓦斯治理更有针对性[1~2]。

国内的众多学者对瓦斯与地质构造间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由于煤层赋存差异,不同井田间的瓦斯与地质构造间关系存在有差异[3~5]。

文中以山西某矿为背景,对井田瓦斯赋存分析,以期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矿井生产。

1 矿井概况及地质构造山西某矿开采煤层为2、4、8、9号。

煤层瓦斯赋存受到埋深、水文条件、变质程度以及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

当煤层顶、底板为致密性岩层时,更有利于煤层内瓦斯赋存。

水文地质条件影响瓦斯运移;瓦斯事故多是发生在地质构造发育区域。

1.1 埋深 矿井开采井田埋深呈现出东北部浅、西南部深特征。

西南部煤层埋深在700m以上,东北部煤层埋深则一般在250m以内。

具体现场实测的不同煤层瓦斯压力随埋深变化情况见图1。

图1 煤层瓦斯压力随埋深变化情况从图中看出:2号、4号、8号、9号煤层瓦斯压力随埋深增加梯度分别为:0.34、0.18、0.75、0.34MPa/hm。

1.2 变质程度 井田开采的2~9号煤层变质程度接近,测试得到的镜质组反射率R o 介于1.46~2.13%。

测量得到的不同煤层a、b常数结果也表明,9号煤层对瓦斯具有较强吸附能力,这也与9号煤层瓦斯含量最大相吻合。

1.3 水文地质矿井开采井田内水文地质简单,从上到下有4个含水层,但是含水层与煤层间有多个致密隔水层隔离,从而使得含水层对煤层瓦斯含量影响较小。

1.4 地质构造1)褶曲矿井井田内发育有4个大褶曲,倾角介于4~13°,其中有3个褶曲对煤层瓦斯赋存影响较小。

但是东大岭向斜分布与矿井开采三采区,轴向方向为NE30°,两翼角度在4~10°,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变化情况得知,该向斜两翼煤层埋深在380~510m,轴部煤层埋深在460~520m且煤层顶、底板板岩性多为致密,不利于瓦斯扩散,煤层内瓦斯含量高。

鹤壁煤业瓦斯防治技术经验交流

鹤壁煤业瓦斯防治技术经验交流

鹤壁煤业瓦斯防治技术经验交流1. 简介鹤壁煤业是中国煤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瓦斯防治一直是鹤壁煤矿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本文将介绍鹤壁煤业在瓦斯防治技术方面的经验,并与其他矿区进行交流,以期相互学习,提升煤矿安全水平。

2. 瓦斯防治技术的现状瓦斯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头号杀手,如何有效地防治瓦斯对于鹤壁煤业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鹤壁煤业在瓦斯防治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煤矿开采作业面的风流变化与瓦斯抽采配合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矿井的安全性。

其次,加强瓦斯检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和处理瓦斯问题。

此外,鹤壁煤业还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瓦斯治理设备和技术,如瓦斯抽采装置和瓦斯灭火器等。

3. 经验交流3.1 经验分享在瓦斯防治技术方面,鹤壁煤业获得的经验可与其他煤矿进行分享。

一方面,鹤壁煤业可以向其他煤矿介绍自己的瓦斯防治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情况,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创新。

另一方面,鹤壁煤业也可以从其他煤矿的经验中学习,例如其他矿区的瓦斯抽采技术或预警系统建设经验。

3.2 技术交流会议为促进瓦斯防治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鹤壁煤业可以组织技术交流会议。

这样的会议可以邀请其他煤矿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瓦斯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案例。

会议还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不同煤矿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促进经验的共享和合作。

3.3 联合研发项目除了技术交流会议,鹤壁煤业还可以与其他煤矿联合开展研发项目。

通过共同研究和开发瓦斯防治技术,可以加快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升整个矿区的瓦斯防治水平。

此外,联合研发还可以共同解决瓦斯防治中遇到的挑战和难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4. 结论在鹤壁煤业的瓦斯防治技术经验交流中,分享和合作是关键。

与其他煤矿的经验交流可以让鹤壁煤业吸取其他矿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瓦斯防治水平。

通过技术交流会议和联合研发项目,可以进一步加强不同煤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瓦斯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鹤壁煤业应积极参与瓦斯防治技术经验交流,与其他煤矿共同推动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壁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时间:2010-11-11 09:31:14 来源:论文大全作者:秩名点击:192
论文导读: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是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的基础。

论文介绍了鹤壁矿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了瓦斯地质单元划分的准则,并对鹤壁矿区进行了瓦斯地质单元划分,现场收集整理并测试了大量的瓦斯含量数据,分析了鹤壁矿区不同瓦斯地质单元的瓦斯赋存规律,并研究了瓦斯赋存的控制因素。

研究表明:鹤壁矿区瓦斯赋存随埋藏深度逐渐增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非常明显。

关键词:瓦斯赋存规律,地质构造,埋藏深度
我国煤矿灾害中,瓦斯灾害尤为严重,而且随着采深的增加,瓦斯含量和地应力的增加,瓦斯灾害日益严重[1]。

08年全国瓦斯突出矿井共计754处,比2007年增加了近10%,国有重点煤矿20.3%为突出矿井。

据统计2008年全国共发生34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死亡278人,事故数同比增加4起,死亡人数增加62人;2009年发生3人以上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9起,死亡226人。

瓦斯灾害直接妨碍了煤矿正常生产,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障碍,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2]。

论文检测。

加强瓦斯灾害的防治是确保煤炭能源的稳定、可靠供应,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瓦斯灾害防治的基础是弄清矿区、矿井瓦斯赋存规律,做到防治瓦斯工作有的放矢[3]。

研究矿区瓦斯赋存规律对于瓦斯涌出量预测、突出区域预测、制定相应的防治瓦斯措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矿区地质特征
鹤壁煤田呈近南北方向展布,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伴有发育程度的褶皱,并有岩浆岩侵入和喷出岩。

总的构造形态为一走向NNE、倾向SE、倾角5°~40°的单斜构造。

区域构造线展布方向以NE、NNE向为主,近SN向断层次之,煤田南部发育EW向构造。

构造线多呈雁行式,地垒地堑构造相间出现。

经过生产和勘探证实,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方向大致可分为NE、NNE、EW、SN、NW,其中以NE、NNE 两组为主。

据统计落差大于30m的断层有86条,其中大于100m的断层就达29条之多,它们均为具有压扭性质的正断层。

大断层常常构成井田的自然边界,在这些大断层之间,宽缓褶皱发育。

煤层倾角变化在8°至30多度,一般倾角为20°左右。

2瓦斯地质单元划分
地质条件控制了突出的分区和分带,如何根据影响构造软煤发育和瓦斯赋存在尺度上的差异,划分不同级别的瓦斯地质单元,是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方法的关键[4]。

划分瓦斯地质单元应遵循以下方法:①单元的大小根据研究范围确定,在矿区内研究突出区分布时,根据宏观构造发育特征,以矿井为基础,以分井田的大尺度自然构造确定边界,划出Ⅰ级瓦斯地质单元,在多煤层井田内研究瓦斯突出带时,以分煤层、分水平、分采区为基础,以深度或自然构造确定边界;②从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中选择反映煤层条件和瓦斯条件的主要因素,确定临界值,划分单元界限,形成综合统一的瓦斯地质单元。

鹤壁矿区的一级断层构造为贾家地堑和F40断层组,累计落差均在200 m以上,将矿区分成相对独立的三部分:南部为六矿、八矿、十矿3对矿井;中部为三矿、五矿2对矿井;北部为二矿、四矿、九矿3对矿井。

根据研究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特征等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三大构造分区,命名为南部瓦斯地质单元(六矿、八矿、十矿)、中部瓦斯地单元质(三矿、五矿)和北部瓦斯地质单元(二矿、四矿、九矿),其具体瓦斯地质单元划分见图1。

图1 鹤壁矿区瓦斯地质单元划分
3矿区瓦斯赋存规律
通过对鹤壁矿区的勘探期间钻孔瓦斯含量、井下实测瓦斯含量、间接计算和瓦斯含量反演等多源数据的分析、融合,获得了94个相对可靠且分布较均匀的瓦斯含量控制点。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个瓦斯地质单元的瓦斯赋存规律
3.1南部单元瓦斯赋存规律
南部单元主要包括六、八、十矿,该地质单元南以十矿F1070断层为界,北以F40断层组为界。

与中部和北部地质单元相比,该地质单元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其矿井井田内断层相互切割穿插较多;在该地质单元矿井井田内,尤其是六矿井田内较多不同方向的褶曲相互交叉,形成穹隆或构造盆地。

该单元构造相对复杂,煤层透气性较差,瓦斯保存条件较好,埋深相同而瓦斯压力较高。

通过对多源瓦斯含量(地堪期间瓦斯含量、生产期间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反演和间接计算瓦斯含量)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在该单元内共获得55个可靠且相对均匀的瓦斯含量控制点,经统计分析,瓦斯含量与埋藏深度之间具有如图2所示的统计规律:W=0.0277H-1.6987(R2=61.84%)。

论文检测。

式中,W为煤层瓦斯含量,m3/t;H为煤层埋藏深度,m。

由此计算得出,南部单元煤层瓦斯风化带深度约为61.3m,含量增长梯度为0.0277m3/t/m。

图2 南部单元瓦斯含量与埋深关系图
3.2中部单元瓦斯赋存规律
中部单元主要包括五矿和三矿,该地质单元南以F40断层组为界,北以贾家地堑为界。

除边界断层外,
五矿倾伏向斜、F20断层、三矿倾伏向斜对该区的构造变形影响较大。

论文检测。

边界断层对瓦斯释放的能力较强。

在该单元内共获得12个可靠且相对均匀的瓦斯含量控制点,经统计分析,瓦斯含量与埋藏深度之间具有如图3所示的统计规律:W=0.0304H-6.4616(R2=67.54%)。

式中,W为煤层瓦斯含量,m3/t;H为煤层埋藏深度,m。

由此计算得出,中部单元煤层瓦斯风化带深度约为212m,含量增长梯度为
0.0304m3/t/m。

图3 中单元瓦斯含量与埋深关系图
3.3北部单元瓦斯赋存规律
北部单元主要包括四矿、二矿和九矿3对矿井,该地质单元南以贾家地堑为界,北以F135断层为界。

在该单元内共获得27个可靠且相对均匀的瓦斯含量控制点,经统计分析,瓦斯含量与埋藏深度之间具有如图4所示的统计规律:W=0.0326H-3.539(R=58.72%)。

式中,W为煤层瓦斯含量,m3/t;H 为煤层埋藏深度,m。

由此计算得出,中部单元煤层瓦斯风化带深度约为110m,含量增长梯度为
0.0326m3/t/m。

图4 北部单元瓦斯含量与埋深关系图
3鹤壁矿区瓦斯赋存的主要控制因素
由鹤壁矿区的瓦斯赋存规律可知,鹤壁矿区的瓦斯赋存主要受煤层埋藏深度和构造分区的影响。

不同瓦斯地质单元瓦斯含量随煤层埋藏深度变化的梯度和瓦斯风化带深度不同,造成单元内瓦斯富集程度不同,瓦斯分布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

小断层使瓦斯含量局部增加。

小断层往往造成附近煤体严重破坏,煤层透
气性大大降低,同时由于断距小,延伸短,不容易与其它裂隙较发育的岩层连通,而形成良好的瓦斯储存环境。

褶曲类型和褶皱复杂程度对瓦斯赋存均有影响。

向斜由于岩层受到强力挤压、围岩透气性变得更低,有利于瓦斯封存,特别是在向斜轴部,如六矿受75-7向斜控制的2814采面,其瓦斯含量达17.98m3/t,而同等开采深度的2810采面的瓦斯含量实测值却只有12.10m3/t;背斜往往也有利于瓦斯储存,但当封闭条件差时,瓦斯容易沿背斜顶部的裂隙逸散,背斜不同部位之间的瓦斯含量仍有差别,往往是轴部大于两翼。

鹤壁矿区发育的断层一般为张扭性正断层,属开放性断层,有利于瓦斯的排放。

如六矿北四采区南部位于75-7向斜和75-32向斜交汇形成的盆地构造处,本应是有利于瓦斯聚集的地质条件,但由于该区域张扭性的大中型断层较发育,断距在10m以上的断层有7条,特别是盆地构造底部发育有落差200m 以上的F46断层组,该断层组由走向斜交的张性正断层,使该区域形成较好的瓦斯排放条件。

在鹤壁矿区目前的开拓开采水平范围内,由于小断层及褶曲构造对瓦斯遗散的控制作用,一般会使控制区域内的瓦斯含量较同等埋藏深度的煤层瓦斯含量高出3~5 m3/t。

4 结论
1、以鹤壁矿区的一级断层构造贾家地堑和F40断层组为界,将其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瓦斯地质单元。

2、鹤壁矿区瓦斯赋存随埋藏深度的延伸而逐渐增加,但是瓦斯赋存受地质构造的控制比较明显,在封闭型断层附近瓦斯含量大,在开放型大断层附近瓦斯较小。

参考文献:
[1] 于不凡,王佑安.煤与瓦斯灾害防治及利用技术手册[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2] 林伯泉,崔恒信.矿井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3] 焦作矿业学院瓦斯地质研究室.瓦斯地质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4] 周世宁,林伯泉.煤层瓦斯赋存与流动理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