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腹泻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感染性腹泻研究进展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其中,小儿感染性腹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通过对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现状以及病原学诊断研究,总结提出其治疗与预防对策,对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标签:小儿;感染性腹泻;进展
小儿腹泻是儿科的多发病,仅次于呼吸道疾病,占第二位,特别是在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更高。
据有关资料介绍,每年儿童发病数约七亿五千万人次,因腹泻而死亡的婴幼儿约500~1800万人。
由此可见,腹泻是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
近20多年以来,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3]。
但是,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 小儿感染性腹泻仍是医学的重要难题之一。
致腹泻的新病原体不断涌现和一些老的病原体重新活跃或菌种基因变异等, 均给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挑战。
1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现状
1.1病毒性肠炎仍居于首位
病毒性肠炎又称流行性腹泻,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4,5]。
本病在全世界分布较广,可见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每年全世界死于轮状病毒感染者约100~500万人。
本病多发生于秋季,常延续到冬季,其它季节也可见到。
6个月内的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所以发病者较少,最常见的年龄为6个月~2岁。
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腹泻,哐吐,部分病例可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大便外观可为黄绿色水样便,最终确诊需经粪便电子显微镜检查找到轮状病毒。
本病为自限制致病,多数在1周内自愈。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性药物,主要为对症处理,其主要措施为纠正脱水。
1.2细菌性痢疾仅居其次
从临床资料而论,中毒型痢疾的发生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出现的时间不只是在发病最初的l~2天,也可见于病后3~4天。
从大便性质而言,在婴幼儿患者中典型的脓血便并非常见,仅见于少数病例,相比之下,以粘冻样大便则为多见,可见于半数以上的病例,其次是稀水便。
因此,仅以大便外观,难以确证为细菌性痢疾,而需经大便显微镜检查方可得知。
在抗菌药物治疗方面,痢疾杆菌对化学药品的耐药性日渐突出,敏感性降低。
从药敏试验观察,痢特灵、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较为有效,当然各种菌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6,7]。
2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种类多种多样,以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最为多见。
2.1病毒性感染性腹泻
病毒性肠炎是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最主要原因。
引起肠炎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小圆病毒等等。
其中以轮状病毒肠炎最为多见。
轮状病毒所致的腹泻以秋末冬初发病最高,多见于婴幼儿,其临床特点为大便水样,多伴呕,多数发热较重,还伴有有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8,9],但从未在呼吸道中分离出轮状病毒,另外,本病有自限性,一
段时间后可自愈。
2.2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性感染性肠炎也是引起小儿感染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引起細菌性肠炎的细菌种类也很多。
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条件引起肠炎的细菌种类也不尽相同。
另外,近年来我国细菌性痢疾已明显减少,沙门氏菌肠炎发病率无明显变化,空肠弯曲菌肠炎发病率则明显升高。
本病临床特别以婴儿多见,以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腹痛等为主要表现。
2.3真菌性肠炎
消化道是真菌侵入体内的主要传染途径,对健康和生命都有较大的威胁[10]。
过去本病甚为少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放射治疗等广泛的应用,肠道感染的疾病也日趋增多。
在我国引起肠炎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放线菌、毛霉菌、曲菌、隐珠菌等,其中以白色念珠菌肠炎最为多见。
3小儿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可根据大便性状、粪便镜检、发病年龄及流行季节估计最可能的病原,以作为用药的参考依据,此时统称为急性肠炎。
①水样便性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惑染;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的婴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小儿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可能性大。
②如水样便腹泻不止或有频繁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体征要考虑霍乱。
③如病人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可考虑为细菌性痢疾,此外也应考虑侵袭性细菌的感染,如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氏菌肠炎等。
④血多脓少呈果酱样便多为阿米巴痢疾。
有的条件下还应进行细菌、病毒、寄生虫及原虫病原学检查,病原明确后应按病原学进行诊断,如细菌性痢疾,霍乱,鼠伤寒伤门氏菌肠炎,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轮状病毒,肠原病毒肠炎,兰氏贾第鞭毛虫肠炎,隐孢子虫肠炎,霉菌性肠炎,阿米巴痢疾等等。
4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方法
4.1饮食治疗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倡导下,饮食治疗在腹泻病中已得到推广[11]。
有研究表明,腹泻的急性期严重呕吐者需先禁食8~12 h,好转后开始喂奶,最好以母乳喂养;腹泻较重,禁食及入量不足期间由静脉补充液体。
强调腹泻患儿继续喂养,饮食需适应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好参考患儿食欲、腹泻等情况,结合平时饮食习惯,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对于严重腹泻患者,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较重,若全乳喂养可加重腹泻症状,甚至可引起酸中毒,应先以稀释奶、发酵奶、奶谷类混合物、去乳糖配方奶喂哺,并逐渐增至全奶。
期间注意观察,当小儿能耐受即应恢复正常饮食。
脱水严重、呕吐频繁的患儿,宜暂禁食,先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待病情好转后恢复喂养[12,13]。
4.2微生态疗法及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的应用
近年来,微生态制剂[14]及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在治疗小儿腹泻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变肠道内菌群组成,从而改变其代谢活性,在对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应答等方面,可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抗生素不但可以杀死病原菌,也可以杀死正常肠道菌群及微生态制剂的活菌成份,使本制剂失去作用。
因此,应用时应与抗生素相隔2h以上。
消化道黏膜保护剂为蒙脱石八面体,不仅对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胆盐有较强的吸附
和固定作用,同时亦可吸附其他药物,因此,服用此药时不能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15,16]。
4.3控制感染和益生菌的使用
根据病原菌及药敏选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时,宜补充益生菌,有研究发现服用益生菌的儿童腹泻严重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
研究还发现,益生菌不仅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而且还具有增强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等作用。
5小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措施
对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未病先防显得非常重要[17,18],主要的防治措施有:①母乳喂养:不洁净的人工喂养是造成肠道内感染性腹泻的最大原因。
②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严格控制病菌可能接触儿童的机会。
感染性腹泻的病毒传染性都很强,因此,无论是在家或者医院,一经发现周围存在类似症状,就必须立即将其隔离处理。
③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儿童出现腹泻现象,必须在第一时间送医院接受治疗。
在送院前.可先少量多次为儿童补充煮沸过的糖盐水,防止脱水。
④接种疫苗:除去母乳喂养和保证儿童营养全面摄人之外,疫苗注射也是帮助儿童预防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涛,闵霞.1156例小儿感染性腹泻疾病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29(5):530.
[2]杨立华,傅晓凤,聂微萱,等.986例小儿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2008,35(23):4590-4592.
[3]于国慧,董方,甄景慧等.北京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和耐药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6):535-538.
[4]刀志宏,詹琼芳,李永飞,等.一起农村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9): 10-12.
[5]解红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7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30):55-56.
[6]林東昉,齐绪林,徐晓刚等.细菌感染性腹泻2380例临床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28(2):611-612.
[7]林东,齐绪林,徐晓刚,等.细菌感染性腹泻380例临床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28(2):611-612.
[8]刘凤仁,张起文,刘渠等.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8年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125.
[9]郑慧贞,郭汝宁,李灵辉,等.广东省2004—2006年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936—1939.
[10]高君,王勇,苏文莉,等.感染性腹泻的危险因素[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2009,27(5):25-26.
[11]裴文利.饮食疗法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儿科杂志.2005,2(1):102.
[12]范春华.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腹泻122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5(5):402-403.
[13]沈昌桃.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儿科杂志,2008.12:27.
[14]李培远.微生态制品在儿科临床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3):479-480.
[15陈翔,陈顺烈,黄汉津.儿科药物手册.科学出版社,2002:139.
[16]沈刚.新编实用儿科药物[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38.
[17]薛辛东.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0-210.
[18]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