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赏析之六十八《感士不遇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士不遇赋(并序)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

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
笃素。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怀正
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故夷皓有“安
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
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夫导达意气,其唯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

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

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

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

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

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

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

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

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

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

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

悯冯唐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

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

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

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

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

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

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夷投老而长饥,回早夭而又贫。

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

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

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

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

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

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

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

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

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感士不遇赋(并序)·通译]
昔日董仲舒写过一篇《士不遇赋》,后来司马迁也写了一篇《悲士不遇赋》。

我曾经利用冬闲、夜晚和阴雨天等闲暇之时,以及在讨论学习的空隙中,阅读了他们的作品,深为感慨而哀伤不已。

遵守信义,不忘忠孝,是人类的美好品德;胸怀淳朴,心地清静,是君子格守的素志。

自从淳朴的风尚消失,于是虚伪之风盛行,廉洁谦让的操行在民间渐被淡忘,追逐高官厚禄的侥幸之心在官场上日益泛滥。

一些胸怀正直、立志治世之士,正当壮年而隐居不仕;一些洁身自好、节操清廉之人,却徒劳终生。

所以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都有“归往何处”的悲叹,三闾大夫屈原发出“算了吧”的哀怨。

可悲啊!人生百年,转眼即逝,建立功业十分艰难,却得不到应得的赐爵封地。

这就是古人慷慨挥笔,一再抒发而难尽其情的缘故。

能够抒发性情意志的,大概只有文章吧?抚着古人的书卷反复思考,于是深有感触而写下这篇文章。

可叹承天地之气万物生育,为何这人类独为万物之灵!禀受神情意志而拥有智慧,凭三才五常之道而得留名。

或居乡野击壤游戏以自乐,或出仕途拯救天下之百姓;隐没显达光不自然本分,做然自得一切适合性情。

时光流逝往古之世成为过去,好人坏人渐有分别群体自成。

捕鱼之网密织而鱼恐惧,捕乌之罗大张而鸟心惊。

那通达明智之人善觉悟,于是逃避官禄隐居躬耕。

高峻的山岭中有隐士的身影,广阔的河流上有隐士的歌声。

遥想远古治世深深叹息,甘居贫贱辞却荣华虚名。

清澈源头长流分支,善恶区分不同路途。

椎究各种行为中可贵者,莫若施行善事最可欢娱。

遵从上天既定之命,效法圣人留传之书。

忠于君主孝敬双亲,乡里再把信义建树。

凭真诚之心获得显达,不虚伪做作祈求名誉。

可叹哪!人云亦云诽谤异己,憎恨别人在己之上;把聪明之人说成湖涂,将正直之士视为狂妄。

坦诚公正无猜忌,最终受辱遭诽谤。

虽怀美玉
握兰草,徒然芳洁谁称扬!悲哀呀!贤才不被重用,那是没赶上炎帝、帝魁时的太平之世。

恭敬修身独自勤勉,反复自省哪能废弃;愿修治德行等待良机,但良机既至却不顺利。

若非爱盎向皇帝面荐,想那张季将永被遮蔽;可怜冯唐年老官职卑微,凭谏魏尚之事才把官提。

虽勉强可称终遇知己,却愁苦煎熬荒废年岁。

明知市上确实无虎,三人说有便受蒙蔽。

可哀贾谊才华出众,委屈骏马局促狭界。

可悲董仲舒学识渊博,屡遭危难而幸免一死。

感慨哲人孤独无依,泪流纵横沾湿我衣。

恭承前代圣王明明教诲,说是天道无私善者受恩;天道清澄可以明察,帮助善者保佑仁人。

伯夷叔齐到老挨饿,颜回早逝家境甚贫;可伤请求孔子卖车以葬颜回,可悲伯夷叔齐食蔽终丧其身;虽然颜回好学、伯夷叔齐行仁义,为何无论生死总是艰难长苦辛!如此报答恩德令人疑心,恐天道无私之说为空论。

哪里是世世代代没有贤才,只是因条条道路皆被阻塞。

古人所以感慨悲叹,忧虑功名不得建立。

李广年少即从军疆场杀敌,盖世之功封万户侯也不愧;雄心壮心辱于外戚小人,竟然尺寸土地未得赏赐;真诚信义留在身后,感动众人为之悲泣。

王商竭力谋划拯救弊端,开始顺利而后祸患殃及。

为何施展才能的良机易尽,为何陷害忠良的邪心焦急!
苍天遥远,人事不止;有些明白有些迷惑,谁能探究其中道理!宁愿守穷满足心意,不想委曲损害自己。

既然仕途艰险难得荣耀,难道破袍在身就算羞耻?领会实谬采取守拙,姑且欣然隐居避世。

怀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绝不出卖灵魂损我心志。

《感士不遇赋》是陶渊明后期的作品,这从文章中所流露的强烈的愤激情绪可知,大约作于晋义熙末或刘宋永初年间。

王瑶《陶渊明集注》系此文于宋永初三年,大体可从。

这一年陶渊明五十八岁。

《感士不遇赋》前有序。

序里自述了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他说他读了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后很有感慨,认为自从淳朴的古代社会过去以后,世风就越来越坏了。

重修行、守本分的人越来越少;弄虚作假,削尖脑袋向上爬的人越来越多,这就使伯夷、四皓和屈原等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们不得不发出人间路穷的叹息。

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立身行事又是如此艰难,因此人们屡屡地发出“士不遇”的深深慨叹也就不奇怪了。

出于这种原因,他便追步前贤,写了这篇《感士不遇赋》。

这段小序共一百六十多字,基本上概括了《感士不遇赋》这篇作品的主旨。

全赋可分四大段。

从“咨大块之受气”到“甘贫贱以辞荣”是这
篇赋的第一段,在这里陶渊明回想了往古的“轩唐”盛世,和生活在那个世道里的人们的幸福。

他说那时人们“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不论在朝或在野,每个人都能随着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活。

可是后来就不行了,人心不古,江河日下,统治者对付下边的章程办法以越来越繁多,而下边对付统治者的本领手段也越来越精明。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一些心地淳朴,不愿随波逐流的人只好避开这个可恶的人世,去找个水滨山崖隐居了,他们即使挨冻受饿,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称美古代而讥讽现实是道家最突出的特点,陶渊明受道家的影响深,这种话是他经常说的,如《扇上画赞》说:“三五道邈,淳风日尽”;《赠羊长史》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劝农》诗说:“攸攸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无因。

”不要说是思想,连使用的字面都几乎相同。

至于远古时代是否就那么好,陶渊明也没有见过。

这种一味地回念往古,慨叹今不如昔虽落了老庄的套头,但由于他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是厌恶的,是否定的,有一定的批判意义,揭露得也相当准确而深刻,所以我们仍然肯定它。

从“淳源汩以长分”到“泪淋浪以洒袂”是这篇赋的第二段,陶渊明列举了这个伪诈浇薄社会里的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种种事实,表现了他对那些有才德的人受谗毁、受迫害的极大不平。

请看那些苍蝇、鸱枭们的本事吧,它们可以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街市上本来没有虎,他们竟能够说得叫众人都相信其有。

尽管你“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

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尽管你
“祇修”、“进德”,“一日三省吾身”,最后也仍然脱不了受攻击、受诽谤,以至遭废黜、遭窜逐的下场。

贾谊被贬到长沙,董仲舒几乎连命都送掉了,张释之如果不是碰上了爰盎替他开说排解,他的委屈何时能见天日呢!而冯唐之得到升迁,也只是有在帝王面前献策的机会。

因此,“哲人无偶”,才德越高越倒霉,这是令人伤心的但却又是历来如此的一种普遍现象。

早在屈原的《怀沙》、贾谊的《吊屈原赋》里就揭露了这种现象。

陶渊明在这里同样表现了他对现时政治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包含着他自己身世的无限悲哀。

从“承前王之清诲”到“惧斯言之虚陈”,是这篇赋的第三段,在这里陶渊明由对社会政治的不满进一步发展到了怨天恨地,怀疑“天道”的程度,这是本篇作品的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当我们读到“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

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夷投老而长饥,回早夭而又贫。

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的时候,我们立刻想到了《史记》中的《伯夷列传》。

司马迁在那里说道:“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这是多么激烈愤慨的情绪!“福善祸淫”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一句口头禅;佛教输入中原后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与社会现实一比照,就可以发觉这种“清诲”是多么骗人啊!如果说陶渊明早期还有什么不明确的话,那么到他晚期可把
这些都彻底看清了。

他在《饮酒》诗中更强烈、更简洁地表述此旨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将近六十岁的看穿了一切的陶渊明公开向世人宣布,他从此不再受骗了。

从“何旷世之无才”到“谢良价于朝市”,是这篇赋的最后一段,他引述李广、王商被谗害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了那个罪恶的官僚社会的不可以久留。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是对上段否定天道鬼神的进一步申说。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这是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写《归去来兮辞》与官场划清界线以来的一贯的思想。

“固穷”对于陶渊明来说绝不是一句空话,他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在他辞官归田的初期,“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日子还比较好过。

等到几年之后,遭了一场大火,这以后日子就越来越不行了。

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中说:“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他在《杂诗》中叙述他这时的凄凉境遇说:“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劳动一年,连最起码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关头,陶渊明表现出了他那种感人的气节,他有矛盾,有斗争,但他坚守着一条:宁可饿死,也绝不走回头路,绝不再回到那个可恶的官场中去。

这样的“固穷”,从古到今还能找出第二个吗?山中宰相式的隐士,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隐士,以及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和自附风雅的地主所自命的隐士,都世不乏人,斗
量车载;但是象陶渊明这样在挨饿受冻以至于在“乞食”当中坚持当隐士的却绝无而仅有了。

这是陶渊明最感染人、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是在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它和这两篇赋一脉相承,但各人的宗旨理想却不一样。

董仲舒愤慨时俗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而且认为“鬼神不能正人事之变戾,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迷惑”,一切都不可救药;而他自己所想的是“孰若反身于素业,莫随世俗而轮转;虽矫情而获百利,不如复心而归一善。

”安慰他,维持他心理平衡的是儒家“独善其身”的信念,《士不遇赋》所表现出的乃是一个极力想给最高统治者帮忙,而又不甚被理解的迂执儒生的形象。

司马迁则不同,他虽也愤世嫉俗,但他没有董仲舒陶渊明那样地一味追慕远古,没有那种人心不古,今不如昔的人云亦云的空话。

他恨的是“虽有行而不彰,徒有能而不辰”,他认为:“没世无闻,古人唯耻。

朝闻夕死,孰云其否!”他追求的是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要顽强地体现出他的人生价值,要扬名于后世。

这与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表现的思想是一致的。

而陶渊明这篇作品,如前所述,乃是在愤世嫉俗的同时,表现出了一种宁死也不与黑暗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这种气节在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充分体现。

他在《咏贫士》中称道了荣启期、黔娄等一干贫苦的贤士,赞扬了他们“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的气节与情操。

他在《有会而作》中说自己“‘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这种精神的确是很可贵的。

陶渊明的怀疑、否定天道鬼神,一方面表现
了他的确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但更主要的还是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对当时整个官僚社会的极端憎恶,在这点上,他比董仲舒强得多,他是从司马迁的《伯夷列传》直接发展过来的。

《感士不遇赋》的缺陷,其一是前面说过的复古色彩,读来令人生厌。

当然,我们没有根据说后来的社会风气一定比古时好,但我们也绝不相信那种古代“淳朴”,后世“浇薄”的今不如昔的怪论。

在这方面我们只能说陶渊明是被老庄思想浸染得太深了。

其二是流露着陶渊明思想的一种矛盾。

既然当“隐士”了,为什么还要想出“名”,还要求被人所“知”所“重”呢?既然已经退隐了,为什么还总把个“遇”或“不遇”挂在嘴上说个不休呢?这只能说明他还有济世之心,而这正是他区别于一般隐士的关键所在。

在《饮酒》诗中他说荣启期“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在《拟古》诗中说:“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竟何求!”原来即使象陶渊明这样“恬淡寡欲,不慕荣利”的隐士,心中也还是有许多难以冲淡、难以克制的寂寞之情。

鲁迅说:“非隐士的心目中的隐士,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

但这种人物世间是不会知道的。

一到挂上隐士的招牌,则即使他并不‘飞来飞去’,也一定难免有些表白、张扬”(《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

这话是一点也不错的。

《感士不遇赋》的整个文章体制是从屈原的《九章》、贾谊的《吊屈原赋》、以及董仲舒、司马迁这样一脉相承下来的。

和以前的作品比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风气的浸染,《感士不遇赋》已经完全是一篇骈体文了。

它格式整齐,句句押韵,读起来给人一种均衡美、
韵律美。

但是如果我们再和晋宋时期的其他作家的辞赋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陶渊明这篇作品还有他自己的特点。

其一,它和那些只管堆砌辞藻而没有什么思想,或者是在铺张罗列之余说点玄理的如孙绰、谢灵运等人的作品都不同,陶渊明的作品是表现了他的真实思想的。

而且就此赋愤激的程度而言,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也只有《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和《杂诗》、《饮酒》中的少数作品能与之相比。

萧统说陶劣明的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不知他这话里包含了陶渊明那个极其愤激的一面没有,反正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那一面是极其模糊的。

其二,陶渊明的语言自然平易,尽管这篇由于典故史实稍多,已经大大不如《五柳先生传》那种文章了,但如果和当时其他作家的那种“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写法比较起来,则陶渊明的这篇作品显然还是浅显通畅的,几乎没有什么生僻字。

其三,作为一篇骈体文,《感士不遇赋》有它对仗工整的地方,如“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等等。

但我们全面检查一下,就可以知道这样的句子是不多的。

它的主要形式乃是以偶句运单行,或者只是字句整齐而实际并未对偶,如“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

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如此等等。

所以它虽说是一篇骈体文,但又给人一种流利的散体文的感觉,这一点和《归去来兮辞》是相同的。

只不过这篇文章的议论太多,形象、韵味远远不及《归去来兮辞》而已。

·韩兆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