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管理全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管理全球化
作者: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发布时间:2009-9-28 8:01:00
亚洲在此次危机中受损偏小,因为它在1998年的伤害中汲取了教训。
更大格局的新经济体系下,有更多制度有待健全
认为危机最严峻的时刻已经过去的观点部分正确,但我们总是要警惕过度乐观。
只有在看到更长期的消费者信心和工业生产的恢复,特别是就业市场持续释放出积极信号才能认为经济已经恢复。
目前有一些国家已经出现股市反弹和就业率上升等积极现象,但这无法改变欧美就业市场的萎靡。
就业率下降意味着人们收入减少,因此可能出现通缩。
经济形势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扭转,我们的政策不能倒退也不能轻言退出。
强调加强全球协调管理等应对危机的措施是目前我们认为要做的正确的事,也是危机留给我们的教训。
但我确实认为人们不会记住这些,肯定会将教训遗忘,这就是人性,也是银行家的力量。
美国商业银行监管一直很严格,所以商业银行遭遇的危机并不严重,但商业银行之外的“影子金融体系”因为多年来没有受到有效监管而危机四伏。
对自由金融市场效率优势的迷信、政府和监管机构对风险的低估和过分放松管制的结果就是,私人机构肆无忌惮地使用杠杆,给美国和国际金融体系造成灾难。
美国金融产业在其GDP中的占比从1983年的5%上升到2007年的8%,而它在全部公司利润中的比例则从7.5%飙升至40%。
自由化会提高效率,这在某些时候是正确的,但我们也已看到人们承担了他们并不知情的风险,这就是不平衡之所在。
传统上,破除私人资本跨界流动的障碍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但这次的危机对这一认知提出了质疑,使人们担心全球化是否走得太远。
这是一个正常的疑问,我们必须意识到,全球化是一个自发过程,如果没有合理监管,它在信息通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多后果是不可逆转的。
全球化是个一直存在的进程,不可逆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管理全球化以消除不平衡。
全球化的不平衡存在于很多地方,比如美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使用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资产都有缺陷,这会使国际储备体系过分受制于发行这一货币的国家的货币政策,而该国货币政策一定会优先考虑本国需要,而不是为了调节国际支付系统和全球经济。
另外,在这一体系内,除了美国,赤字国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货币政策调整压力,IMF通过对赤字国强加限制性贷款条件更助长了这种不平衡。
这是全球化的一个后果。
无论是资本账户管理还是新的国际储备货币,都无法解决许多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汇率管理。
一个国家不可能靠完全灵活的汇率或严格盯住的汇率来有效应对外部冲击。
解决这一失衡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各国采用一种有管理的灵活汇率制度,这种制度的目标是维持与经常账户状况相一致的实际汇率。
而同样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多边协商。
我一直认为亚洲将引导此次危机的复苏。
虽然很多人认为亚洲目前还很依赖欧美经济,不可能引导欧美复苏,但我认为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在增加,而且表现比欧美好得多,它们的进口会对其它经济体产生刺激作用。
另外,亚洲经济的很大一部分增长是内生的,对欧美经济的依赖在减少,这也是改变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很好的迹象,意味着世界经济增长
的动力将更多元。
亚洲经济体大多已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学到很好的一课,尤其是在保持较低的债务水平方面做得不错。
过去的教训总结起来就是:小心应对债务问题;不能让汇率变化大幅偏离实际汇率,超过可控范围;在内需和外需间构建更好的平衡,中亚和非洲国家对侨汇的依赖使其经济在侨汇骤降时受到较大影响。
过去10年,亚洲国家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市场,因此它们对全球市场的敞口非常大。
从1990年代开始,亚洲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大,但其中也有平衡,就是它们自身实力在增长,尤其是货币市场的投机很少。
亚洲国家比以前更重视汇率、外贸政策以及国内银行系统的问题,同时在金融体系的监管上也更严格,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一些亚洲国家在此次危机中受影响较小的原因。
必须认识到的是,这次危机不仅是金融危机,还是国际管理和经济学理念的危机。
虽然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在全球化,但监管仍局限在国家层面,像资本利用利差套利、甚至劳动市场也存在的套利行为,实际上就是借助全球化避开某些国家比较严格的监管。
这样的进程虽然是国际化,但并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则,所以要否决的不是全球化,而是需要完善管理这种规避行为。
但仅靠加强监管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在各种全球化管理中听到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做出相对公平的政策决策。
我相信联合国在帮助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和危机后的恢复方面能发挥作用,也应该发挥作用。
但现在整个进程似乎是由G20驱动,其中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成员。
我希望联合国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努力能够得到认可,作为一个协调全球国家的机构,联合国必须参与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构中。
现在的国际金融体系存在既得利益的问题。
获得既得利益的大多是强势国家,它们受益于目前的体系,也就不愿意改变这种体制。
比如美国在IMF中占有17%的股份,实际上对IMF 改革拥有一票否决权。
想让联合国进入国际金融体系需要时间,不应对目前不能起到重要作用就感到失望,改革始终需要时间。
(本刊记者刘建辉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