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Ⅰ)2019版高考生物 高分突破名师猜题卷(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名师猜题卷(七)
(时间:3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下列关于有机分子中的单体和多聚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磷脂分子是以碳链为骨架形成的多聚体
B.葡萄糖形成淀粉时会脱去水分子并合成ATP
C.RNA的单体是核糖,DNA的单体是脱氧核糖
D.相同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结构、功能未必相同
解析磷脂分子不是多聚体,A错误;葡萄糖形成淀粉是合成反应,需要消耗能量,不能合成ATP,B错误;RNA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DNA的单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蛋白质多样性取决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氨基酸的种类相同,但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不一定相同,D正确。
答案 D
2.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B.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设置预实验
C.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自下而上依次呈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
D.“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估算公式,种群数量=(重捕个体数/重捕个体中标记数)×初次捕获标记数,部分标志物脱落导致重捕中标记数变小,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将偏大,A正确;预实验是为了减少实验的盲目性,而不是减少实验误差,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在实验得出的活性较好的温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实验,B 错误;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由下往上,呈现的色素带顺序是: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C正确;采用模型方法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然后再构建概念模
型,D正确。
答案 B
3.将某一细胞核DNA被3H充分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并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一定为N
B.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不含3H的染色体数可能为2N
C.若某个子细胞的染色体都含3H,则其分裂过程中一定发生基因重组
D.若某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有的不含3H,则其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
解析由于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可知,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N个DNA,每一个DNA分子都含有3H,A正确;若进行有丝分裂,DNA复制两次,则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所有染色体一半被标记,一半未被标记,由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时,染色体分配是随机的,所以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子细胞含3H的染色体数可能为2N、0或0~2N,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某个子细胞的染色体都含3H,则该细胞进行的可能是减数分裂也可能是有丝分裂,故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C错误;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其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存在四分体,D正确。
答案 C
4.为了探究干旱处理时间对某植株野生型和脱落酸(ABA)缺失突变体的影响,科学家做了如下一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是()
A.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的ABA,推测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增大,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B.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抑制茎叶生长,促进根生长
C.ABA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根冠、萎缩的叶片
D.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作为化学反应的溶剂,维持细胞渗透压,提供反应的原料等
解析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ABA后,抑制了茎叶的生长,植物叶蒸腾速率会减慢,水分散失减少,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A错误;干旱条件下,左右两幅图分别说明ABA 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抑制茎叶生长、促进根生长,B正确;ABA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根冠、萎缩的叶片,C正确;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作为化学反应的溶剂,维持细胞渗透压,提供反应的原料等,D 正确。
答案 A
5.对下列示意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①图甲中所代表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为1/8
②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
③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④丁表示果蝇染色体组成图,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X W X W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图甲中所代表个体的基因型为AaDd,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1/2×1/4=1/8,①正确;乙图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应为4条,还可能是四倍体生物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错误;丙图所示家系中,第二代中有双亲都患病,所生的女儿表现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③错误;丁图细胞表示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其中A和a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W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基因型可表示为AaX W Y,④错误。
答案 C
6.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鱼类养殖业在捕捞后种群数量接近K/2时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
B.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标记兔被捕食会使估算值偏高
C.玉米田里的玉米植株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D.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
解析鱼类养殖业在捕捞后种群数量接近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鱼种群数量会快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A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重捕个体数/重捕个体中标记数)×初次捕获标记数,若部分被标记野兔被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农田中玉米属于一个种群,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D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4分)
29.(9分)茅台酒、汾酒等名酒,主要以高粱为原料,为研究氮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缺氮的完全培养液培养高粱幼苗,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高粱幼苗的气孔导度(气孔对水蒸气、CO2等气体的传导度)和净光合速率相对值,将结果绘成曲线如下。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培养液中氮浓度为4 mmol/L时,线粒体产生的CO2(填“部分”或“全部”)扩散到叶绿体中被消耗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培养液中氮浓度由0 mmol/L增加到7 mmol/L时,高粱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的原因是:(写出两点)。
(3)当培养液中氮浓度由12 mmol/L增加到16 mmol/L时,高粱幼苗叶肉细胞的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是(填“降低”“升高”或“不变”),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当培养液中氮浓度为4 mmol/L时,净光合速率大于0,则光合作用消耗CO2速率大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速率,线粒体产生的CO2全部扩散到叶绿体中被消耗掉。
(2)当培养液中氮浓度由0 mmol/L增加到7 mmol/L时,氮浓度增大,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使光反应增强,从而使净光合速率增大。
根据曲线可知,培养液中氮浓度由0 mmol/L增加到7 mmol/L时,气孔导度增大,增加了CO2的供应,使暗反应增强,从而使净光合速率增大。
(3)培养液中氮浓度由12 mmol/L增加到16 mmol/L时,气孔导度不变,但羧化酶含量可能减少,CO2消耗速率降低,净光合速率下降,因此高粱幼苗叶肉细胞的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是升高。
答案(1)全部(1分)光合作用消耗CO2速率大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速率(或净光合速率大于0)(2分)(2)氮浓度增大,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气孔导度增大,增加了CO2的供应(3分)
(3)升高(1分)气孔导度不变,但净光合速率下降,CO2消耗速率降低(2分)30.(10分)研究表明,机体性腺的内分泌机能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如图所示,①②③代表激素,I、Ⅱ代表作用过程。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③的分泌存在着调节,图中③几乎可作用于体内的一切组织细胞,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能促进雌性动物卵细胞的形成和排卵。
但在生产实践中,为促进雌性动物多排卵,通常使用的并不是雌激素,结合上图分析可能的原因:大量使用雌激素会使过程Ⅰ、Ⅱ(填“增强”或“减弱”),通过影响激素②(填名称)的分泌量,从而导致性腺。
(3)下丘脑和垂体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和体液联系,为了证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激素②的方式是体液调节而不是神经调节,可利用小白鼠做实验,实验组所做的处理是:,一段时间后,检测小白鼠血液中激素②的含量,发现其含量没有减少。
解析(1)③(性激素)的分泌分别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共同控制,说明存在分级调节;另外,③反过来又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还说明其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
(2)分析图中过程可知,当性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作用于性腺;当性激素过多时,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性腺萎缩。
(3)要证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激素②的方式是体液调节而不是神经调节,实验组需要切除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神经联系进行实验,对照组不切除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神经联系,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白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
答案(1)分级调节和反馈(1分)这些组织细胞(内部)均含有能特异性识别性激素的受体(3分)(2)增强(1分)促性腺激素(1分)萎缩(或功能减退)(1分)(3)切断下丘脑和垂体间的神经联系(或者切除下丘脑,再注射适量下丘脑提取物)(3分)31.(9分)珊瑚虫靠虫黄藻光合作用提供营养,珊瑚为虫黄藻提供保护、居所、营养,珊瑚之所以有颜色也是因为虫黄藻的存在。
如果环境不适,虫黄藻离开,珊瑚虫就变成白色,然后慢慢死亡。
2002年在南海调查发现密密麻麻的珊瑚,其间遍布鱼、龙虾、海参和海胆等各种生物,异常热闹非凡,然而如今珊瑚礁因各种污染、破坏性渔业和海上工程骚扰等只有白化死亡珊瑚的累累骨骸。
我国科学家黄晖带领团队在海南实行人工种植珊瑚。
珊瑚礁生长缓慢,要想种出大面积的海底森林,恐怕还要等待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
请回答以下问题:(1)珊瑚虫和虫黄藻的关系是,从生态系统成分看分别属于、。
(2)污染导致珊瑚礁的白化,使得该生态系统的和的功能遭到破坏。
(3)人工种植珊瑚渴望恢复往日场景是为了提高该系统的稳定性,要等待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才可能形成海底森林,可见其稳定性很低。
从中也能看到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述可知,珊瑚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虫黄藻属于生产者,两者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2)污染导致珊瑚礁的白化,使得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遭到破坏。
(3)人工种植珊瑚是为了增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但是要等待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才可能形成海底森林,可见其恢复力稳定性很低,从中也能看到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9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1)互利共生消费者生产者(2)物质循环能
量流动(3)抵抗力恢复力方向与速度(2分)
32.(11分)某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已知该动物的有角与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现有纯合有角雄性个体与纯合无角雌性个体交配,F1中雄性全为无角个体、雌性全为有角个体。
F1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雄性个体中有角∶无角=1∶3,雌性个体中有角∶无角=3∶1,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认为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关的等位基因。
你认为该同学的看法对吗?请回答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伴性遗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F2的无角雄性个体与有角雌性个体随机交配,请预测F3中有角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解析(1)某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如果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没有相关的等位基因,可知亲代有角雄性基因型为X A Y,雌性无角基因型为X a X a,F1表现型及基因型为雄性无角(X a Y),雌性有角(X A X a),F1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雌性和雄性个体均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均为1∶1,此结果与实际不符,所以该同学的假设是错误的。
(2)根据(1)结果,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F2的雌性个体中有角∶无角=3∶1,说明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也不在Y染色体上,所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是伴性遗传。
(3)由(1)(2)分析可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假设A基因控制有角,a基因控制无角)杂交,F1基因型为Aa,在雄性中表现为无角,在雌性中表现为有角,则F2中有角雌性基因型为AA和Aa,无角雌性为aa,无角雄性基因型为Aa和aa,有角雄性为AA,F2的无角雄性个体产生配子:1/3A和2/3a,有角雌性个体产生配子:2/3A和1/3a,F2的无角雄性个体与有角雌性个体随机交配,F3的基因型为2/9AA、5/9Aa、2/9aa,其中有角雌性占(5/9+2/9)×1/2=7/18。
如果A基因控制无角,a基因控制有角,F3中有角雌性也占7/18。
答案(1)不对,因为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关的等位基因,则F2
中雌性和雄性个体均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均为1∶1,与实际结果不符(6分)
(2)不是,因为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没有位于性染色体上(4分)
(3)7/18(1分)
三、选做题(共15分)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蚯蚓常以土壤中的秸秆和微生物为食,研究表明蚯蚓能通过分泌体液或者消化液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为探究蚯蚓肠液和体表分泌液对纤维素分解菌存活情况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法。
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可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以下实验步骤:
①提取蚯蚓的肠液和体表分泌液,在-18 ℃环境中保存;
②分别取等体积肠液、体表分泌液与1 μL稀释培养的混合;
③对照组应设置为:;
④在18~20 ℃培养2 h后,采用法制作平板,将各组平板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⑤。
解析(1)纤维素分解菌可使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筛选。
原理是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透明圈大则分解能力大,透明圈小则分解能力小。
以此作为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大小的依据。
(2)为探究蚯蚓肠液和体表分泌液对纤维素分解菌存活情况的影响,其中自变量是肠液和体表分泌液,因变量是纤维素分解菌的存活情况。
实验步骤如下:向等体积的肠液、体表分泌液和无菌水分别加入1 μL稀释培养的纤维素分解菌混合培养;在18~20 ℃培养2 h后,由于细菌数量较多且需要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制作平板;将各组平板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培养;通过对菌落的比较就能判断纤维素分解菌在肠液和体表分泌液中的存活情况;观察并记录各组的菌落数,根据结果分析蚯蚓肠液和体表分泌液对纤维素分解菌存活情况的影响。
答案(1)刚果红染色(1分)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当纤维素被
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透明圈大则分解能力大,反之分解能力小(5分)
(2)②纤维素分解菌(1分)③取等体积无菌水替代肠液(或“体表分泌液”),其他与实验组相同(4分)④稀释涂布平板(1分)⑤观察并记录各组的菌落数,分析实验结果(3分)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我国科学家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这标志着我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下图为克隆猴的流程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克隆猴利用的是猴胎儿成纤维细胞,该细胞是已分化的体细胞,从理论上分析,它具有细胞的全能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克隆猴时需要进行“去核”操作,即去掉卵母细胞的细胞核。
先在体外培养卵母细胞让其分裂,一般选择的细胞进行去核操作;然后进行“核移植”,即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此时采用的技术是;得到的重组细胞再进行人工激活使其分裂形成胚胎。
(3)科学家将79枚克隆胚胎移植入21只代孕母猴中,最终只有两只母猴正常怀孕产下“中中”和“华华”,他俩的性别是否一致?;原因是。
(4)克隆动物有很多优点:①可以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②。
(5)灵长类生物克隆成功是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在该技术应用方面,应注意哪些潜在的风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猴的全部核基因,因此成纤维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2)进行核移植时,去核操作一般选择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
构建重组细胞的常用技术是显微注射技术。
(3)79枚克隆胚胎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其细胞核遗传物质一致,因此“中中”和“华华”的性别一致。
(4)克隆动物的优点:①可以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
可以增加濒危物种的存活数量(或可以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
(5)克隆技术潜在的风险:避免进一步扩大到对人的体细胞克隆,引发伦理问题。
答案(1)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猴的全部核基因(2分)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或MⅡ期)(2分)显微注射技术(1分)
(3)是(1分)“中中”“华华”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一样,是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3分)
(4)可以增加濒危物种的存活数量(或可以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3分)
(5)避免进一步扩大到对人的体细胞克隆,引发伦理问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