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素材必修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社会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限制
〔2〕经济:井田制崩溃〔物质条件〕
〔3〕阶级基础:“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二〕流派及代表人物
〔三〕儒家学派
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核心:“仁〞
“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X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
(2)提出“礼〞的学说
主X“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周礼,强调的是等级贵贱
“礼〞的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3〕政治: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的刑杀
〔4〕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主X人的全面发展
2 孟子〔战国〕
〔1〕政治:仁政——反对暴政和诸侯混战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中国早期民本主义思想的基础〕
注意:“贵〞、“轻〞是指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3〕伦理观:性善论
3 荀子(战国)
〔1〕政治:施行“仁义〞、“王道〞和“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认识到人民的强大力量)
〔3〕伦理观:性恶论
〔4〕天人关系:提出“天行有常〞和“知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四〕道家学派
1 老子
哲学思想:(1) “道〞是世界的根本
(2)朴素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并可以相互转化的两方面
如“长短相依、难易想成、有无相生〞、“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政治主X:“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反映了消极悲观人生态度
2 庄子
〔1〕认为“道〞是最高原那么,宣扬“天道〞和自然无为
〔2〕齐物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齐生死〞,反映了更为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五〕法家学派
法家思想的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子主X加强君主集权
〔六〕墨家学派
1 墨家思想的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2 主X: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比较:墨家的“兼爱〞是无等级的爱;而孔子所说的“仁〞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二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墨家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的利益。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
〔一〕焚书坑儒〔秦朝〕
1 原因:法家思想的影响
2 实质:加强思想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3 影响:是对先秦文化的粗暴否定,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并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
〔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
1 汉武帝尊儒的原因〔★〕
儒家思想经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2 新儒学的含义:
儒家思想汲取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中的有益内容而形成的更为系统的思想体系。
〔尤其是汲取了法家思想中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3 新儒学的代表:董仲舒
4 董仲舒的观点: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天人关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神化君权〕
〔3〕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4〕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X轻徭薄赋
5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2〕中央设太学,地方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被儒家所垄断〔“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6 结果: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采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7 影响:
积极: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
消极:结束了各学术流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三、宋明理学
〔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
〔一〕理学的含义: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
是儒家思想汲取道教、佛教的有益内容,并注入哲学因素,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
〔二〕发展过程:
1 理学的创立
〔1〕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X载、程颢、程颐,是理学的开创者
〔2〕X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3〕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X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2 理学的成熟
〔1〕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南宋〕
〔2〕朱熹的观点
理气关系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世界的本源是理
修养论: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即“格物致知〞〕〔求“理〞的途径〕
社会政治理论: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的“天理〞即是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X,或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点看〕
朱熹整理出“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作为理学的经典。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3 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
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世界的本源是心
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朝〕: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达到“致良知〞〕
名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同: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世界的本源和求理的途径都不同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表达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求“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学习实践的重要性〕
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世界的本源是心,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达到“致良知〞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对待理学的正确态度:批判的继承〔或扬弃,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背景:
1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 经济:〔1〕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 思想:理学占统治地位,三纲五常扼杀了人的个性,束缚了人的思想,人们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4 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二〕李贽(明朝中后期: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1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2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反对孔子的权威,反对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
3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强调个性的发展,主X人欲的合理性。
他还主X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作用:直接冲击了儒学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有利于反封建的某某思想的产生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 黄宗羲:
(1)政治:批判君主专制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限制君权的主X
〔2〕反对重农抑商思想,提倡工商皆本。
作用: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 顾炎武:
〔1〕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X,“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2〕梁启超将顾炎武的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 王夫之:
〔1〕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2〕发展了“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4 唐甄:“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