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同步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本文是一篇散文,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是对
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我”终于懂
得了母亲未说完的话,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C.《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太丘是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在与朋友约定后,朋友没有
到就离开了。
D.散文诗两首,都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
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的流露,感人至深。
2.下列句子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①我决定___________ 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②月亮出来了,冷冷地,我不禁打了个__________ 。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_________ 地铺着。
A.委屈寒颤随意 B.委曲冷颤随便
C.委屈寒颤随便 D.委曲冷颤随意
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
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散步》里发生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我”的心态。
C.《散步》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
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和使命。
D.《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羚羊木雕》记叙了“我”在父母的逼迫下把送给好朋友万芳的羚羊木雕要回的故事,表达了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理解和尊重的愿望,赞美了小朋友真诚无私的友爱。
B、虽然《散步》写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
C、《秋天的还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D、泰戈尔是俄国著名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现代文阅读
散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6.“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句中所列的三种事物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7.“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8.第二段中对“我”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9.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阅读《散步》节选文段
《散步》节选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
她的话一样。
…………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
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
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找
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
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
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
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
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
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
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A.母亲老了,她信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信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信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信赖她
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11.倒数第三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
12.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_______的品质,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家庭
关系。
13.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画线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
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
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
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原意。
我决
安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
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
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
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
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
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意思。
15.请用简练的词语或词组概括出一家四口的性格特点。
“我”:母亲:
妻子:儿子:
16.下面的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概况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
以“背”为线索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C.文章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既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又强化主体意识,突显使命感。
D.本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如“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人自然怡人的印象,与前文的“有意思”呼应,也预示
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路途。
17.结合文章,品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课后研讨与练习。
18.(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
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
这是课文《散步》第四自然段,仔细品味,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2)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
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我
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展开余下试题
这是课文《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花在“秋风中正开得
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
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
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
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
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
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
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
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9.“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
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
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0.第
③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
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
物________品质,体现了____ _的家庭关系。
21.如
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画线的词语(整个世界)?。
阅读下面短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
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春天总算来了。
我
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
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
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
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
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
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
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
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
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2.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为什么?
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度)过了一个严冬。
2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2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
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25.“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26.这篇短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谈谈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