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镶白旗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小英雄雨来说课稿语文S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英雄雨来
【说教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围绕这一主题,课文分六个部分叙述。
【说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
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5、帮助学生学习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说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说教法学法】
1.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教学时,一步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教给学生加小标题的方法。
2.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可将这一问题的解决融入到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一环节中,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
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
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这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学生阅读每一部分时,教师提出阅读时间要求,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
对于每部分内容的把握,可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
【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课题
1、抗日战争时期,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小英雄。
其中,给你留下影像最深刻的是谁?
2、教师导入: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
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3课《小英雄雨来》。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文中的生词新词,指名领读.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总结,预习时主要从那几个入手。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雨来生活的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用直线画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有用本领很高?
(3)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4)给第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给课文加小标题。
2、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雨来上的夜校条件怎样?
(2)雨来在夜校接受什么教育?
(3)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4)这一段的小标题应该怎么加?
3、快速默读第三部分说说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试着加小标题。
体会与来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精神。
4、自读课文第四部分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第3课遍地黄金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2。
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盛开的油菜花中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遍地金黄”指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课件出示油菜花遍地盛开的图片,简介油菜花。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互相交流,理解词义.
蜷缩:蜷曲而收缩。
沮丧:灰心失望。
绽:裂开。
豁亮:宽敞明亮.
阴晦:昏暗,阴冷.
酣畅:畅快。
恍觉:不真切,不清楚。
乍:忽然.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按顺序分为三部分。
三、自主阅读,感悟体验
第一部分(1—2)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体会。
前日忽然放晴,心也跟着晴了.
前一个“晴”,指晴天,天空没云或云很少;后一个“晴”,指心情变轻松。
3、学生朗读,齐读.
第二部分(3—4)
1、自由朗读。
2、作者看见盛开的用处,是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理解,再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又了不同于以外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
3、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体会。
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
(1)生命中沉睡的信念是指什么?
教师点拨、归纳.沉睡的信念指的是因为病变使我失去了很多对生活的向往.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第三部分(5-8)
1、分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作者被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的油菜花陶醉了,恍觉自己变成了什么?
3、作者还通过那些侧面描写了油菜花?读第6自然段。
4、出示句子: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
(1)小组读、区别词义.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句中“阳光”的。
(2)练读。
5、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自由朗读感悟。
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区别词义.想一想,句中的“黄金”指的是什么。
(2)练读。
6、朗读全文,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站起来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温馨提示,总览全文
2、拓展练习
26 天窗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
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
(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
2。
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
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
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
5。
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
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
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
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
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唯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
”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
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位,恰倒好处的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理解的方法.)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
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26 天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
动物二章
鸬鹚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观察图画,领会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画面上的内容.
2.通过读课文、学课文,初步了解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
3.通过学生自主读书,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从中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5。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
课文第二段是本文重点段,写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表现出小湖动态的美.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争取自己读懂这一段,体会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1。
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2。
读课文,体会第二段中所描写的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从课外书中了解有关介绍鸬鹚的有关知识。
2。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鸬鹚。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鸬鹚,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2。
齐读课题.
3.鸬鹚是一种什么动物?长什么样?有什么特殊本领?前几天陈老师布置大家去课外书中寻找介绍鸬鹚的有关内容,那么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了鸬鹚的特点呢?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
2。
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了解了这么多内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
检查交流: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捕鱼前湖面平静
捕鱼时打破平静
捕鱼后恢复平静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
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1)第一段。
①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②
好!你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再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③还有谁也喜欢这一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④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⑤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⑥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2)第二段.
①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试着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②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一根教鞭,我们拿来当竹篙,把这讲台的一侧当作船舷.谁来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渔人这个动作怎么样?(轻而快)
这轻快熟练的一弄,就叫-—“一抹"。
④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板书:抓甩挤)
⑤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就不停地——……所以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板书:忙不过来)
⑥齐读3-4自然段。
⑦总结:平静的湖面是美的,跳跃的湖面同样也很美,让我们一齐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湖面的动态美。
(3)第三段.
①捕鱼前、捕鱼时的情景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捕鱼后湖面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6-7自然段。
②我们一起来读。
③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好!我们再一起来读.
五、总结。
1。
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再读一遍。
2.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鹭鸶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伙伴.
出图
认识它吗?
试着读读它的名字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师板题.观察:什么结构?怎么写才美观?
老师之所以想让大家把这两个字写美,是因为鹭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的鸟,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郭沫若老先生的散文,感受它的优美.
二、学文
1.自己试着读一读,看准字音,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争取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
师时评,正音
解决“优美”、“铿锵”,指导读优美最后一节。
3.带问题默读,思考:鹭鸶是一首的诗?你从哪看出来的?
4.你是怎么理解精巧的?从2、5节中找答案.
PPT
我们之所以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是因为……
三、过渡
1.鹭鸶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还是的诗?(韵味无味)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读第六节。
2.描绘的景色真像一幅画,画中鹭鸶在干什么?谁能给这幅画起一个贴切名字?
3.置疑:我觉得,不准确,说捉鱼吃鱼才更准确,你觉得呢?
鹭鸶像优雅的贵妇,闲庭信步在水边,悠闲地垂钓着.那么温柔那么娴静。
一钓钓出百种味,只这一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韵味无穷.
4.同桌读读七八两节,商量商量,各取个什么名字合适呢?
5.望哨图
它是在望什么呢?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作答
6.低飞图
闭眼联想,夕阳最后一抹柔光斜斜地铺在水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水边,通红的火烧云低垂着,偶有一只鹭鸶伴着晚霞翩然起飞,她优美的身形映照在水面上,让人不禁陶醉: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鹭鸶优美的身形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让人不禁感慨:此鹭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哪。
此情,此景,是大自然的又一杰作,拥有这样美的享受,怎么不令人感念:因为,这,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啊。
孩子们,睁开眼睛,此刻,你对鹭鸶怀有怎样的感情?
揣测一下,作者对鹭鸶又有怎样的情感?
四、升华
郭老把鹭鸶描写得如此优美,就因为他对鹭鸶、对自然、对生活都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对自然、对生活的爱)
五、拓展
喜爱鹭鸶的人自古有之,让我们一起欣赏诗人笔下的鹭鸶吧。
PPT扩展
情真意切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除此之外,郭老还有非常巧妙的写作方法,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一部分的写法,最吸引你?
仿写练习
我在第一次打开鹭鸶这篇文章时,首先想到了宋玉描写美女的话。
这是抄袭吗?
郭老不是照搬,而是创造性地仿写,看来描绘美好事物的恰如其分,都可以用这样的句式,现在,你们用这样的句式描绘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吧。
六、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
请同学观察生活,写一写生活中的美。
月下桨声
教学目标:
1、认识“桨、吆、裸、鲫",理解“桨声、千丝万缕、小心翼翼、吆喝、狗吠、赤裸、问购、鲫鱼、脚力钱、拨浪鼓、固执、遗落"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词
吆喝狗吠鲫鱼拨浪鼓千丝万缕青山绿水
(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
(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
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课文,分段:
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
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文章第二段:
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
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句子: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
(2)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
出示: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
(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4.看着小女孩用一把葱对我补偿,此时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在想什么?
七、学习第三段:
1.小女孩的诚实、朴实使我感动,令我无法忘记她.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我一直想念着小女孩?
2.读出我的失望。
出示:
但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
3.我想念小女孩,我还想念什么?
4.学完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感受?说一说。